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底,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2009年十大博客,在新浪网开博13个月的我入选为最受关注的十大博主和教育博客类最受欢迎的博主之一。新浪网在评介我的入选理由中写道:美国《侨报》副总编辑,《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等博文引发媒体热议。
2008年是我从事新闻职业以来在世界各地采访重大新闻事件最多的一年:1月到台湾地区采访“立委”选举,3月再度赴台采访“大选”;5月中国四川发生地震,又赶往四川,采访中国抗震救灾的新闻;6月中国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北京举行第二次会谈,我从四川灾区赶到北京采访相关的新闻。采访结束后又回到四川灾区,继续未完成的采访报道工作,11月赴秘鲁,采访APEC领导人峰会。博客在中国已兴旺了很多年,我是后知后觉,因为这一年采访了太多的人与事,感受良多,因此也想在博客中与网友们分享。2008年11月28日,我的博客在新浪网安家,最初大部分文章是围绕着一些个人采访的新闻事件来写作。
2009年3月,新浪网教育博客的编辑约我写些有关教育的文章;4月到英国伦敦采访G20峰会,回到美国后开始准备介绍一些美国教育的情况。教育对我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在国内《光明日报》担任记者时,我主要是采写教育类的新闻,也参与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的报道。到美国以后,深切感受到华人移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很多中国人到美国后留在美国,其实并不完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够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华人重视教育在美国是出了名的,第二代华裔移民很少有不上大学的,而且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读名校。华人子女接受教育的比例高,因此在收入上也高于美国其他一些族裔,这就是接受高等教育带给人们最直接的经济成果。
然而在美国的华人家长中,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差异。而最明显地表现为两个问题:一是喜欢盲目攀比,二是容易将自己的梦想转化为下一代也要实现的梦想,父母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规划子女的生活道路。这两种情形如果在中国,可能会被看成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甚至是崇高和无私的爱;但在美国,在另一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华人第二代就会觉得父母对自己束缚太多,从而影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发展。
2009年4月17日,我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一篇一千多字的短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文章发表后,24小时内的点击量超过30万,网友评论800多条,一夜之间似乎引发了一场“中国妈妈”教育方式和形象的论战。
从2009年4月下旬到5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对“中国妈妈”现象的讨论从门户网站扩展到官方媒体,中国最主要的中央级媒体不仅先后越洋连线采访了我和报道了相关新闻,而且还组织专家讨论了“中国妈妈”现象。
中国《海峡消费报》记者王莉兰在一篇评述性报道中写道:“4月17日,《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在新浪博客上发表。随即,不少网站的教育论坛进行转载。再之后,传统媒体跟进,多篇探讨中国母亲应扮演怎样的角色的评论出炉。”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陆续写了一些有关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文章,可以说,“中国妈妈”一文是本书的催生婆,我也试图站在既不完全是东方教育心理也不是彻头彻尾的西方教育理念的立场上来看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而在美国的“中国妈妈”恰恰是这两种文化和教育理念的结合部,从美国“中国妈妈”的身上也最能反映出东西方教育方式的磨合与反差。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首先谈的是家庭教育与父母之责,也就是作为父母,在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下如何让你的孩子健康成长。其次是介绍孩子的素质与品格教育,在不少父母的心中,孩子只要读好书、上大学就是好孩子,就是优秀的人才。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如何让你的孩子走向成功呢?美国一些儿童的成长过程和他们的人生追求也许会让更多的家长有所感悟。最后,作为父母,如果希望你的孩子能够拥有真正的未来,靠什么?答案人们早已耳熟能详,那就是让你的孩子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无数人的人生经历已证明,教育是提高人们经济地位的基本方式,也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金钥匙。
有一位教育大师曾说过,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在这四种类型的教育中,作为父母,最能够把握的是家庭教育和提供条件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不论是高中还是大学程度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最直接、最正面的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有好的导师指导他们前行,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导师?一位好的导师不必是名人,不必是学高八斗的人,不必是高官和显赫的人;一位好的导师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兄弟姐妹,他们都可能是孩子最好的导师,而父母可能就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导师。
作为父母,他们既是孩子的行为榜样,也是孩子的导师,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在生活中诚实的人。这样的父母善于自省、对自己的成功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信心,而不是放任孩子为所欲为。好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既不是过分溺爱也不是粗暴对待,父母对子女的爱心贯穿于孩子整个成长的教育过程之中。这种教育方式不是让孩子像野草一样生长,也不是让孩子不懂得规矩,更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父母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在生活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对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人生作出自己的选择。
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这是今天无数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一场新的教育革命正在民间悄然兴起,其中最主要的是针对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过分投资。这种蕴藏于民间的家庭教育革命所释放出的信息是:父母给予孩子越少便可以让孩子自己获取越多,父母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护在翅膀下是危险的,应该勇敢地让孩子遭受挫败。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就要学会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让这些“小鬼自己当当家”。当你为子女松绑,他们会飞得更高。
