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英才是怎样成长的
28335500000008

第8章 宽严相济育栋梁

宽严相济育栋梁——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男孩吴云峰的成长历程和其父母的家教经验

吴云峰,父亲的严厉使他懂得了成长的艰辛,母亲的宽容让他学会了人生的智慧。中原古城炼造了一付刚强的毅力,哥伦比亚成就了一位东方之子。他用成才之路告诉每一个父母:宽严相济才能教子成龙。

家教智慧论语

孩子在成长期间,正是处在一个不断犯错误的年龄段中。家长对此要加强引导,循循善诱,入情入理,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理解家长的初衷与苦心,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一个科学的教子成才方法。

家长正确教孩子的方法是:宽严相济,严格而不失理智,关爱而不溺爱,即严不过分,宽不放纵。

如果父母能从小就养成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即使是再大的事,即使是自己很气愤,但在孩子面前,也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冷静地责备孩子。

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十分有害的。采用极端措施教育出来的孩子,除了比正常人更具有叛逆性,还会造成性格反常和心灵的扭曲。

采用专制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不是爱,而是害。这不仅造成父母与子女感情上的隔阂,还造成了孩子退缩的人格,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虽说“寒门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但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曲解了这一古老的教育格言。在教育孩子时,采取了要么放纵不加以约束,要么严厉不讲求后果的教育方式。虽然父母用心良苦,但往往事与愿违。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除了比正常人更具有叛逆性外,还会造成性格的反常和心灵的扭曲。

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应该是:宽严相济,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严不过分,宽不放纵,尤其是在孩子犯错误时,首先应当严厉指出其错误,并要求其按时改正,同时在教育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上,要加以引导,循循善诱,入情入理,让孩子在父母的爱心中,理解父母的初衷,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果采取专制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这就不是爱,而是害了。时间长了,不但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上的隔阂,还使孩子对父母的打骂产生逆反心理,更主要的是造成了孩子退缩的人格。鲁迅先生对此曾作出尖锐的批评:“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是无所不可,儿子有话,都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这种封建特权思想的态度与方法,对下一代的成长是极为不利、十分有害的。

本章所介绍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生吴云峰的父母,就在教育孩子时采取了一种对孩子成长十分有益的教育方式,即宽严相济。吴云峰的父亲对吴云峰要求很严,但却不是专制粗暴,他有理、有度的责罚,以避免吴云峰误入迷途。吴云峰的母亲采取的是宽爱的教育,但从不溺爱、姑息,却每每让吴云峰的心灵有所触动,经常自觉检讨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使吴云峰的成长环境十分健康、宽松,在家庭的慈爱与教育中才华尽显,潜能释放。可以说,正是吴云峰父母的宽严相济式教育才使他有了成功的今天和光明的未来。

作为一家之长,在教育孩子时,只有做到宽严相济,灵活把握,把对孩子的温情和严格结合起来,做到“严中有爱”,“爱中见严”,这样教育孩子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哥伦比亚上空的东方雄鹰

——吴云峰的成长历程1.美好的童年生活

吴云峰的童年是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里度过的。父亲吴海昌是县人民医院的医生,母亲葛秀兰是护士。由于工作繁忙,吴云峰一岁时就被父母送到爷爷奶奶那里,在慈爱的爷爷奶奶的关怀下,在和小伙伴们愉快的游戏中,小云峰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爷爷是位参加革命多年的老红军,曾在冯玉祥将军手下当过参谋,退休后毅然放弃了省城的繁华生活,主动要求回到老家生活。老人身体健康、乐观开朗,不但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还经常用自己的积蓄接济乡邻。他的乐善好施使他在乡邻中的声望很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老人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仍然坚持读书,所以能把许多古诗文倒背如流。小云峰自小聪明可爱,爷爷就经常教他背诵,从《三字经》、《百家姓》到《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小云峰背诵了大量古诗文,四岁时就会背200多首古诗。爷爷对他疼爱有加,却并不娇纵,而且十分注意锻炼他的自理能力,让他在农村这块自由天地里健康成长。教子经验平时爷爷到地里干农活,总带上小云峰。祖孙俩一面走,一面背诗,爷爷背一句,小云峰学一句。这样一路下来,小云峰不知不觉中就背会了一首诗。小云峰很喜欢干活,爷爷就指点他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拔草、点种子等,小云峰干得不亦乐乎。闲下来时,小云峰就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松软的沙滩上,自由地玩耍。他们一起玩游戏,一起打闹,捉知了,掏鸟窝,小云峰的顽皮天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爷爷的为人处事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吴云峰的人生观,爷爷嫉恶如仇,路遇不平总爱挺身而出,伸手援助,这已经在潜移默化中灌输到吴云峰幼小的心灵中,对他形成善良、正直的品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吴云峰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一个无赖欺负无辜,虽有许多人在一旁围观,但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帮忙,爷爷看到这情景,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奋力上前,据理力争,以自己的威严将无赖制服。爷爷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其间也有不少辉煌的业绩。他经常给小云峰讲述战斗英雄的故事,讲述革命斗争的艰辛,让小云峰珍惜大好光阴,好好学习,长大了更好地报效国家。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小云峰耳濡目染,一种英雄情结在心中潜滋暗长。他争强好胜,与小伙伴玩游戏时,总要争个高低,有时玩不过人家,也不服气,还要在口头上争胜,吵架、打架自然也是难免的了。爷爷对此没有过多干涉,他知道男孩子的性格里都会有这种争强好斗性,孩子的事,只要不是很严重,就让他自己去处理。一般来说,孩子之间为着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不大记仇的,大人也很少干预,孩子们自己也很快忘记前嫌,又玩到一起了。吴云峰的父母一般只在星期日回老家看望吴云峰,对他的顽皮有些担心,让他爷爷严加管教。爷爷却不以为然地说“男孩子顽皮点怕什么,大了自然就好了。”童年岁月留在吴云峰心中的是无限美好的回忆。

2.严父情,慈母爱

6岁时,吴云峰被父母接到县城上小学。在县实验小学,吴云峰很快就显示出过人的天赋。尤其是语文,常常是老师刚讲完,吴云峰基本上就会背了。这当然得益于他在学龄前大量背诵古诗文。他的理解能力也很强,老师一点就通。因此,在课堂上,这个顽皮惯了的孩子还真有点不适应,他不喜欢被束缚在课堂上,有时与同学谈天,有时在课堂上搞点小动作,玩弹弓、看连环画。老师批评他后,他才有点收敛;但过不了两天,就又故态复萌。

