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牛津心理学笔记
28313500000004

第4章 人格心理学(3)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遇到。例如,我们可以在家里穿各种奇特的服装,但我们一定不会穿着它去上班,因为我们害怕看到同事们怪异和否定的目光;在开会的时候,要表决举手,当我们看到别人举手时,即使不愿意也一定会跟着举,因为我们害怕因为“与众不同”而被人瞩目和质疑。

而且,社会中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就是说在一个群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会招致“背叛”的嫌疑,甚至受到严厉的惩罚。在这种压力下,人们往往会选择从众,与群体内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

从众有着它积极的作用。特定范围内,从众行为可以使群体保持一致,可以协调群体成员的言行;在集体中,少数服从多数,可以保证集体行为一致;强大的社会道德舆论,可以使社会上的人们群起效仿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拿过马路来说,我们都知道,红灯亮表示禁止通行;绿灯亮表示可以前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如果大家都遵从红绿灯指示,那么交通就不会混乱。

相对的,从众也具有消极的一面。盲目的从众行为会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假如每一片云都一样,那么我们就看不到令人惊奇的“黄山云海”;假如每朵花都如出一辙,那我们就错失了文人笔下生辉的梅菊;假如每棵树都惧高怕危,那么就没有了在万绿丛中鹤立鸡群的松柏。自然万物如果都“从众”了,我们将会丧失很多美丽的景观。人也如此,如果一味从众,也将跌入失败的谷底。

总而言之,从众效应是双面的,优点与缺点并存、有利与不利同在。我们既要扬“从众”的积极面,又要避“从众”的消极面。可具体怎么做呢?

对于积极的方面,我们就要善加利用了。我们先来看看餐厅的服务员是怎样收取小费的。

一家餐厅有甲乙两个服务员。他们为了引发客人支付小费,事先都在各自收取小费的盘子上放了点钱。甲放的是10块,乙放了20块。结果,甲收到的小费,都是10块的,而乙收到的却都是20块的。

为什么乙收取的小费比甲多呢?显然,乙巧妙地利用了从众心理。客人支付小费,在多数情况下拿不准以多少为宜,那么就会以别人的做法作为自己的标准。

再举几个其他方面的例子,或许会对你有帮助。

假如你的小店很冷清,那么你可以邀请你的亲戚朋友围在你的店门店里进进出出,假装要消费。这样,你就不用再担心门庭冷落,生意自然会红火起来;如果你想举行一次座谈会,又担心冷场,你可以事先安排几个人,让他们准备好问题,在会场积极提问,以鼓励其他人提问。只要气氛活跃起来,那些原本不爱提问的人,看到大家都在提问,也会参与到其中的;如果你负责主持公司会议,讨论某项棘手的改革方案。改革的阻力很大,很可能大多数的参会者会在会上保持沉默,拒绝表态。那么你不妨在会议召开之前,找几个人在私底下交流交流意见,安排他们在会上带头表决,那么其他人也会跟着表态的。

对于消极的方面,我们就要警惕了。如果在某件事上,选择从众并不正确,那我们何不“特立独行”。还是拿过马路来说吧。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个行人,红灯亮了,但是路面上并无车辆行驶。这时候,有一个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人们蜂拥而过,置身其中的你会怎么做呢?很明显,跟随众人肯定不对。所以,从众也是要有选择的,盲目从众只会对你不利。

不要主观臆测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了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的编辑A,选题是“怎样写毕业论文”;女儿正在上幼儿园的编辑B,选题是“学龄儿童教育丛书”;酷爱围棋的编辑C,选题为“聂卫平棋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个倾向,当他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时,就常常认为别人也具有与他们相同的特性。或者说,当人需要判断他人时,往往会将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想象其他人的特性也和自己一样。

比如:自己喜欢唱卡拉OK,就认为别人也喜欢唱卡拉OK;自己自我感觉很好,就以为别人也认为自己很出色;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等等。

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投射效应”,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编辑们所列的选题显然受到了“投射效应”的影响:自己参加成人教育,就认为成人教育重要;自己的女儿在上幼儿园,就认为儿童教育重要;自己喜欢围棋,就认为围棋重要……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当成是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

