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28311100000009

第9章 要善于读书(5)

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的方法。两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不同。后者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用逻辑的方法说明某种深刻的道理,而前者则是为了揭示所记叙事物包含的思想意义,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因而它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记叙文中议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夹叙夹议,一种是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

从言论的发出者来看,由作者发出议论的叫直接议论,借助文章中人物的话来发表议论叫间接议论。

记叙文中的抒情,也是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所运用的一种辅助方法。由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所写的人或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怀,叫间接抒情。

总起来讲,阅读记叙文,应当通过了解记叙的要素,懂得起码的要求;通过弄清线和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通过分析叙述和描写,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通过分析议论和抒情,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这样,大体上也就算精读了一篇文章了。

说明文阅读法

文体阅读法之一,指根据说明文的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解说事理,从而晓人以理,给人知识。阅读说明文,目的在于从中汲取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实用性很强的说明文,阅读目的更具有迫切的实用性。阅读说明文,重点在掌握文章所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只有掌握特征,才能把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真正认识事物,获得知识,达到预期目的。

阅读说明文,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各个说明点,从整体及其联系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说明文说明某一事物,总是抓住事物特征,以若干个说明点说明事物的某一问题或内容,从而告诉读者该事物在某范围的知识(或者说特征、本质)。而各说明点间的说明顺序又是阅读时了解说明点、把握中心的关键。说明顺序反映了客观事物自身的条理性,也符合读者认识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理清说明顺序,也就从事物内部的科学联系上,从局部到整体地弄清了说明点和中心,把握了特征,认识了事物。

要准确把握文章说明了哪些特征或问题,把握中心思想,还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或每段的开头得到启示。

阅读说明文,要研究说明方法,看文章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的。

说明文常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阅读时辩清哪是分说、哪是总说,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有助于搞清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准确把握特征。要根据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注意阅读说明文的目的,准确有效地阅读。对于“下定义”,要认真研究所阐释概念的科学性;对于“分类”,要注意标准、角度,读者自身不可混乱;对于“比较,比喻”,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被说明事物及其特征上;对于使用描写的,要注意描写手段所要表明的事物特点,等等。说明方法常常综合运用,读时应加注意。

阅读说明文,还要注意文章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都准确简洁,浅易通俗,但它却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表现出科学性。阅读时加以重视并研究,可通过语言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一般说来,可从词语、句子及句子的某个成分等方面注意它们所反映的性质、状态、程度、范围、主次等,力求从中领会事物的特征。

阅读解说具体事物并且实用性强的说明文,可本着实用的需要,根据实际可能情况,把阅读同生活、学习、工作等实践结合起来,对照实物,阅读文章,认识事物,获得知识。

议论文阅读法

文体阅读法之一,指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

无论哪篇议论文,都要通过议论方式论证或阐明某种基本观点和主张。阅读议论文,目的在于把握作者所要表明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即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把握中心论点,不是仅仅记住一个结论,不能仅知其“如此”而不知“何以如此”,应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紧扣住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对于“证明什么”、“用什么证明”、“怎样证明”作较深入的研究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了中心论点;也只有这样,才是把握住中心论点。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常常在开头或文中或篇末鲜明地点出,读时可加以注意。但议论文对所论对象(文章的论题)常常会提出若干个分论点,而这些分论点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中心论点是其中居于统率地位的论点,是通过分论点间的逻辑关系显现出来的,阅读时要着重研究其间的逻辑关系。一般说来,它们或者以并列关系对中心论点作面面观,或者以递进关系层层论证中心论点。阅读议论文,要了解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间是什么关系,居于统率地位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当文中若干分论点起着支持、证明中心论点的作用时,它们也就成为理论论据。通过前边讲的阅读,读者也掌握了部分重要论据,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所以然”。但中心论点得以确立的论据不止于此,而各论点本身也还有其各种论据。应对全部论据进行研究。阅读时根据“观点统率材料,材料说明观点”的原则研究:文章用了哪些论据,是用什么作为论据的(引证经典、数字、事实等),这些论据可靠、充分、典型的程度如何,等等。

