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阴阳养生之道
28360000000019

第19章 常见病的发病原因与治疗(1)

“五脏”之咳

一、咳嗽

咳嗽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咳嗽则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中比较最常见的症状。它是由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异物,物理或化学性刺激所引起。咳嗽时先是声门关闭,呼吸肌收缩,肺内压增高,然后声门张开,肺内空气喷射而出。它具有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的保护性作用。病因很多,必须查明,方能根治。

然而,导致咳嗽的原因,按照中医学的解释,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一般多由风寒、燥热等邪气侵袭肺脏所致,其反映或表现为:痰多稀薄、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者,属风寒,治宜疏风、散寒、宣肺;而痰色黄质稠、口渴、咽痛、舌苔薄黄者,属风热,治宜疏风、清热、宣肺;燥邪犯肺,则口干无痰、鼻燥、咽干、苔薄黄,治宜清肺润燥为主。

内伤 一般多由痰温、肝火及肺虚所致。痰湿兼痰多白黏、胸闷、苔腻脉滑,治宜健脾、燥湿、化痰;肝火犯肺可见气逆作咳、面红、胁痛、脉弦数,治宜清肺、平肝、降火;肺虚如咳嗽少痰,或痰黏不易咯出、消瘦、内热、升火等阴虚,治宜滋阴、清火、润肺;如咳嗽无力、气短神倦、言语音低等气虚,治宜益气、培脾、补肺为主。

二、受寒不仅会咳嗽,还会使心、肝、脾、肺、肾先受邪

社会生活中,人们基本都知道如果“五脏”中的肺有病,会使人咳嗽,这种理解和认识肯定是对的;但是,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肺脏有病会使人咳嗽,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体内“五脏六腑”有病的话,亦会使人发生咳嗽,所以说不仅肺如此。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其道理就是在于,人体的皮毛与人体内的肺脏,是不可分离的,如果人体的皮毛受了外邪,其邪气就会直接影响肺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肺主皮毛,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日常生活中,不论是谁,由于不注意,吃了寒冷的食物,寒气由胃循肺脉上行于肺,则肺部受寒,这样就会使人体内外的寒邪相结合,使之停留于肺脏,就会形成肺咳。一般来说,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是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如果咳嗽不是在肺所主的秋天发生,而是由于其他脏腑有病传给肺脏引起的,这种情形亦是有的。

总之,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再例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人们都离不开寒气的;并且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其特点是:一旦“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感受了寒邪,就会使人受病,轻微者上乘于肺形成咳嗽。如果受寒邪严重者,内人于里的,就会使人发生腹泻;或者寒伤肌肉的话,就会使人出现经络疼痛。其规律是:秋天感寒则肺先受邪;春天感寒则肝先受邪;夏天感寒则心先受邪;至阴感寒则脾先受邪;冬天感寒则肾先受邪。

至阴 指农历六月,或者称之为“长夏”、“季夏”,均可。

总之,上面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其原文为: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三、“五脏”之咳的不同反映

按照中医学的解释来说,“五脏”咳,则各自有不同的反映,其表现大体上说是这样的:

肺咳其症状是:咳而气喘,呼吸有音,病重时会使人唾血。

心咳其症状是:咳嗽则心痛,咽喉好像有什么东西梗塞一样,不仅如此,病重时还会出现咽喉肿痛不利。

肝咳其症状是:咳嗽则两侧胁下作痛,不仅如此,病重时还会出现身子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脾咳其症状是:咳嗽则右胁下痛,隐隐牵引肩背疼痛,不仅如此,病重时还会使人不能活动,一活动就会使咳嗽加重。

肾咳其症状是:咳嗽则腰部和背部互相牵引作痛,不仅如此,病重时还会使人咳吐痰涎。

总之,以上所说的关于“五脏”咳嗽的不同反映,其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其原文为: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四、“六腑”之咳的不同反映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疾病各种各样,繁多复杂,但是繁多复杂的各种疾病中不仅有“五脏”之咳,亦有“六腑”之咳。

那么,人体的“六腑”之咳各有什么不同的反映呢?

按照中医学的解释,其具体内容,可做这样的解释:“六腑”之咳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五脏”之咳,如果日久不愈,就会转移至“六腑”。其具体内容表现在:(1)脾与胃合,脾咳不愈,则胃受病。胃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甚则呕吐蛔虫。(2)肝与胆合,肝咳不愈,就会使胆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3)肺与大肠合,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受病的症状是:会使人大便失禁。(4)心与小肠合,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失气,并且咳嗽和失气同时出现。(5)肾与膀胱合,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是:咳而遗尿。(6)以上各种咳嗽,如果是经久不愈,就会使人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而腹部胀满,不想饮食。

总之,以上所说“六腑”之咳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其原文为: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浮肿气逆也。

致腰痛病的种种因素

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疾病,可以各种各样,繁多复杂,其中当然亦包括比较最常见的腰痛在内。而腰痛这种疾病,其致病的原因亦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一、足太阳脉发病,会使人腰痛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不论是谁,凡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的足太阳经发病,会使人腰痛,痛时其反映或表现是:牵引项脊尻(尻指脊骨的末端)背,就好像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如果针灸,应刺委中穴。委中穴的部位,唐代著名的医学家王冰注释云:“在膝后屈处胭中央沟纺中动脉,足太阳脉之所人也。”针灸委中穴,刺其出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血,这是为什么呢?王冰亦注释云:“太阳合肾,肾旺于冬,水衰于春,故春无见血也。”

上面所说的足太阳经发病,会使人腰痛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其原文为: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二、足少阴发病,令人腰痛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的足少阴经(脉)发病,就会使人腰痛。痛时其反映或表现是:感觉牵引到脊骨的内侧。针灸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血。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损伤而不易恢复。

上面所说的足少阴有病,会使人腰痛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其原文为: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三、少阳发病,令人腰痛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人体足少阳发病,就会使人腰痛,痛时其反映或表现为:好像针刺于皮肤中,并且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亦不能左右回顾。治疗可用针灸,应利足少阳经在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外侧高骨独起处;若在夏季需要注意不刺其出血。

以上所说的少阴发病,会使人腰痛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刺腰痛篇第四十一”。其原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