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
——鲁迅
孩子写作文,大多是写人记事。作文写得好坏,与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关。许多孩子提起写作文就头痛,众多的家长对辅导孩子写作文也是手足无措,作文书买了一大堆,道理讲了一火车,孩子除了茫然之外却毫无反应。其实,指导孩子写作文并非想像的那样难,关键是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宏伟的大厦没有坚实的基础是决不会矗立起来的。指导孩子写好作文也是这样,关键是要先打好基础。
1.在引导孩子的观察中激发他们的写作的兴趣
学生写作文如同做其他事情一样,有兴趣就喜欢做,就会用心去做,也做得好;反之,缺乏兴趣则很可能“一寸不通,万丈无功”。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观察力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观察是思维的感知阶段、是发展智力的第一步,培养观察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因此,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需观察。”“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只看到一点就写。”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呢?
(1)培养孩子观察自然景物的能力
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
大自然是美好的,也是神秘的。大自然对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那初升的旭日,那广阔的原野,那苍翠的树木,那晶莹的雪花,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都是孩子们作文的生动素材,不少孩子喜欢在自己的文章中写上些云、月、山、水、树、花等的景物片断。的确,在一篇作文中,恰到好处地描绘一下自然景物,对于渲染气氛、抒发感情都能产生较好的作用。但是,要写好自然景物,首先是靠观察。
例如:老舍先生的散文《林海》中有这样几段描写: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但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这里,作者通过细心观察,抓住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特点。在对林的描写中,又有这样几段话:“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从这些描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观察得是何等仔细,只有这样,才能反映景物的明显特征:绿而广阔。
其实,不仅作家善于观察,据调查,很多家长也非常注意对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某校一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利用假期带孩子到北京怀柔山区,路上,引导孩子观察山区的雾与城市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孩子在细心观察后,抓住了山区薄雾时隐时现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雾中的山间美景:“银纱般的薄雾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时隐时现,就像是个顽皮的孩子,待我们来到山坡上,又不知何时早已溜得无影无踪了。”行程中,家长又进一步指导孩子抓住山间树木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孩子动笔时,赋予山中树木鲜明的色彩:“那山上不知名的红叶,决不亚于香山那火焰般的枫叶,偶尔还看到几棵野柿树,那红彤彤的小灯笼会让你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树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它带给人们的安逸、舒适,使你忘记了城市的喧嚣。”
由此可见,在观察自然景物时,最重要的是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有时表现在色彩上,有时表现在形态上,有时表现在动、静上,等等。只有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才能使自然景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而产生良好的感染效果。
②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顺序,是指观察时的先后次序。观察时的顺序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之分。观察事物不能跳来跳去,次序不能颠倒,一定要有顺序和条理。
如果观察时没有一定的顺序,就会影响观察效果,或是得不到正确的印象,或是理不清各点之间的关系,观察效果不好,自然会影响写作质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容易迷恋于事物的新奇,听凭主观的兴趣,这样没看完,就忙着看那样,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没有一定的次序,结果是走马观花,只知道个大略,写起来依然是内容空洞、干巴。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时,也应该着力引导孩子在观察顺序上下些功夫。
一位中年级的学生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时,就注重指导孩子要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夏天,他与孩子一起观察雷阵雨的全过程。从雨前起风到空中云的变化(“天空中的云像晚霞的野马”),周围物的变化(“树木在风中急剧地摇摆”),到雨中雷电交加(“闪电像一把利剑要把黑锅底似的天空劈开”),大雨瓢泼(“像瀑布,倾泻而下”),雨后(“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令人气爽神怡,树木被雨水冲刷一新”)。
注意观察的顺序、条理,不仅能够提高孩子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训练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条理性。
