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必先调五脏
28349100000026

第26章 戊时静坐:保管好自己的元神

《黄帝内经》里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可见,神的得失关系到生命的存亡。而狭义的神,只是指人的精神活动。

《黄帝内经》中指出:“静则神藏”,静坐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养神方法,只需放松身体闭目静坐即可。静坐可澄心,符合祖国医学“心定则气和顺,气和顺则血道畅,精气内充,正气强盛,强身祛病”的观念。

“坐养神”的神是什么?是“元神”。现代心理学认为,元神代表的是大脑皮层调节功能的总括。

真要提升“元神”还得从养神开始,还必须从“心”上下工夫。因为《黄帝内经》里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神产生并总统于心,是人体脏腑组织等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在道家、儒家、佛家以及印度的瑜伽当中都有静坐修炼方式,佛教中静坐被称为“禅坐”或“禅定”,瑜伽中的冥想也与静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要静坐

静坐是集中注意力、达到心神合一的一种途径。古今中外,静坐养生的例子举不胜举。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修习静坐养生法,晚年仍精力过人。他高兴地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已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静坐养生的效果从中可见一斑。

有位日夜操劳的者师,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他从40多岁起被告知,随时可能发生中风。退休后,终于闲下来,这位老师开始练习静坐冥想,没过几个月,就感到身心轻松,气色越来越好。现在,他一旦发觉自己有可能心烦气躁、血压波动,就会立即告诉自己没有必要那么紧张,然后深呼吸,让心平静下来。

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里,医生除了给病人用药外,还经常教他们如何盘腿打坐,以平和心境。在日本,也有许多年轻女性到寺庙中盘腿打坐,以消除工作的压力和烦恼。

静坐的好处,简单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

其一,静坐益养心。现代人压力大,患心病的人不断增加。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却忽视心病,其实大部分身病是由于心虚气弱造成,心虚气弱都是因为忧思惊怒、心烦意乱所致。中医讲是心乱气短、胆惊肝旺、气血耗损,这样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就乘虚而入。而练习静坐,可使我们散乱的心念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畅,所以静坐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修身养性,延缓衰老。

其二,静坐益通气血。一个人的生命延续最根本的是气血流畅的新陈代谢。练习静坐,能镇静大脑的活动,尤其是周围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周围神经系统有控制新陈代谢、平衡血压、呼吸和心率的作用。因此,静坐可以治疗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偏头痛等。通过静坐练气,使气血调和流畅,从而平衡阴阳,祛病延年。同时使人脸色红润,起到美容效果。

其三,静坐益心智。佛教认为,戒而修定,定能生慧。看过《聪明的一休》的人都知道,每当遇到困境时,一休就会盘坐思考,用他的聪明机智解决无数的难题。我们常说一个人要专心思考问题、冷静思考问题,因为一个人心思乱了,就会马虎大意;内心有愤怒,就会失去理智。心理变化还直按影响到生理反应,如头痛、心痛、胃痛、神经痛等,还导致食欲不振、精神紊乱。静坐可以使心理归于平静,气血平和,达到精力集中。而且由于精力集中产生阳和之气,贯注于病痛之处,可达到医治疾病、减缓疼痛的效果。

静坐的方法

下面就为大家推荐一种静坐功——盘足坐法,这是佛教修习禅定的方法,此法最受现代人欢迎,方法如下:

首先,放好软硬适中的坐垫,开始练功时,双腿可单盘(将左脚扳上来,压在右股下;再将右脚扳上来,压在左股上。单盘时双腿可以交替盘坐),待适应后,改为双盘(将右脚扳上来,压在左股上,再将左脚扳上来,压在右股上,使两脚掌都朝上)。其次,脊背自然直立。然后将左右两手放于脐下三寸丹田之前,两手心向上,男右手背平放于左手掌上,女左手背平放于右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与此同时,左右两肩稍稍张开,不可沉肩塌背;头要正,下颌微微内收。紧接着双目微闭,最后舌抵上腭,意守丹田(指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丹田,使人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犹如婴儿酣睡状,随之便可进入静坐状态。

要想让静坐养生的效果最好,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静坐宜选择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的地方;静坐时应着装宽松,摘下手表、眼镜、饰物等,以便于全身的气血贯通;静坐时呼吸自然,做到呼长而缓,吸短而促,求自然,不用劲;初练者往往不能很快入静,可以在盘坐好后,口中默念“松”字,念时音要拖长,三遍即可,同时,在意念上也要暗示自己从头到脚全身放松,且面带微笑;初习静坐每次10~20分钟即可,以后可逐渐延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静坐的一段时间里,身体的不同部位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冷、热、酸、麻、胀、痒、痛等感觉,其中腿部和背部的感觉最为明显。其实,这很正常,不必恐慌。随着静坐次数的增多和时间的推移,就会达到气血通畅的状态,所谓“通则不痛,不通则痛”,那些感觉都可消失,这也正是自身治疗病痛的一个过程。

每次结束静坐前,应将两掌对搓数下产生热感,上下轻轻搓脸3~6次,然后双手叠放,掌心向里,手背朝外,放在脐下三寸处,3~5分钟后再徐徐睁眼,离座,活动腰身手脚以流通气血。

戊时静坐的好处

古代养生家根据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其中提到戌时,即19时至21时: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

戌时是心包经当令,心包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器官。心包经主喜乐,所以吃完晚饭后人应该去娱乐一下,古人这个时候的娱乐就是唠嗑,现代人也可以闲聊、散步、跳舞等。人在21时时应准备入睡或进入浅睡眠状态。

古人提倡: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这就是告诉人们:上床后不要急于躺下,在光线较暗的地方静坐10~20分钟,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气盛则寐矣。因此,古人非常重视睡前的静坐功,以此促进睡眠。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说“能息心,自瞑目”;南宋理学家蔡元定也说“勿想杂念,先睡心,后睡眼”;《外经微言》上更提到“心为君火,心静则火息”,这些说的都是睡前先通过静心来睡心,心不睡抑或不静的人是无法人眠的。因为失眠起于“心”,许多人一开始睡不着觉是困为精神压力大、思虑过重、心理矛盾冲突多。所以睡前做静坐功,可以帮助你的脑细胞达到“人静”状态,最终让人产生浓浓的睡意,且对失眠者大有帮助。

与年轻人交往,可以受到年轻人活力的感染要有所爱好。在家里学学书法、绘绘画、看看书、读读报、下下棋、出外垂钓,于爱好中陶冶性情。尽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争取做到从心理上和体力上不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