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中册)
28327400000007

第7章 禅宗智慧与企业发展(3)

"青原下,一石头",江西的青原行思禅师,他的会下度化了一个石头希迁禅师,希迁禅师也很了不起,正如马祖道一禅师能够丕振宗风、广度众生一样,希迁禅师的禅法也是非常高明的。

希迁禅师其实是见过六祖惠能的,不过惠能大师将要入涅槃的时候,希迁年纪还很小。他是广东高要人,在我们六祖寺附近。他年纪很小,当然对禅还没有真正领悟了,他看到师父要入涅槃了,就请教,说:"师父呀,您老人家百年之后弟子怎么办呢?"六祖大师就回答说:"寻思去。"石头希迁就没听懂,以为"寻思"就是打坐,天天就思考,一直就没有入道。

后来有一个师兄提醒他:"你搞错了,师父是叫你去寻访行思禅师,寻访你的师兄,青原山的行思禅师,所以叫你寻思去。"石头希迁就去见自己的师兄,到了江西,果然就豁然大悟。他开悟以后离开江西来到湖南弘法,就常住在南岳南台寺弘法,当然度了很多众生。

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两位大德,一个在湖南,一个在江西弘法,他们互相之间都派遣学生去交流、去学习。比方说马祖道一禅师会下有一个邓隐峰禅师,他也跑到湖南来参访石头希迁。

马祖道一禅师座下还有一个弟子叫做灵默,这个灵默禅师原来是一个读书人,在世间也曾经得过功名,后来他醒悟了,就随着马祖道一祖师来出家来参禅,但是三年时间,都没有相应。师徒之间要有缘分,你跟这个师父有缘分,他一句话就把你点醒了,不然再高明的善知识,机缘不契也是很难。

所以马祖道一就推荐说:"灵默,你还是到湖南南岳南台寺去参访石头希迁禅师吧,你的法缘在他那里呀,他能够启发你,能够教化你。"灵默因为生死大事未明,所以很精进,二话不说拿着一根柱杖子,一路就从江西行脚,走到湖南,到了南岳。

灵默拿着柱杖子,来到南台寺在石头希迁祖师面前往地上把柱杖子一顿,然后说:"一言相契,便留参学,若言不契,马上就走。"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机缘契合,你能够启发我内在的智慧,我就留下来跟你学,否则的话,我马上就走。古人说,直心是道场,唯道是亲,所以都是很直截了当的,没有什么客套。

希迁祖师就在禅凳上端坐,一言不发,灵默等了老半天,看到希迁祖师没有什么教化(其实是有教化他没有醒悟),看到石头希迁一言不发,他就打退堂鼓了。果然,他就拿着柱杖子掉头就走,刚刚走到门口,希迁祖师叫住他说:"教授师!"教授师是对法师、禅师的一种尊称。灵默马上就回头一看,就看了希迁祖师一眼,希迁祖师马上就启发他说:"从生至死,只是这个,你回头转脑作什么?"这个就是直指人心。

首先我们来看,"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就是说,在生生死死的这个生灭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心,在有限的肉身的生命之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如法身,所以我们要能够在每一个有限之中见到无限,那就是见性。

禅宗特别强调要有绝对的主体性,不被外在的环境所迷,不被别人的舌头和语言所转,所以说"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只是这个"就是你在生生灭灭的相中其实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

其次就是"你回头转脑作什么?"这个就是一针见血地痛砭灵默的痛处,你不能够随处作主,被我的舌头所转了,所以你不能够与禅相应了,我一叫你,你马上回头,这个就是你失去了主体性,你被我的舌头所转,不能够与禅相应。

灵默马上言下大悟,他当着希迁祖师的面就把柱杖子折断了,就表示我的心安下来了,我真正愿意死心塌地、老老实实地跟随师父用功参禅。

这一则公案其实就是启发我们要有扭转乾坤、反客为主、超越逆境的智慧。

我们看,灵默一来就先问希迁祖师,这一问他就掌握了主动权,因为禅是"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你想一想,像石头希迁禅师那样明心见性的大德,当然不会掉到这个陷阱里去了,所以他就以默然不言来启发灵默,好像武林高手过招一样,每一招都在电光石火之间见胜负、见分晓,这个是第一个回合。

但是灵默没有领悟,机缘不契,他反而掉头就走,希迁祖师马上就扭转乾坤,突然叫住他,灵默马上就一回头,这个是第二个回合,灵默没有体悟到绝对的主体性,所以他就被境所转了,被语言所转了,他就回头。

在这个电光石火的刹那间,希迁祖师马上就启发他:"从生至死,只是这个,你回头转脑作什么?"灵默就言下大悟,马上折断柱杖子,这个就是心安下来了,这是第三个回合。

可见,不怕逆境,就怕没有智慧。我们的企业发展之中规模越来越大,遇到逆境的风险越来越大,但是其实不怕逆境,就怕没有智慧,佛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不是坏人,不是小人,而是无明的人。