一般来说,投射效应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

一是在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与自己相同的时候。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例如一个人喜欢吃肉,就以为别人也爱吃肉;一个人喜欢看球赛,就以为别人也和他一样是个球迷。

另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总是习惯于与这些人进行比较。但是,在比较的过程中,人们又不希望自己总是落败,处于不利之地,而投射效应在此正好起了一个保护作用,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那么别人就和自己一样,没什么区别,自己不好,别人也好不了。

二是当人们发现自己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喜欢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身上。这样一来,心里的不安就会大减。例如,某位学生不爱学习,遭到了老师的指责,他不但不听从教诲,反而想:那些明星大腕小时候学习也不好,照样取得了成功,与他们相比,我现在不爱学习又何妨?

投射效应的弊端是很大的。将自己的心思强加于他人,一方面无助于客观看问题,也无助于客观去认识一个人。比如,对朋友真心付出,以为朋友也会如同自己一样,结果反而受伤最深。另一方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比如和领导发生了矛盾,以为领导一定也像自己这样气愤并且无法做出原谅的行为,于是放弃了沟通和解释,做出了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因此,为了避免投射效应可能出现的缺点,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琢磨、去思考

人的生活目标各有不同(如生存和安全、自尊与成就感、他人的尊重和赞赏等),需求与满足的目标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而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多角度、全方位地琢磨、思考,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正如罗伯特·伯恩所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你就得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上几公里。”

比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到对方似乎不像以前那么热情,或者没精打采。通常我们会怀疑对方是不是对自己有什么意见。与其一竿子打死,不如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他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而心情不好。这样,你就不会有先前那样糟糕的想法了。

假如你正在做营销工作,营销目标是富人,那么你就应当努力揣摩富人的消费心理;如果你的目标是普通老百姓,那么你就应当努力琢磨老百姓的消费习惯。这样,你的销售工作才能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假如你是公司的一名中层,想和上司更好地沟通,那么你可以暗中了解上司的喜好,从而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如果你想和下属融洽相处,那就经常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你就是一个既被上司赏识又被下属尊敬的人。

2.以真诚沟通代替猜疑和假想

因为投射效应,人们很容易进行猜疑和假想。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长得一副贼眉鼠眼的样子,就断定他不是一个好人,其实未必,说不定他恰恰是个好人呢。

再比如,你正在跟某人谈论一件你最近碰到的趣事,但是他却毫无表情。你很生气,觉得他很不给面子。其实也未必,说不定他正沉浸在你的话语中呢。

既然猜疑和假想大多是靠不住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去深入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呢?

办法很简单,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多多沟通!

在生气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不可理喻”,其实不是这个人不可理喻,而是我们做得不够,我们没有耐心去理解他的行为、他的想法。我们只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下结论,结果当然就是错误的。

我们应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对方好好进行一番沟通。想想看,当你真正了解了对方的内心所想,你还会说出“这个人不可理喻”的话吗?

有一个词语这几年一直非常流行,那就是“代沟”。说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之间出现的不可逾越的沟壑——做父母的以传统的思想来看待子女;而子女呢,觉得自己就应该这么做,父母那一套早过时了。于是,父母不理解子女,子女也不理解父母,代沟就这样产生了。

其实,父母和子女都犯了同样的错,就是不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只是以自己的想法来界定对方的行为。事实上,父母应该做的,就是丢开自己的传统观念,与孩子平起平坐,敞开心扉,面对面交流。当你真正摸索清孩子的想法时,你就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可理喻了。

作为子女的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抱着“父母就是老古董,怎么和他们理论也没意义”的想法,那么你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永远也跨越不了。父母也曾年轻过,你所经历的,他们同样走过。因此,不妨与父母来一次深入交谈,或许你们的关系会出现转机。

四类性格要不得

人们常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对不同性格的人来说,机会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的。相对而言,机会更偏爱那些做事努力、勤奋、积极进取的人。

好性格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乐观、热情、正直、善良等。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并不能说这种性格就好,而另一种性格就不好,这要因人因事而异。通常而言,凡是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受到他人的认可与欢迎的,而且对自己的生活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性格,都可以算是好性格。

