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牛津心理学笔记
28313500000015

第15章 职场心理学(3)

不要觉得这是一句玩笑话,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也许去年公司还把你当做宝,但是今年却让你备受冷落;也许上个月你还是公司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人物,这个月却已经面临被解雇或是降职的危险了;也许昨天你还被领导通报表扬,但是今天他却把你骂得体无完肤;当你还在呼呼大睡的时候,你的很多工作也许已经移交给别人去做了。

在竞争颇为激烈的职场,大起大落,饱尝人间冷暖是常有的事。有的人喜欢怨天尤人,把所有的不幸都归咎于上天的不公和别人身上,还抱怨公司不讲义气。其实,这关老天和别人什么事呢?你为什么不想想自己,如果你不是“黔驴技穷”了,你会有如此的遭遇吗?

公司不是福利机构,领导也不是慈善家。公司聘用你,给你发放工资,是因为你能为公司带来利润。而领导重用你,关怀你的生活,是希望你能给他带来更多的业绩。

如果你已经没有了价值,不能为公司带来什么,那么你被冷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怎样做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在工作中得到重视呢?让别人重视你的最好做法,就是用实力来撑起自己。也就是说,增强自己被利用的价值,创造出自己的“不可取代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让自己变得举足轻重。

“相互利用”里面的“利用”是一个贬义词,其中一个意思是“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而另一个意思就是“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把自己的价值用“被利用”来衡量,似乎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但事实就是这样。所谓“自身价值”,其实就是“自己能被利用的价值”的缩写,如果不能“被利用”,也就是没有用的。

当你的价值提升了,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可取代性”,这就意味着你有了让别人重视你的资本和理由,这时候,你还怕你会变得一文不值吗?

有一个年轻人是学国际金融与贸易专业的,毕业后进了一家贸易公司,也算是专业对口。可是,他却对自己的工作很不满意,他愤愤地对一个长辈说:“我的老板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在他那里得不到重视。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

这个长辈没有站在他那一边,和他一起埋怨他的公司、他的老板,而是反问他:“你对你的公司完全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

年轻人摇摇头:“没有!”

“那么我建议你好好地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么排除影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再选择辞职;你把公司当成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年轻人听从了长辈的建议,从此便默记偷学,甚至在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写商业文书的方法。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又聚在一起,长辈对年轻人说:“你现在也差不多学了个大概,可以准备拍桌子走人了。”

年轻人摸摸头,不好意思地说:“我有点不想离开了,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对我委以重任,又升职,又加薪,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

为什么同是一个年轻人,老板开始不重视,后来又大力提拔了呢?答案很明显,当初他的老板不重视他,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而后他痛下苦功,提升了自己的价值,当然会令老板刮目相看。

蜡烛只有先把自己点亮了,才能给别人送去光明。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把自己的价值提升了,具备了被利用的价值,才能被别人重视。

在如今这个以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公司不怕你要价高,只怕你不能增值;领导也不怕你耍脾气、使性子,就怕你产生不了应有的价值。因此,要想在人生的战场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地猎取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强你的价值,创造出自己的“不可取代性”,只有拥有了这种实力,才能获得别人的充分重视和肯定。

防止“破窗效应”

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则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这辆安然无恙的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根据这个实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瑟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

的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最后,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行为呢?这就揭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坏的东西,人们就会想,反正都已经破了,再破一个也无妨,破多少不是破。对于残缺的东西,加大其损坏程度更是无所谓。

也许你会有点疑惑,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你对身边的事物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实这种行为随处可见。在窗明几净、环境优雅的高级宾馆,当大家看到的是富丽堂皇的地面时,几乎没有任何人大声喧哗或随地吐痰;而在街边一些环境脏乱的小饭馆,倒是时常可以看到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的行为。

在井然有序的公交车上车队列中,很少会出现在众人鄙夷的眼光下贸然插队的举动;与此相反,车辆尚未停稳,有人便猴急地你推我拥,争先恐后,结果乱成一个团,耽误别人的时间也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然而,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而丝毫不觉得羞愧。

