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诗人
28272300000014

第14章 搭草堂而居的落魄诗人——杜甫(2)

两京收复后,君臣得以喘息。此间杜甫所作的几首表现侍臣荣遇的诗,如《腊日》、《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等,均无多少思想意义。倒是《春宿左省》、《题省中壁》二首较能窥见内心世界。前诗写他在门下省值夜,为了不误第二天一早上朝进谏,竟然彻夜不眠,“不寐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足见忠于职守,对朝政的关心。后诗感叹进谏不被朝廷采纳,岁月虚度,违背了报国的初衷,从侧面反映了肃宗的刚愎自用。

此时,在平和景象的背后,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正在悄然进行。大体说来,就是随玄宗赴蜀的旧臣与随肃宗赴灵武的新贵之间的派系斗争。玄宗回京后与臣民的接触,引起了肃宗的猜疑,在宦官李辅国和宠妃张良娣的挑唆下,错误地对玄宗旧臣如房琯、贾至、严武等人实施打击。房琯、贾至、严武,是肃宗即位灵武之后,玄宗从蜀中派去的大臣。房琯在蜀中时,曾为玄宗制置天下,“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诸王分守重镇”,这个诏书由贾至拟成。诏书把李亨放在了与诸王同等的地位(当然,此时李亨尚未即位),李亨自然不满。即位之后,当他从贺兰进明那里得知诏书始末,便对房琯和贾至有了戒心。至德二载(757)五月,借故把宰相房琯贬为太子少师。只是碍于两京未复,打击面不宜过大,贾至、严武等人方未触及。如今两京已复,又见玄宗与臣民往来,为防不测,便挖玄宗根基,贾至是那个诏书的拟制者,所以第一炮就打他。乾元元年(758)春天,免去贾至中书舍人官职,出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刺史。这是外放玄宗旧臣的第一步。杜甫在政治系统上属于房琯、贾至、严武一派,对于贾至的被贬感到十分痛心,作《送贾阁老出汝州》以明心意。从此,他的情绪开始低落了,写了一些感伤情调的诗作。

就在杜甫为朝政深忧之际,肃宗在李辅国、张良娣的谋划下,又迈出了打击玄宗旧臣的第二步。这年五月,罢张镐宰相职务,接着又以结党营私的罪名,贬太子少师房琯出为郴州(今陕西彬县)刺史,贬京兆尹严武出为巴州(今四川巴中)刺史,贬国子祭酒刘秩出为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之交,在凤翔时又曾上疏反对肃宗罢房琯相位,肃宗早已厌恨他,此次亦罢免了他的左拾遗官职,出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主管地方文教事务)。

华州在长安东180里,杜甫因为要向住在长安西城的亲故们辞行,故从西城金光门出城上路。金光门,这是个多么难忘的地方啊!去年四月,他就是从这道门冒死逃出投奔肃宗的;今日又出此门,却是被肃宗无情放逐,不禁心潮涌动,感慨万千,遂作五律:

此道归顺,西郊胡正繁昔。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前四句忆怀往事,申述报国的赤心。“归顺”,是指逃离叛军控制下的长安城,前去投奔肃宗。“胡正繁”,是说当时胡兵正在西郊密集设防。情况危急,千钧一发,至今想起来仍然心惊胆战,神思恍惚,似有部分飞散的魂灵没有招回身上来。这样的忠臣,照理说应该得到皇上的信任,不致遭贬,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前四句的忆旧为后四句的叙今布置了感情波澜。后四句笔锋逆转,写今日遭贬之事。“近侍”,指官居左拾遗,左拾遗是皇上身边的侍臣,故称。“归京邑”,即指贬官华州,华州靠近京都,故称“京邑”。“移官岂至尊”是门面话,杜甫遭贬固然与李辅国等小人有关,而主要还是肃宗出于个人得失的考虑,他要彻底清除玄宗旧臣以巩固个人君位,对此,杜甫心如明镜,只是不便直言罢了。“无才”,“衰老”,牢骚加感叹,不平之心搏动其间。“驻马望千门”,形象极富感情内蕴,白发老臣,欲别京都,徘徊门外,顾恋不已。此时,他对这位“中兴主”已经有所认识,他的徘徊、顾恋,主要是出于对国事的忧虑,对这位昏庸君主的不放心。

