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必先调五脏
28349100000005

第5章 养生治病的根本是固护阳气

依据中医“气分阴阳”的观点,正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部分。

《黄帝内经分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一片黑暗,这样,生命就要停止。这充分说明了人体的阳气,具有维持生命机能、保卫机体和抗御外邪的作用。

中医认为,五脏主藏精气、为阴、主里。五脏是生化和储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生命活动的。《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代表着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

《难经》三十七难上指出:“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荣也。”这充分说明,五脏有了问题,阳气就会消损,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

原来,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疾病的嚣张,很多人的疾病久治不愈并非医药无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没有激发出来。

五脏通过七窍和“天气”相通

人是一个小天地,天地间有什么,人身也有什么,天有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人就有九窍(即二耳、二目、二鼻孔、一口、二阴),天有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人有五脏,天有十二气,人有十二经脉。因此,《黄帝内经》中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意思是说,凡是天地间上下四方的万物都和天气是相通的。

那么,人体五脏之气和天气是怎么相通的呢?

中医理论著作《难经》三十七难上说:“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中医认为,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气”的“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由此可见,保持“孔窍”的通畅,乃是养生的根本。

《难经》三十七难上指出:“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五脏不调和,精气对外就不能开放和发散,七窍就不通。由此可见,五脏不和,七窍就不通。七窍不通,五脏之气不能与天地之气进行能量交换,难以自我更新,正气就会受损。

五脏阳虚的表现

气虚了,如果不保养好就会发展到阳虚。气虚的表现是什么呢?没力气、没精神、懒得讲话、头昏、自汗、气弱、脉弱。阳虚表现为气虚加寒冷症状,所谓“阳虚则寒”,加上怕冷、身体发凉这些症状,就证明你出现阳虚了。五脏阳虚各有不同表现。

发生心阳虚,典型表现就是胸部发凉,心脏部位发凉、怕冷,而且稍微劳累一点就心慌,脸色发白、气短。

发生脾阳虚,典型表现是腹冷便溏,肚子发冷,拉肚子。所以以前的小孩子可以不穿衣服,怛是,小红兜肚得带上,这就是为了保护脾胃不受寒。否则,小孩将来长大了,就可能会脾阳虚。

肝阳虚的表现为生命委靡不振,没有生机,缺少活力,两肋发凉。因为肝气是主生发的,一旦肝阳虚,阳气就不能生发输布。阳气可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阳气不足,人的精神面貌自然就差。

肺阳虚的最大特点就是气喘、背部发凉,所以动一下就气喘、气短,甚至咳嗽。

肾阳虚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没有精神,没有气力,最明显的是面色发暗。另外,会伴有腰以下发凉。腰部是藏肾的地方,肾阳是生命的火种,肾阳虚了,火种减少了,火力减少了,所以下肢发凉。腰以下发凉最典型的一个症状是小便多,夜尿尤其多。肾为五脏阳气之本,所以肾阳虚日久会导致全身五脏阳虚。

阳虚会导致多种疾病,所以,如果你出现了上面的这些症状,你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要让气虚发展到阳虚。

扶护阳气的三个要诀

扶护阳气,最好做到三点。第一就是,我们要顺应自然,和天时相应。

从冬天到春天,阳气就开始生发,从春天到夏天,阳气是最多的时候,这叫做阳长阴消。那么,我们春夏就应该养阳,以借助天之阳气,长养我们人之阳气,如此方可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养阳气呢?最重要的就是晒太阳,这应该说是不花一分钱的,最简单最实用的。古人认为,“火气之精为日”“火气”即阳气,充分说明日光是阳气的精华。为什么人在太阳底下走一圈,就会感觉到浑身的气非常足,精神旺呢?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上来了,精神就足了。

中国人的养生经已经讲了几千年,许多人寻医问药,渴望得到什么祛病良方、神奇之法,其实都没有,也并不神秘。再好的药,也比不上我们头顶的这颗太阳。尤其是现代人都“娇贵得很”,要养得“白白嫩嫩”才好,一出来一把伞把阳光给遮得严严的。而且大家上班每天尘在办公室里,很少有机会晒到温暖的太阳。