另外,“破窗”对于人自身而言,也会产生可怕的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违背良心道德或者是违反法律的事情,或许在不经意间就会自暴自弃,开始为所欲为。我们常说的“破罐子破摔”就是这样一种心态。有的人一旦犯过一次错误,就会在他人责备、鄙夷的目光中渐渐放弃自我,心想自己反正已经不是好人了,再坏点又能怎么样呢?或者是反正自己已经上了贼船了,那么这贼就当到底吧!由此发展下去,良心便成了一扇“难以修复”的窗。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而如果我们对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到时候,承担这个恶果的,依然是你。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其实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想想看,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船,船底破了一个小洞,有水进来了,但是很少很少,因此没有人在意它。然而当这个洞慢慢变大的时候,涌进的水越来越多,这时候再来挽救已经来不及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一个看上去极其普通的小感冒,如果不及时医治,有时竟会转化成肺炎,严重者还会转化为脑炎,夺人性命;一句看似玩笑的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轻则影响双方之间的友谊,重则酿成大祸。

许多企业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往往不去在意一些小小的问题,结果就是一个小问题,使得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美国着名的戴尔公司就曾因为忽略了小错误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次,戴尔电脑公司在自己的网站上误登了产品的价格,将一款售价为229美元的音响标注为24.95美元,而且该信息还在网站上刊登了近一个星期。结果戴尔收到了大量订货单,订单数一度超过库存数量。为此,戴尔被迫取消了部分订单。同时,不得不按照错误的价格为部分顾客发货,而那些被取消订单的顾客则获得了可用于购买软件及外围设备的10%的折扣券。

这就是所谓的“因小失大”,如果戴尔公司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修正,那么就不会遭受这么惨重的损失了。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事情多,地方杂,发现了小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否则有一天酿成大祸,那么不用等着别人来和你竞争,你自己就从内部垮掉了。

为了防止破窗效应,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当我们处理掉这个根源,也就不会有更大的错误发生了。

日本企业的一种称作“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就是最成功的借鉴。

这个活动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清楚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找出需要改善的事、地、物;将不要的东西贴上“红牌”;将需要改善的事、地、物以“红牌”标示;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红牌”;藏污的办公室死角贴上“红牌”;办公室、生产现场不该出现的东西贴“红牌”;努力减少“红牌”的数量。

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场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员工都遵守守则,认真工作。

因此,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不妨借助日本企业“红牌作战”活动,让工作场所变得整齐清洁,工作环境变得舒适幽雅。在这种积极的暗示之下,久而久之,企业成员就会养成做事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标有6格的量杯,各装细沙和水1格,代表1。那么,如果把这两个1格合在一起是否等于两格呢?也就是说如果把其中一个量杯里的细沙倒入另一个装有水的量杯,会不会达到量杯第2格的位置。实验的结果是:正好等于两格。

接下来,把量杯里的细沙换成盐,装有水的量杯不变,还是1格那么多。同样的,把两个杯子里的盐和水合并在一起,还会等于2吗?

实验的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合并之后的盐和水只有1格多一点,怎么摇晃还是那么多。

怎么会这样呢?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细沙的分子和水的分子几乎大小相等,合起来就是两格,但水分子比盐分子大,盐分子就可以挤进水分子的间隙里,这样合并的结果就是盐水的体积只有一格多一点了。

同理,在企业的管理中,如果管理者在人力配置上组合不当,把个性特征不同,中间有空可钻的两个人分配在同一个岗位上,那么也可能会出现“钻空子”的现象。这时候,两个人加在一起,并不能发挥出两个人的力量,顶多只能发挥出一个人多一点的力量,甚至等于零。这就是皮尔·卡丹定理。

比如说把两个彼此之间存在冲突的员工安排在同一个岗位上,那么他们之间的相处肯定很不愉快,还容易发生摩擦。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指望他们能互相共勉,把力量发挥到最佳程度吗?此时,一加一不等于二,恰恰等于零。

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你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处理不当,那么到头来受损的依然是你。因为这样做,就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内耗,从而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效益。

人力资源的配置有一定的学问,并非在某个工作岗位随便分配足够的人力这么简单,还得具体分析被分配员工的素质和个性,分析二人结合之后可能发生的效果。譬如看他们是否有互相依赖的惰性,是否存在个人感情的互相包庇,是否能够共勉把力量发挥到最佳程度等等。组合得当,一加一就等于二;组合不当,搞不好一加一等于一甚至是零。

皮尔·卡丹定理告诉我们,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员工个体的力量,还要多留心每一个员工的特征、属性,考虑组合之后的效果,尽可能避免把不该放在一起的人牵连在一块。

被日本人尊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每次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都会谈及其经营思想的核心——“人才思想”,也许他的用人之道可以给我们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