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8283600000062

第62章

桓公的妻妾很多,最受宠爱的有六个。她们各有一个儿子,为了争夺嗣君之位,相互之间拉帮结派,明争暗斗。管仲在世时,就已经察觉到了这一点,建议桓公立了比较贤明的昭为太子。葵丘会盟的时候,桓公和管仲将太子昭介绍给各诸侯,并拜托宋襄公,希望他将来在太子昭有困难的时候,能够予以帮助和支持。管仲认为经过这样安排,继承问题算是周全妥帖地解决了。但管仲死后,桓公受竖刁等人的蒙蔽,又答应改立另外一个儿子无诡为太子,但并没有正式宣布。其他几个看到太子既可以更立,于是都利用自己的力量积极开展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桓公的态度含糊,都不置可否。俗话说,剑老无芒,人老无刚,可能也有某些道理。桓公做了几十年的霸主,威镇华夏,志足意满;到晚年,耽于酒色,不听忠言,被小人蒙蔽耳目,自然不能作正确的决断了。公元前643年,桓公病重,内部的争夺更加激烈,易牙、竖刁等人趁机作乱。他们假传一道桓公的命令,说是需要安静,不许群臣和亲属入宫探望,并且派了武装人员守卫宫门。接着,他们又把桓公左右侍卫全部赶走,把门填塞,在桓公的寝室寿宫周围筑起一道高墙,内外隔绝,风缝不通。桓公重病在床,不能起身,呼唤左右侍卫,没有一人答应,心中疑惑,不知是什么缘故。良久,忽然听得扑通一声,好像有人从高处跌了下来。过了一会儿,窗户开了,爬进来一个宫娥模样的人。那人走到床前,桓公才看清楚,原来是晏娥儿。桓公像遇到了救星,忙说:“我很饿,想粥喝,你去给我拿点来。”娥儿说:“我没有办法找到粥。”桓公说:“那你就帮我倒杯热水来,让我解解渴。”娥儿说:“我也没有办法找到热水。”桓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有粥,也没有热水呢?就问是什么原因。娥儿说:“易牙、竖刁等人控制了宫中内外,不准出入,我到哪里去找粥和水呢?”桓公说:“你是怎么进来的?”娥儿说:“因为你平时对我好,所以我不顾生命危险偷偷地爬墙过来看看你。”桓公沉默一阵之后,深有感慨地叹口气,眼泪夺眶而出,说:“唉,仲父是多么有远见啊!我没有听他的话,落得今天这样的结局,假若死者有知,到地下,我有什么面目见仲父呢?”于是,用衣袖把脸蒙住,悔恨之余,长叹数声而死。

桓公死后,易牙和竖刁拥立公子无诡继位。太子昭事先得到事变的消息,逃奔到宋国求援去了。太子昭是正式册立的,而无诡只是桓公口头上应允过,群臣并不知道,现在逐太子,立无诡,群臣当然不服。易牙和竖刁对不服的朝臣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手段。公子雍胆小怕事,逃奔秦国,其他三个公子看见无诡自立为君,他们当然不甘心,开方对公子潘说:“太子昭现在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既然无诡可以继位,你为什么不行呢?”于是集合他的家兵和死党占据了右殿。那两个公子看见公子潘行动起来了,他们认为既然都是桓公的骨肉,就应该有同样的权利,主张把齐国均分。于是,他们也集中家兵门客占据左殿和朝门。无诡只控制了正殿。这样一来,朝中就形成了四个各自割据、互相攻击的敌国。胆小的,怕事的,都躲藏起来了,一向笙歌曼舞的宫廷顷刻为之一空。在这种情况下,哪一个还顾得去为桓公收殓呢?于是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摆了67天。当时虽然是冬天,但时间毕竟太长,皮肉完全腐烂,蛆还爬到墙外去了,地上尸水横流,臭气冲天,很远就要掩鼻。最后,国内几个元老大臣出面调停,冲突才算暂时解决。因太子昭已出走,无诡是长子,由他继位。无诡即位以后,才去将桓公尸骨草草入棺。

太子昭投奔到宋,宋襄公遵守葵丘会盟时齐桓公所托,发通知给当年与会的诸侯,约他们共同起兵。但接到通知后出兵的只有卫、曹、邾三国。公元前642年3月,宋襄公率四国军队送太子昭回齐。来势汹汹,使齐国又陷于一片混乱之中。齐国大臣拥立无诡,是在那样一个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的,现在既然太子回来了,当然要由太子昭继位,于是杀无诡,而迎立太子昭。宋襄公看到问题已由齐国内部解决,他没有到临淄就率领军队回去了。太子昭到达城郊,久久不见百官前来迎接,心知有变,忙派人前去打听,原来是城内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三位公子和无诡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各据守一个城门,只等太子昭到,就将发起攻击。太子昭人少不敌,又只好投奔宋国。当时,宋襄公还只走到边境,听到这个情况,后悔退兵早了,于是,立即调转车头向临淄疾驰而去。5月,终于把四个公子的力量击溃,太子昭入城即位,称为孝公。孝公把朝中事情安排妥帖以后,到8月,才安葬桓公。桓公从死到葬,将近拖了一年的时间。以后,齐国的政局一直不稳定,国力日减,霸业也就骤然衰落了。

