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实质上从胎儿期即已开始。当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瞬间,便是人生历程的开端。只不过胎儿与新生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而已。
——〔意〕蒙台梭利
子宫内胎儿生长的环境因素以及父母遗传给胎儿的遗传基因,是因人而异的。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虽然多数要由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养来培育,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遗传因素、胚胎期的发育以及潜在意识的教育。有些婴儿生下来就好躁动、好哭闹,有的就喜睡,显得恬静、温顺。这里显然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不同神经类型特征和胚胎期的发育状况以及胎教所决定的。因此,严格说来,心理卫生的实施应该从胎儿期开始,因为母亲在妊娠期间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体内外各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刺激,都会影响到婴儿的身心健康。
□我国古代的胎教之说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目前国外亦在大力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甚为丰富。兹按年代顺序略举一二,则不难窥见其全貌。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在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同时,对个体身心发展分期已有较为系统的认识,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并对妊娠时期的养生保健开始注意。西汉时,皇室已将胎教视为制度、条令,而予以肯定。
西汉刘向在《列女传》中记载有“太任(周文王之母)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有:“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有:“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一而识百。”北齐徐之才提出“逐月养胎法”。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记有“子欲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一书中记有“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净”,并阐明了逐月养胎之法。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总论》中记有“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长寿、忠孝、仁义、聪明、无疾,盍须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
清代陈梦雷等人著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将历代有关胎教的内容汇集在一起,列入儿科分卷之首,命名为“小儿未生胎养门”,肯定了胎教的深远意义。
清代末年的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创建“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方法》中也曾提出设立“胎教院”的建议。
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调情志
妊娠是女性生理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同样也会发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的集中体现就是孕妇的情绪,或称情志的变化,凡有孕之妇,宜心情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祖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就是说:孕妇要消除恼怒,不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怒火中烧,这样就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胎不安,久之,则孕胎必受影响。《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故孕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
2.忌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许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致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入盆,阴道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否则“分其养孕之力”,“扰其固孕之机”。“形体劳乏”,甚而造成流产、难产、“生子多疾”。
3.节饮食
