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界著名家族教子家训
28311500000022

第22章 野口英世家训:不要让人瞧不起

野口英世是生物学家,日本细菌学创始人。生于日本福岛县翁岛村一个普通家庭,1897年在东京一家私立医学院济生学舍学习,后在北里传染病研究所任职。1900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S·弗莱克斯纳指导下研究蛇毒。1904年到洛克菲勒研究所从事螺旋体研究。1912年在美国获医学博士学位,1918年赴厄瓜多尔研究黄热病,1928年因感染黄热病而去世。曾被推举为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为世人尊敬。

由于受父亲的影响,野口英世的儿子也像父亲一样,终生致力于医学的研究工作。

野口英世生于日本福岛县翁岛村一个普通村民野口家里,两岁那年,母亲外出挖野菜,野口英世睡觉醒来爬上炉子,左手被沸水烫伤。家中没钱医治,靠着邻居送来的—点草药和母亲的精心护理,他才脱险,但左手成了残废。看着儿子伤残的手,母亲心痛地说:“你长大以后不能干农活了,妈妈再苦也要让你读书。”

7岁那年,野口英世上学了。由于家里穷,左手又有残疾,他在学校常常遭到富人子弟的戏弄,那些孩子在大庭广众下叫他“残废人”,野口英世内心受到打击,再也不愿意去学校学习。早晨,他背着书包走出家门,走进树林里,玩上半天,中午回到家里,还装样子做功课。终于有一天,逃学被母亲发现,母亲大发雷霆,然后鼓励他说:“人家越是瞧不起你,你越是要在学业上争口气,让他们看看。”野口英世从来没有见过母亲发那么大的火,他理解母亲的痛苦,从此下决心发奋读书。但随着新开课目的增多,他那伤残的左手越来越觉得不便,影响生活和学习,他为此十分苦恼。他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别人都不知道伤残的左手给我带来多少痛苦,每当我看见这只像松树疖样的左手,就感到悲哀。有这样一只手,我再努力也不可能跻身优秀人物的行列。可一想到为我含辛茹苦的母亲,我又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成才。”这一次他的作文意外地得了100分,那天他没有被欺负。他的成绩也开始突飞猛进,终于取得了全班第一的成绩。

野口英世读小学四年级时,结识了一个好朋友叫代吉。他常把自己的书本、铅笔送给野口英世用。野口英世家里穷,买不起灯油,晚上就去代吉家里学习。每次都是代吉支撑不住先上床睡觉。一次,代吉一觉醒来,见野口英世还在看书,就催他睡觉,野口英世回答:“没关系,拿破仑不是只睡了3个小时吗?”从此,野口英世养成了一种睡觉晚、睡觉少的习惯。工夫不负有心人,野口英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高小。

这个身材短小、勤奋好学的学生很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老师和校长都被他的刻苦努力所感动,希望他成为世界伟人,并集资送他到医院做手术。手术获得成功,僵硬的左手终于可以活动了。从此医学的魔力吸引了他,他突然萌发出一个念头——学医,要用自己的本领为病人解除痛苦。

为了让野口英世继续接受高小以后的教育,母亲拚命地干活赚钱。母亲白天干农活,晚上还要织布,深夜到湖里捞虾,冬天去干男人才干的体力活。

立志做医生的野口英世有一天突然从镇上跑回家,原来,他那残疾的手不便于使用显微镜,这让他失去了准备考试的信心。母亲严厉地批评他说:“我多次和你说过,你虽然残疾了,但不要让别人瞧不起。就连达摩都要在石头上坐三年才能完成修行。你修三年还是几年我不管,回去继续准备吧,今天不要进这个家门!”野口英世流着泪走了。

在野口英世年幼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野口英世是一个残疾人,成不了什么事业的。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讥嘲与蔑视,野口英世的母亲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并多次鼓励儿子,强调虽然残疾但不能叫人瞧不起。

为了掩饰自己身体上的缺陷,少年时期的野口英世总是逃避现实,意志脆弱。可是越是如此,嘲讽却越猛烈,给野口英世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没了生气。为了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关键时刻,母亲为他擎起了一片蓝天。母亲每天辛苦劳作,并时刻鞭策鼓励他,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也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有了母亲的鼓励和支持,野口英世每天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医学家。

孩子是脆弱的,我们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更重要的还要有一份耐心。心灵受到伤害的孩子,大多精神颓废、沮丧,万念俱灰,感到前程无望。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温暖、关爱、呵护与鼓励。

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的承受力进行培养的绝好机会,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疾病与挫折,将影响孩子一生对待挫折与伤痛的态度。

孩子们对大人的态度是很敏感的,即使这种态度没有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如果对孩子怜悯,他们就认为自己更应怜悯自己。如果孩子为自己难过,他们的不幸就更严重了,他们不是面对困境,想办法挽救,而是依赖别人的怜悯,等着别人来安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失去勇气和解脱困境的意愿。

相对于鼓励,怜悯对孩子是有害的,即使这种怜悯是无可非议的,可以理解的。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如果我们经常对他们表示怜悯,认为他们真是可怜,以后再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他们会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受到安慰和补偿,生活欠了他们一笔债,母亲或其他的人应当来偿还。这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不是面对困境,想办法克服,而是坐以待毙,或向他人转嫁自己的苦恼。最糟糕的是这种挫折在情绪上的反应会不成比例地加大,一个小小的挫折,孩子感受起来就像他的整个生活都被破坏损伤了一样。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身有残疾的孩子,真正能使他们活得充实、自信的家庭并不多。成功地救助自己的残疾孩子是每个父母的美好愿望,而实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身体有残疾的孩子,父母或其他成人自然会生起怜悯之心,但是它容易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为自己的处境担忧。事实上,孩子们从本性上是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与困难搏斗的,他们要用奋斗来弥补自己的缺陷。这就是为什么专业医护人员并不事事呵护,而更注重精神上的鼓励,这常常被不理解的父母认为是冷酷,缺乏爱心。

孩子们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做父母的都希望他们能幸福健康地生活。如果身体上的缺陷无法弥补,但他们有强健有力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心理,战胜困难的毅力与决心,不自怜自惜,可以想像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后,会比在父母怜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有能力和幸福得多,父母对他们的爱的意义也表现得要深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