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面子
28313700000006

第6章 以史为鉴,摆脱面子的束缚

英雄自古爱面子。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2005年8月份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7%的公众不太注重面子问题。调查显示,公众认为最丢面子的行为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74.9%)和答应过别人的事情没有做到(72.1%)。另外,一半以上(55.3%)的人认为在人面前很无知会丢面子,47.5%的人觉得请朋友吃饭却没带够钱很丢脸。

为此人们一直被面子所累,不仅现代的人如此,古人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彻底摆脱面子的束缚,不让面子害了自己。

1.毋学项羽为面子而丢江山

历史上,爱面子的英雄很多,而为了面子选择死亡的例子也有很多,项羽乌江自刎就是为面子而死的典型例子。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千万不可学项羽为了面子为丢掉江山。假如项羽当时不为面子所累,能够东山再起,那么,历史将会改写,说不定刘邦会成为项羽的手下败将。

公元前202年,刘邦带兵攻打项羽,使项羽孤军陷于重围之中。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现在的安徽灵壁县东南)。但是,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于是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然而,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

项羽没办法突出重围,只好回垓下大营,并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这天夜里,他身边的宠爱美人虞姬,看见他愁眉不展,闷闷不乐,便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中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全是楚人的歌,唱的人还真不少。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羽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一座出,气魄能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办?

项羽一连唱了好多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侍从也都伤心得抬不起头来。

当夜,项羽跨上他的乌骓马,带上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时,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冲了出去,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到他渡过淮河时,跟着他的士兵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路。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路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剩余的一百多个人往左跑去,但是,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路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自己受骗了,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但是,太晚了,汉兵已经追上了。

然后,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现在的安徽定远县东南),再点点人数,骑兵只剩下二十八人了,然而,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项羽想到没法脱身,但是他仍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所以,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而后,他把仅有的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对他们说:“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四路跑开去,大家在东山下集合。”说着,他猛喝一声,向汉军冲过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项羽也当场杀死了一名汉将。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已经全到了。项羽又把他们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也分兵三路,把楚军围住。项羽来往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处人马会合在一起,点了一下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

项羽对部下说:“你们看怎么样?”

部下都说:“大王说的一点不错。”

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现在的安徽和县东北),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

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

之后,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也叫兵士们都跳下马,他和二十六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项羽也受了十几处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这位赫赫有名的名将,最终自刎而死,给他的人生添上了一笔抹不去的败笔。在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后,曾与刘邦有一次长谈。刘邦问韩信:“萧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荐将军,请问将军有什么计策教导寡人呢?”韩信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反问道:如今与大王东向争权天下的,岂非就是项王?刘邦说是。韩信又问: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论兵势的精强和个人的勇猛,您比得上项王吗?刘邦默然良久,说:我不如他。韩信起身一拜说,这就对了。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他。这就奇怪了,明知刘邦比不过项羽,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来投奔刘邦呢?岂不是犯傻?韩信当然不傻。他向刘邦透彻地分析了项羽的为人,分析了项羽必然会失败的性格和心理原因。

依照韩信的说法,项羽至少有两条致命的弱点,即“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但是,除此两条外,还有另外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项羽是个很爱面子的人。当初项羽败至乌江,乌江亭长对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项羽硬是不听,其中有一个理由就是“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为了面子撑至战死。

爱面子的人内心都很脆弱,惟其脆弱,才那么爱面子。项羽表面上很强硬,其实内心很脆弱。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对于项羽这样一个一生要强的人来说,怜悯即是伤害,他受不了半点伤害,为了护住自己的面子,他宁愿去死。

人们普遍认为,项羽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死得壮烈,不失英雄本色,因而是值得歌颂的。关于项羽的诗句有很多:李清照的诗中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胡曾也写道:“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等。

作为一位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的悲剧引申出两个层次的人格意志,一是人格意志是坚韧还是脆弱,在失败时是继续进取还是从此消沉;一是人格境界是崇高还是卑下,在无办法时是选择玉碎还是瓦全。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应该既具有坚韧的人格意志又具有崇高的人格境界。对于挑战者来说,宁可失败而被杀,也不自杀。因为自杀对人格的保全有相对价值,而反抗到底即使被杀,却能使身心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张。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能学他为了面子而自杀。

项羽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突起于陇亩之中,没有任何凭借,很快就摧毁了暴秦的政权。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果胸怀宽广,“包羞忍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回到江东,为什么不能卷土重来呢?

