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必备丛书——心脑血管病饮食与防治
28149300000028

第28章 血管循环系统病理常识与预防治疗(3)

紧张情绪升高血脂含量,增加血小板黏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十)药物

许多药物长期大量应用可影响血脂水平,如糖皮质激素,但长期应用可使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又如噻嗪类利尿剂可增加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其他一些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对血脂也有一定影响。

(十一)季节变化

研究表明血清胆固醇水平在秋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甘油三酯水平是春季最高,秋季最低。

高血脂症的易患人群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患有高血脂症,且与其他老年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美国的研究成果表明,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国内文献报道,人到老年期(>60岁)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载脂蛋白B都比中青年时期高,而在80岁以后开始下降,90岁后才下降到中青年水平。而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从青年到老年仅略有增加甚至会有降低,80岁以后才下降。这表明:人体内的血脂成分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也显现出老年人抗动脉粥样硬化能力明显没有青年人强。另外,血脂随年龄的变化尚存在性别的差异,人体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男性50岁以前高于女性,50岁以后低于女性,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前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血脂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的原因主要有:

1.老年人对胆固醇的合成、降解和转运能力都下降了。55岁以前,血中胆固醇因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而在60~70岁时则逐渐降低。

2.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糖耐量减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增加,体内的糖代谢紊乱使老年人三酰甘油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

(二)有高血脂家族史的人

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血脂症,一方面发生在细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酶的缺陷或缺乏);另一方面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这是因为基因有缺陷。据报道:国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Ⅱ型高血脂蛋白血症,仅上海地区已发现了几十位此型病人,他们来自十多个不同的家庭。

(三)肥胖的人

肥胖除生理或病理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机体内摄取脂肪过多,运动消耗太少,导致的脂肪组织蓄积过多。一般认为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超过3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一般情况下肥胖者的并发症,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外,还有高血脂症。

肥胖的原因体内脂肪组织的过度增加所致,脂肪组织虽然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中含有8%的三酰甘油。虽然肥胖者有时血脂分析暂时并无异常改变,但时间久了常常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据临床观察研究发现,肥胖症最常继发引起血液中甘油三酯(TG)增高,部分患者血液中胆固醇(TC)含量也可增高,主要可表现为Ⅳ型高血脂蛋白症,其次为Ⅱb型高血脂蛋白症。

(四)吸烟的人

吸烟对血脂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升高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吸烟者血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浓度高达10%~20%,这可能与血中一氧化碳浓度有关。

2.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许多研究认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与吸烟有关。无论男、女吸烟者,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比不吸烟者低0.13~0.23毫摩尔/升。国外有人对191例20~40岁的绝经期前妇女的调查发现,吸烟者平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不吸烟者低0.18毫摩尔/升,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5),每日吸烟超过25支者平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又较每日吸烟1~14支者低。但吸烟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但甘油三酯升高改变解释不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其实际的原因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与一氧化碳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合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关。

3.升高血清甘油三酯:香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刺激交感神经而释放儿茶酚胺,儿茶酚胺不但使血清游离脂肪酸增加,导致游离脂肪酸最终被脂肪组织摄取而形成甘油三酯,还能促进脂质从脂肪组织中释放,从而升高甘油三酯水平。

4.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暴露于烟雾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易被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这可能是因为一氧化碳使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修饰的敏感性增强了。氧化修饰形成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物质。

(五)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

当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足时,肝脏中胆固醇合成就会增加。甲状腺功能低退时,肝细胞膜上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降低,这样就造成体内LDL依赖受体的降解途径受损,因而引起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升高。另有研究成果显示,在甲状腺机能减退时,体内低密度脂蛋白生成速率增加,这也可造成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

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增加、正常或减少。这可能是由于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的原因。在病情较重的患者中常有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这可能是因为患者体内的甘油三酯合成增加了,但也可能是由于甘油三酯的降解障碍所致。甲状腺机能减退时,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内源性和外源性脂肪清除受到抑制,甘油三酯部分分解代谢率下降到反为正常人的一半。

(六)患糖尿病的人

在人体内,糖代谢与脂肪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研究发现,可继发引起高血脂症的糖尿病患者达40%。

一般情况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Ⅰ型)患者,血液中最常出现乳糜微粒(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代谢紊乱。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严重胰岛素缺乏特别是伴有酮症酸中毒患者,上述两种脂蛋白均显著增高,表现为互型和V型高血脂蛋白症;不伴酮症的轻型患者,血中可无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或仅轻度增高,可表现为Ⅳ型高血脂蛋白症。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Ⅱ型),发生脂蛋白代谢异常者更为多见,可能是由于此类患者最常合并肥胖症有关。

血脂正常与否的区别

血脂正常与否是通过实验室血液生化检查确定的。

1.血清胆固醇正常值为<5.21毫回升/升(mmol/L),5.23~5.69为边缘升高,>5.72毫回升/升为高胆固醇血症。

2.血清甘油三酯正常值为<1.7毫回升/升,>1.7毫回升/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毫回升/升为正常,3.15~3.61为边缘升高,>3.64毫回升/升为异常升高。