饮食是母体的重要营养来源。胎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的气血。因而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直接影响。《万氏女科》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元完固,生子无疾”。就是说,孕妇的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鱼、肉可以吃,但不可过食。应有所节制,特别是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暴饮暴食。假如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嗜食厚味,皆可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胎失所养。
4.适劳逸
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劳逸应该适量,既不可贪图安逸,也不可过于劳累。按中医的说法,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若劳逸失宜,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心坠,甚而导致难产。因此,“受胎之后,当宜行动往来,使血气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此当为忠告。正确的作法,大致为5个月以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5.慎寒温
寒温即自然界冷热气候的变化。受孕以后,孕妇由于生理上发生特殊变化,很容易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尤其是风寒之侵,易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胎前感受外邪,感染伤寒时症,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攸关性命。”故而注重胎前的摄养,慎起居,适寒温,甚为紧要。
6.戒生冷
怀孕之后,孕妇常喜欢吃一些生冷之物。中医认为,这是怀孕后由于阴血下注以养胎儿,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殊不知,生冷之物吃多了会使脾胃受伤,呕吐、腹泻、痢疾诸症会乘虚而入,既损孕妇,又伤胎儿,不可不慎。
此外,孕妇衣着还宜宽大合体,腰带不宜紧束,以免气血周流不畅而影响胎儿。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很早以来便已注意到优生、优育、优教的重要性。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有关于胎儿生活在母腹中时能够接受母亲言行感化的朴素认识,已经认识到人的情感活动可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并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母胎之间是一脉相通的。所以主张孕妇必须“严守礼仪,清心养性”,“受胎之始,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等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形成畸形。
我国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学说是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其各种论述甚多,内容也十分广博,有些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宝贵的实验经验和精辟论述,已被现代医学、现代心理学所验证。人们通过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对这些历史遗产不断地加以发掘、研究和完善,从而使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胎教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1983年,广东计划生育研究所通过试验,发现了噪音对于子代的不良影响。上海精神卫生研究中心认为,孕妇情绪、心态失常会导致疾病,给胎儿造成影响。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1985年采用B超探索了胎儿在子宫内的活动和反应情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自1985年以来,系统地研究了有关胎教的问题:
①胎儿对音响的应答反应;
②胎儿对光照的应答反应;
③噪音刺激后胎儿脑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
④音乐胎教婴幼儿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
⑤胎教儿童的追访。
经以上研究,证实了胎教的可行性、科学性及其积极作用。为推广实施胎教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将各试验结果,分别叙述如下:
1.胎儿对音响的应答反应
(1)对象
自1985年5月至1986年4月,将孕16~32周要求终止妊娠、不需要活婴的孕妇36例,按孕周分为4个组:1组孕16~20周,计11例;2组孕21~24周,计9例;3组孕25~28周,计8例;4组孕29~32周,计8例。
(2)方法
经孕妇腹壁放置小型立体声录放机,针对胎儿的头上方。按次播放5种不同声级动态范围的乐曲录音磁带,播放5分钟后间歇5分钟,再播放另一组乐曲。同时,利用SDL-100型B-M型超声显像仪,观察胎心率和胎动的变化。
(3)结果
1组不论聆听任何组乐曲,均未见胎儿有应答反应。2组在聆听动态范围较大、节奏呈跳跃形、起伏大、表现激烈的迪斯科舞曲时,胎心率稍有变化。3组与4组对各组乐曲均有应答反应,胎心率变化逐渐明显,可以上升至168次/分钟。胎动变化虽各组均有出现,但并不随着孕周的增加而胎动出现频繁。在36例中无一例发生意外。