项羽真是为了面子付出了太大的代价,然而,中国人就是这样爱面子,没有面子的事中国人一般都不会做,就如两个关系一般的熟人吃饭的时候,在路上相遇,就会问:“吃过了吗?”因为知道人家问只是给自己一个面子,于是回答:“吃过了。”其实肚子正饿得咕咕叫呢。也有回答“没有”的,这时问的人就会随口说:“那去我那里吃吧。”这时就有了两种情况,一是被问的人一定不会去,因为只是一般的关系啊,面子上的话怎么能当真呢?就问答说:“不用了,我还有事呢。”其实没事,只是推托罢了。

另一种情况不一样了,被问的人不知趣地说:“好啊。”但是,这样问的人可就尴尬了,他总不能说:“哦,我只是随便问问,哪还有真要去我那的呢?”这一定是不行的,因为太丢面子了,于是只得领着人家跟他走。但心里却不是滋味,想:这人怎么这样实在呢?我只是说了句面子上的话啊,还当真了呢。但表面上还是不会流露出一丝一毫的高兴,真是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我们自己可以吃点亏,可以吃点苦,但不能丢了面子,一个没有面子的人还怎么活?如果项羽不是因为面子而去了江东又会怎么样呢?如果当时他能放下面子的话,也许江山就是他的囊中之物,只可惜他太过爱面子了。我们要以史为鉴,不要因为面子而付出太大的代价,以至于失去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东西,后悔莫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的英雄形象至今令人难以忘怀。他失败后的历史教训,也给人们留下不尽的沉思。

2.赵括纸上谈兵败于秦

谈到赵括,就使人想到纸上谈兵,想到长平之战。他为何会兵败于秦。我们不妨看看长平之战的具体过程,看赵括到底是怎样指挥军队,怎样败亡于敌的。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截断了上韩都和党郡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两年之后,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但是,他们刚到长平,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三番五次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小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的父亲也不放在眼里。

赵王听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只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然后,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但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丝毫听不进去。同时,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不要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来,问她是何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把军权转交给了赵括,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就布置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道是计,于是,便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然而此时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守了四十多天,兵士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纷纷投降。四十万赵军,在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赵括的失败虽说与他个人没有把理论变成实践经验,活用兵法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与他的自以为是,眼空四海,目中无人的个性也有很大关系。俗话说,性格决定一切。为什么赵括会对赵王夸下那么大的海口呢?无可质疑,因为面子,赵括是个极爱面子之人,夸下如此海口,当然可以在众人面前显示一下他的威风,为自己挣得面子,以满足自己的爱面子心理。然而,赵括却不知正因为他的爱面子,给赵国带来巨大的打击。

春秋战国几百年,论决定性的战役,莫过于长平。赵国之军在长平之战中已死了十之七八,国内空虚。一战死四十余万,这确实是个可怕的数字。长平一战的失败等于是把赵国双手奉送给了秦国,可想而知,这次战役对赵国的打击有多大。而他自己呢?也因为爱面子,死于敌人的乱箭之下,真是为面子而葬送自己的性命。

俗话说:“纸上画马不能骑”、“墙上画虎不咬人”。说的都是纸上谈兵的危害性,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常常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些人只是为了面子而夸夸其谈,嘴里说得很好,就是落实不到实际行动上。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下场也就只能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

我们要以历史为戒,不要抱着“人活一口气”,死要面子的人生哲学,非要拼个高低上下,你死我活,不考虑自己的实力,如果这样的话,最后只能使自己陷入无底的深渊。

3.周瑜爱面子死于妒人之心

中国古代有副对联,“欲无后悔须律已,各有前程莫妒人”。但古往今来,嫉妒的例子很多。《三国演义》中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故事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周瑜,十二岁便统兵打仗,才智出众,是东吴赖以三分得其一的中流砥柱般人物;而且据史书记载,周瑜生得英俊潇洒,也是当时天下少有的美男子。但很可惜,这般风流倜傥的人物,仅仅活了35岁就匆匆谢幕人生,实在是令人甚为伤神的事情。周瑜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呢?就是因为他太爱面子了,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而中了诸葛亮的计,被活活气死了。