议论文的论点、论据不是互相游离、孤立存在的,它们按一定的论证方法有机地组织在论证过程中。论证过程反映了客观真理的规律性,也反映着作者的认识、思辨的方法和过程。阅读议论文,必须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研究其论证方法,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与作者的认识在论证过程中趋于一致。为此,应从理清思路、剖析结构入手,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上,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掌握全文。

有些议论文,主要是用论述的方法来阐述观点,而不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观点,即对所论问题作条分缕析的分析、阐述、解说,着重在讲清楚是什么、怎么样。阅读以这种议论方式为主的议论文,不要硬套“三要素”,找论点论据,而应明确议题,抓住中心,理清层次,分析文章论述了些什么观点、道理。阅读议论文除应注意论证与论述的不同方式外,还应注意文中非议论成分,如:说明写作原因和目的,提出论题前的基本情况或根据,结尾提出希望发出号召,等等。这些成分可以帮助读者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的问题的实质。

议论文鲜明的观点、深刻严密的论证,是靠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概括力和分辨力的语言来表现的,阅读议论文的过程中要重视文章语言的阅读、理解。

对用词准确、判断精当的语句,对结构复杂、逻辑严密的句子,对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句,都应细加体味揣摩,以加深对文章所议论的道理的理解。

议论文可分多种,应根据不同种类议论文的具体特点,在基本的阅读法基础上加以变化。

散文阅读法

文学作品阅读法之一。散文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含义不尽相同,在古代,散文指韵文、骈文以外的一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后来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又泛指包括小说在内的所有叙事抒情类散体文字。发展到现代,散文则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指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以叙事、记人、咏物、写景、抒情为主的文艺性记叙文。这里所谓散文阅读法,就是指根据这种散文的体裁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

散文取材广泛多样,行文活泼自由,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无一不可,而又常常摘取生活中一个片断甚至点滴事件,或者自然界中一个小小的物件,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他的思想愿望,令人读来意味深长。根据这些特点,散文阅读法的基本要领是:

1.抓住文眼,理清线索。

这是阅读散文必须首先做到的一步。散文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就是前面所说的“行文活泼自由”。或写景状物,或记人叙事,或议论抒情,皆如行云流水,运笔成风;或谈天说地,或论古道今,或取譬明理,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阅读中如果不一开始就抓住文眼,理清行文的线索和作者的思路,就会产生云里雾里,文意不可捉摸的感觉。着名散文作家秦牧说:

“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为整齐的串珠。”(秦牧《线·珍珠·巧手——谈散文创作技巧》)一篇散文必定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所谓“神聚”。“形散”,提出了抓文眼、理线索的必要性;“神聚”,则提出了抓文眼、理线索的可能性。只要真正抓住了文眼,理清了线索,就为进一步理解散文的“形”,读懂散文的“神”奠定了基础。

文眼是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词句,它不但是文章的窗口,往往也是文章结构的枢纽。它或者写于文题,或者缀于篇首,或者嵌于篇中,或者列于篇末,或者文题照应、前后照应,通常是一些说明性、议论性、抒情性或象征性的文句。

阅读时只要细心揣摩,一般不难发现。只是抓文眼必须从全篇整体理解入手,又必须落实到理解全篇上,如果单纯地寻章摘句,抓住一言半语不加分析,不看它对全篇是否真正具有“点睛”作用,就认定它是文眼,则不但片面,而且无助于进一步阅读全文。

线索,指文章脉络。它将文章各个局部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整体。用以作为线索,通常有物件、事件、情感变化等,阅读时要注意分辨。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弄清它的层次结构和作者思路。则是理清散文线索的基本方法。

