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四川
28238100000003

第3章 序三:四川历史

这里沃野千里,群岭争奇,众山环绕,重峦叠嶂,峰高谷深,千江一碧。10万年前,古蜀地就留下了资阳人的足迹;春秋战国时期,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惠泽百姓;唐朝时,这里一度成为著名的商业都会,云集歌舞伎乐、美食美景,有“少不入川”之谓;清代,蜀锦天下闻名,单图案就有团花、龟甲、格子、莲花、对禽、对兽、斗羊、翔凤、游鳞之属,花纹精美、质地精良。历史的风云际会于此,把四川炼铸成一个文明鼎盛的大省。

四川简称“蜀”,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本义是“桑中蚕”,“蜀”就是古蚕字。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统一了四川,结束了古代蜀国的历史。此后,由于历代帝王都将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因此成都成为了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简称。

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

关于“蜀”这个名称的来历,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状像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古之四川,以今涪江为界,东边住了巴人,西边住了蜀族,这两个氏族建立了四川最早的两个奴隶制王国,故四川又名“巴蜀”,且一直沿用至今。秦统一巴蜀以后,置巴郡和蜀郡,省会定在成都。于汉,称之为“益州”。晋代划为梁、益二州。唐又改设山南道和剑南道,有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两节度使,这就是最早的“两川”。宋朝置西川东路和西川西路,故分为益、梓、利、夔四路,叫四川路,因而有“四川”之名。元时正式设立四川省,明改为四川布政使司,清设四川省。

在公元前227年至公元237年间,蜀地水患尤重。战国秦昭王时,郡守李冰在原蜀地水利建设的基础之上,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流向南,作泄洪之用,内江则引入成都附近,作灌溉与运输之用。此举使四川沃野千里,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富庶之域。历史上最早将四川称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从此,“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美丽富饶的代名词,家喻户晓。

早在殷商时期,四川已基本形成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今天的四川居民,主要是由汉族以及50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其中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藏、羌、回、蒙、傈僳、满、纳西、白、布衣、傣、苗、土家13个。

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一带的彝族,是四川境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这是一个古老且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这里,男女老幼都披羊皮毡,俗称“擦尔瓦”。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及历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这一天,男女老少都会载歌载舞,欢度节日。彝族人民特别钟爱工艺美术,他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如木碗、木勺、木盆、酒具、房梁、马鞍上都刻有精美的图案。彝族姑娘的首饰,镌刻有繁复的花纹,实在是艺术珍品。

藏族居住在四川的甘孜、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高原地区。藏族的主食是牛羊肉、青稞面和酥油茶。藏族男女都蓄发辫,喜戴首饰,男穿裤,女着裙。藏文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流传很广的《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四川德格印经院的藏文木刻《大藏经》闻名中外。

羌族则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地,羌族男女均穿白色或蓝色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背心,男包头巾,女缠头帕,衣领上镶一块绣有精美图案的银牌,脚穿勾尖绣花鞋。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的年节。羌族歌舞丰富多彩,见景生情,即兴而唱。羌族居住的碉楼都是以碎石片为材料砌成,最高可达十三四层,经数百年而不倾塌。

虽然四川境内的每个少数民族有自己鲜明的特性,独特的生活方式、传统和历史,但这并不影响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时至今日,作为中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远古时代以养蚕著称的四川省,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西部稳定可靠的粮食、副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门类较齐全的工业基地。作为中西部地区的最大粮仓,四川较好地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也一跃而成为西部最大的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