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8283600000075

第75章

孙武正色回答:“大王既然已经命令我为将军,并叫我指挥练兵,我有言在先,违军令者斩,军令岂能儿戏。常言道: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随即下令斩了两位队长。一百多名宫女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喘了。

接着,孙武传令继续操练。众宫女见军令如此严厉,再不敢嘻嘻哈哈,这回队伍整整整齐齐,规规矩矩,听从命令,服从指挥。

操练完毕后,孙武即向吴王报告:“大王,兵已练好,请大王检阅。”气急败坏的吴王苦笑着回答:“好了,你歇息去吧,朕现在不想检阅队伍。”

孙武用兵的才能,从此被吴王特别重视,终于使吴国不断壮大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聪明的使者

春秋末期,齐国宰相晏子的个头长得很矮。

有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能言善辩的晏子来了,便想借机侮辱他。

楚王先叫人在城门的旁边开了小门,打算让晏子从小门进城。晏子一见,针锋相对地说:“出使狗国,才从狗洞里进城,我今天出使到贵国,不希望从狗洞子里进去。”

楚王一听没了辙,只好让晏子从城门进来。

晏子拜见楚王时,楚王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态。他不但不请晏子入座,而且还拖着长腔问晏子:“你们齐国难道再没有旁人了吗?怎么把你给派来了呢?”

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的都城临淄,有的是人。大伙要是把衣袖举起来,就能把太阳遮住;大伙要是挥手洒把汗,就能流成一条河,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不过,我们齐国有个惯例,那就是在对外派使臣时,凡是有德有才的人当国王的国家,我们就同样派有德有才的人去出使;凡是缺德少才的人当国王的国家,我们就同样派没德没才的人去出使。我晏婴在齐国是个既无德又没才的人,所以齐王派我到你们国家来当使臣。”

齐王听了,羞得满脸通红,只得让晏子坐下。

晏子刚落座,就见有个人被捆绑着押了上来。楚王故意大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押解的人回答说:“这是个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以为这下子准把晏子难住,便冲着晏子说:“你们齐国人都惯于偷盗吧?”

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说,桔子树长在江南时是桔子,可是移栽到北方,就变成了枳子。桔子和枳子的叶子长得都一样,但是结的果子的味道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呢?因为江南和江北的水土不同!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不盗,到了贵国,便成盗贼,为什么呢?大概是你们楚国的水土让他变的吧!”

楚王见难不住晏子,只好笑了笑,自言自语地说:“我这真是咎由自取啊!”东方朔救乳母

西汉时,汉武帝讨厌喂大自己的乳娘,嫌她好管闲事,事无大小都啰里啰唆,决定将她撵出宫外去住。

乳娘在皇宫住了几十年,总不愿意离开宫廷生活,在无可奈何时,想起了东方朔,他是汉武帝的贴身红人,希望他能帮助说句话。她把事情告诉东方朔后,东方朔安慰她说:“当你向皇上辞行的时候,只要回头看皇上两次,我就有办法了。”

这天,乳娘叩别武帝下殿,满眼泪水,频频回头看武帝,东方朔乘机大声说:“乳娘,你快走吧!皇上现在用不着你喂奶了,还担心什么呢!”

汉武帝一听此话,如着雷击一样,感到十分难过,想起自己是吃她的乳水长大的,她又没犯什么大错,就立刻收回成命,留乳娘继续住在宫里。

吕蒙斩同乡

东吴吕蒙趁关羽攻打曹军樊城的时机,采用“乘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很快占领了关羽的公安、江陵,吕蒙对于关羽及其将士们的家属,全部给予抚慰,并且严告全军,不得擅入民宅,不得掠取居民的财物,有违者立斩不赦。一次吕蒙手下的一个士兵,拿了居民的一个斗笠遮盖官家的铠甲,吕蒙见其违反了军令,准备斩首示众。这时有人讲情说:“他虽然拿了居民的斗笠,但遮盖的是官家的东西”,又有人讲情说:“他是你的同乡,并且是初犯,还是从轻发落吧。”吕蒙没有因此而动摇,挥泪斩了这个同乡,这样一来,全军大骇,无人再敢索取居民的东西。由于对居民秋毫无犯,虽是刚刚占领这两个地方,人心却非常稳定。