周公辅政

武王登位后不久,天下还未安定,他便病倒了。由于当时的太子,即武王的儿子诵年幼,武王托付周公旦辅佐,摄政治理天下。

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对武王忠心耿耿。武王在位时,他尽心竭力帮助其建功立业。

武王去世后,由他的儿子诵即位,他就是周成王。由于成王年幼,不懂政事,周公便按照武王的嘱托摄政理国。周公的第三个兄长对周公辅政充满戒心,他认为周公辅佐成王是假,自己谋权篡位是真,因为当时流行兄死弟继的传袭方式。文王死后,由于长子伯邑考被纣王杀死,于是传位给老二,即武王姬发。武王去世后,本应传位给老二,也就是管叔鲜。而今由老四周公旦摄政,越过自己而当政,管叔对此非常不满。他放出流言,说周公专权,欲谋害太子,自己专政。其他七个兄弟听此传言后对周公也起了疑心,纣王之子武庚借周室内部纷争之机勾结管叔发动叛乱,周公腹背受敌,处境不利。

他决心平定叛乱。为了安定内部,周公对召公解释说:“我摄政是受武王的临终嘱托。先王创业艰难,武王立周天下不容易,而今他又死得这么早,成王现在年纪尚小,不懂治国之道,我如果不辅佐,先人创下的基业肯定会被毁灭的,我是万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呀!”周公态度非常诚恳,打动了召公,使召公重新建立起对他的信任。周公率领士兵东征,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叛乱。

成王渐渐长大,在周公的辅佐下,学会了管理朝政,周公见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就主动还政给成王,自己退居臣位。

周公辅政期间为周室设官立职,确立了当时比较完备的行政制度。他由于自己摄政时被人怀疑有篡位之嫌,为了免于以后忠臣受猜忌,他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许多为争夺继承权而同室操戈的悲剧。

周公为周室天下的创立与巩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庄公杀弟

周公的后代在鲁国的土地上代代相传。在“齐太公世家”里,曾经讲到被齐襄公害死的鲁国国君鲁桓公。鲁庄公便是鲁桓公的儿子。

鲁庄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碰见了一个姓党的人家的女儿,非常喜欢她,决定要立她做夫人。党姓女子便割破手臂跟庄公立誓,后来为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姬斑。姬斑还是少年的时候,非常喜欢一个姓梁的人家的女儿。有一天,他去看她,发现一个名叫荦的主管养马的人正从墙外跟梁姓女子开玩笑,就非常生气,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了荦。鲁庄公听说了这件事,说:“荦是个很有力气的人,最好杀掉他,否则他会报复的。”姬斑没有在意,果然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大的叫庆父,二的叫叔牙,三的叫季友。鲁庄公的夫人是齐国人,名叫哀姜。哀姜没有儿子。哀姜的妹妹叫叔姜,也嫁给了鲁庄公,叔姜有一个儿子叫姬开。

鲁庄公患了重病,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他的正夫人没有为他生下儿子,他又很喜欢党姓女子,就打算立姬斑为太子。他征求弟弟叔牙的意见。叔牙说:“父死子继,兄死弟继,这是鲁国的常规。有庆父在,可以做君位继承人,您何必担忧呢?”鲁庄公听后很不高兴。他又征求季友的意见,季友说:“我愿意拼死拥立姬斑为国君。”鲁庄公说:“刚才叔牙要拥立庆父,这怎么办呢?”两个人密谋了很久,决心除掉叔牙。鲁庄公下令让叔牙到大臣季家去,让季强迫叔牙喝毒酒,并威胁他说:“你喝了这个,我们保证你家人的安全,还有后代祭祀你;你不喝,不仅你要死,你们全家都得死。”叔牙无奈,只好喝毒酒死去,鲁庄公大大赏赐了他的儿子一番。

鲁庄公死后,季友果然像他许诺的那样,拥立姬斑做了国君。这一举动引起了他的哥哥庆父的不满。庆父早先曾与嫂子哀姜通奸,打算拥立哀姜妹妹的儿子姬开做国君。庆父找到姬斑的仇人,主管养马的荦,趁姬斑回到党氏家里时把姬斑杀了。季友闻讯逃到了国外。庆父于是得以拥立姬开做国君。这就是鲁湣公。