2.体会情意,展现意境。

凡是优秀的散文,都情真意挚、意境优美。在基本了解了文章内容,把握了它的主题之后,还应该反复诵读、品味,体会它的情意,展现它的意境。在此过程中,要明白任何一篇散文都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所描写所记叙的事物,一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态度。这两方面有机地艺术地统一于文章之中,构成了散文具有无穷魅力的意境。因而必须注意领会客观材料与作者主观感受之间的统一关系,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要看它借了什么景,抒了何样情,表达了何种意,以及怎样借景抒情达意;托物言志的也要用一样的阅读思路,看它托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表达了什么意,以及怎样托物抒情达意。所谓展现意境,就是要在头脑中根据文中提示,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并且品出其中的“味”来。要传达到作品中撩人心魄的情趣。情中景,景中情,象外象,味外味,都是展现散文意境所必须体验到并给予理性评价的。

阅读散文如果不是一种随便翻翻式的消遣性阅读,如果是学习或研究性的阅读,则通常与其他文学作品研读法一样,要经历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三个阶段,既弄清作品主题、社会意义,又获得美的享受。

3.分析语言,探讨写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亦然。阅读散文,要从感受和理解语言入手;读懂了内容之后,又可回过头来分析语言如何贴切地表达了内容,创造了意境和本身的美。散文语言具有流畅性、生动性和抒情性,往往还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这些都应该品味和分析。要看它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运用修辞功夫来表情达意,要看它具有何样的风格特征和打动人心的力量。分析语言,不是要它一定华丽,而是看它如何切合情意。除了直接分析它本身,还可用近似风格的作品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例如秦牧散文与杨溯散文语言风格的比较,朱自清散文与冰心散文的语言风格比较等。

至于探究散文写法,要从研究作者思路或构思入手,看他如何立意,如何选择,如何谋篇,如何布局,如何开端,如何开展,如何收结;要研究作者如何开展联想和想象,如何开合结合、疏密结合,如何完成和发展主题的。要做到对这些内容和方法的真切理解,最好仿写一两篇类似散文,或做做读书笔记,或写写评论文章。带着写文章的目的去读,历来证明效果特别好。

诗歌阅读法

文学作品阅读法之一。指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诗歌是文学中一大品类,“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何其芳《关于写诗与读诗》)。

就是说,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想象丰富,感情强烈,语言精练,音韵和谐。根据这些特点,诗歌阅读法的基本要领是:

1.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读诗必须从整体感受开始,而整体感受的最好办法就是反复朗读,吟诵。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也无论是中国诗歌还是外国诗歌,都只有在朗读、吟诵的基础上,读者的情感、经验和想象才能得到迅速反应,从而真切体味诗的音律美、情思和境界。默读可以作为朗读、吟诵之前的一个准备,也可以作为朗读、吟诵之后进一步回味、思考的一个环节,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朗读、吟诵作基础,单是“看诗”就很难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好诗还要反复品读玩绎,读到能背诵方好。一开始朗读,就要注意发挥想象力的作用。美学家朱狄指出:“我们在读诗时有着某种近似于诗人写诗的经验,但这并不是一种知觉的经验;当我们读诗时,如果这首诗被高声地朗读,我们听到这些词,这是一种知觉经验,这种经验也伴随着正在被我们理解中的诗人写诗时的经验。所谓‘金色的林荫地’(一个诗句),其实不是一种真正的知觉而只是一种想象,它或是一种生动的回忆,或是种可以被称之为建设性想象的东西,它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审美经验。因此无论是读诗或看画,我们必须去想象我们正在知觉的那些东西,否则词就不可能变成诗的形象。”(朱狄:《当代西方美学》)想象使词变成了形象。实质上所谓感受诗,也正是感受这种通过想象唤起的形象,而不是词本身。

2.分析感情,展现意境。

朗读吟诵,整体感受是读诗的第一步,但仅有这一步是不够的,无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社会知识和艺术感受力多强,读诗最初的整体感受都只是欣赏的开始而不是欣赏的完成。在此基础上必须进一步研读,揭示诗中情思的深沉含蕴和境界的更多层次,特别是因为诗歌高度集中性所决定的结构上高跳跃性的特点,使读诗者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诗句间或诗句后所隐去了的内容。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此间是一问一答。问什么呢?没有说,但从答语中,可知是“师在何处”之类的话语。此下省略了“去何处采药”的又一问。这一问藏在“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话里,是由“只在此山中”暗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