吕蒙进驻公安、江陵后,为了控制住对百姓的侵犯,不可能把所有违反军纪的人全部“诛尽”,所以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用百姓斗笠遮盖官家铠甲的同乡来开刀,借以警戒众人,这是杀鸡儆猴的计谋。

孙权刀劈帅案

208年,曹操亲率大军进攻刘表,未至荆州,刘表病死,其小儿子刘琮闻风丧胆,只得派人求降,曹操打败刘备,占领江陵,并顺江而下,打算进攻孙权。曹操向孙权下战书说:“我奉了皇帝的命令,来讨伐罪臣,现在刘琮已经投降,刘备也战败逃走,我带八十万水军,准备同将军决一雌雄。”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孙权召群臣商议对策,有的主张降曹,有的主张抗曹,大家议论纷纷,孙权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时诸葛亮舌战群儒,晓以降曹抗曹的利害,又加鲁肃、周瑜对形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使孙权下定了决心,要倾东吴之兵,抗击曹操。孙权对群臣说:“我与曹操这个汉朝的老贼势不两立!”周公谨说:“应当抗击曹操,非常符合我的想法,这是上天派他来帮助我的。”接着,抽出刀来,一下劈掉了帅案的一角,提高了声音说:“从现在起,谁再敢说要投降曹操,下场就和这帅案一样。”见此情景,那些极力主张降曹的人,都不敢作声了。

孙权所刀劈的帅案,并没有触犯什么法律,也没有损害孙权的利益,不属惩戒的对象,而孙权所要警告的对象,也不十分明确,因为他不是指以前主张降曹的人,而是指今后主张降曹的人,所以孙权所用的是敲山镇虎之计。通过敲山镇虎,强行压制了不同意见,在大敌当前之时,为有效地统一内部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司马懿暗使杀人计

三国时,曹芳即位,为魏明帝。当时,司马懿和曹爽同执朝政。

司马懿是三朝元老,为曹家天下立下了不朽功勋,羽翼众多,在朝廷举足轻重;曹爽是先帝直系,皇亲国戚,自幼出入宫廷,很得明帝宠幸。他蓄养了五百多门客,何晏、邓扬、李胜、丁谥、毕范、桓范等六人为智囊团,参与机密大事的策划。

一天,何晏对曹爽说:“主公现如今手握军政大权,正是施展抱负的时候,可惜只是多了一重牵肘,无法专意推行,现在如不及时巩固势力的话,今后万一发生困难,恐怕就为时晚矣。”

曹爽听后,嘿嘿一笑,道:“先生之言我已明理,可司马公和我同受先帝之托,万万不可使司马公难过的。”何晏上前一步说:“难道主公不想想,令先翁(曹真)当年是给这老头气死的吗?”

曹爽听后,猛然省悟,心想司马懿既容不得老子,哪还会把我放在眼里?随即进宫朝见魏明帝,先把司马懿称赞一番,最后奏请明帝将司马懿调做太傅。

当时朝廷编制,太傅位于三公之列,是掌管文官的。而太尉是掌管兵权的。曹爽此计,是把司马懿明升暗降,剥夺了他的兵权。

魏明帝准奏之后,兵权尽归于曹爽。曹爽大喜,立即走马换将,任命自己的弟弟曹义为中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骑将军。各管三千御林军,随便出入宫廷。又任命自己的门客何晏、邓扬、丁谥为尚书,毕范为司隶尉,李胜为河南尹。至此,军政大权尽在曹爽掌握之下。

司马懿见此情况,推病不出,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亦在家闲闷。

曹爽大权在握后,骄横专权,气焰不可一世,渐渐连明帝都不放在眼里了。

是年秋天,李胜升调为青州刺史,曹爽叫他去司马懿处辞行,实为探听消息。

司马懿接到通报,知道是曹爽的人来访,就对两个儿子说:“这是曹爽对我不放心,派人来打探我的动静,你们回避好了。”

随后将头冠摘去,披头散发拥被坐在床上,叫侍女搀扶着,请李胜入见。

李胜进来拜见后,大吃一惊:“一向不见太傅,只知偶患小疾,谁知病到这般。今下官调做青州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

司马懿佯答:“并州是在南方吧,挺远的。”

李胜说:“我是去青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笑了,说:“什么,你是从并州来的?”