鲁湣公即位以后,庆父与哀姜更加放肆。滑公不太听哀姜的话,哀姜就跟庆父谋划杀死鲁湣公,立庆父做国君。庆父派一个杀手将鲁湣公暗杀了。庆父的横行无忌激怒了鲁国人,大臣们密谋要杀掉庆父。庆父害怕逃到国外去了。哀姜也逃到了国外。季友闻讯从国外回来,拥立鲁湣公的弟弟姬申做国君,这就是鲁僖公。

鲁僖公即位以后,季友做了他的宰相。季友派人到国外去杀庆父,庆父请求流放,季友不同意,庆父就自杀了。齐国的齐桓公听说哀姜与庆父淫乱因而给鲁国造成了祸害,便也把她召回去杀了,将她的尸体送回鲁国示众。鲁僖公请求把她安葬了,这场争夺君位的闹剧才最终告一段落。

重耳流亡

重耳是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但晋献公最喜欢宠姬骊姬生的儿子奚齐。在骊姬的挑拨和迫害下,太子申生被逼得自杀了,重耳等其他几位公子也遭到了追杀,不得不逃亡异国。

重耳在晋国是一个很得人心的公子,所以在他逃亡的时候,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愿意跟随他。

重耳先逃到了翟国,在翟国一住就是十二年,后来因为有人行刺他,才不得不离开异国,想去投奔齐国。

在去齐国的路途中,重耳先到了魏国,魏文公觉得重耳是个祸根,害怕惹祸上身,就把重耳赶了出来,连一顿饭都不肯给他吃。

重耳等人只得继续向东走,当走到五鹿(今河南省濮阳县南)这个地方的时候,重耳已经饿得头昏眼花了。这时,正巧有几个庄稼汉在地头儿吃饭,重耳就走上前去对他们说:“几位大哥,我们一路赶来,饥饿难忍,能不能给我们点饭吃。”

几个庄稼汉看了看重耳,笑了起来,其中一个庄稼汉随手捡起一个土块递给重耳说:“给你,吃吧!”

重耳见庄稼汉也来取笑自己,顿时火冒三丈,扬起马鞭就要抽打那个庄稼汉,随从狐偃急忙一个箭步上来抓住马鞭,对重耳说:“公子息怒,土块代表着土地,现在有人送给我们土地,这是一个好兆头呀!”

重耳一听狐偃说得很有道理,急忙放下马鞭,双手接过了土块,并且向庄稼汉点头致谢。

历尽艰险,重耳等人终于来到了齐国。当时,齐桓公还在世,他对重耳以礼相待,送给重耳很多车马和房子,还给重耳娶了一个本族的姑娘为妻,重耳感到非常满足,他觉得一辈子呆在齐国也未尝不可。

重耳的随从们见重耳整日安于现状,根本不再提回晋国的事,都非常着急,他们背着重耳聚集在一棵桑树下商议怎样才能回到晋国去。

正巧有一个婢女在树上采摘桑叶,她听到这件事后,赶紧跑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一听,立刻就把这个婢女杀了,后来找到重耳,说:“我听说你的随从们正在商议回国的事,我已经把听到这件事的婢女杀了,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打算的。”

姜氏刚说完,重耳就连连摇头说:“你别听他们胡说,我根本就没想过回国的事。”

姜氏接着说:“你别误会,我不是不让你回国,像现在这样寄人篱下,总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你还是走吧!”

但是,不管姜氏怎样劝说,重耳就是不肯离开齐国的安乐窝。没有办法,姜氏只好用酒把重耳灌醉了,然后和随从们把他放在车里,送出了齐国。等到重耳清醒过来的时候,离齐国已经很远了。

不久,重耳等人来到了曹国。曹共公虽然收留了他们,却不怀好意,他听人说重耳的肋骨是像一根骨头一样连在一起的,就在重耳沐浴的时候,躲在门后偷看,重耳知道后,十分恼怒,他发誓说:“等我得志的那天,我一定要灭掉曹国以报此仇。”然后,不顾共公百般挽留,带着随从们愤怒地离开了曹国。

以后,重耳等人又到了宋国和郑国。宋襄公送给重耳八十匹马,郑文公对重耳却没有以礼相待。重耳等人继续向前走,来到了楚国。

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等人,在席间,楚成王问重耳:“公子如果能回到晋国,打算用什么来报答我今日的恩情呢?”

重耳笑着说:“我有的大王您也都有,但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将来晋楚两国一旦交战,为了报答您的恩惠,我会令晋军退避三舍(古时行军,三十里叫一“舍”),但如果楚军仍然紧追不放的话,那我就不会手下留情了。

楚成王把重耳送到了秦国。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兄弟夷吾当上了晋国国君,但夷吾当了国君后竟反倒和秦国不和,这使秦穆公非常气愤,他决定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做国君。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重兵的护送下渡过黄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

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回到了晋国。

楚霸王一鸣惊人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告他,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我猜不着。大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一听猜谜,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办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