赤壁之战后,周瑜与程普进军南郡,攻击曹仁。周瑜亲自“跨马擽陈”,结果被箭射中右臂,受了重伤,只好撤军。随后曹仁听说周瑜伤重不能指挥,就带兵来反攻。周瑜自己从床上爬起来,召集将领,在军营巡视,激励士兵,曹仁进攻没有得利,便无奈地退兵了。

东吴虽然打败曹军,解了灭顶之灾,但却没有得到什么地盘。而刘备不费吹灰之力,从中坐享其成,尽得荆襄九郡,势力大增。

刘备取得荆州之后,孙权派鲁肃两次去找刘备和诸葛亮讨还荆州。第一次被诸葛亮巧言拒绝;第二次诸葛亮答应暂借荆州,待刘备夺取西川后,便归还荆州。周瑜知道“暂借”只是托词,要讨还荆州,还得另想办法。

不久,刘备的甘夫人去世。周瑜想用联姻之计,将刘备骗到东吴做人质,以讨还荆州。孙权从其计,派吕范去荆州提亲。

刘备迟疑不决。诸葛亮早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对刘备说:“你只管去,我略用些计谋,会让周瑜一筹莫展。孙权之妹嫁给了你,荆州还会万无一失。”同时,他安排赵云陪同前往,并将三个装有妙计的棉囊交与赵云,要他依次打开,按计而行。于是,刘备就放心地去了。

结果,赵云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行事,不仅帮助刘备将孙权之妹孙尚香夫人迎娶回来,还得到孙权之母吴国太的欢心。周喻又气又怒,带兵追赶刘备。待至周瑜率兵赶到,诸葛亮接应刘备的队伍早已做好埋伏,当下杀得周瑜及东吴的兵将四散而逃。岸上蜀国军士齐声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吐血,心中自思:“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径自昏死过去。周瑜败回柴桑后倒也拿孔明没办法,只能等着孔明去打西川好还荆州给东吴。可左等右等,孔明却是一点动静也没有。周瑜料想孔明打的只是个幌子,等也是白等。于是派鲁肃去催,给孔明一点压力。

孔明此时当然无意要打西川,于是和刘备演出了一场好戏。

鲁肃和刘备行过礼后道:“我是奉吴候之命来讨荆州的。皇叔已借去多时未蒙见还,今既两家结亲,当看在亲情上,早早交付。”

刘备听罢竟大哭起来。

鲁肃一见刘备哭了,慌了手脚,问道:“皇叔何故如此?”

他不问也罢,一问刘备哭得就更厉害了。

孔明一看时机已到,就从屏风后走了出来道:“子敬,你可知吾主公为何要哭么?”鲁肃当然不知,摇了摇头。

孔明道:当初吾主许下夺了西川就还荆州,可仔细想来,益州刘璋是吾主之弟,都是汉朝骨肉,若动兵去取,怕是要被人唾骂,若是不取却还了荆州,何处安身。事实两难,故此痛哭。孔明正说中了刘备的心事,刚才还是假哭,这下捶胸顿足真哭了起来。

鲁肃被刘备哭得头都大了,急忙劝道:“皇叔且休烦恼,与孔明从长计议。”孔明趁机道:“那就劳烦子敬回去向孙候告知情节,再容几时。”

鲁肃是个宽仁长者,见刘备如此哀痛只好应允。

鲁肃回去复了周瑜。周瑜气得直剁脚,道:“子敬又中了孔明之计了。”

顿了顿又道:“也罢,我有一计可取荆州”。

周瑜道:“子敬不必回去见吴候了,你再去一趟荆州,就说若刘备不忍取西川,我就替他取了,待我取了西川当作嫁妆送给刘备讨回荆州。”

鲁肃道:“西川路途遥远,取之非易。”

周瑜笑道:“我当然不是真的去取西川,我只不过借取西川之名要取荆州。我取西川必经荆州,到时问他要粮草,再骗刘备出来把他拿下,荆州还不是垂手而得吗?”

鲁肃大喜,当下又去荆州。

鲁肃言明周瑜之意。孔明大喜道:“如雄师到日,当即远接犒劳。”

魏延听了此事,甚是不安,找到孔明。

魏延道:“若周瑜借取西川之名攻打荆州,我们将防不胜防。”

孔明笑道:“周瑜死期近矣。”

魏延疑道:“此话怎讲?”