有一次,班主任陈老师没收了他的弓弹,并让他回家告诉家长,让家长到学校谈话。吴云峰这下有点慌了,他不敢告诉父亲,可不让父亲到学校,第二天怎么上学呢?这时,班里一个叫韩勇的“淘气鬼”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逃学。于是两个孩子没到学校上课,偷偷地跑到护城河边捉蜻蜓去了。这样一连两天,陈老师觉出事有蹊跷,主动与他的父亲取得联系。父亲这才发现他两天来早出晚归,却只是做样子。这一气非同小可。晚上到家后,父亲看到他背着书包就往屋里跑,强压怒火没有发作。自知理亏的小云峰可能觉出了父亲的异常,呆在屋里不敢出来。母亲让他吃饭,他才磨磨蹭蹭地出来了。吃完饭,父亲问他这两天干什么去了,小云峰知道事情败露,嗫嚅着不说话。父亲的怒火再也压不住了,上前抓住小云峰,照着他的屁股“啪啪”打了两巴掌。小云峰没有哭,也没有喊。母亲上前劝住了父亲,把小云峰搂在怀里,耐心地询问小云峰到底是怎么回事。小云峰在母亲的怀抱里慢慢地平静下来,他一一地告诉了母亲。母亲没有责备他,只是温柔地抱着他,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让他自己好好想想自己做得对不对,想想父母为什么生气,想想父母得知这一消息后的担心。小云峰坦率地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不再重犯。但这个淘气惯了的孩子,又怎么能控制住自己呢?

在父母单位家属院里,小云峰是最调皮的孩子。

有一次,争论问题时,一个比云峰大两岁的孩子欺负他,说他小屁孩子懂什么,吴云峰气不过,与他吵起来。这孩子自恃大两岁,想教训教训吴云峰,对准吴云峰的胸部就是一拳。吴云峰哪吃过这个亏,抓起一块小砖头就扔了过去,正好击中那孩子的头部,顿时鲜血直流。周围的小伙伴们吓呆了,幸好离家不远,有个小孩子回家叫来了大人,把那孩子送到医院去包扎。吴云峰也吓坏了,他当时只想着解气,哪知道会流血?他知道这一次到家肯定又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索性一下子跑到很远的一个小树林里躲起来了。父母得知消息后,十分着急。夫妇俩看望过受伤的孩子后,就分头去找小云峰,直到天黑,才在小树林里发现了呆坐的小云峰。父亲上前就要打,被母亲制止了。母亲无限爱怜地将小云峰抱在怀里,只字不提打架的事。在母亲的怀抱里,小云峰渐渐有些放松了,但他又有些狐疑,他觉得这顿打是迟早要挨的。因此心理上还是有所戒备的。但他所惧怕的暴风骤雨却没有降临。吃完饭,母亲才严厉地批评了他,指出他拿东西砸人是危险的行为,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更不应该逃避责任,跑得远远的,让父母、家人担心。父亲这次虽然没打他,但却严厉地警告他,这次的错误给他记着,下次如再犯,要加倍惩罚。父亲说到做到,以犯错的性质和错误造成的后果为标准给他记录,一旦累计到几次,则言出必行。这样的做法确实让小云峰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给了他自新的机会。过后,父母又带着吴云峰到医院去看望被砸伤的孩子,让他感受自己给别人带来的痛苦是多么大,让他吸取教训。

吴云峰的顽皮行为,让严厉的父亲十分生气,每次与小伙伴打完架,别的家长上门告状时,父亲总是仔细问清情况,是吴云峰的错,该打无误;有时错不在儿子,父亲也要警告他,让他与伙伴们在一起时,要学会正常交往,不能打架,他把他的严谨贯穿于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从不因为孩子小而迁就他。教子经验吴云峰虽然顽皮,可是功课却很优秀。父亲就注意引导,把他的注意力引向他更感兴趣的事情上。父亲的严厉也是有限度的。他把对儿子的爱升华为一种责任感。正是由于太希望儿子有出息了,才对他施以严格的要求。严厉的父亲有时确实令小云峰害怕,当他每次犯了错误,看到父亲给他记录“罪行”时,总会提心吊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挨皮肉之苦。但在更多的时候,父亲给予他的都是深沉的关爱。喜爱文学的父亲也很有耐心,工作之余,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小云峰讲童话故事、轶闻趣事,还结合学习内容,给吴云峰买来大量的课外读物,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向阳花》、《中国少年报》、《作文通讯》、《星星文艺》、《诗刊》等,让小云峰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这以后,吴云峰有了很大改变。他的阅读面十分广泛,有时上学、放学路上还要捧着书本入迷地看,哪有功夫去惹是生非?爱好十分广泛的父母还经常带孩子去看电影,看戏,让他欣赏影视艺术的魅力;有时,一部好电影甚至能看上三、四遍。为了提高吴云峰的学习水平,父亲给他买了一部日本进口收录机,吴云峰自此有了新的老师,伴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度过了小学、中学时光。这为他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扎实的英语功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小学三年级起,吴云峰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他的作文频频在县文联主办的《蒲园》杂志上刊登。在父亲的鼓励下,吴云峰试着给《新乡日报》、《海燕》、《星星文艺》等报刊投稿,先后有十多篇散文、诗歌被这些文学期刊选登。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文学园地里,吴云峰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尽情地吮吸着文学的营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吴云峰接触的知识面更加宽阔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在广泛的阅读中,吴云峰的视野更加开阔,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浮躁好强的少年了,对英雄的崇拜也变得更为冷静、理智,对人生开始多了一份深沉的思考。

就这样,吴云峰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也使他赢得了各种荣誉。五年级时,他被评为新乡“十佳少年”,曾获新乡市文学新苗奖“蓓蕾奖”,被评为新乡市“三好学生”。

对这些荣誉的获得,吴海昌和葛秀兰抱着相当平淡的态度。他们太了解自己的孩子了。然而由于对文学的偏好,吴云峰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数学。因为在数学上下的功夫相对要少得多,吴云峰数学成绩平平。而数学作为各种学科的基础,又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学好数学,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吴海昌明白这一点,就故意刺激他:“你连数学都学不好,算什么三好学生呢?”倔强的云峰马上对父亲说:“我要让你们看看,我是能够学好数学的。”他说到做到,升初中考试时,他以两门功课均为满分的成绩考上县重点中学——实验中学。