第二点我们看这个公案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点启示就是,企业发展战略是可做、能做、想做三个环中一个很小的交集。

我们看那三个圆圈,我们怎么样去决定我们的企业发展战略呢?哪一些是我们真正能够做的呢?你怎样在很多很多的机会之中选出那些我们真正能够做的?真正能够做的是哪一些?它要满足三个条件,也就是说,你自己想做,而且社会大环境可做,而且你的企业有实力、你的团队有实力能够做。如果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这才是真正值得做的。

你不能够遇到一个机会,看起来好像能够有机遇,你就扑进去,往往会变成飞蛾扑火,往往是陷阱。所以真正的机会,是要满足这三个条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才是真正的发展机遇,才是真正的馅饼,其他的都是陷阱。所以我们要从这个公案的智慧之中体悟到企业发展战略。

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之中,我们要作出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要有石头希迁禅师那样的能够扭转乾坤、超越逆境的大智慧,要能够迅速地在想做、可做、能做这三个环之中找出三个圆圈的交会点。你看三个圆圈的交会点只有一点点,也就是说,真正的机会、精华的机会只有一点点,其他的都不是,这才是企业发展真正要选择的机遇,真正要做的,这样作出决策才能避开陷阱、把握机遇,选择馅饼。

我们来看这三个环。

企业发展战略的第一环是"可做",可做就是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我们善于敏锐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然后顺势而为,这是很多企业家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可以不信邪,但是不能不信势。社会发展大势如果你不能把握,你再辛苦都不会成功,所以企业家不要做低头拉车的人,要做抬头看路的人,你看好路而且选的是最好的路,大家跟着你走越走越开心,你只会埋头苦干,不知不觉就陷到淤泥里去了。所以第一个环节是要把握社会发展大势,能够把握的人,往往就能够事半而功倍,因为时势造英雄,顺着势来就能够成就大的事业。

我们看当下的社会发展大势是什么呢?中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也就是工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全球化。这四个阶段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很多的机遇,并且我们当下的中国也正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所以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这个是外部的大势,把握住大势很重要。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毛泽东曾经多次叫四川省委书记要留心,并且学习领悟这副对联,这副对联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是称赞诸葛亮的。上联是讲他七擒七纵孟获,这样就使孟获能够心悦诚服,所以保障了大后方的稳定。下联就讲诸葛亮能够审时度势,他鉴于当时的蜀汉国小兵弱,因此诸葛亮就选择了以攻为守,主动出击。这副对联其实就点出了治国的两个关键,要攻心才能够治太平,要把握社会发展大势,顺应民意、顺从民心才不会误国。

治理企业其实也是如此,很多企业把握了全球化的发展大势,顺势而为,比如说青岛海尔,它几乎占领了美国小冰箱和酒柜的一半以上的市场,并且它在南加州办有厂;深圳华为的技术出口额达到了自身营业额的超过百分之五十,并且和微软、松下等公司结盟,所以实现了企业的大发展,这是"可做"这个环节。

战略的第二个环就是"能做"。能做与否就是对自身能力和资源配置是否足以完成战略目标的准确判断。我想做什么,但是我的能力能不能做呢?我能不能配置那么多资源呢?这个也很重要。"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也就说我们要有能力,战略是容易模仿的,但是支持战略实现的能力却非一日之功,是难以模仿的。

战略的第三环就是"想做"。我们的企业上下是否有共同的愿景,是否大家都有真想做的这种激情,也是很关键的,真想做就能够在实践之中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就能成功。

发展战略其实就是找出我们既想做、又可做、又能做的那个部分,这个就需要企业家有超凡的见识和胆略。

我们有了战略,还要有好的流程来确保战略的实现,我们也说个小故事好了。

除夕之夜,有一个贫困的母亲只能够提供仅有的食物,就是一块面饼,作为两个儿子的年夜饭,但是年幼而不懂事的两个儿子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无论母亲打算怎样分这块面饼,总有一个儿子会抱怨:母亲偏心,我得到的半块饼小了。不管你怎么分,他总是觉得不公平,那怎么办呢?