孔明道:“周瑜这招叫‘假道伐虢’(音:国),虚名收川,实取荆州,他这种技俩怎能瞒得了我。”

鲁肃回去见了周瑜说孔明欢喜一事,周瑜大笑:“原来孔明这次也会中我的计。”

便教鲁肃回去禀报孙权,并遣程普引军接应。周瑜使甘宁为先先锋,自与徐盛,丁奉为第二队,凌统,吕蒙为第三队,水陆两军共五万望荆州而来。

前军到了夏口,孔明使糜竺接应。

周瑜问道:“荆州有人在前面接否?”

糜竺道:“主公皆准备安排好了。”

周瑜以为得计,战船密密排在江上望公安进发。到了公安,并无一人来接,也不见一艘战船。周瑜催船速行。离襄阳还有十里路时仍未见有人来接。周瑜心中疑惑,亲自下岸带甘宁,徐盛,丁奉只引了三千军望襄阳进发。

到了襄阳城下,突然城上军一齐竖起刀枪,赵云在城头喊道:“军师已识破你的‘假道伐虢’之计。你若真是要伐西川,我等便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

周瑜勒马便回。忽听前马来报:“四路兵马一齐杀到,关羽从江陵杀来,张飞从秭(音:子)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不知有多少人马,喊声远近震动百里,皆言要活捉周瑜。”

周瑜偷鸡不成,大叫一声,旧伤复发,吐血落马。

周瑜被救回船上后听说刘备和孔明在前山顶饮酒取乐。周瑜咬牙切齿道:“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就取给你看。”遂命人催船而行,却被刘封,关平二人在上游截住了水路。

孔明分明是不想让他去伐西川。

周瑜更是气得不行。忽报孔明送来书信。拆开一看,孔明信中道:“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益州民强地险,刘璋虽暗弱,足以自守。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

信中还说周瑜若去了西川,曹趁虚攻来则东吴不保,劝周瑜放弃。

周瑜看完长叹一声,写了遗书给孙权。向众将吩咐几句后昏迷过去。半晌慢慢醒来,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可怜一代英杰,竟被孔明活活气死。

周瑜是个才子,文韬武略,风流倜傥,年纪轻轻就执掌东吴大都督要职,尤其他在赤壁大战中,更显出叱咤风云谋略高人指挥得当的政治军事奇才,居然以少量东吴与刘备之师,取得大破曹操80万大军的巨大胜利,从而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绝唱的赫赫声名。就是这样一位被当时的人们褒奖盛赞之人物,在后人评价之际,也看到了这位英才早逝者的两大致命缺陷,那就是他的嫉才和量窄。

周瑜之所以容不下诸葛亮,是因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他一筹,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诸葛亮事事都想在周瑜之前,且能将周瑜内心活动看得入木三分。唯其如此,才使得量窄而又嫉才的周瑜妒忌得寝食难安,并时刻想除掉才智高于自己的诸葛亮,而孔明总是先于周瑜密害之前就有了防备,这更使量窄嫉才的周瑜一次次气憋于心,欲加害孔明。但是,他不但没有把诸葛亮害死,反而被诸葛亮活活气死。

不管周瑜是量窄也好,嫉才也罢,他之所以被气死,无疑是因为太爱面子,容不得别人比他强,比他聪明。更有趣的一点是:在临死之前,非但未能领悟自己的致命弱点,反而含恨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更是爱面子之举。

周瑜的战略战术可谓是一流的,他的早死是吴国一大损失。他的第一个继任者鲁肃只有和他一样的战略眼光,而下一个吕蒙只有和他一样的战术水平,陆逊当时还不到三十,很难被直接提拔为大都督。如果周瑜不死,孙策可以放心地两条线齐头并进,自己一路,周瑜一路,或者让周瑜防备曹操,刘备的势力可能就会很快消亡。但周瑜一死,孙策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有嫉妒之心者,往往自高自大,认为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从而看不起别人,视别人的成绩于不惜,贬他人的才干如草芥。而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他的心里便会失去平衡,总会千方百计地对那些优于自己者制造出种种麻烦和障碍:或打小报告,无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乱;或作扩音器,把一件小小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而又人才辈出的时代里,如果我们自己本身没有容人容事的海量,没有爱才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健康向上心理,太过爱面子,要面子,那么,就很难成就自己,或者事业,留下一生的遗憾。我们要以周瑜为镜,化“嫉妒”为动力,用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去消除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甚至超过他,到时再“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或许别人也会对你羡慕不已,自己也有面子了。

