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必先调五脏
28349100000002

第2章 五脏谁也离不开谁

五脏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然而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如清·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中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五脏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相生

由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中医讲“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里的“生”,含有滋生、助长、促进、支援等意思。有时候,这关系会被称为母子关系,就如母亲生下婴儿一般。例如,火生土,火为土之母,对应地说,心是脾的“母亲”,因为心能支持及促进脾的功能。

如果心肌梗死患者倒在厕所里,一种情况是排便太用力了;另一种情况是吃饭吃得太多了。中医把气分成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都说人活一口气,人养生养的也是这一口气。如果吃得太多,脾胃运化时,就会需要多用一点儿气来把食物消化掉。我们知道,心火生脾土,心和脾之间就形成了“母子关系”。你想想,如果儿子缺钱了,会找谁要呢?在关键时刻,都会去找自己的母亲要。所以,在消化食物过程当中,脾胃需要更多的气的话,就会从小那里“夺气”,中医叫做“子盗母气”,就是儿子会到母亲那里“夺气”,这样会导致心气不够,进而引发心脏病。所以对于心脏病患者,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不要便秘;第二,吃饭最好吃七八分饱,少吃多餐都行。

放在四季养生中,五脏相生的道理就更好理解了。比如说,按照中医的道理,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春天过后是夏天,木生火就是肝生心,肝藏血以济心,春天若能把肝血养好,夏天暑热、阳气太盛的情况就能减缓,气血就容易平衡。同样的,秋天过后是冬天,金生水就是肺生肾,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为冬天阳气的伏藏打好基础。

五脏相克

中医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表现在人体中就是: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上济,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很好理解。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说,为什么有的人在生气大怒、郁郁寡欢的时候,就不想吃饭或者吃不下饭;吃饭后易打嗝,甚至胃胀、胃痛呢?有的人生病了心烦气躁、焦虑不安,常会出现脾胃虚弱、消瘦乏力的症状呢?因为木克土,《黄帝内经》上说:“土得木则达。”肝气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而生气、抑郁、焦虑容易造成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就随之减弱或丧失,此时吃饭则脾不健运,导致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满腹胀。饭后生气使肝气郁结于内,同样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很多养生家提倡:食后不可怒,怒后不可食。

再举一例来说,在生活中,有些人跟心脏病顽强斗争了几十年,最后还是没治好,非常可惜。其实这是没有把握好养生要诀的缘故。中医认为,水克欠,也就是说肾克心,心克肾则逆,心得肾则顺。为什么很多心脏病患者的肾都不太好,肾不好就会影响到心。所以,心脏病患者如果能在养心的同时,也保养好自己的肾,心脏病就能得到很大的缓解。

另外,由于心克肺,因此心有毛病时,人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肺有火时,肝火就会更旺,人总是心烦气躁、爱发脾气,这就是肺克肝。

五脏相生相克在防病、治病中的运用

现在大家都讲“治未病”,讲究预防为主。《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见肝实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因木克土,故肝病暗伏克害脾土之机。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这就是“治未病”的体现,其目的在于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反过来说,见肝之病,不知道补脾气,唯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木生火,肝为心之母,肝病还可以影响心。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

根据五行相生关系,中医有“补母泻子”的治疗方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肝虚补肾,因为水生木,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中医称之为“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症。而肝肾阴虚是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病发生的根本病机。因此,这些病都需要肝肾同治。如肝实泻心,因为木生火,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比如说,一个肝火旺的人尤其要保持心情舒畅,吃苦瓜来降心火。

根据相克关系,中医有“抑强扶弱”的治疗方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克脾,肝气过旺表现为强,必须泻之,脾气虚表现为弱,必须补之。一泻一补,阴阳得以平衡,人体才会健康。

总之,在中医整体观念中,人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人体五脏的功能协调是集体主义,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五脏虽各育各的职责,但谁也离不开谁,五脏五行生克制化,环环相扣才是生命。因此,治病、养生一定要有整体观,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杨力养生提示录

看中医前六不宜

1.不宜喝牛奶、豆浆,喝这些东西容易使舌苔变白腻造成误诊。

2.不宜吃橄榄、乌梅、杨梅,使舌苔变黑,易误诊。

3.不宜饮酒或吃过热过冷的食物,酒、饮料属于热性,易使气血运行质变红,脉搏加快,影响诊断。同样,过热过冷的食物也是如此。

4.不宜喝咖啡、吃橘子和黄色食物,会使舌苔变黄。

5.不宜饭后就诊,饭后舌苔会变薄,舌质变红,加上有些食物容易使舌苔变色,也会误诊。

6.不宜在激烈的体力活动后立即就诊,这时会影响医生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