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MBA教不了的创富课
2826400000005

第5章 统御力(3)

合作伙伴要有“同理心”

合伙人之间,开始就要用协议形式确立一个最终仲裁者,这是“硬件”;合作双方通过换位思考、妥协让步,从而摆平大部分冲突,这是“软件”。

挑选合作伙伴时,对方的一个特质我认为挺重要:同理心。

这个东东你也要有才行,但这个特质,我认为是可以通过理性培养的,无非是换位思考的过程,只要你先学会妥协,学会让步,通常对方也能稍微跟进一点,练着练着,彼此就和谐许多。

真实世界中,除了本质上的人品问题(例如我说的那个出卖我的同学),大部分冲突都是可以通过彼此妥协搞定的。

就如同现实生活中,完全的坏人和完美的好人并不存在一样,完全不具备同理心的怪物,或拥有一颗100%包容力的家伙,似乎如大熊猫一般稀少。通常情况是大家在多数情况下,都能理解别人,稍稍改变自己一下。

要保持“无缝沟通”

我曾经也试过大于2的合作,但效果不好。我想可能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有关,三人及以上,就开始演“三国”,麻烦。俩人就比较好,只要保持“无缝沟通”,就相对轻松。

有什么话,都别攒着,直接说,小矛盾就不会憋成大炸弹。别怕吵架,偶尔吵一吵没什么不好,把看到对方的问题说出来,反而彼此畅快,即使不高兴,也很快能过去。就怕不沟通,有毛病了也不说,往往说的时候,就是“砰”一声,一拍两散。

谈谈“决策成本”

生意好做,伙计难搿

决策成本,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笼统地讲,凡用于某项决策所耗费的成本,都可以称之为决策成本。

有些时候,最大的成本耗费,不是来自人力,不是来自物料,而是来自决策。

合伙人常常在一件事情上各执一端,延误机会;或者本来再挺一挺就能迎来转机,却不得不放弃。

俗语说,生意好做,伙计难搿。

为什么我前面强调,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一定要有一个人绝对控股?

就是为了避免两个人比赛谁的嗓门大,导致决策成本过高!

成长才是硬道理

当初,我曾经一度迷恋民主制度的巧妙,总想着公司内,应该拥有完善的民主制度体系。直到我一牛人好友,狠狠给我一耳光,告诉我,狗屁,国家是每个人的,当然需要民主制度。你的公司是你自己的,不存在必要性!

然后,他教育我说,在私人公司内,“民主”一词的语境,更趋于“开明”。

噢,这样啊原来,我恍恍惚惚明白了。

通常,上手就有巨大资源,也就不来听我白话了。看这书的,大约都是没啥资源的、但一腔雄心的小伙子吧?

那么,请问,你的小小公司,开创之初,最大资本是什么?是资金吗?是渠道吗?是经验吗?是人脉吗?恐怕都不是吧?最大资本,就是你满腹激情!(这么说,不算煽情吧?)

再问一句,在你的小小公司内,谁最牛?请老实回答,别谦虚也别狂傲,是谁?恐怕,答案还是你“自己”吧?也是,凭什么另外一特牛的家伙,来给你这没仨俩半人、也给不出高薪的小破公司打工呢?

小小公司,三四个人七八条枪,凭着热忱,就开始创业了,这时遇到发展方向等难题,意见不一,到底应该咋办呢?是用比较民主的态度来商量,还是该一棍子扫下去,“闭嘴!听老子的!”

呵呵,我如果给出答案,还就是后者。

当然啦,你发布命令时,遣词造句也别太嚣张。但我必须指出,“独裁”,往往是最有效率的!“民主”,永远是次优选择,它能保证不出现最坏结果,但“民主”丧失效率,乃不变真理。

初创小公司,本身也没什么可输的,对吗?效率、高成长就是一切!这时,还就需要“英明神武”的你,来决定一切。该拍板就拍板,该出击就出击,再有N多公司人反对,可只要你想好了(兼听还是应该),尽快行动,只能这样。

“民主”与“开明”