4.马谡言过其实失街亭

“失街亭”的故事可以说是人人皆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的,马谡就是因为太爱面子,高估自己的实力才失了街亭。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的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

于是,诸葛亮就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现在的陕西眉县),并派大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现在的陕西褒城北),装出要攻打郿城的样子。魏军得到情报之后,果真把主要兵力集中在郿城。诸葛亮趁魏军没有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现在的甘肃礼县东)。

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号令严明,阵容整齐,士气十分旺盛。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蜀军便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安定、南安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

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魏国朝廷文武官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睿比较镇静,立刻派张郃带领五万人马前去祁山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现今的甘肃庄浪东南),以此地作为据点。诸葛亮问道:“谁愿去守街亭?”

马谡说:“我愿去。”诸葛亮说:“街亭虽小,但是关系重大,如果街亭有失,我大军必败。你虽然深通谋略,但是,此地段既无城郭,又无险阻,极难守。”

马谡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怎么可能守不住一个街亭呢?”

诸葛亮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怕你不是他们的对手。”

马谡又说:“不要说司马懿、张郃,既便是曹睿亲自来,又有什么可惧的!倘若有什么差错,乞斩全家。”

诸葛亮答:“军中无戏言。”

马谡答:“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马谡随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说:“我给你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这一回,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此时,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但是,没有用,于是,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心里暗暗高兴。然后,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进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于是,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有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于是,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因为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在无奈之中,挥泪斩了马谡。

马谡自小熟读兵书,的确是一位很出色的参谋人才,为诸葛亮献了不少成功的计谋,但他完全没有实际作战指挥经验,是典型的“纸上谈兵”。然而,马谡为何要去守街亭,并且还夸下海口,一定能守住街亭呢?读过三国都知道,孔明和马谡的关系是非常好的。马谡为人很聪明,又熟读兵书,加上和诸葛亮有亲戚关系,所以,深得诸葛亮的喜爱和信任。有“常与之谋”的证据,事实上马谡确实是很有才干的,攻心为上都是出自马谡和孔明的讨论。攻心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七擒七纵,使孟获成为蜀国在南中地区的忠实地方官,南中地区成为蜀国的重要兵力和物力的供应区之一,这样马谡更受孔明的重视,待之犹如兄弟。这自然引起,无论是荆州帮和四川帮所有人的嫉妒,他们认为诸葛亮谁都不信任,仅仅信任马谡一人。是这样吗?他们不知道马谡和孔明是站在第三方的,他们甚至会有人讲就是因为马谡的存在,才是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马谡乃爱面子之人,太过介意别人的言词,又急于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才站出来守街亭。但是,他最终还是言过其实,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失败而告终。

如果当时,丞相问道:“谁愿去守街亭?”时,马谡完全可以装聋作哑,既不点头,也不摇头。即使点到名下,也可以自谦一番:“末将不才,恐难当此重任,请丞相领座明虑。”或者佯称:“近日末将偶敢风寒,身体不适,上阵恐有失,贻误汉室大业……”然后,近可以闲坐府中,修身养性,一杯茶,一根烟,一份材料看半天。或者干脆约上级哥哥们儿,到酒楼仗酒赋诗,猜拳行令。兴之所至,还可以对那些“傻冒”们发点高论:“我说呢……”“早就料定……”倘若这样,哪里会担什么风险?又拿来的杀身之祸?后来也可继续辅佐诸葛亮充当参谋的角色,为朝庭效力,而前途也必定是一片光明。但是,马谡没有这样做,原因就是爱面子。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太爱面子,急于证明自己的实力,不该说的话就这么说了,不该做的事就这么做了,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到最后还是害了自己。

5.庞统爱面子身死落凤坡

在《三国演义》众多谋士中,能与诸葛亮智慧谋略齐名的,当属襄阳人士庞统。刘备虽有关羽、张飞辅佐,后得良才赵云相助,但终因没有智士高人谋划,始终在诸侯割据、战乱纷争中难以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更不要说实现割据一方图谋霸业梦想了。后遇颖川世外高人司马徽,道号水镜先生的指点,才使他如梦方醒。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二者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可见,庞统此人的才华和智慧是何等了得。然而,这样一个有才华、有智慧之人,却因爱面子而英年早逝。

