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28246600000194

第194章 愿祖国发展得更快更好的赤子心怀

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已经成为大潮,但是并非所有的归国创业者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张骥和自己的合伙人无疑属于发展顺利的那类创业者。他们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呢?对于其他回国创业的企业家,怎样才能少走弯路,让企业很快适应国内的环境呢?怎样才能让国内的软件硬件环境更好地发展起来,从而让归国创业者更好地创业呢?张骥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和认识。

他经常同朋友谈起的是马路上的井盖儿。大家都看到过,马路上画交通线时,经常需要经过下水井盖儿,便在井盖儿上也画上了白线,但是,令人费解的是,马路工人在井下作业完毕后,却经常无视白线的方向,随便把井盖儿一放就收工了。由此,张骥联想到了在日本偶然看到的工人更换设施的场景,他们更换完毕时将设施表面的玻璃擦拭得一尘不染,三个人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检验,确认没有污渍后方才离开。他感悟到,中国人都很聪明,但就是做事不用心不仔细,工作做不到位,所以,在亿科三友内部,张骥最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求员工们做事一定要严谨仔细;同时,公司在张骥领导下组成了一支一流的管理和研发团队,集中硅谷、北京和上海的人力和资源优势。

对于中国企业怎样才能缩小和世界顶级企业的距离,张骥认为最重要的是管理人才要跟上。而张骥在美国创办的三个公司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他认为,一个公司的成功,80%来自管理人才,200/0来自技术人才。技术人才中国一点都不差,尽管在技术上中国和世界还有差距,但现在有因特网,已经把这些距离拉得很近,在那边你能学的,很快能拿到的,在这边也能很快拿到,没有时间间隔。但是管理人才我们却没有,即使MBA也不行。张骥认为:“国内有很多很好的政策,我觉得这方面问题不大,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管理人才急缺,就好像处于幼儿园时期一样,很难找到一个公司管理人员。比如美国几个月前在上海开了一个人才交流会,当时去了2000多人,但我随便点几个人,经过交流,感觉到我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人,我需要的是管理人才,不是技术人才。如果中国企业想做大,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这方面也远远不如印度。这造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造成了企业规模很难做大,如果大家都是很能干的技术人员,如果没有很好的市场管理能力的话,企业很难做大,总是短、平、快比较好做,短期内的机会、短期的技术开发比较好做,但长期就不行。比如波音747,波音747的器件很容易做到,为什么中国可以让火箭上天,却做不出一个波音7477就是因为管理。”

“还有一个就是在融资和财政方面的问题,比如美国的财政结构比较完善,是去找风险投资还是去银行借钱、贷款,还是最后上市或者被收购,有很清楚的一套手续。在中国这方面可能还处于早期阶段,这对于投资人来讲是不小的威胁。如果在中国投资的话,钱怎么抽出来?这一点在中国还是个问题。中国也有一些很成功的上市,比如新浪就是很成功的上市,但大家知道新浪上市并不是在中国上市。中国应该发展出自己的专业机构,以便促进企业成功地上市。”

他认为中国企业的财务系统也需要改进。一个公司到底盈利多少、到底亏了多少、到底有多少资金,如果想建立信誉的话,这些数据是很有说服力,也很重要的。另外,他认为在中国,小公司如果希望做大的话,一开始要注意自己的信誉和品牌,而不是去炒作。可能这会让它有一段时间很不好过,但是恰恰在这个阶段,好的公司和坏的公司也就慢慢分开了。

但是张骥认为这些问题都只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中国不断地融人世界经济的循环中去,随着国家的重视,大家的管理意识也必将不断提高,而归国的高级管理人才也会越来越多,这一切问题无疑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