在中学里,吴云峰并不是一门心思全用到学习上。他的爱好很多,除了文学,围棋和足球是他的最爱。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割舍,下棋,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足球则培养了他勇于拼搏的精神。父母尊重他的爱好,但要求他自己摆正学习与游戏的关系,绝不允许因为游戏影响了学习。比如,云峰从小爱看球,而一些重大国际比赛又多在晚间直播,为了看球,云峰总是抓紧时间做完作业,并抓紧时间休息一会,以便不至于因看球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教子经验与父亲的严厉相比,母亲的慈爱对吴云峰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母亲葛秀兰是县人民医院的护士,繁重的工作和家务并没有磨灭她母性的光辉。她把一腔心血都洒给了她的病人和家庭。云峰自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做母亲的总感到心有歉疚。星期天,他们总是抽空到乡下老家去看望孩子,带着孩子到田野中玩耍、游戏,让他仔细观察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母亲以她特有的细腻、柔情、宽容和博大无私的胸怀给了吴云峰另一种爱的熏陶。她主张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要是在安全的情况下,一般不加干预。她很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云峰一、两岁时,看到妈妈洗衣服、择菜时总爱跑上去帮忙,往往弄得衣服上、身上全是肥皂泡,有时把择好的菜又弄乱了,她这时不是厉声训斥,而是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教云峰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么样的,然后把儿子弄乱的东西重新整好。葛秀兰这样说:“童心是美好的,孩子想要尝试新事物,是好事,大人不应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有的父母以时间紧为由,迁怒于孩子,粗暴地把孩子赶开,实在是得不偿失,有什么比保护一颗充满自信的童心更重要的呢?”

云峰小时候爱鼓捣东西,把房间弄得很乱。母亲不怕麻烦,总是任由他自由想像和发挥,偶尔也陪着孩子一起玩些能拆装的玩具,等孩子玩尽兴了再帮孩子把玩具收好、装好,慢慢地孩子自己也养成了爱收拾玩具的好习惯。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吴云峰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不少家庭一样,父母有时也会因教育孩子问题发生争执,这时,母亲总是暂且放弃争执,坚持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再讲道理。专家建议:父母即使责备、打骂孩子,也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做到就事论事,而不是一概否定,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何处,明白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他改正,还是好孩子,不至于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母爱似春风雨露,为童真的心灵注入了不竭的灵感。

谈及父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吴云峰深情地说:“严父慈母给了我太多的爱,父亲的威严让我有所惧,受点皮肉之苦则让我增加耐挫力,利于我改正错误。母亲的宽爱则给了我一片无雨的晴空,让我的心灵世界充满和煦的阳光。”

3.爱打瞌睡的尖子生

吴云峰虽然在学习上是拔尖的,但他并不像人们想像的特别刻苦,相反,他在课堂上最爱睡觉。以至于当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时,他脱口而出:“我哪有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我爱在课堂上睡觉。”这样,“爱打瞌睡的尖子生”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

说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而事实上真的如此。升入中学后,吴云峰的“瞌睡大法”取得全面胜利。他连续两年战胜了班级里所有的竞争对手,获得全年级第一名。他的表现说明他的学习能力已经超前了,所以对老师讲述的内容,有时他并不放在心上,抑或是喜欢创造性的吴云峰实在对同一内容的反复讲述感到厌倦?

班主任黄敬贞老师对吴云峰偏爱有加,他不止一次地找到吴海昌,谈论如何制定更加合理的计划,培育吴云峰。吴云峰很少是老师授课的积极配合者。当别的同学踊跃举手发言的时候,吴云峰一声不吭,有时候还在下面搞点小动作。而当老师出一道稍微难一点的题目的时候,吴云峰则出其不意,在别的同学还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时候,很快举手发言。

又有一次,吴云峰开始质疑老师的权威,他设了一个圈套让老师上了当。

难怪有几个老师对吴云峰颇为头疼。

面对儿子表现出来的学力超前,吴海昌结合老师的意见,及时准确地引导儿子新的兴趣点。他把目标定得更高远,准备让吴云锋提前报考新乡市少年实验班。吴海昌专门带儿子到少年实验班去观摩,让他知道天外有天,自满永远是进步的大敌。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吴云峰最后并未上少年实验班,但他却由此端正了学习态度。他把功夫下在了课外,利用一切机会捕捉外界信息,深入学习、钻研一些高难度习题,为高考打好基础;上课时碰到不信任的老师,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干脆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而不顾及老师的情绪。这种我行我素的方式颇得部分老师的反感,以至于他们断言他目中无人、骄兵必败。吴云峰没有理会那么多,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生活,并提前一年参加高考,成绩出乎众人意料,竟然达到了重点分数线,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这消息不翼而飞,一时间在县城引起不小的轰动。县电台还以“小城飞出了金凤凰”为题作了专访。吴云峰的父亲、母亲被请到演播现场,向全县观众做了经验介绍。

4.从未名湖到哥伦比亚

吴云峰带着亲人的重托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大。伫立在多少次魂牵梦萦的未名湖畔,吴云峰的心情莫名地有点沉重。是啊,与众多各省市的高考状元相比,来自小县城的他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当然令年轻气盛的他有点沮丧。在给父母的第一封信中,吴云峰很真切地流露出这种念头:“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我已顺利地到达北大,开始了新的生活,一切都好,只是我已不再是最优秀的一员了,心里有点失落。”

父母理解儿子的感受,及时地去信鼓励他:“大学是个新的起点,过去的成绩属于过去,至于谁是北大最优秀的一员,那还要看谁付出的努力最多。”这封信让迷惘的吴云峰豁然开朗。

在北大,号称“百团”的学生社团,无疑是北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云峰在北大参加的第一个社团是爱心社。作为北大的老牌社团,爱心社在社会和校园都有不错的口碑。入学不久,吴云峰在采访一所聋哑学校的一位教师时,那位从事残疾儿童教育事业三十多年的老教师动情地说:“这些孩子真的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吴云峰亲眼目睹了残疾儿童的困境,深深感到,这个世界太需要爱心了。于是,作为一个以奉献爱心为己任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成员,他决定做一些切实的事情帮助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向全社会证明:青年人无时无刻不关注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有机会进入北大是一种荣幸,但任何一种光荣的待遇都要靠不懈的努力来争取。吴云峰认识到,四年的北大生活,对于他,将是一个质的飞跃。而这个质变,又必须是在努力的量变的基础上产生。这就要求端正学习态度,结合自己的能力、特长,制定新的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北大虽然给了吴云峰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但他的心仍向往着飞翔。他渴望到地球的另一面去看看,感受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融。为了这个目标,吴云峰加倍努力,大二那年,就过了英语六级,并报名参加了新东方学校的英语培训班。大三那年,参加托福考试,成绩为640分。年底参加GRE考试,成绩为2480分。喜爱上网的吴云峰通过上网,详细了解了美国许多大学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向几所大学发出了申请,并将个人简历及各种证明材料寄发到这些大学。很快,吴云峰收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