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就想出一个办法,就跟大儿子说:"你是家里的老大,你来切饼,但是切好以后,你要让弟弟先挑半个饼。"

这样兄弟两个都没有话说了,都不再抗议了。大儿子就只有尽量地把饼切到一般大小,为什么?否则自己只能够得到比较小的部分。小儿子就睁大眼睛尽力挑选出稍微大一点点的半块饼。当然不管你怎么切,饼肯定会有大小的差异,会有微小的不同,但是两兄弟都无法抱怨,因为在既定的流程规则之中,无论是谁吃了亏,能怪的只有自己。

这则故事其实就告诉我们,为了实现"新年快乐"的目的,母亲就采取了"平分面饼"的战略,但是仅仅有战略还是不够的,还是会导致到大家有怨言,所以她就只有在规定"大儿子切饼、小儿子先挑"这样的流程以后,目标才能够圆满实现,大家都没有怨言。可见,目的、战略、流程,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第二点启示就是,企业发展智慧的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崇尚聪明和知识的智慧。企业家具有很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能够掌握比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有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是第一重境界的智慧。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我们都熟悉:"知识就是力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第二重境界是崇尚权谋和技巧的智慧,这是第二重境界。中国古代的兵家、军事家、权谋家都是这方面的高手,他以知识为手段,以战胜对方为目的,有一些企业家就停留在这一层境界之中。

第三重境界就是崇尚道德正义的智慧,这个是第三重境界。企业家能够知权谋而不用,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够主动地、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仁爱他人,伸张正义,以德服众。

第四重境界是崇尚本真和超越的大智慧,这个是第四重境界。前面的三重境界都是人间的智慧,都是凡夫可以达到的智慧。第四重境界是超越人间的智慧,是明心见性的智慧,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局限,已经达到了与天地万物合一体、与宇宙本体同永恒的大觉悟境界。

企业家如果停留在第一层境界,就会因为执著于所学的知识而失败。为什么我们学了知识,如果执著它就会导致企业后来发展会失败呢?因为你用静态的知识来判断动态的世界就会产生刻舟求剑的误区,就会导致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失误。

如果停留在第二重境界就会导致冷酷无情,以谋略代替战略。

有些企业家虽然是企业管理者,但是他没有真正现代化的管理思维,他还是习惯用战争式的消灭对手,而不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以这个为基准来展开的竞争与合作,这种思维本质上还是谋略而不是发展战略。

有一些企业家内心深处、骨子里面还是有很深的帝王情节,有很强的支配欲,喜欢去研究驭人之术,喜欢去看那些兵家的书,以权术来代替服务,他们还不习惯于通过服务员工进而服务社会来获得尊重。

因此停留在第二重境界也是不够的,他会使企业难以真正实现管理现代化,企业家也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家,所以我们要达到第三重境界,领悟企业管理战略的第四重智慧境界。

第三点启示就是四摄法,企业家管人的艺术。

做企业无非就是管人管事,企业家怎样来赢得大众的心,从而成为企业的领袖呢?我们要运用四摄法。

首先是布施摄,就是为大众服务的奉献精神,也就是能够破除我相,放下架子,尊重别人。

我们也来说一个乞丐买饼的禅门小故事好了。

有一个禅宗寺院的长老,他很精通做大饼的技巧,因此他做出来的大饼又香又甜,上山的香客们都非常喜欢,纷纷都购买品尝,因此寺院也就香火鼎盛。

有一天,有一位从远方来的落魄乞丐也跑到寺院来了,吵吵嚷嚷也要品尝大饼,小和尚们看到他脏兮兮的邋遢样子,就不让他进厨房,双方就僵持不下,这个时候长老出现了,他就训斥弟子们说:"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

因此长老就亲自为乞丐挑选了一个大饼,而且恭恭敬敬送给他品尝,令乞丐非常感动,他吃完以后就从怀里面掏出仅有的、唯一的三文钱,递给长老说:"这个是我乞讨来的全部收入,请求长老您能够收下。"长老居然就真收下了,然后双手合十说:"施主一路走好,阿弥陀佛。"

弟子们觉得很纳闷,就问长老:"你既然要施舍一个大饼给乞丐,怎么又要收他的钱呢?"长老回答说:"你看他不远千里而来,只是为了品尝大饼,所以我们要免费给他品尝。而且更难得的是他能够有这种自尊自重之心,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所以要收下他三文钱,有了这种尊重的激励,将来他一定会有成就。"弟子们都不以为然,心里面暗想:"师父这是老糊涂了,大概是在说梦话吧。"

二十年以后,一位大富大贵的商人专程上山来拜谢当年的一饭之恩,令大家大吃一惊的是,这个人竟然就是当年花了三文钱吃大饼的乞丐。施舍大饼能够使乞丐免于挨饿之苦,收乞丐的饼钱,却是能够满足他人格上的自尊。吃饱肚子只能够解决一时之需,而精神上的尊重却能够激励人的一生,这个就是长老的高明之处,懂得从精神上去激励他、鼓舞他。

企业家其实在企业之中要修布施摄来管人、来凝聚人心,就是要在企业之中营造更多的人际关系网。为什么很多企业员工不负责任?因为这个企业的人际关系网不多,不多以后就是一个垂直架构,所以就变成怎么样?很多员工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不受重视,既然自己被边缘化,他当然就没有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