李胜大声说:“是山东的青州。”

司马懿听了,说:“是从青州来的?”

李胜心想,怎么病得这么厉害?侍女告诉他:“太傅已病得耳朵都聋了。”

李胜说:“拿笔来。”随后写了给司马懿看。

司马懿仔细看了看李胜递过来的纸片,笑着说:“啊,是去青州,你看我的耳朵都聋了,听不见了。”

随后,大咳,又把手指指口,侍女将他扶起,端汤碗给他喝,司马懿嘴直哆嗦,将汤泻了满床。哽咽了一会儿,司马懿示意李胜到近前来,说:“我老了,病又这么重,恐怕也活不了几天了,我的两个儿子不成器,还请先生多多训导照应,如先生见了曹大将军,千万请他多多照顾我这两个儿子。”说罢,又摔倒在床上,喘息起来。

李胜拜辞回去,来曹府将情况报与曹爽,曹爽高兴万分,说:“此人若死,我就放心了!”从此后,对司马懿再也不加防范。

司马懿等李胜走后,从床上跳下,对两个儿子说:“至此曹爽对我再无戒心了,你们要加紧习武,等待机会,我们东山再起。”

不久,魏明帝去城外拜谒祖先,满朝文武百官随行,曹爽等也一齐护驾前往。

大队人马出城后,司马懿立即召集昔日部下,举行兵变,他率领家将一马当先,令二子占领了武器库,并威胁太后,下旨封闭各城门。占领全城后,又率兵出城占据了曹爽的军营,杀死曹爽及其党羽,夺回了兵权。

徐达佯醉

朱元璋战败陈友谅之后,转兵东指,进攻张士诚,想先发制人,下令元帅徐达由淮安出兵攻泰州。

泰州守令史彦忠见徐达兵强势大,不敢交锋,一面遣人向姑苏求救,一面下令据城固守。

徐达兵抵城下,每日令人骂战,史彦忠只是坚闭不出,徐达只得传令士兵于城南七里外安下大营,众将纷纷献攻城之计,徐达说:“泰州城坚固异常,且兵多粮足,强力攻城,徒然牺牲士卒,不如慢慢用计攻他。”

双方僵持约半个月,徐达见史彦忠不出战,众军无事,便令冯胜领兵一万去攻高邮。过七八天,又命孙兴带兵马一万去扼守淮安。再向部将常遇春、汤和等说:“我想史彦忠乃东吴善守之将,正当目前的严寒天气,我自有破敌之计,但要令将士严守秘密,不得透露半句。”随后附耳告诉如此这般。

次日,徐达传令各营,说敌军既然不出战,互相坚持,我等亦以军营为家,目下新年已到,除夕之夜,大家宜尽情欢乐,迎接新年,高歌畅饮,以乐元宵。

因此,从除夕起,全军营解甲休兵,大吹大擂,一连七八天都在饮酒作乐。史彦忠的探子看到这种情形,便一一向史彦忠报告,而且天天情报一样,史彦忠便大笑着说:“不料徐达这土包子如此糊涂,又怎可堪称大将?今既然这般骄傲自满,士无斗志,不必再待援兵了,一举就可以破他!”

他虽然这么说,心中尚有怀疑,怕情报不实。便把儿子史义叫来,吩咐说:“现令你去敌营探听虚实,你拿这封信交给徐达,借口我们要献城投降,且看看他们的动静。”

史义独自带了降书径直到了徐达营前,守军知是来投降,也不加拦阻,史义直奔营中,沿途闻听笙歌聒耳,好不热闹,军士们都在演剧,装生扮旦,正上演杂剧。又见徐达元帅,和一些部下醉醺醺的,东歪西斜,胡言乱语,一副副醉态的样子,史义看来看去,也没有上前盘问。他直走到桌前,拿出书来递了上去,徐达一见,醉眼蒙眬地问:“你……你是什么人?”

史义答:“小人是史彦忠帐下的,奉命来送信。”

徐达取信看过了便大笑起来,随即敬史义一杯酒,问:“你们的主帅什么时候来投降?”