徘徊在未名湖畔,吴云峰思绪起伏。他体会到在北大的几年,自己已深深地融入北大,无论今后走到哪里,身上也脱不了未名湖的影子。

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攻读传媒与信息专业的吴云峰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语言关。虽然,在国内的时候,他的英语始终很优秀,为了出国,又恶补了很长一段时间,托福、GRE考得也相当好,但这毕竟都只是考试,成绩再优秀,也只是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真正的语言水平。

上课的时候,老师总在上面叽哩咕噜地讲着什么,有的时候还做个鬼脸,或者做些夸张的手式。这个时候,同学们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或者哄堂大笑。总之,看样子,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吴云峰却不知道老师到底在讲些什么,同学们为什么会笑,会不断地点头。他听不懂,虽然平心静气,努力地去捕捉那些似乎很平常的单词,但除了几个简单常用的之外,他基本上听不懂。

“吴,”老师突然指着他,“你能告诉我,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句子他倒是能听懂的,可前面呢?什么问题?它又说明什么?吴云峰不知道。

“对不起……”吴云峰羞红了脸。

几个美国学生发出了不屑的笑声。

吴云峰沮丧极了。

但苦恼之余,他知道,这个困难是需要首先克服的,并且,他也坚信,他一定可以克服这些困难。他想,总有一天,他会像那些美国学生一样,可以轻松地理解老师的意思,并且用流利的英语去做出完美的回答!让大家,尤其是那几个傲慢的美国同学知道,这个中国学生是好样的!吴云峰暗暗下定了决心。

吴云峰的拼搏、执着、热情,又一次爆发出来。他开始努力地恶补英语,尤其是听力和口语。

从那以后,无论是上课,还是和同学打交道,吴云峰总是带着一个小录音机。老师讲课的时候,吴云峰一边尽力地去听,一边用小录音机录。

吴云峰的英语最终达到了一流的水平,不仅如此,他的功课也相当的优秀。他总是主动回答老师的一些提问,或者参加课下讨论。他乐观自信的表情,完美流利的发音,睿智诙谐的语言,深刻新颖的观点,都让所有的老师和同学惊讶不已!

毕业时,他成为哥伦比亚难得的、仅有百分之五的优秀毕业生之一。

宽严相济: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环境

——对吴云峰和其父母及其老师的采访

对吴云峰的采访时间:2001年3月9日

地点:河南长垣吴云峰家中

采访人:北京晨曦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吴丹

吴云峰:父亲的严厉与母亲的宽容是我

人生经历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吴丹:听说你的父亲从小对你要求就很严,而母亲却很宽容。你认为父亲的严厉与母亲的宽容对你的成长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吴云峰:我从小就很顽皮,争强好胜,与一些比我大的孩子讨论问题时,遇到争执不下的时候,有时吵着吵着就忍不住要动手,有几次还流了血,为此,没少挨父亲的打。

每当犯错误时,我确实有点害怕,尤其是看到父亲给我记录“罪行”时,那份提心吊胆更是别提了。但父亲的严却不是专制粗暴,他总是首先让我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错到一定程度才责罚。他以冷静、理智的态度责罚我,让我挨打挨得明白。正是因为有所惧,才使我不至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皮肉之苦使我增加了耐挫力,有利于我改正错误。而且父亲更多的时候,都是和蔼可亲的。他知识面很宽,兴趣也很广泛,他十分注意引导我对文学的兴趣,让我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开阔视野,不知不觉中,让我改掉了许多浮躁的坏毛病,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对于父亲的严厉来说,母亲的宽容和博大无私的爱更是我人生经历中宝贵的财富。母亲从不强迫我去做什么,从不厉声训斥我,总是耐心细致地引导我,鼓励我。母亲虽然宽容,却从不溺爱、姑息。她的爱中也有严。每次闯祸时,母亲虽然不打骂我,但当我面对母亲严厉而执着的目光时,内心就会有所触动,母亲锐利的目光也能鞭策我改正错误。母亲的慈爱和宽容则使我的心灵舒展,创造性和想像力得到充分发展,这对我日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严父慈母给了我太多的关爱,他们用爱为我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对吴云峰父亲吴海昌的采访时间:2001年3月9日

地点:河南长垣吴云峰家中

采访人:吴丹

吴海昌:严格要求孩子就是爱护孩子

吴丹:有人说,对孩子“小时候可以放宽一点,稍大后再严格也无妨”,对此,您怎么看?吴海昌: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即便很严格,但只要从小抓紧,使他养成了习惯,孩子也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痛苦。有些孩子之所以对严格的教育叫苦不迭,就是由于开始时的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的教育,同砌砖一样,必须打好基础。

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我始终坚持是非分明、始终如一,不行就是不行。因为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这对孩子来说就没有什么痛苦。

根据这个道理,从云峰两岁时起,我就对他严格要求。从不以“小时候可以放宽一些,稍长大后再严格一些”这条似是而非的做法来管束儿子。综观当今大多数父母,他们的“禁律”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不能始终如一;有时不行,有时却又变得行了。这样久而久之,就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了父母的“禁律”可以打破的印记。所以专家认为,要教育孩子好孩子,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定见,无定见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吴丹:对孩子的严格管理少不了批评惩罚,如何批评惩罚孩子又不伤他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呢?吴海昌:如何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而又是所有家长都关心的话题。因为家长都知道,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批评孩子又不伤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呢?