——家教忠告
总之,大自然的阴晴变化、祖国的山山水水、田野里的一草一木、城市里的一街一巷,都是观察的对象,只有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才能提高观察和写作的兴趣,使笔下的文章结构明朗,层次清晰。
(2)培养孩子观察人物的方法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和人的接触可以说是最经常不过的了。在家庭中,有自己的奶奶、爷爷、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在学校里,有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还要接触许多不知名的男女老少。那么,怎样才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准确、得当的评价呢?这就需要学会各种观察人物的方法。
①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观察
人的外貌就是我们常说的“肖像”,它一般包括这几个方面:身材、长相、服装、神态等。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外貌,既是为了把人物的外形特征介绍给读者,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观察人物外貌时要细致,要注意观察对象“与众不同”的特点,以便把一个人的外貌清晰地、有特征地描绘出来。
——家教忠告
例如: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曾有一段对少年时代的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通过对其外貌的描写,反映出闰土备受父母疼爱,淳朴、天真、健康的特点,使一个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明地跃然纸上。
其实,在孩子写的文章里,也不乏好的人物外貌的片断描写。比如,某校小学四年级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对自己一位小朋友的外貌描写:
“一张又白又胖的圆脸活像一个揉圆的汤圆,却又总带着浅浅的红晕。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不大的眼睛,一笑起来,就眯成了一条细缝。嘴边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就像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小作者在观察的过程中,抓住了同学的白、胖、眉浅、眼小等特点,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小伙伴朴实、敦厚、可爱的特点写得栩栩如生。
有的孩子在观察和描写人物外貌时,往往抓不住那些有明显特征的地方,不分主次地看,不分主次地写,那么,这个人的外貌仍旧给人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什么都看,等于什么都没看;什么都写,等于什么也没写。因此,家长们不妨在引导孩子观察人物外貌时,抓住被观察对象外貌方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来写。引导孩子自觉地去观察身边的亲朋好友、小同学、邻居的外貌特点,并把观察到的口述或记录下来,给对方读,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并适时加以指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②观察人们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一个发音器官健全的人总是要说话的,而且各种人由于年龄不同,身份职业有差异,知识教养有悬殊,思想性格有差异,所说的话通常都是不一样的。古人说:“言为心声”,就是说,一个人说的话往往是思想感情的表露。仔细观察别人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并且能把它们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写起作文来,就会信手拈来,不费什么力气了。那么,在观察人的语言神态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大千世界,人物众多,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养成“听”话的习惯。如果我们对每一个人讲的话都能认真地作一番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他们因身份不同,性格有异,说起话来,会带有明显的特点。
③观察人物的各种行为
要写活一个人,除了观察他的外貌和语言外,还必须得观察他的行动。因为行动是人的心情、思想、性格的一种外在表现。人的一举一动,无不和他情感的丝缕、性格的脉络紧紧相连。人的行动总是为着某一件事而“行”而“动”的。人们的行动总会体现一个人一定的性格因素,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反映一定的精神面貌。那么,我们建议家长们不妨教教孩子们注意人们那些特征明显的动作,再掂量它们所包含的意义。
其实,有许多家长在平时也都非常注意培养孩子观察人物动作,有意识地让孩子看大人做事,并让他们抓住大人们的动作特点来揣摸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判断人们动作所代表的含义。
现在,在学校,训练和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已普遍地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不少同学已经在这方面有了收获。这说明,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对提高写作水平、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多方面的兴趣,都是很有好处的。家长们不妨也从现在开始试一试,重视培养您的孩子的观察兴趣,指导孩子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记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提高孩子作作文时的审题能力
命题作文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最常见的作文类型。这种作文的题目是事先给定的,写作文的时候必须按照题目所限定的内容或题材去写。对于命题作文来说,审题是进行这类作文的第一个步骤。孩子的审题能力是指孩子分辨题目的对象、范围,明确题目要写的重点和题目允许采用的体裁的能力。家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审题能力训练:
(1)明确题目要求
明确题目要求是指通过审查题目,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是要求写一个人呢,还是记叙一件事。例如,《暑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题目的要求就是记事,而《我的同桌》这个题目则要求写一个人。这是审题的第一步。
(2)明确题目范围
题目的范围是指在写人或记事时不要超过题目的限制,作文所选取的材料必须在题目许可的范围以内。还以《暑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为例。这个题目要求记叙一件事,但这件事不是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的,它有一定时间范围,即必须是发生在暑假中的,而不是发生在其他时间里的。
(3)明确题目重点
题目的重点是指题目着重强调的特点。在《暑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题目中,题目的重点是“有意义的”这几个字。也就是说,在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中,必须紧扣“有意义”这个重点。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选择有意义的材料,否则就违背了题目的要求。
(4)明确作文体裁
审题的最后一步是要弄清题目要求用什么体裁来写。是要求写一首诗呢,要求写一篇讲道理的议论文呢,还是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对于孩子来说,记叙文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3.培养孩子丰富的联想能力
联想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能力,它是指通过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观察或认识而产生出与该观察、认识对象有关的一系列的想像。如看到一个日本人,马上联想到日本鬼子戴着钢盔、端着刺刀屠杀中国老百姓的野蛮情景。前些日子影星赵薇穿着日本军旗装亮相在杂志封面上,遭到全国人谴责的原因,正是源于上述这种惨痛的联想。
又如当老师要带同学们到鸟岛上去观察鸟类的生活时,有的同学马上联想到在暴风雨中翱翔的海燕,各种飞翔在海面上的海鸥,以及它们在海面上捕鱼争食、惊叫等情景。这就是人的联想能力。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对孩子写好作文是大有帮助的。因为,当你联想能力十分丰富时,写起作文来,便会文思泉涌,下笔成章。
所以,在联想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要展开想像的翅膀,不能就事论事。同样的命题作文,联想力丰富的孩子与联想力差的孩子写出来会有天壤之别。一篇文章的好坏,想像力的发挥占有很重要的成分。比如:一位小同学在二年级的一篇看图写话中,对屋檐下住着一窝燕子,其中一只从窝里掉下来的这个画面进行了想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燕子有人的感情的对话,使这窝燕子的命运充满了悲欢离合的曲折。文中有这么几段描写:
“小燕子扇动着翅膀,好像在说:‘快救救我呀’!”一只小花猫走过来,看见了小燕了,它想:“这只小燕子可以让我美餐一顿了。想着,它就扑了过去。”丽丽捧着小燕子交给了爸爸,爸爸把它送回了燕窝里,小燕子又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只见它张着嘴,唧唧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这个学生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想像力,所以才把短文写得那么生动、感人。
孩子的联想能力是可以通过引导和训练而不断加强的。比如我们将一条小鱼放回到河里去,父母可以问孩子:“小鱼会游到什么地方去?”“小鱼游回家如果它的爸爸妈妈不在家它会怎么办?”“小鱼如果遇到坏人怎么办?”,等等,从而激发孩子产生联想。同样,家长也可以通过讲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然后让孩子自己来把故事完成。这也是训练他们联想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4.帮助孩子积累作文素材
我国有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是说没有米,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来。可见材料的重要。作文也是如此,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才能有东西可写。对孩子来说,作文的材料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的眼睛好比一架录像机,把见到的事情一一录下来,经过思考、分析,记在心里,这就是写作的基本素材。著名作家吴伯箫曾说过:
“大地风物,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绚丽多彩的。说,说不完,写,写不尽,的确是创作的源泉。作者只要向生活汹涌的大海汲取一点一滴一枝一叶(印象鲜明的景物形象),都可以做有意义的记载、说明、赞颂或讴歌。”
因此,家长不妨从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抓住孩子对一些事物的兴趣,慢慢引导,帮助孩子积累写作素材。
(1)教育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随时积累直接材料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按道理讲不愁没有写作的材料,可事实并不如此,一到作文课上,就有不少同学反映没东西可写。这是什么缘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并不等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也必然是多姿多彩的。谁要是只把自己关在屋里死读书,谁就会失去接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机会。谁要想接触丰富的社会生活,谁就应该投身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比如:积极参加兴趣小组的唱歌、跳舞、绘画、书法、体育活动等,从事科技制作、养植花草、饲养动物;走出校门参观、游览、访问,多看优秀的课外书、电视、电影、戏剧,等等,这样就解决了“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个人生活单调、呆板”的矛盾,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也就从根本上开发了写作的源泉,获取了第一手的写作素材。