在社会上有的孩子成功,有的孩子似乎不争气。孩子的成才有秘诀吗?好像有,似乎又没有。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绝顶聪明之人,只不过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出才能而已。父母教育子女、培养子女成才,根最重要,也就是你的理想和目标是什么,你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世俗的环境中,人们更注重现实的结果,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培养孩子上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作为父母,我们能给予孩子的应当说既多又少,我们能留给后代的既有财富也有瑰宝,但有一点是所有成功父母都认同的,那就是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应是一个儿童从小就要养成的一种美德。但关怀心并非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之一,要取得这种能力,要看父母如何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并带领孩子一同实践这项原则。本书中篇专门介绍了一些孩子成长中的故事,这些孩子都很普通,这些故事也不惊天动地,但可以让我们的父母去思考:在教育子女上,什么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什么应是我们父母要鼓励孩子去做的事。另一方面,孩子的成长会遭遇挫折、会犯下错误,在失败中成长也许更能经得起暴风雨的考验。父母教育子女最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孩子生活在社会上,一定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不可逾越的界限。
美国《时代》周刊曾采访了全美几十名杰出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老师及朋友,了解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时代》周刊在采访中发现,成功的青少年具备的第一个特点是极其努力。这些学生都把学校当作生活的中心,学习非常主动。他们的父母十分勤劳,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成功的青少年的另一特点是他们不在意结果,最在意的是是否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教育学家发现,当学校和父母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时,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会下降,学习的乐趣也会丧失。心理学家也发现,孩子因为尽了努力而受到称赞的时候,他们会更有动力、更有自信心。在孩子每天回家的时候,不要问他们“在学校做得怎么样”,而应问他们“做了什么”。
成功的青少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对某种事物存在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这种兴趣往往还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父母们应该让孩子广泛地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帮助孩子发现和发展他们的兴趣。
成功的青少年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的父母都非常热心地参加他们的校内外活动。教育学家表示,父母参加学校的父母会议、球赛、戏剧表演等,不仅是对孩子关心的表现,而且还会使孩子了解,爸爸妈妈对他们的成就是感到骄傲的。为了避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父母们应该对自己的孩子采取宽容和乐观的态度,对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就都表示赞赏。
教育是有价的吗?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教育既是有价又是无价的。人才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很难用具体的价值去衡量,这是教育价值之大所在;同时,教育又是有价的,教育的投资是巨大的,一个国家培养人才需要天价的成本。即使作为个人,在教育上的投资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之一。
教育作为重要的投资,如同任何一种投资一样,需要有回报率甚至是较高的回报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学家将其归为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越多,其吸取新技术的能力就越强。如果高水平的生产力是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写照,那么这种高水平的生产力则源自增长的教育。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已意识到,教育是保证一个人确立社会、经济地位的基本手段。而在就业市场上,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本与未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大军有着三点区别,即高工资、稳定的职业和获取高收入的机会更大。
今日的父母深深懂得,教育是改变孩子、改变贫穷最主要的手段。如果期待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那就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每个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既有相同的特点,又会有不同的特点。讨论差异性不等于肯定哪种教育方式好,哪种教育方式差,而在于通过差异性来了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中的优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出一个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美国的公立高中是没有重点高中的,而政府对学校质量考核的标准也不是看一所高中有多少学生升入了大学。在美国高中,文理是不分科的,学生要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中美两国的普通教育最大的差异是什么?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钓鱼。美国的教育方式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中国的教育模式是教给学生知识。这两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2009年年底,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女研究生杨元元因为上学导致母亲无处可居而自杀,这是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人的生命难道还不如三尺栖身之地?杨元元临终前有句话令人深思:即使有了知识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人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靠什么?靠有权的爹?靠有钱的爷?这些都靠不住,因为绝大多数老百姓没有这样的爹和爷。对于众多的贫寒子弟而言,他们要想改变命运,途径恐怕只有一条,那就是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去接受高等教育,让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本书从家长的角度观察美国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通过具体的事例与生动的故事以及作者20年来对美国教育的观察,论述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尤其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本书的内容触及学龄前、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并对美中的教育模式有所对比和分析。
中国媒体和网络上对“中国妈妈”现象有太多太多的评论,本书因篇幅有限只选刊了部分媒体对“中国妈妈”现象的专题报道和评论的内容。在此,对中国众多关心子女教育的父母以及对“中国妈妈”现象给予关注和评论的朋友表示感谢,也对收录到本书的一些文章的作者——媒体记者和评论员致以谢意。
最后,对于长期关心并大力支持我将博客中文章汇集成书的暨南大学出版社编辑陈涛和出版此书的暨南大学出版社表示最真诚的谢意。同时也感谢新浪网博客以及香港凤凰卫视凤凰网博客为我提供了一个与朋友们直接交流的平台,这使我有机会能够不断地听到你们的心声并得到你们的大力支持与热情鼓励。在此也希望今后能与朋友们有更多的交流,而我的博客和书籍将会是连接我们的桥梁。
我的新浪网博客网址为:http://blog。sina。com。cn/0202why。我的香港凤凰卫视凤凰网博客网址为:http://blog。ifeng。com/2268778.html。我的电子邮箱为:lleiqiao@yahoo。com。
乔磊
2010年于美国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