我通过这么多年对云峰的教育,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在批评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找出他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除了不好的方面外,还要积极从孩子犯的错误中,找到孩子的可爱之处,也就是在努力批评他的同时找出他的一些优点。有的家长可能对此不能理解,但事实表明,在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之中,我们都可以找出他犯错误的动机或者根源都有相当可爱的地方;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捕捉,我们总能找到。这样,我们在批评孩子的同时,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又适当的给予他们一些肯定,就可以很好的在批评与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之间建立比较满意的平衡点了。吴丹:您能举例说说您的具体做法吗?吴海昌:比如在云峰小的时候,他很调皮,曾经不止一次拆过家里的东西。我要做的是,告诉他为什么装不上,以及这样做都有哪些不应该的地方。

首先我要告诉他为什么不应该那样做。当时我记得我主要说了两点,第一是他不应该在大人不在的时候拿工具去拆东西,不管拆的是小闹钟也好,是别的也好。因为他还小,从力气上讲还不能像大人一样使用那些工具,即使是一把螺丝刀,万一螺丝刀没有拿稳,一打滑就很容易把手划破,爸爸回来后该多担心,多心疼啊,好孩子是不应该让父母亲为他担心的,因为云峰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第二呢,是告诉他年纪还小,做事不能像大人一样考虑得周全细致,像现在,零件撒了一桌子,有的丢了,找不到了,这样小闹钟就不能像以前没有拆开的时候那样正常地工作了,不能正常地工作就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时间,这样会给爸爸妈妈上班带来很大的不方便,每天不都是小闹钟叫我们起床的吗?

最后为了让孩子加深对这件事情的认识,我自己动手尝试着把闹钟再重新装起来,果然不出所料,里面的一些零件不见了,装好后,小闹钟也不能像以前一样继续工作了。在我装的过程中,云峰一直在一边看着,我趁机告诉他这个零件是做什么用的,那个是做什么用的。还有小闹钟之所以不能像以前那样是缺了什么。我看得出,尽管孩子并不能完全听懂我的话,因为即使我解释得很详细了,有一些东西在他理解来还存在很大困难,但我想他还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如何在批评与培养孩子的自尊与信心间找到平衡点,我觉得对于孩子的培养是很关键的,这方面我们很难做好,真的需要多多思考和观察。吴丹:您主张对孩子要严格教育,那么严格的教育会不会损害孩子的判断力呢?吴海昌:我的教育方法是严格的,然而并不专制,我从不强迫孩子盲从。不论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我都注重讲道理。

我认为教育上的最重要之点就在于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损坏孩子的判断力。所以在批评孩子时,我决不使孩子在挨了批评后仍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再没有比父母弄错了事实而错误地批评孩子更糟糕的了。退一步讲,即使父母的斥责和阻止是正确的,如果不让孩子知道其中的原因,那也是不好的。可是,看看我们周遭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强迫和不容分说司空见惯。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糟糕的,它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阴云,是他们判断力失常的根源。与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就斥责孩子的父母不一样,我总是努力弄清事实,避免错误地批评孩子。在斥责或禁止他做某事时,我总是一一说明原因,使孩子先在思想上弄通。因为一旦孩子失去正常的判断力,那么他一生就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正误好坏了。

比如,如果孩子对他人说了些鲁莽的话,我并不马上斥责他,而是先立即给对方道歉:“是我对儿子管教不严,所以他才说出这样的话来,请您不要介意。”这时儿子就已省悟到自己可能说了不合适的话,过后他一定会询问个中原因。等他问我时,我才向他说明:“你刚才说的那些话从道理上来讲也没什么不对,而且我也是那样认为的。但是在别人面前那样说就不好了。难道你没有发现,当你说了那话后,别人的脸都臊得发红了!人家只是因为喜欢你,又碍着爸爸的面子,所以才没有作声。但他一定很生气,后来人家之所以一直沉默不语,就是因为你说了错话。”

我这样对儿子讲明道理,也不会伤害他的判断力。

吴丹:听说您的孩子小时候有些顽皮,您是如何引导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

吴海昌:

云峰小时候,确实很顽皮,为培养他的阅读兴趣,我为他选书时就很注意符合他的性格特点,选些内容生动、活泼、有趣的,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书看懂,有时翻来翻去看不懂,没意思了,就拿着书让我给他讲,自己看一会儿就又没有耐心了,把书扔到一边玩去了。有一次,我准备晋级考试,就让云峰自己看会儿书,云峰拿起一本《神奇的动物世界》坐在旁边乱翻,还不停地问我:“你说哪只小鸟最漂亮?”我说:“漂亮不漂亮不看外表,要看它有没有真本领。”当云峰翻到画着鸵鸟的页面时,他说:“爸爸,你看它多丑。”我提醒云峰:“你看看下面的文字。”云峰看了一遍,忍不住地说:“哇,它跑的速度真快。”“这就是鸵鸟最美丽的地方。”我说。

儿子不停地打扰我,我没办法做自己的事,就顺手翻过几页说:“看完这几页鸟类的知识,我要提问。”儿子这才安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云峰也看完了。我拿过书问:“你能说出常见的几种鸟吗?”“鸽子、燕子、麻雀、鸵鸟、老鹰、鹦鹉。”“鸵鸟有什么本领?”“它奔跑速度很快。”“嘴巴最大的鸟叫什么鸟?”“巨嘴鸟。”“老鹰是怎样捕捉食物的?”“它用尖尖的爪子和像钩子一样的嘴,把动物身上的肉撕下来吃。”“鹈鹕大网兜似的嘴有什么用?”“捉它爱吃的鱼。”我一连串的问题,云峰对答如流,真想不到我无意中对付儿子的办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后来,我常用这种方法督促云峰去阅读课外书,还鼓励他给《蒲园》、《新乡日报》、《海燕》等报刊单位投稿,他写的文章陆续见报了。这给了儿子成功的体验。他切身体会到看书的乐趣,逐渐对书产生了感情,阅读兴趣自然也就培养出来了。

对吴云峰母亲葛秀兰的采访时间:2001年3月9日

地点:河南长垣吴云峰家中

采访人:吴丹

葛秀兰:惩罚孩子要掌握好度

吴丹:在吴云峰的成长过程中,你给予孩子更多的是慈母般的关爱,请问你认为应该不应该惩罚孩子?在惩罚孩子时应如何把握好度呢?葛秀兰:在对云峰教育的过程中,从一开始我和他爸爸就要不要体罚儿子发生过争执。我认为是最好不去打孩子,教训他、说服他就够了,但他爸爸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儿子犯了错误需要体罚以加深他的印象。尽管他爸爸不会为一点小错就体罚孩子,但是做父亲的难免会在火气大的时候打孩子几下。有时候连我自己被儿子气急了也忍不住想打他,但我最终克制了自己。而且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儿子很倔,打他他就忍着,受不了也会哭,但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虽然事情过后儿子意识到是自己的不对,并不记恨我们做父母的,但我们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

