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妈妈启示录
28176800000015

第15章 不要做糊涂的“好”父母

现在新一代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不少父母也接受“自由式管教”的育儿概念,强调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平等相处。美国心理学家威德·霍恩认为,做孩子朋友的真正含义是要以平等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贯彻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说服孩子不做违规的事情。

现在的中国,严格管教子女的父母越来越少,溺爱孩子的家长越来越多,这是家长应注意和思考的一个现象。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孩子摆放在家庭中心位置的环境下,父母过多地宠爱孩子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人们有时很难区别爱孩子和宠孩子之间的不同,宠孩子往往成了父母爱的表现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宠与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爱孩子的父母是用自己的爱心指导孩子的成长,为他们设立基本的生活规则,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子女是一起分享成长中的艰辛与快乐,一起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我曾读到一位华人朋友写的故事,说他的一位邻居一天因故晚到幼儿园接儿子,儿子和幼儿园老师则在学校门口等了一段时间。这位父亲急急忙忙地来到幼儿园,拉起他的手,准备带儿子回家。这时不到5岁的儿子突然赏了老爸一个耳光。老师吓呆了,儿子怎么能打爸爸耳光呢?做父亲的不仅不责备孩子,而且还面带笑容地对儿子说,爸爸今天有事来晚了,以后不会了。原来这个小小的孩子已不是第一次赏老爸耳光,当第一次儿子打爸爸耳光时,夫妻两人乐得不得了,还称赞宝宝会打耳光了。父母的高兴无疑给了孩子一种鼓励,打人是可以的、是有趣的,打老爸更有趣。从那以后,孩子慢慢地养成了打人的习惯,对别的儿童只要自己不高兴,就拳脚伺候,等到父母见事不妙、再来教育孩子时,就有了回天无力的感觉。

还有一对糊涂爹娘,儿子长得精精神神,身高已达到搭乘公车须买票的标准。一次父母和孩子一同搭公车,为了省下车票钱,父亲用手压住孩子的头,孩子的双腿成了罗圈腿,就这样免票了。从这以后,只要是搭公车,孩子会自动变成罗圈腿蒙混过关,父母见了很高兴,直夸孩子聪明。孩子在这样的影响下,养成了喜欢占小便宜的习惯,能捞就捞,捞不到就抢,结果最后犯法进了劳教所。父母很心痛,但一切都悔之晚矣。

在孩子从幼年到成年这十几年的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位能教给他判断、辨别和区分各种是非曲直标准的父亲和母亲。如果父母能够成为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朋友,就可以拉近两者的距离,使孩子更易于从内心接受父母所提出的意见和设立的规则。父母与子女平等相处绝不意味着过分宠爱子女,甚至是放纵子女的一些恶劣习惯,这就如上面提到的例子一样。

美国的心理学家认为,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甚至比他们挣多少钱更重要。这意味着,父母在子女教育上要有更多的知识。

作为父母,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对子女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的责任也包括为孩子建立一个快乐成长的生活和家庭环境,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压力太大,整天愁眉苦脸,这自然会在孩子的心灵中增加阴影。我们看到美国的单亲家庭比例很高,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从父母处得到的爱不完整,也使孩子在长大后更易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的和睦不单单是父母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而是父母在生活中相濡以沫、共同面对人生的挑战。

父母要珍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说法很多人会认为是废话一句,但仔细想想,又有多少父母疼爱孩子的方式是可取的。好吃好喝供着、名衣名鞋穿着,从小花几万元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这些还不是珍爱孩子吗?从物质的角度看,这些算珍爱,而从孩子人格培养上看,这些父母的爱心已被物质化了。有条件的父母可以这样做,那些收入低、无力为孩子提供这些的父母难道说就不珍爱孩子了吗?珍爱自己的孩子,不存在贫富父母之分,关键是看父母能不能让子女生活得快乐,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物质享受未必会使一个孩子真正感到快乐。我读过很多人写的文章,他们对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如妈妈为了孩子不辞辛劳,妈妈做的饭菜至今回味无穷,爸爸拼命工作也要供孩子上学,等等。孩子的这些感受会成为他们教育自己子女的一种借鉴。

作为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除了丰衣足食以及一些物质上的享受外,是否要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人生观呢?在这一点上,世界上所有的父母其实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也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和健康之人。既然世界上所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孩子长大成人后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呢?除了金钱、地位外,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其实会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良好的教育目标不是为了保证子女未来一定会腰缠万贯或青云直上,而是能使孩子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有一个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