有的同学的生活也很丰富,去的地方也不少,但是写起作文来仍然很费劲,这就是由于他们对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熟视无睹,把写作的材料都放跑了。
因此,家长们在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广泛地积累写作的素材。
(2)持之以恒,积累生活中间接的写作素材
积累就意味着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积累间接材料(如剪报、摘抄、心得体会、内容提要),主要是多看书、勤做笔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材料随时记下来,时间长了,自然会积累起大量丰富的材料,作文时就不愁没内容可写了。
不少同学把自己积累材料的本子叫“采蜜集”、“浪花集”、“拾贝集”,等等。
总之,家长们应尽可能引导、提高孩子认识客观世界的兴趣,通过外出旅游、参观、阅读书刊等途径,开拓孩子的视野,使之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5.训练孩子的选材能力
选材,是写好作文的重要环节。生活中的材料既丰富多彩,又平凡琐碎。父母亲要指导孩子分辨哪些材料是有意义的、积极上进的、生动有趣的,哪些材料是没有意义的、消极的、无聊乏味的;要学会选择有意义的、积极正确的、生动有趣的、新鲜别致的材料作为写作的理想材料。同时,在具体的选材过程中,由于作文命题的要求不同,对所选的材料又要作具体地分析。这些都要求家长们及时地进行指导,从而培养孩子们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能力。
选材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是:
√全面理解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是选材的前提,只有明白了题目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
√抓住题目的关键部分。题目的关键部分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抓住了关键才能把最得力的材料用在最恰当的地方。
√掌握题目要求的范围。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一定的范围,如写的是夏天,那么,其他季节的材料就是范围之外的材料。只有把题目所要求的范围把握住了,才能合理地使用材料,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下面这篇短文,在选择材料上就有一些问题:
一个爱劳动的同学
我们班有位同学叫李明,他可爱劳动啦!我俩是同桌,他是我的好朋友。
昨天,我们班大扫除,李明尽找重活干。我不愿意给桌椅“洗澡”,那多脏啊!李明却干得欢极了。后来我擦黑板,一不小心,钉子把我的手划出了血。李明看见了,立刻找老师要来紫药水,并且用他的新手帕给我包好。他可真是我的好朋友啊!
后来,老师表扬了李明爱劳动的事迹。李明不但不骄傲,还红着脸说:“别表扬我,这是我应该做的事!”他多虚心啊。
这是一篇典型的不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作文。题目要求写的是“爱劳动”的同学,因此就必须围绕“爱劳动”这个中心来选择材料。但是除了文中很少一部分内容反映了李明爱劳动的特点之外,其他的材料不是写李明关心别人,就是写李明虚心的品质,这些都与“爱劳动”的中心无关。正因为选材没能抓住题目中“爱劳动”这个关键,致使材料选偏了,重点不突出,从而写成了一篇不成功的作文。
6.培养孩子谋篇布局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结构,谋篇布局就是如何安排好文章的整体结构,从而使一篇文章让人读起来感到完整、流畅、动人。
怎样培养孩子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呢?
父母亲可以通过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训练孩子谋篇布局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把打乱的句子组合成一段有意义的话
这种方法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把孩子读过的童话等故事选取一两段,把句子打乱写出来,然后让孩子把它们组合起来。组合起来之后,再让他把这段话的意思表达出来。然后,再把原书拿出来,让孩子自己对照,看看原书的这段话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家长再指出孩子组合的失误之处。有时候,虽然组合的与原书不同,但如果合情合理,并表达了一定的意义,父母也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而不应强求必须与原书一致才算正确。
第二阶段是让孩子自己围绕某件事情或人物写下一些描述的句子,然后让他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组合,并且每一种组合都尽量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并能表达出一定的意义。
(2)把文章打乱让孩子重新组合
一篇文章打乱之后,有时能有好多种组合方式,孩子在升入小学高年级之后,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增加,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应该懂得一篇文章谋篇布局的重要性了,但在实际作文过程中,他并不能将每篇文章都布置得合理而科学。因此,通过训练来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仍是十分必要的。把文章打乱重新组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一般来说,家长应选择孩子没有读过的文章来训练。一篇文章应要求孩子最少有两至三种组合法,然后由他自己进行比较,评出优劣。结果再与原文对照,由孩子和家长共同探讨优劣所在。
训练孩子作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可能还有许多,但这里介绍的方法还是比较实用而且比较容易为孩子阶段的孩子所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