史义答:“明天。”

徐达立即向军中大声宣告说:“泰州已投降了,大家应该痛快地宴饮庆贺,明天还需增加十桌筵席,再宰牛杀猪款待来军将士。”

史义被送出营,回城见史彦忠,把徐达军营的情况详细报告一番,史彦忠听了,十分高兴,说:“今晚不杀徐达,枉做大丈夫!”

这一天,正是元月初八,到了晚上,约一更时分,史彦忠率了二万士兵,悄赴南城,径直到了徐达营前,只见满营士卒尽在熟睡不醒,就下令士兵不必惊动他们,只要杀掉徐达,方为大功。又远远看见徐达在帐中伏案睡着。

史彦忠即下令三军冲杀过去,不料军士才一进营,都纷纷跌落四丈深的陷坑,坑底布满尖钉利刀,一陷即死。再仔细一看,伏案而睡的徐达竟是一个草人。

史彦忠大惊,已知中计,即下令后退,但说时迟,那时快,忽然一声炮响,伏兵齐起,从东西北三面密密层层地喊杀上来,只见西面的兵马较少,史彦忠便下令军士往西逃。这时,徐达下令放炮,一时的火铳、火炮、长枪手一齐射去。原西面有一道二丈多宽、三丈多深的壕沟,泰州兵逃到此间,跌死的不计其数,史彦忠只好踏着浮尸逃走。

此时天色已亮,史彦忠逃到半途,忽遇上一支兵马,当先一员大将就是汤和,史彦忠不敢恋战,拼命杀出重围,将到泰州城,忽见城头上剑甲明鲜,俱是常遇春旗号,复见吊桥竖着的旗竿上,又高悬着儿子史义的首级,眼见进退无路,史彦忠大叫一声,即拔剑自刎而死。

惊剞员外受训

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寇准在成安县当知县的时候。

这一天,秋高气爽,日光融融。知县寇准到下面巡视了一圈儿。正坐在颤巍巍的小轿里准备回县城去。

忽然,有低低的哭声传来。寇准忙叫停下,掀开轿帘,往外一看,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正坐在路旁一个小铺盖卷上,垂头啜泣。寇准觉得奇怪,走下轿来,示意随从上前询问询问。

“老先生,为什么在这里伤心落泪?”

老先生抬起泪眼看了看,嘴唇颤动着没出声。

“寇大人在此,有话可以直说。”

一听说寇大人,老先生忙抹去眼泪,转身跪倒在地上。他知道寇大人是个秉公办事、有才有识的知县,便把自己的冤屈诉说了一遍。

原来,老先生在一个刁钻吝啬的员外家教书。他明明知道员外的小儿子天宝顽皮任性,再加上父母娇惯,很难管教,有几个先生去教过,没过几年,都被员外找个借口打发走了,但是为了糊口,他又不得不接受员外的聘请。

一连教了三年。这天,员外和儿子天宝一起走进书房。老先生感到有些奇怪。员外板着面孔,要他儿子在纸上写了一个字,问先生是个什么字。

老先生一看傻了眼,竟是个“井”字,“井”字中间加一点,他可从来没见过这么个怪字,顿时显出惊惶的神色。

“这是投石落井的声音,念‘啪’。连这么个字都不认识,还有脸来教我?”天宝用讥讽的口气说,转脸又对他父亲说:“爹爹,我不让他教了,让他走吧!”

老先生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欺侮,一气之下,当即卷起铺盖告辞了。走到半路,想到自己三年来辛辛苦苦,竟落了这样一个下场,不禁伤心地哭起来。寇准听了老先生的叙述,知道是员外自己造了一个字,捉弄老先生,用这个办法凭空把他撵走。寇准当即想了个办法,他对几个衙役作了吩咐,便回城去了。

员外父子被带到县衙,寇准对天宝说:“听说你年少才高,本县令特向你请教一个字。”说完,提笔写了一个“竹”字又在下面加个“肉”,送给天宝,天宝看了摇摇头。

寇准沉下脸来,喝道:“连这个字都不认识,来人,先打十大板!”

天宝被扒下裤子,轻轻打了几下,就哭爹喊娘地叫起来。寇准叫住手,再让天宝认那个字,他还是不认识。

“看来儿子不如老子,这么普通的字,员外肯定能认识。”寇准又让员外认那个字。员外横看竖看,也张口结舌地说不上来。

“连如此简单的字都不认识,来人啊,重打四十大板!”寇准厉声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