后来经过我们认真商量后,决定采用折衷的方式,既不采取我的只说服教育方式,也不能只用打来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体罚定位在罚站。

从这以后,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实在不能说通道理,我们就让他站在墙角,面壁思过。等过一会儿,我们再把儿子叫过来,问他想明白没有为什么自己错了,错在哪里了。一般情况下,儿子在经过面壁后,会比开始时更能清楚认识错误了。开始的任性劲儿也被磨下去了。吴丹:你认为不采取惩罚措施是否也能教育好孩子呢?葛秀兰:只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没有任何惩罚措施,也可能会成功的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还有可能使孩子慢慢变的对自己的错误无所谓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为什么自己错了,只要听着父母的教训,不要反驳就可以了。同样,只是一味的想着惩罚孩子,除了必然可以使孩子承认错误外,究竟有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值得怀疑。而且这样的坏处显而易见,会增加孩子对父母莫名的恐惧心理,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都没有好处。本来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了,但孩子一旦怕了父母,所谓的代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在孩子小的时候不会怎么样的体现出来,但当孩子长大了,他心里依然怀着对父母的恐惧,会造成对父母的不信任,继而使孩子变得什么事情都不和父母商量,而宁愿自己摸索着走,结果会走许多的弯路。而父母的经验应该是子女最大的一笔财富,但造成孩子失去这笔财富的恰恰是许多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

所以我和他爸爸都认为,适当的惩罚措施,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育孩子的作用。

惩罚是必要的,但必须明确惩罚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使孩子认识到错误,以避免再次犯错。否则惩罚也就失去了意义。我想在大多数家长都会惩罚孩子的情况下,家长们的目的也都在于此。吴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们一个严、一个宽,是否会出现矛盾?当你们的意见出现了分岐时,你们是如何处理的?葛秀兰:每个家庭都是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不过,作为父母,由于性格、经历不同,虽然都非常爱孩子,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分歧还是难免的。

云峰小时候比较调皮,争强好胜,没少惹事,他父亲为此没少打他。我不主张打孩子,不到万不得已,就不用体罚。他父亲有时虽然生气,却并不专横,也很注意惩罚的度。

因此,虽然我们有时出现一些分歧,但从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尽量多沟通、交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尽力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对吴云峰小学老师刘春梅的采访时间:2001年3月10日

地点:河南长垣实验小学办公室

采访人:吴丹

刘老师:适度的管教是宽不放纵,严不过分

吴丹:刘老师,您是吴云峰的小学班主任,又对儿童心理颇有研究,从您的角度看,父母在进行严格家教时应注意些什么呢?刘老师: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件事,就是教师带领儿童到儿童乐园去,在结束集体游戏后,教师就吩咐孩子们自己去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这本来应该是孩子们皆大欢喜的事,他们可以自由玩耍。而有些孩子竟然木然地站在那里不知应该做什么,不禁使老师感到惊讶。

老师没有吩咐,没有布置,他们就不知如何行动。没有了指示和布置,他们就无所适从。孩子们的天真哪里去了?!他们的主见和喜爱哪里去了?!这些固然值得老师们深思,更值得父母们深思和反省。平日是否对孩子们的行动管束得过多了呢?叱责过多了呢?

如果父母能从小就养成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吴云峰的父母虽然管理严格,但非常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非简单的打骂,是一种积极的管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这是值得许多家长学习借鉴的。

宽有方,严有度

——宽严相济教育专家谈1.宽严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成才

所谓宽严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既要有严厉的一面,又要有宽松的一面。具体是指,在孩子犯错误时,要严格指出其错误,并要求其按时改正,但在对教育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上,则加强引导,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让孩子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增强自信心,达到彻底改正错误的目的。

2.无方无度则宽严皆误

许多家长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引导下,教育孩子时,动不动就非打即骂,以期孩子长大成才。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家长们发现,孩子是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越犟。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许多父母这时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而是对越来越犟的孩子采取更严厉的训斥,其结果收效仍是甚微。与此相反,也有不少家长对孩子一味溺爱,不加约束,结果使孩子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任性骄横;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容易作出过激反应,一旦听到顺耳的甜言蜜语就容易飘飘然而不辨是非。最终会表现出与经常遭严厉打骂的孩子同样的缺陷:经受不起挫折,不会为他人着想,容易被坏人利用、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宽与严的关系。宽严相济是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对“宽”与“严”的理解不一,教育效果也就大相径庭。从吴云峰的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宽,有人认为是放任自流,讨好孩子。其实这是对教育中“宽”的误解。教育中的“宽”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某些失误的一些宽容,是给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留有自由发展的余地。“宽”的心理学基础是尊重与信任。放任自流、庸俗的讨好不是“宽”,而是坐视和教唆孩子走向堕落。严,也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是严厉,是严酷,不许越“雷池”半步。教育中的“严”,是指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也就是教育孩子时要有严密的计划、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态度。“严”,不该仅仅是大人的单方面的规定,要使它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要求。“严”的心理学实质是一种对孩子跨入“最近发展区”的适宜的期望。严厉、严酷、声色俱厉,不是教育中的“严”,它是野蛮、无能的一种反映。专家认为:对孩子的宽和严要做到:

√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要从严,个人的兴趣爱好要从宽。

√重复出现的失误要从严,初次出现的问题要从宽。

√危害他人或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从严,后果轻微的要从宽。

√对道德品质上的、带有原则性的是非问题要从严,属于生活小节问题的可从宽。

3.宽严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惩罚孩子要讲究方法

在中国的多数家庭里,父亲总是扮演着惩罚孩子的角色。多数孩子一听到父亲的管教就联想到惩罚。他们认为父亲是迫使他们为做错事而受苦的人。虽然不是每个父亲都如此,但绝大多数的父亲都是只负责“管”的责任,而忽略了“教”的责任。有一些父亲根本不参加儿子的管教工作,把孩子小时候的管教责任完全推给了母亲。

对于中国家庭中的父亲而言,如果当父亲把管教儿女的责任全交给母亲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磨擦就会增多。没有父亲帮助,她极难克服这些磨擦。为了孩子,为了妻子,为了自己,父亲一定要参与孩子的管教工作。

管教就是训练孩子为人做事。一个人既然生存在社会中,对社会有所求,他就要遵照社会对他的要求而去适应社会。只有经过父母的管教训练后,孩子才能知道如何适应与面对社会。心理学家吉尔斯特强调说:“管教的目的不只是局限孩子的自由,而是在最大限度内保障他的自由。”这便是管教的真正意义。