西元214年,蜀国军师之一凤雏跟随刘备,以助刘备收回涪水关中的雒县。而在此时,突然来了一封由荆州带来的信,刘备拆开此信一看,是诸葛军师所写的,信中的内容是:“主公,亮昨日乃观星象,发现士元之本命星由明转弱,亮深怕士元会逢一大劫,特来相告,望主上勿使士元带领出战,待亮前来时,再作打算,望主上深知亮之苦心,乞劝导士元勿太露光芒,然可渡过此一劫难。”

刘备看了此信之后,心想:士元乃一奇才,如真遇灾难而殁,我非但无法向军师交待,而且,我也犹如失去一臂膀一样。我们必须想办法使士元按兵不动,然后,再作打算,可是要如何开口呢?就在刘备想如何跟副军师庞统说话时,庞统已略知一二,心里想:“孔明呀,孔明,没想到吾把汝当成生死兄弟,奈何汝怕吾之才气胜过汝,怕吾建功后会抢汝之位置,你着实可恶呀。”庞统马上向刘备进言:“皇叔,统自皇叔不弃而坐以高职,可却毫无立下半点功绩,统内心实着痛之,今孔明为怕统之才而唆使皇叔,勿使统立下大功,望皇叔勿听信孔明之言,况此次若无法杀奸贼刘璋,以后则难有机会再收复此地,望皇叔三思。”

刘备听了庞统之言后,也分析过庞统所说过的话,虽然很有道理,可是刘备向来就是对孔明百依百顺,言听计从,所以,就对庞统言道孔明信中之事。在说了一半之时,被庞统止住:“皇叔!非统不信孔明之言,然天上之星象可在一日之内变化千万,非孔明所见,统于昨日也有夜观星象,今此事是真,但统也有破解之法,望皇叔切莫担心,统内心自有办法。”刘备听了庞统的话后,心想再怎么劝阻也没有用,所以,就依庞统之言。

第二天,集合大军,刘备在庞统出战前要庞统走大路,他走小路。庞统内心当然也明白,大路虽然目标明显,可是路宽,而且又无高山险峻,虽有伏兵,也可以躲避,只要带着武功稍强之武将即可。庞统听了刘备的话后,却推辞不愿走大路,一定要走小路,庞统言道:“皇叔,统定当走小路,况统有黄老将军相伴,应可过的了此关,望皇叔切莫推辞。”

在庞统的一再推辞下,刘备终于肯走大路了,然而就在庞统欲上马时,却被马踢于地上,刘备看此情况,心中不忍,就把自己所骑的爱驹“的卢”送给了庞统,而且劝庞统不要推辞,庞统被刘备的爱才之心所感动。就在众人决定之后,众人出发了,庞统走西面,刘备走东面。

庞统的大军走着走着,忽见到小窄路,此窄路处处严峻多木,众人在走了许久后,看到高山写了三个字,庞统命人去看此三字。看了之后,传令报之乃是落凤坡,这时庞统的内心就起了阵阵莫名的恐慌,然后说道:“吾道号凤雏,而此地名为落凤坡,莫非……”

就在庞统来不及反应时,山上忽然传来阵阵的鼓声,然后出现众多的弓箭手,庞统见此弓箭手乃是张任之手下,心想事情不妙,此时黄忠、魏延请军师快快逃走,由他们断后。然而,站在高山上的张任,在山中因看不见谁是刘备,忽见有一骑白马者,就命令弓箭手莫管他人,对骑白马者乱箭齐放。虽然有黄忠魏延两人护送,然时不予他,因张任的目标只是凤雏一人,张任见到凤雏受伤,还误以为刘备已经中箭,遂命弓箭手再集中目标。

此时庞统已身中要害多数,黄忠魏延虽把他带出险地,然已无回天乏术,就在庞统将亡时对着众兵士言道:“吾今日因不听孔明之言,孔明乃我生死至友,然我竟未一句听取,而遭此报,虽后悔也为时已晚,吾生平未报皇叔知遇之恩,今死也决不瞑目矣,我不甘心,可是也莫可奈何,今我至隆中有一糟糠,己身怀六甲,若生女则只把她养大嫁人即可,若生男则取名为庞远,乃任重道远之意思,叫他一定要以死报答皇、皇叔的恩情,若此儿有二心,则今杀……杀之。”庞统殆时享年三十六岁。