初创小公司,过于沉湎于对“民主”的追求、对公司架构的完善,往往会死得很难看——有时候我想,一些商学院教授,或MBA创业,就是失去了很多“原始感觉”,一切都知道该怎样按部就班,才丢失机遇,丧失成长机会。因为,任何精巧的制度,都是为了保证不出现最坏结果,但成本一定要付出——丧失效率。

让我来摘抄一段林达的话:

“常常令大家扼腕痛惜的古希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孤独的天才早产儿。他们几乎注定是要灭亡的。文明出现太早的话,就像一个不足月的婴儿,他的生存可能几乎完全取决于生存环境。假如他得到的不是一个暖箱,而是一片野兽出没的丛林的话,我们又凭什么指望他生存下去?文明在那个时代,就是软弱的同名词。当我们看到,在人类早期弱肉强食的大环境中,雅典人在那里发展文明,培育生长着民主制度的萌芽,雕琢着精美的石雕,胸中酝酿着史诗的激情;同时,我们又看到,邻近的斯巴达,纪律严明,全民皆兵,整个国家如同一个兵营。小儿七岁就严酷训练,青年个个参加军训,30至60岁全都是现役军人。这幅景象,就像在狼群中,看到一只浪漫的羊一样。那是人类在比谁的牙齿尖利的时代。结果总是野蛮大获全胜。”

我之所以特别特别欣赏林达,很大程度上,也是缘于林达视野的高广,他们才不一遇到“民主”就狂赞,一说“独裁”就狂贬,而是从来都分“何时?何地?何事?”具体看待。跑题一下,没看过林达的书的,请赶紧补课。

即使是现实社会制度,林达也通过《如彗星划过夜空》一书告诉我们,在“半人半神”的费城制宪会议上,伟大如华盛顿将军,也不敢让平民知道他们的宪法制定过程、在讨论些什么。因为他深知,当时普通美国民众的低下水平,还担不起“平民民主”,用“精英民主”来替他们做决定,更适当些。

跑远了……

我就是想告诉各位,包括各种现代企业制度在内,初创小企业,不必太介意,没有就没有、不完善就不完善了——所有一切,都不如业务增长重要,都不如现金流重要,都不如效率提高点重要。

所以,往往在创业之初,最艰难的阶段,就是需要一个“君主”来发号施令,令行禁止,快速突围,达到最高效率。如果恰好这个最具能力的人就是你的话,别有心理负担,“独裁”吧!没问题!

草创时宜专制,壮大后宜开明

很多同胞都爱看清宫剧,“明主”情结十分严重——当然这话说回来了,上千年都这德行,呵呵。

还有一内在逻辑,不好意思说,就是初创小公司,能请到的人,往往不是大牛人。给不起高薪嘛!这样一来,往往都是些素质一般的家伙,针对这群初期同事,看看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可能都比杰克·韦尔奇的书管用些!慢慢公司大了,你请了很多高管牛人了,还来先帝爷那一套御人术,今时今日,就有点不好使了,呵呵。还是更多学着和世界管理潮流接轨吧您!

初创小公司,最需要一个“独裁者”来决定拍板,令行禁止,提高效率。但随着发展呢?情况就要慢慢有所变化了。

上面说了,“民主”虽然在企业内不是真的民主,更趋同于“开明”一词,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还真需要对大决策,采取更制度化、更系统的决策体系。

例如爱多的胡志标同学,创业之初,够勇猛独裁,靠着眼光,豪赌VCD,然后再豪赌央视标王,甚至对记者说,“能不能中标王?你看看我名字就知道了。”呵呵,你很难不相信,他的成功,和他的不听人劝、死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独裁,最大问题是,如果一步走错,就直接踏入深渊。前边无数次,他都赌对了,成就一代标王爱多。最后一次,他赌错了,满盘皆输。

事后反思,其实内部管理混乱的,绝不是爱多一家。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如果VCD走入拐点前,胡志标把重大决策权交出来一点,例如董事会投票决定,开始收缩战线,把现金控制好,开始整顿内部管理,还是有很大机会,挺过那一劫的。

所以,我个人的判断是:初创时虽需独裁,但为了上轨道后别一跤跌进死亡谷,还是要慢慢回归……减少“霸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