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少男少女文摘修订——温馨小语
28252300000033

第33章 回不去了

王奎军

“回不去”的感受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部分来自人们自己对往昔的错觉。

英语课上,教授播放英国影片《窈窕淑女》来锻炼我们那不太习惯英语的耳朵。英语尚未学好,倒先被戏里的故事给感动了一阵子。

一个富有而单身的语言学教授,偶然见到了一个美丽却满口俚语的卖花姑娘依莱莎。他雄心勃勃地想要把她训练成能说一口地道纯正英语的小姐,让谁都无法猜出她的真正来历。经历了一些曲折,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上流社会的一次盛大舞会上,依莱莎不仅骗过了探查他身份的另一个语言学家,而且以优雅的举止赢得了王后的青睐,为王子伴舞直至终场。

这可不是另一个灰姑娘的故事。语言学家取得了成功,依莱莎却在为归宿而痛苦不堪。“我变成了什么?我该做什么?我能到哪里去?”卖花女成了贵族小姐,小姐当然再也不能卖花—

—她回不去了。

产生“回不去”的感觉,起初未免有点儿痛苦,却未始不是一件好事。站在回不去的位置上,人们想的多是如何前行,虽伴随着对往昔的依恋,脚步却毫不迟疑地迈向前方。正如广东人会追忆二十年前清新的空气、安静的街市、西关的风情,但真要时光倒流二十年,除了几个在感情路上追悔不已者偶发此念外,恐怕没有几个人真愿意那样。

“回不去”的感受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部分来自人们自己对往昔的错觉。

一个客居美国多年的英国人,无时无刻不在怀恋着泰晤士河上的秀丽风光、山间牧场的静谧氛围、伦敦大桥的壮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庄严。终于有一天,为了疗此思乡之苦,他买了开往英伦三岛的船票……

结果,上岸的第一天,他就把自己狠狠地臭骂了一通,并坚定地对自己说:立刻就走,再也不回来了——他竟然忘记了伦敦还有当年令他远离家乡的东西,那著名的大雾。

故事多少有点“搞笑”,不过回头来想一下,还真有些道理。家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一直是温暖的源泉,尤其是身处闹市中每天去面对淡漠的人群、淡薄的人情时,故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就会格外地以一种特殊的亲切,向我们召唤。

常年生活在都市中的你还能回到故乡的生活中去吗?

你会抱怨:厕所真脏,服务意识太差,人们上大巴怎能不排队呢……

真的会不习惯了,真的会“反认他乡是故乡”了。

其实,回不去的感觉,更多的是出自对文明的欣赏。

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了的感觉。人人都欣赏往古民风纯朴,可听说过有谁一门心思地要坐牛车、点松明、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一辈子呢?“采菊东篱下”,诗人的一时之兴罢了。

我的一位导师讲过这么一件事。老母亲跟着她天南地北十几年了,总惦记着巴山蜀水的秀美、田间空气的清新、竹溪池畔的宁静、姐妹唠嗑的温馨,总想回去看看,且不时入神,若有所失。导师便想让老太太回去一下——总在广州惦记着也不好。老太太高兴地坐上了返蜀列车,打算住一段时日。

半月不到老太太就回来了,理由再简单不过:家里连自来水都没有。

听罢莞尔:老太太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