庞统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不是失在其才华和智慧上,而是失在他的思想和性格上。由于他超人的智慧和其貌不扬的巨大反差,使他的性格超出了一般知识分子的孤傲,爱面子,使他更渴望取得巨大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因而,在遭受一系列蔑视和冷落后,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时,便犯了不顾客观实际,忽略战争本质,只侧重战术而忽略战略的毛病。

庞统自跟随刘备之后,力主进攻西川。在辅佐刘备进西川的路上,由于急于建功立业来证明自己的智慧才能,因而缺乏军事和政治上的谋略,几次决策都失偏颇。其一是想设鸿门宴杀刘璋。试想如果此时杀刘璋必使刘备陷于不义,益州各部必然群情激愤,奋而抗击刘备入川,增加了夺取和巩固西川的难度。其二是在取得一些胜利之后,对自己实力估计过高,对对方的抵抗能力估计不足,盲目西进,致使大军残败,自己魂断落凤坡。

他之所以失败,也正如以上所说的,他是失在他的思想和性格上,由于他爱面子,急于建军功,不听诸葛亮之言。如果他不死的话,刘备,庞统守益州,干何事都无需动用孔明,而在荆州的守将关羽一向自傲,孔明一直留守荆州,监督关羽,荆州将不会失。而后,可联吴伐魏,有卧龙、凤雏两人的辅佐,刘备就不愁大事不成。然而,他的死改变了三国的命运,也使他的才华和智慧在尚未得到施展时,便命丧黄泉,真是一大可惜。

庞统爱面子可以说给他带来莫大的失败,作为后人,我们要以此为警戒,不要太过爱面子,以防对自己实力估计过高,忽视实际,致使自己失败。

6.死要面子落得亡国下场

面子在中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句老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正是因为如此,也就有了那么多为“面子”而不屈不挠的人们,下有升斗小民,上有帝王将相。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在泓水交战,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仁义”二字。要用“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部下公子目夷看见楚人忙着过河,建议宋襄公乘楚军渡到河中间时予以打击,宋襄公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现在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就断然拒绝。楚军顺利渡过泓水后,部下又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觉得不够仁义而没有采纳。

但这是在战场上,就在他们迟疑之际,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看到楚军凶猛胆都吓破了,掉头便逃。宋襄公正想亲自督阵进攻,还没来得及冲向前去,便被楚军围住,身上、腿上几处受伤。幸亏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救出他来。等他出来逃命,宋军早已逃散,粮草、兵车全部被楚军抢走,再看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是个蠢货、大草包。

宋襄公虽然口口声声按“仁义”办事,结果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很不幸,宋国军队被打败,宋襄公本人大腿上也中了一箭。

因此宋襄公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愚蠢的人,看了上面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会为宋襄公的愚蠢感叹不已,为了自己一个人的面子,宋襄公不惜牺牲整个国家的利益,真的让人悲叹,“面子”害人不浅啊!

在爱面子的人眼中,面子就荣耀感,一种自尊心的满足,面子就是尊严。

人们对面子有一种本能的保护反应,对于伤害自己面子的人有一种本能的敌意,对于维护自己面子的人有一种本能的好感。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可能还看不出来什么;但在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若你还紧抱着面子不放,结局就注定会是悲剧。

在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中国封建史上已走过250多年的大明王朝正经历着它史无前例地打击和考验,末代皇帝崇祯正承受着他继位以来最大的悲哀和绝望。此时在东北大门山海关外,除却吴三桂镇守的宁远一镇之外,全部守城已在清兵的八旗铁骑下沦陷。在国内,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以陕西作为根据地的大顺军似潮水般地正往京师涌来。三月十五日,京师被大顺军合围,眼看大势已去,崇祯皇帝有意迁都南京,但是死要面子的他却奢望他的满朝文武大臣能够合力谏请,结果,非但他的想法落空,甚至还有人建议他仿永乐朝事,令太子监国南京。为了面子,他只好“慨然”留守京城。三月十六日,面对李自成兵临城下的危局,崇祯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然此时的朝廷已是飘飘欲坠,根本无将可派,无兵可调,大臣们人人默视,眼见这内忧外患,个个束手无策,群臣惟有相向而泣。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开始对北京城实施猛攻。城防已仅仅是一种象征,听着各路报来的凶讯,崇祯皇帝无可奈何,惟有仰天长号,叹息流涕,怨天尤命。三月十八日夜,大顺军急攻京防各门,太监曹化淳贪生怕死,弃新义门投降,起义军长驱直入外城,京城外防全线失守。