根据观察,孕20周以前,胎儿对于各种乐曲的音响均无反应。其后,随着胎龄的增长,胎心率亦有不同的变化。因胎动可受多种因素的干扰,作为观察胎儿对音响的应答反应指标多不准确。但胎心率则因其受植物神经中枢的控制而不能随意变动,所以利用胎心率作为指标还是可信的。
2.胎儿对光照的应答反应
(1)对象
怀孕20~33周要求终止妊娠、不需要活婴的孕妇10例。
(2)方法
利用100W白炽灯泡放于孕妇腹壁胎头上方,距离5~10cm左右,以不出现灼热感为度。应用B-M型超声显像仪,于照射前和照射后5分钟观察胎心率和胎动变化情况。
(3)结果
胎儿对于光照刺激,在胎心率上反应不大,但可见胎动频繁,并出现膈肌痉挛情况。
观察的10例均不足孕35周,无一例胎心率变快,有两例反而变慢。但胎动频繁较明显,并有2例出现膈肌痉挛现象,这亦可能与灯泡的热刺激有关。
3.噪音刺激后胎儿脑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
(1)对象
怀孕28周要求终止妊娠、不需要活婴的孕妇试验组3例,对照组2例。
(2)方法
试验组孕妇经腹壁播放迪斯科舞曲和工厂机器摩擦刺耳噪音的录音带,每日3~4次,每次40分钟,持续1周,然后行水囊引产;对照组入院直接行水囊引产。引产成功后,即刻取脑组织的颞横面(听区),用40%多聚甲醛、5%戊二醛固定,1%锇酸后固定,812树脂包埋,超薄切片,醋酸铀、枸橼酸铅染色,透射电镜观察。
(3)结果
观察组2例胎儿引产后即死亡。两组颞横面脑皮质的组织变化有区别。主要是试验组神经细胞线粒体肿胀和内质网扩张等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这是一种变性的细胞改变。
从试验中亦可看到,胎儿在遭受噪音较长时间刺激后,脑组织是有所改变的,且有2例胎儿引产后即死亡。
4.音乐胎教婴幼儿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ABR)
(1)对象
孕妇自妊娠4个月起,每日收听胎教音乐《春芽》1~2次,录音机距离孕妇1~2m,响度以自觉舒适的音量为宜。如此音乐胎教出生后42~96天的婴幼儿13例为试验组,对照组婴幼儿22例。
(2)方法
在室内进行ABR测试。测试前婴幼儿口服水合氯醛0.5mg/kg,记录电极置前额,参考电极置给声侧耳垂,对侧耳垂接地。用直径1cm的银质盘形电极,其皮肤阻抗2~20kΩ,用0.1ms高波电盘脉冲产生的短声经耳机给声。输入MEB-5100型诱发反应记录仪处理,滤波通带100~1000Hz,分析时间10ms,刺激频率20次/分钟,叠加2048次,ABR的测试参数为:反应阈值70dB的条件下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和波间期。
(3)结果
在70dB短声刺激条件下,Ⅰ、Ⅲ、Ⅴ各波潜伏期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组间差异除Ⅲ-Ⅴ间期外也有显著差异。反应阈值对照组33.59dB,最低35dB,观察组均值26.46dB,最低15dB,有高显著性差异(P<0.01)。ABR测试结果表明,经过音乐胎教的婴幼儿听神经通路上发育成熟程度优于无胎教者。试验发现,Ⅰ-Ⅴ间期的缩短主要是由于Ⅰ-Ⅲ间期缩短而引起的,Ⅲ-Ⅴ间期则无显著的差异。提示音乐胎教对胎儿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耳蜗和低位脑干。ABR反应阈值表示听觉周边感受器和脑干听觉通道的反应或反应能力。
胎教可以刺激胎儿感觉器官的发育,特别是音乐胎教可使婴儿在出生时就具备良好的感官功能。但胎儿至新生儿以及婴幼儿时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出生后的半年之内仍应继续进行胎教的内容,否则胎教的效果可能会逐渐消退。儿童智能发育的情况,因受后天环境与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评价胎教在其中的单纯作用。但胎教为婴幼儿智能发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并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开发起到了很好的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美国的“胎儿大学”及“心脏课程”胎教法
世界各发达国家当前也越来越重视有关胎教的研究和开发,认识到这是优生、优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利用先进的电子检测仪器等进行研究,并力求给予科学的阐明。
1.胎儿大学
美国妇产科著名的胎教学专家尼·凡德卡医生,自1979年起创办了一所“胎儿大学”,至今毕业生已逾千名,并且证实了通过胎教对胎儿能够起到一定的良好的作用。胎龄4个月以后,便可接受教育。其教育方法是系统地与胎儿多说话,胎儿便会分辨出哪一些是杂乱无章的,哪一些是来自父母的声音,因而会发生躁动不安或安静舒适的表现。同时,还证实了凡是经过胎教的孩子,出生以后发育会更趋健康正常,学习会更加容易,情绪会更为欢快,精神会更加饱满。又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研究小组(1981~1983年)经过研究,发现胎儿在母体内听到的声音与在外界听到的声音基本相同。为了进行这项研究,他们研制出带有特制安全装置的麦克风,将其插入孕妇子宫内,成功地听到了胎内声音。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动物试验证实了Phelan博士等人的发现——噪音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并且有妨碍胎儿睡眠的危险性(胎儿睡眠与觉醒周期为20~30分钟)。俄亥俄州的约瑟夫夫妇用“子宫对话”的方法,把爱传给胎儿,先后培养出4名天才的女儿。这4名女儿均能在生后2~3周开始呀呀学语,大女儿10岁便进入大学。他们夫妇在《胎儿都是天才》一书中写道:胎教成功的秘诀就是“爱和耐心”。此外,托马斯·伯尼等还通过大量科学试验和临床观察,揭示了神秘的胎儿生活。认为胎儿的性格和记忆能力,在怀孕期母子间“感通”中已初步形成,并对未来人格、智慧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指出胎内外环境的应激反应是母子“感通”的重要因素,孕妇应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调适情绪,特别是经常地聆听优美的音乐,以形成良好的应激反应,维护母子生理、心理健康,使人的精神因素在胎儿期即得到优化和美化。同时,还报道一例孕妇,当其歌唱《摇篮曲》时,胎儿便不乱动,变得乖多了。