一个孩子需要生长与学习的自由,但假如过分自由他便无所适从,他需要管教。一个父亲如果不想法限制孩子的某些自由,孩子便不能充分领会到他的自由;没有管教,一个孩子无法生存,纵算他能生存,他也是社会的破坏者。

管教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惩罚。惩罚的目的在于促成孩子做一件事或禁止孩子做一件事。适当的惩罚是有教育性的。

惩罚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瞪孩子一眼,或简单的一个字对某些孩子来说就算是一种惩罚。但对另外一些孩子来说,父母一定要责骂或打屁股才会生效,这要因人而异。通常惩罚可分下列数种:申斥,取消孩子的某一项权力,体罚等。

惩罚的最大功用是阻止孩子重犯某一过错。下面是几项关于惩罚的准则,父母应该尽力去遵守:

√犯错就要处罚。

√要把要求对孩子讲清楚。

√在惩罚之前,先对孩子警告,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他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受惩罚。

√惩罚的开始与结束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充满了积愤气息。惩罚完毕,一切便算过去。

√犯错后立刻惩罚。妈妈常对孩子叫的那句“等爸爸回家后就有你瞧的啦”并不适合实际情况,母亲在当场惩罚要比等父亲下班回家来惩罚更有效。

√在惩罚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一遍惩罚他的原因,否则孩子便不懂他为什么受罚。

√言出必行。假如警告过孩子当他犯错时要惩罚他,那么在他犯错后一定要实行你惩罚的诺言。假如不处罚,以后便难于下达命令,惩罚也失去了作用。当然,父母还应该尽量避免体罚孩子,体罚的错误在于它教给孩子处理恼怒的错误方法,教给孩子亲自品尝弱肉强食的滋味。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有害的。当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发泄惭愧和怒气的方法,当父母学会了制定和执行规矩的更好方法时,惩罚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和效果。

要求孩子听话应该说出理由

我们常听见一些父母在叱责孩子时说:“难道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了?”或者:“你敢不听?”这当然也是父母对不肯听话的孩子气得没有别的办法时才说出的气话,而且它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对付不听话的孩子时最后的一张王牌。

这是一句强迫的话,而且还带有威胁性。如果孩子很小,是个小学生,孩子听了可能会真有些惧怕,因而也会屈从。但是,这种强迫加威胁长久了,对孩子的头脑、思想的发展却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连父母说的话你都敢不听!”这话的背后就是“父母所说的话具有绝对权威,而且也是绝对正确的。你必须服从,不容讨价还价。”这是显示父母权威的一种恐吓行为。这是父母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平日我们所常说的“听话”,实质上就是服从。

这种教育方法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们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他们可以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的人。

“不容讨价还价”,“不容争辩”。这常是我国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而在欧美,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教育子女的方法就大不相同。他们不主张强迫,更不主张威胁。在子女不听从父母的时候,他们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倾听孩子的意见,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为止。

因为孩子小,不容易理解父母话中的道理。这时,父母就要耐心地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让孩子认同父母的道理,进而知道什么是对是错,什么是好是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便能养成自己判断的能力了。

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释,不作耐心的说服,只是说,“难道你连妈妈说的话也不听吗?”这样强迫孩子服从,他们并不知道父母是对的以及对在什么地方;自己是错的以及错在什么地方。孩子盲目的服从,也就无从养成自己的判断力。更糟糕的是有的孩子不服从,消极地或公开地与父母对抗。

批评孩子时应就事论事

有的年轻父母脾气暴躁,看到孩子做错事或者不听话,脾气来了,就喜欢大骂一通。这时老实一点的孩子就呆呆的站在一旁让父母骂,调皮的不免要顶上一两句。做父母的骂了一通、出了气,可是儿女并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更没有什么悔改之心。

显然,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单纯发一顿脾气、骂一顿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在责骂孩子时,父母应该说清道理,指出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应该那样做,使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地改正。

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重犯一些错误时,还喜欢翻老账。孩子重犯一些过去的错误,正好说明孩子自己对以前的错误没有认识,过去骂的时候父母没有能够说清道理,孩子没有能够明白挨骂的原因,进而反悔;因而挨过骂了,而错事重犯。这时做父母的更需要冷静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冷静而耐心地向孩子说明他的行为错误之所在,更加热情地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寻找出重犯的原因。有一位母亲,她是一位十分疼爱子女但严厉过分的母亲。但是她有一个容不得儿女顶嘴的毛病。儿女一顶嘴,她就气更大,骂得更凶,什么恶毒的话都骂出来了。本来就不很驯服的孩子,经她这一骂,更是不服。于是母亲气急了,就翻旧账:“要你好好读书,你不好好读书。小学时我就再三提醒你,要你好好读书;中学时——上课爱说话,听得不认真,现在考试又不及格。除了说话、闲聊、玩,你哪件事做得好?洗碗打破碗,扫地还要我扫第二遍。玩,玩,你玩死算啦!”这些旧帐,孩子不知听过多少次了,也厌烦透了。因而母亲数落完了,孩子不但没有对自己的错误有什么认识,反而更反感:“过去的一些事,老拿来讲来讲去。”

所以,父母在责备孩子时,一定要注意,绝不能冲动,由于恨铁不成钢,把自己的不满一古脑儿全部发泄出来;只能就事论事,冷静客观地向孩子讲明孩子所犯错误,说明道理,使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而产生悔改之心。这样才能收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责骂孩子不可用暴怒的方式

做父母的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往往免不了要责骂。但是在责骂时,绝不要由于一时气愤,感情用事而大发雷霆,大声喝斥。

不轻易苛责孩子的父母,突然一次厉声责骂孩子,会使孩子感到不知自己是否犯了什么大错,于是想知道惹父母生气的原因。这时所产生的责备效果很大。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平时不会也不曾这样大声叱责,如此发作过。

他感到自己的过失可能很严重,才会惹得父母生如此大的气。因而不禁有了反悔之心。

但是,现在有些父母则不然,他们动辄大声苛责。厉声责骂,是管教孩子最笨拙的方法。国外有一位知名的棒球评论家说过的一段话对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可能会有些启示:有许多棒球运动员在比赛时,会时常转过头来看教练的脸色。老练的教练这时总是不理睬球员的注视,若无其事的观战。因为这样能给球员以安全感、信任感,便于发挥他们的战斗力。其实那位教练的内心何尝不是同球员们一样紧张激动?!但是他不能表露出自己的紧张和担心,怕影响球员们的情绪。父母子女之间也一样,父母的一举一动常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