阳光,不仅养形、养肤,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这对老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养肤来说,日光浴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增进皮肤代谢,使皮肤红润健美,还可以使人体的皮脂和汗液的分泌增多,有利于保持皮肤润泽。对于养神来说,处于光亮中的人看事情正面积极,晒太阳有助于修炼宽广的心胸。久见风日,还可以使人耐寒热,不致发病。

那么,阳气在哪些地方、哪个时辰比较多?早上8时至10时日出的时候,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以从鼻孔、毛孔及皮肤腠理进入人体。为了最大程度地吸收阳气,可将双手举起,将掌心对着日光。因为劳宫穴在手掌心,这样就可以使阳气通过劳宫穴进入人体内,对心、肺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易经》中说,离为火,为日,为南,因此如果住在高楼,可以在上午9时至11时(或14时至16时),面向南方打开窗户,让阳气进入室内,进到我们的身体。

春夏季,很多老人都有晨练的习惯,这很好,因为“动则生阳”,多运动就可助养阳气。如果在晨练之后,再将手举过头顶,面向东方晒10分钟的太阳,提升阳气的效果就更好了。

正午的时候,红日高照,我们移到户外庭院里,晒晒太阳即可,注意时间不要太长。在晒太阳的时候,我们要把帽子摘掉,这样我们沐浴阳光的时候,头顶的百会穴就把阳气吸进去了,对养脑很有益处。

傍晚的时候,晚霞升起,可以到户外去散步,边走边手握半拳叩击我们的命门穴,命门穴正好在肚脐眼的背面,当后正中线上,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017时至19时,正好是肾经当令,我们可以在肾值班的时候,把太阳的最后一点阳气吸收到肾里面,以补充我们一天下来逐渐减少的阳气。

另外,古人晒太阳,为何喜“负喧”(寒冷日晒太阳取暖)呢?这里与“负喧思献”这个典故有关。

战国时期的《列子·杨朱》里记载:宋国有个贫寒的乡野田夫,他虽冬无暖裘,以乱麻为絮的布衣过冬。又没有御寒的住房,但经常“自曝于日”,十善于通过晒太阳取暖,还念念不忘把自己晒太阳的心得作为妙法告诉给君王。

“负喧思献”反映出的阳光与健康的关系,虽然是最原始、最朴素、最基本的道理,却是千真万确的科学。用现代的话讲,它就是非常时髦的“日光浴”。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前为阴,后为阳”,因此晒后背能起到补阳气的作用。并且清朝医家曾指出,“背为阳,心肺主之”,背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晒后背还能疏通背部经络,对心肺大有裨益。春天晒晒后背,能驱除脾胃寒气,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还能治疗阳气虚弱造成的手脚冰凉。对于有肺炎、哮喘、气管炎以及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等各种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来说,一到冷天,背着阳光而坐,让阳气经由肩背的穴位输送到人体,易逼出体内寒气,使人健康。

最后,保养阳气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调整我们的心态。中医认为,喜、怒、思、忧(悲)、恐(惊)分别对应着我们的心、肝、脾、肺、肾。七情也分阴阳,喜就属于阳,我们高兴、快乐,它就能助长我们的阳气;悲是属于阴的,我们悲伤、抑郁,它就会损伤我们的阳气。当人喜乐、高兴的时候,阳气就会充分,我们就会感到精神愉快,全身舒畅。因为它能促使气血流畅,营卫通调,所以适度喜乐有益身心,我们要把快乐带回家。

杨力养生启示录

日光浴疗法的要点

1.地点可在江湖、海滨20旷30林间也可以是阳台、院坝、太阳能直接照射的地方。

2.日光浴气温可选择在20~30℃。条件为无风、病情不严重时,最好在饭后30进行,不宜空腹时进行。

3.日光浴后,最好喝一杯盐水。

4.适当做些防晒措施,例如用防晒霜、戴太阳镜等。最好有凉棚或遮阳伞,以利日光浴前后休息。

5.日光浴后,应休息10~15分钟后,再用35℃左右的温水沐浴,然后静卧休息。

6.凡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心力衰竭,严重贫血、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及发热等急性病者,都不适宜日光浴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