“胎儿大学”的课程从妊娠第5个月开始,每天上两课,每课用5分钟。每次开始上课前,母亲用手轻拍胎儿踢的地方,告诉胎儿:“好孩子,现在上课了。”胎儿大学的课程设置有:
(1)运动课
5个月的胎儿可以与母亲玩游戏,当妈妈感到胎儿踢肚时,就轻轻地拍打被踢的部位,然后等待胎儿再次踢肚。大概过一两分钟,胎儿会再踢,妈妈再轻轻地拍打几下,如此反复。经过一段时间,妈妈可以改变轻拍的地方,而胎儿也会在发生了变化的地方踢。
(2)音乐课
母亲把一个玩具乐器或耳机放在腹部,让胎儿听美妙的音乐。
(3)语言课
母亲用传声筒对腹内胎儿讲话,重复字句。在胎儿7个月时,开始把外界的声音介绍给胎儿。母亲用扩音器每讲一个字,便用动作在腹部进行表示,如敲、摸、摇、提、划、压等。例如,妈妈用指头轻轻地敲打腹部,告诉胎儿:“好孩子,这是敲。妈妈在轻轻地敲你。”到第8个月,开始教那些形容光线、音乐和笑声的字句。最后一个月,妈妈开始教胎儿出生后半年内需要接触和理解的字眼,如奶、吻、口、鼻、爱等。到胎儿从母体中分娩出来的时候,他已经初步懂得大约15个词汇和意思。
胎教大学的胎教方法能使婴儿出生后学习更容易,并认为此法有助于让胎儿智力高超,而使他们发育得更正常。同时可使他们在精神发育方面得以顺利发展。
2.“心脏课程”的全新胎教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西雅图胎教研究所创始人、心理学家布伦特·洛根又推出一种被称为“心脏课程”的全新胎教法。“心脏课程”实际上很简单,“教具”是1根带子,1个装有两个扬声器的口袋,1部微型单放机和16盘声音磁带。使用时,将带子往腰上一系,口袋位于腹部,放出的声音由简单逐渐到复杂,其声音很像心跳声,也有人说,如同非洲的击鼓声。据称,这种“心脏课程”能刺激胎儿神经,锻炼胎儿大脑。迄今为止,在胎儿期收听过“心脏课程”的儿童已有1200余人。宾夕法尼亚州的梅利莎·法雷尔一怀孕就用上了“心脏课程”。法雷尔说,现在她21个月的女儿已经在玩本来该是比她女儿年龄大两倍的幼儿所玩的玩具了。华盛顿的利莎·奥尔蒂格已是第3次使用“心脏课程”了。利莎称,她的两个孩子(一个3岁,一个18个月)看起来接受事物很快,求知欲甚强。
美国有关部门对50名听过“心脏课程”、年龄在6~34个月之间的幼儿,在标准语言、交际、运动技能等方面进行了测验,结果,总分要高出美国幼儿平均分的25%。
美国大力开展胎儿教育的研究,并颇有成效。孕妇及胎教学校、胎儿大学等也在各地纷纷兴办,讲授妊娠、分娩及胎教知识,并多采用声像材料以及模型娃娃等,对胎儿的父母做感情的预先培养,以期达到从新生命在母腹中开始生活时便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的目的。
□日本的“0岁胎儿音乐会”
日本索尼音乐艺术振兴会和幼儿开发协会举办了“0岁·胎儿音乐会”,即胎教音乐会。参加对象均为怀孕6~9个月的孕妇。目的是让胎儿在母腹中即能听到外界优雅的音乐,同时要求孕妇必须保持腹部松弛。将要做父亲的男性也必须一起参加,据说这样胎儿会更加高兴。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1984年秋举办了“婴儿——从母亲体内起步”的节目。还有阿部顺一教授主持了“英才制造工程实验”,结果127名孕妇所生的孩子中,有71%智力超常。此外,还有专著出版。京都的夏山英一应用B超系统地探测了胎儿在子宫内生活活动的情况,观察到孕妇的情绪与外界的刺激均能对胎儿的发育产生良好的或不良的影响,因而认为胎教也是根据这种可能性施行的。
□法、英、澳等国的胎教成果
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蒂斯,证实了“一个茨岗人,如果在母腹中没有听过小提琴曲,那么,出生后就绝对不会拉好小提琴”这一古老的谚语。同时,他们还经常给胎儿听大管乐曲《皮埃尔和狼》,将磁带录音机置于母腹旁2cm处,胎儿听了以后便有胎动。出生后,只要一听见大管乐曲,婴儿便会停止哭闹和骚动,并且还会露出笑容来。此外,他还形象地说道:“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成长,并不像大白菜那样只靠营养来浇灌,胎儿的触觉和听觉十分敏感,能接受外界刺激,外界的刺激对胎儿的发育成长是很有影响的。”
英国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在英国胎儿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建议,孕妇应对其胎儿唱歌,这能给胎儿以和谐的感觉和情绪上的安宁。英国胎儿心理学会会长米歇尔·克莱门特印证了梅纽因的论点,并说:当把怀孕期间录下的母亲歌声磁带给婴儿重放时,婴儿的反应是“十分激动的”。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记忆印记”。
澳大利亚一家医院追踪了35名怀孕期间每日坚持欣赏轻音乐的孕妇,其出生后的子女,有人成为音乐家,2人成为舞蹈演员,其余的孩子们也都有良好的音乐感,并且接受过胎教的孩子,明显地要比没有受过这项教育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聪明又可爱。
奥地利的医生用特选的音乐做胎教教材,并追踪观察胎儿出生后的发育情况。认为胎教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曲目、配器和效果声,应该根据孕妇的生理状态及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曲和演奏,并且必须经过医生的鉴定方能采用。
比利时的妇产科医生用多普勒测定仪观察了100名孕妇的情绪和胎儿之间的关系。发现母亲做梦时,胎龄8个月的胎儿,眼睛也随着母亲的梦情而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