参考这位评论家的话,不难看出,在责备孩子时,父母应冷静而细声地同孩子讲清楚:“你为什么被叫到这里来,知道吗?”或者:“对于你所做的事,你有什么感想?”以引导孩子自己反省,承认错误。

即使是再大的事,即使是自己很气愤,但在孩子面前,也应该控制自己的感情,冷静地责备孩子。否则感情用事,厉声苛责孩子后,孩子不服,只会徒增烦恼。

不要在外人面前张扬孩子的缺点

父母在责骂孩子时,最好是让他们停留在家庭的圈子里、母女之间、父子之间。但有的父母有时喜欢对邻居和客人们也讲:“唉,我这个孩子就是不读书,功课总是不及格!”或者:“我这个孩子就是喜欢说谎,真是气死人!”父母这样说,也可能出于无心,只是一时气愤或心血来潮,或者说明自己责骂孩子的原因。不论是前者,或是后者,这样做都是不对的。这样在外人面前张扬孩子的缺点,丝毫无助于对孩子的教育,而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无地自容,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如果孩子没有这些毛病,为了谦虚,做母亲的这样说就更不对,即使孩子真有这些缺点,也不应向外人张扬。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知道自己的缺点,他们有羞耻心。自己的缺点,家人知道没有什么,但说与外人知道,面子上就觉得过不去了。因而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羞辱感,令他们自惭形秽。所以,父母在与外人交谈时,谈到自己的子女绝不要揭短。因为父母无意间向外人讲自己的孩子的缺点,无异于向第三者说他并非是一个好孩子,极端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反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时刻加以肯定。譬如在外人赞美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可以说:“是的,我的孩子最近进步很大!”这样,孩子觉得光彩,同时也会更加奋发向上。

让孩子做事情不能用恳求的方式

时常可以看到,有的母亲为了孩子不听话伤透脑筋,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有时急得无奈,只得向孩子恳求:“听我的话,你就做这一次,好吗!”

现在不少家庭有了钢琴,不少父母想培养孩子弹钢琴,或者想要孩子学画。有的孩子开始时,由于很小,父母怎样吩咐,他们也就怎样做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大了一点,而且随着练习量加大,他们逐渐体会到弹钢琴和学画的艰苦。他们对弹琴和学画不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长时期坐在钢琴前和画桌前很枯燥无味、受罪。于是,就想放弃练琴、画画。父母急了,就来劝说,劝说久了,无效,就恳求。“我的小公主,你怎么不练了呢?快来,听妈的话,练完。好吧!”一位幼教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里是有名的小画家。他的画曾几次参加儿童画展,并且获得过奖。因而外国友人来学院参观幼儿园,看他作画也就成了幼儿园的一个精彩节目。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把纸笔都准备好了,外国友人也来了,只等他作画。而他那天不知怎么,不想画,老师来劝也无效,只得把他母亲找来,母亲说了许多好话,他还是不肯,最后母亲只得恳求道:“乖孩子,听妈的话,就画这一回,好不好?妈就求你画这一回!”

那次,孩子在母亲的一再恳求下,虽然画了,母亲却从此欠了儿子一笔债,使他日后对抗母亲或要求母亲做事有了本钱。因而给孩子日后的教养留下永不可磨灭的阴影。一般孩子任性,都是因知道父母最后会屈服。因此,父母恳求孩子也就是自动放下武器,屈服。孩子必然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孩子通常对父母的责备和讲话本就很敏感,如果父母还经常将就他们,日久只会造成他们任性。因此,儿童心理学家主张,如果孩子偏食,父母必须强制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吃完规定的食物。否则下次用餐时,不论孩子如何哭闹,均不给他食物。这样才能纠正孩子的偏食。

叱责孩子应当恰到好处

叱责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我国民间有句俗话:“不骂,孩子就不晓得厉害。”

但是怎样叱责却大有学问。因为简单、粗暴的叱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反而易引起孩子的反抗。这种叛逆心理一旦形成就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隔阂和冲突。也有的大人责骂孩子时,孩子根本就不理会。他既不顶嘴也不反抗,就是不听。你骂你的,他做他的,日积月累,结果孩子越变越坏。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多的叱责,不但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创造精神。有一位中学教师,有一子一女。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在家中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孩子在家不准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伸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叱责。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来,母亲问他们中午吃些什么,他们说没有吃什么。母亲问那个十二岁的姊姊,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两姊弟却说:“你没有讲呀!”这个例子说明,父母管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发育与成长。过多的或不当的叱责不仅会束缚孩子的主动精神,也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与依赖性。

然而今日的世界却到处充满挑战,它要求孩子会独立思考、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创新与创造能力。

叱责孩子还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孩子对叱责有逆反心理。孩子口头上不反抗,内心不服。你越骂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欢,我越要做。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责骂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过研究,他把父母责备孩子的不良态度分为下列几种,并且举出了一些会使孩子变坏的责备方式:

难听的字眼——傻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就不理你了!你就给我滚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行吧?

贿赂——只要你听话,我就给你买一辆自行车。或者:只要你考一百分,我就给你一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烂碗;真能干,将来还要成大事哩!

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一个年轻母亲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她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还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孩子不良的影响。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诱惑,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这方面的例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多了。近年来发生的子杀父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闯了祸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冷静,查明事情原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后再责备。

怎样责备孩子才较为恰当呢?教育专家归纳出三条原则:

第一,首先是要肯定孩子的人格。做父母的一般常认为孩子小,尚未成人,谈不上什么个人的人格。这是极端错误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只有承认他们的人格,并且尊重他们的人格时,叱责和责备才会为孩子所接受。否则,孩子不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

第二,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挨骂,错在哪里?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不必再追究。因为父母斥责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认识自己的过失。否则一味地责备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引起相反的效果。

第三,告诫孩子不要重犯。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做法告诉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一些原则,具体的作法还可因人、因地而异。

总而言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对孩子的过失不夸大,也不掩饰。责备时,冷静而又热情,不使用偏激的语言,字字句句都说在一个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亲切,感到爸爸妈妈是讲道理的;目的在教育自己学好,教育自己做事做人,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因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斥责。绝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枉。或者感到父母蛮不讲理。因此,在训斥孩子时,父母既要严肃,又要冷静;同时还要满腔热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