大致说来,年轻人千万不要有如下四种性格。

第一种性格:内向软弱、与世无争的“乖乖仔”。

按理说,一个人若与世无争,其心态应该是比较平和的,在许多人看来这应该是好性格,因为这种人在周围的人眼中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其实不然,心理学家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好性格。因为拥有这种性格的人,通常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太高的要求。在工作中,不是他做不好事情,而是他不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他每天只是做好本职工作,从不想做得更出色,也不会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也许拥有这种性格的人,会自认为这种安定、随遇而安的生活很好,远离了与别人争权夺势的硝烟战场,乐得逍遥自在。可是,事情并非如此,社会的竞争,并不会因为他的与世无争而停止。

任何一个人,若没有一点欲望,那么他的生活将很难充满激情。某一天,当那些在他眼里“好斗”的人升职加薪、开上了豪车、住上了别墅,而他还住着低矮的平房,骑着破旧自行车时,他的内心也许会开始躁动不安。

作为一个年轻人,你无论如何都不能抱着“看破红尘”的态度去生活,而是应该生龙活虎、事事力争上游。只有积极进取,你才会拥有更为光明的未来。

第二种性格:有求必应、笑脸相迎的“老好人”。

应该说,性格随和的人,相对更容易让人亲近,但是,凡事过犹不及,随和过了头,自己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因为若是这样的话,当他人请你帮忙时,你通常就要放下手中的活去支援,为他人牺牲很多时间与精力,但却很少得到他人的赏识。拥有这种性格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对任何事情都没主见,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我听你的”是这种性格的人的口头禅。

卓健在一家广告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他就是这种性格的人。在工作中,卓健对每个同事都特别客气、非常谦让,无论是别人给他的设计提出修改意见,还是请他帮忙做一些本不该他做的事,他总是会说:“行,就这样,我听你的。”卓健常常因为几个人的意见不统一,而把一个方案修改很多次,也耽误了非常多的时间,但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时间久了,大家就送给卓健一个“老好人”的绰号。

这一年,该广告公司换了一位新领导。为提高效率,新领导要求大家必须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多提出一些好的广告创意。而卓健早已习惯了别人替自己拿主意,他不敢提也提不出任何想法,顿时感到压力巨大。在连续几个方案都被新领导否决之后,他只好无奈地辞职了。

卓健走后,每当同事们的活多时,总是会想起这位“老好人”来,他们不知道这个连自己饭碗都不懂得怎样保住的人,此时又在哪家公司做“好人好事”呢。

很多时候,虽然人们下意识地充当了“老好人”的角色,但内心其实是挣扎的。比方说,当你刚到一个新环境时,一心想处理好人际关系,于是对每个人都“大献殷勤”,其实有些事你并不愿意做,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虽然能够拉近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但很多时候却会让自己受委屈,而且很容易给他人留下一种“没能力”、“小巴结”的印象,很可能会被他人低看。

第三种性格:牢骚满腹、消极悲观的“苦瓜脸”。

情绪是会传染的,且每一种情绪都是如此。快乐的情绪会让身边的人心情舒畅,而紧张的情绪则会让身边的人烦躁不安。通常而言,人人都喜欢乐观开朗的“开心果”,而讨厌看到一天到晚都挂着一副“苦瓜脸”的人。在这种性格的人的脸上,好像时刻都写着“我怎么这样倒霉”、“老天真是太不公平了”。

他的内心总是愤愤不平,他总是极端自卑、患得患失、怕这怕那。一旦你和他说话,他总是牢骚满腹,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似的。他通常是一边埋头工作,一边却对工作不满意;一边接受他人的建议,一边却抱怨他人的方案不合理。他是消极情绪的传播者,当别人兴高采烈地谈论一件事情时,他会一杠子插进来,狂泼冷水,让别人感到无趣。他会抱怨自己的上司或某位领导水平太低,没有一点本事;他会抱怨某个同事不懂得如何与自己合作。他喜欢抱怨,就像抱怨天气一样,并不是想改变什么,只不过是已经习惯了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