从至德二载五月到乾元元年六月,杜甫身为侍臣的时间仅有一年多一点。他的贬官,对于他的政治生活来说固然是一种挫折,而对于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来说则是幸事。遭受贬谪,一是使他对肃宗朝政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加强了诗歌的批判现实的力量;二是使他得以离开肃宗来到社会中间,重新接触广阔的社会人生,取得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泉。回顾长安供职这几个月中,他并未写出像样的作品,倘若他一直这样走下去,则无疑会断送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前途。天赐方便,他离开了京都,离开了皇上,而且以后越离越远,他的心却与国家和人民越来越贴近。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这年的重阳节,杜甫是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崔氏庄友人处度过的。蓝田在华州西南,两地直线距离约百里。今人陈贻焮先生考证,崔氏庄即“崔氏东山草堂”,崔氏,即崔季重,王维的内兄(舅父之子),崔氏庄与王维辋川庄东西相邻。杜甫去崔氏庄过重阳节,是为了遣闷,七律《九日蓝田崔氏庄》记录了这种心情。诗云: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年老悲秋,正因遭际,虽临佳节,亦强作欢颜。想到晋朝的孟嘉与桓温作龙山之会,不慎被秋风吹落了帽子,弄出了好大的笑话,则我更须小心预防此事再度发生,笑请旁人为我正一正帽子,因为我的头发已在愁苦中纷纷脱落,实在少得可怜啊!杜甫此举虽富幽默情趣,但其中苦味也很显然。“蓝水”、“玉山”二句虽是写观景娱心,却也含有江山永恒、人生短促的蕴意。故结尾二句有不知明年谁在、权且珍重此会的叹息。

杜甫作华州掾期间还为州刺史郭某代写了几篇文章。其中《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陈述了彻底消灭安史叛军的战略策略,批评朝廷撤走河北大军致使叛贼得以喘息的失策之举。提出宜调遣各路兵马,“穷犄角之进”,并对各路兵马的行进攻取目标做了具体说明。可见,杜甫虽位居下吏,心怀怨气,但对于国事的关心则丝毫未减。这年九月,朝廷遣九个节度使合兵20万围攻邺城(今河南安阳)残敌安庆绪。此前,调李嗣业率部从怀州(今河南沁阳)赴长安待命,李嗣业西进经过华州时,郭刺史留他宴饮,杜甫坐陪。杜甫与李嗣业是旧相识,去年从凤翔回羌村探家曾向他借过马。此次重逢,见将军虽久经沙场而英气犹在,谈笑自如视敌寇如草芥,不禁欢欣鼓舞。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热情洋溢地赞美李部的精锐和声威,“足以静风尘”,对李部的严明军纪也大加赞许:“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李嗣业多次与叛军交战总是打先锋,手中大棒每令敌人丧胆,立下赫赫战功,深为杜甫所敬重。可惜在此次重逢的几个月后,乾元二年(759)正月,李嗣业在攻打邺城时,被流箭射中,终以身殉国。

归隐山间,草堂而居

上元元年开春,杜甫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浣花溪又称百花潭,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以心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为农》所写:“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田舍》诗所写:“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

杜甫定居草堂之后,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进行交往。从所留诗作来看,主要行迹如下。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祠在成都南郊),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柏森森”的取象,既是对祠中景物的如实描绘,又是借柏树千秋不老以写武侯精神永在,景中寓情。颔联亦景情兼出,草碧鸟鸣,院中之景;而着“自”、“空”二字,又将其无心赏景、专事凭吊之意传达出来。颈联对诸葛亮一生的才与德作出了高度精确的概括,14个字抵得上万语千言,笔力之雄健,令人惊叹。尾联以沉痛的深长的叹息,道出千古英雄的遗憾。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为肃宗朝付出过巨大的牺牲,而得到的却是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从而为吊古作品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成都西门外有两根石笋,一南一北,蜀人相传,它们是用以镇海眼的,如果被触动,就会冒出汹汹海涛。杜甫认为这是迷信,作《石笋行》予以揭露,说这对石笋不过是前朝卿相墓门的石表罢了,哪里是海眼的镇物?人们世代受其蒙蔽,乐意接受这种迷信,实在可惜,应该找个壮士把它们远远抛到天外去。诗中还由石笋之迷惑众听,连及到小臣之媚惑皇帝,致使“政化错迕失大体”,这个媚君的“小臣”,杜甫没有点明,但显然是指唆使肃宗排挤玄宗旧臣的“关中小儿”李辅国。