此时此刻,崇祯皇帝万火攻心,由内心的绝望、愤怒而至疯狂,如今,他想到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护一个天子和皇室的最后的尊严,于是他把皇后、宠妃统统召来,连呼左右进酒,待一气狂饮之后,他命周皇后赴坤宁宫自缢,催袁贵妃自杀,这时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镜头,袁贵妃用来上吊的绢带竟断了,人坠落在地上,崇祯却赶上前去,执剑乱砍。在砍倒几个曾经临幸过的妃子之后,他又提剑来找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长平是他的长女,本来已决定近期出嫁,女儿扯住父亲的长袖,父女抱头痛哭,但是万念俱灰的崇祯最后还是狠心地推开女儿,挥剑亲手砍下了女儿的左臂,长平公主顿时昏死。最后,崇祯也自隘而死。

其实,若不是因为好面子,崇祯可能还不至于落得个亡国亡身的下场。有以下几个理由:皇太极从蒙古借道古北口绕过袁崇焕的防线突袭北京,袁崇焕紧急带9000关宁铁骑勤王,在北京城下和数倍于己的鞑子硬拼,终于打退了鞑子,崇祯居然听信两个太监的话,中了鞑子的反间计,把袁崇焕下狱。接下来审讯了9个月,最终杀害了袁督师。崇祯不傻,9个月的时间他是能够知道自己受骗了的,可是他放不下面子;同时他也要为鞑子兵临城下这么丢人的事情找个替罪羊,为了面子他居然可以自毁长城!面对国内大面积的灾荒、混乱的吏治、濒临破产的财政,在应对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和东北的边境战争上,谁都看得出,应该让战事停下来,让国家有时间修养生息。且不说都停下,至少应该停下一边避免两线作战嘛。而且正如前面说的,无论是农民军还是鞑子,都是有谈判空间的,他们的基本策略都还是通过战争迫使明政府承认他们的合法性。

稍微退让一点,封李自成一个王,封皇太极一个汉,都是可以赢取一定的喘息时间的,而帝国需要的就是那么一段的修养生息来恢复元气,等大明帝国恢复过来,无论李自成还是鞑子都是不堪一击的。可是,崇祯倒好“汉贼不两立”,既不招安也不和谈,两边打到底。接下当然是每况愈下了,眼看李自成一天天的逼近北京了,大臣们劝崇祯躲到南京去吧。不去,堂堂天子怎么能被反贼吓跑。好,您天子坚守京城,捍卫社稷、宗庙,果然可歌可泣,那总可以让太子去南京吧,在那里还有一套朝廷的灾备系统,您这边出事了,太子在南京继位还是可以保国家不亡啊。不行,大明太子也不能让反贼吓跑了。看看,崇祯皇帝有多好面子,他这样做面子是保住了,几百年后都有人称赞崇祯天子殉国的壮举,但是代价却是明朝的灭亡。实际上李自成攻入北京,局势并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江南富庶地带还在明政府手里,无论是崇祯还是他的太子到了南京之后,收拾力量都是可以卷土重来的。即使不济,仿效宋室偏安南方的局面还是很容易达成的。事实上后来南明的力量比之历史上的南宋、东晋都要强大的。

在这里,“面子”问题超越了一切,结果也毁灭了一切。

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面子,不管去做什么事都会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在他们眼里,面子代表的是尊严。谁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尊严,被人重视,被人尊重。因此,为了面子,人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回首历史,我们对“面子”问题是否也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呢?以史为鉴,让我们每个人都真正的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面子”。

面子是别人给的,但面子更是自己挣的。有些人为了一点点所谓的面子、虚荣和得失,生气或愤怒,其实,这是不值得的。面子也有当要和不当要的时候,把握分寸,保持距离,成功做人。这才是真正的不让面子害了我们,真正做面子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