成都南35里有战国时秦蜀郡太守李冰做的五头石犀,以镇水妖。千年以来,蜀人总夸口说有此石犀,就不会有洪水暴涨。上元二年七月,大雨成灾,杜甫听说洪水冲走了灌口(今四川灌县西北)的不少人家,深为蜀人迷信石犀而忧虑,作《石犀行》以破除之,诗中号召人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修筑堤防出众力”,这是有进步的思想意义的。

石镜,在成都西北武担山上(今此山已夷平),相传蜀都有一男子,化成美女,其实是个山精,蜀王纳她为妃。不久她死去。蜀王派遣五丁去武都,担土作冢,在其墓门前立有一面石镜。这个坟冢就是武担山。此石镜厚五寸,直径五尺,光洁莹彻。杜甫前往观览,见镜感怀,以缠绵的笔触作《石镜》一诗,抒写美人沉沦之慨。作者对“山精”云云则未予顾及,更无“讥古人之好色”的意旨。

琴台,在浣花溪北面,相传为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贳酒处。杜甫登临此台,临风想望,作《琴台》诗,追羡其风流韵事,“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写台边的野花、蔓草为卓文君留影,想象奇特,情韵深长。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杜甫的北邻是个退隐的县令,杜甫与他经常来往,相互有诗赠答,据《北邻》诗中所写,这是一位风雅旷达的文士,爱喝酒,能作诗,不惜花冤钱买野竹栽种(八成是借此来周济穷人),时常穿着草鞋来草堂探看生病的杜甫。南邻是个隐士,姓朱。此人家境清贫,用杜甫的话说是“园收芋栗未全贫”(《南邻》),园中还小有收获,没有穷到根。日子紧巴,心肠却好,时常拿些饭粒喂养阶前的鸟雀,鸟雀们跟他混得很熟。他曾划着小船载着杜甫沿溪旅游,彼此关系十分融洽。

除了这两位邻居,还有一个叫斛斯融的人,是杜甫的酒友。此人擅写碑文,有时远出讨取卖文的钱,数日不归,弄得深草塞门,锅灶烟冷(《闻斛斯六官未归》),杜甫等他不来,难免发点牢骚。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且有诗作:“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无限生机。

草堂落成的这年秋天,高适由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转为蜀州(今四川崇庆)刺史。此前,杜甫曾写诗向高适求援,高适自当解囊相助。为此,杜甫决定去蜀州看望老友。这次蜀州之行,杜同诗人裴迪一同游览州城东南70里的属县新津(今四川新津)。

过了春节,杜甫又去新津县,前后两次去城东南五里的修觉寺游览,写了两首记游诗。《后游》一首较好:“寺记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首联写自己对旧地的怜爱,颔联写旧地对自己的盼念,物我情亲,彼此神融,体现了民胞物与的博爱胸怀。游览新津时他曾参加过县令在北桥楼举办的宴会,席间主客即兴赋诗。在新津呆了一段,杜甫又回到草堂。这年春季,他创作了《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绝句漫兴九首》、《客至》、《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等名篇。

第二年开春,严武写诗邀杜甫去城中找他玩。村甫亦写诗邀请严武来草堂作客。严武收到此诗,稍事准备,便带着小队随从,来草堂作客。“元戎小队出郊垧,问柳寻花到野亭。”(《严中丞枉驾见过》)“问柳寻花”,写严武一路打听草堂位置,颇具情韵,亦见老杜自乐居处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