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值为>1.04毫回升/升为合适范围,<1.09毫回升/升为异常减低。

在进行血脂检查时,受检者在抽血前的最后一餐禁忌高脂肪食物及酒精类饮品,并应空腹12小时以上抽血。首次发现血脂异常后,应在两周内复查。若仍为异常,则可确诊。

降脂药使用的注意

1.药物之间的差异,如他汀类药物有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

2.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有的病人服药很长时间,肝功能仍正常;有的病人,服药时间很短,却人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现象。

3.原来疾病的情况,自身身体并不怎么好,曾患过肝病者用时要慎重。

4.合用药物,比如贝特类药物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就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或合用了其他影响肝功能的药物。

5.剂量,大量用药就是为出现肝损害沿途开绿灯。

6.防治结合,非药物与药物应用相结合。

降低血脂药一般都需长期服用,甚至需终身服用。服药后1~3个月应复查血脂、肝及肾功能,并且定期复查肌酸激酶及血尿酸水平。长年服药者,可每3~6个月进行1次复查。同时,一定要随诊观察以便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中老年高血脂症的因素

血脂升高,有人曾作过多方研究认为:90%的人血脂升高与饮食有关。总的来说即摄入的食物总量,尤其是其中的脂肪量过多。这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饮食以好恶为原则,每天大鱼大肉,无饥无饱,油腻厚味、酗酒、吸烟,再加上紧张而繁忙的工作,心理与精神上的负担压力,和很少参与运动等。90%以外的高血脂症的原因有: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家族性的脂肪代谢缺陷病,具有血脂升高显著、发病很早,家族中多人患病等特点;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就是说某些疾病可以引起血脂升高。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管梗阻、肝病、酗酒和口服避孕药亦可引起继发血脂升高。

至于为什么中老年人高血脂症者偏多,可能有如下几种因素:

1.血脂水平与年龄有关,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2.人到了这个年龄时,生活相对稳定,生活水平提高,饮食质量讲究,很易饮食过量。

3.中老年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尤其是那些青壮年时有过锻炼,到中老年后停下来的人,就更易出现肥胖和高血脂症。

4.青少年时代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到中老年时就找上门来了。

高血脂症的防治

防止和治疗高血脂症的原则首先是控制膳食,其次是消除恶性因素,最后才考虑药物治疗。这里先把消除恶性因素说几句,再详细谈谈膳食调整和降脂药治疗两个问题。

所谓消除恶化因素,就是要积极而又及时的治疗引起高血脂症的全身性疾病。同时应努力减少亦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他危险因素,如不良的习惯、吸烟和酗酒。要坚持良好而适宜的运动和体力活动。

(一)膳食调整

膳食调整是防止和治疗高血脂症非常重要的措施。膳食调整的实质内容就是合理膳食。其具体要求如下:

1.要根据机体的消耗水平摄入饮食量,做到收支平衡,身体不发胖;

2.低脂饮食,每日脂肪的摄入量限制在总热量的30%以内,如果可能的话25%或20%更好,每日胆固醇摄入量限制在300毫克以内。

3.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起码要保持在1:1,该比值越小越好,可以为1:2。因为饱和脂肪酸使胆固醇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可使胆固醇下降。动物性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性脂肪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据说冷水鱼的鱼脂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故近年提倡多食用海产鱼如靖鱼、三文鱼、沙丁鱼和金枪鱼等。

4.低动物蛋白质饮食,因为动物性蛋白质摄入量与血中胆固醇含量成正比,植物性蛋白质正与之相反。

5.低糖饮食,果糖、蔗糖等可使甘油三酯升高,尤其对中老年人、肥胖者及甘油三酯高的人更为明显。

6.富含纤维素及富含维生素食品,有利降糖降脂,因为蔬菜和鲜果中的木质素、果胶、树胶等可与胆汁酸结合使之排出体外。

(二)降脂治疗

当膳食治疗不足以调整增高的血脂时,可考虑用降脂药。目前的降脂药有:烟酸及其衍生物、卵磷脂。亚油酸、鱼油、安妥明、绞股蓝、藻酸双酯钠、必降脂、诺衡、特调脂等,各地厂家还有很多新产品,品种极为丰富。但是,一般说来,降血脂药的显效较慢,而且副作用不可忽视。中医药的副作用很少,可请有经验的中医辨证施治。

高血脂症的长期治疗

因为目前医学对高血脂不能根治,所以患者需要终生服药,因此自称可以根治此病的药品都不可信。高血脂一直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尽管如此,也不存在吃降脂药可改变血凝的问题,而且社会上流传的“服用降脂药以后胆固醇水平低的人容易患癌症”的说法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纯属无稽之谈。降血脂并非轻而易举。患者首先一定要了解什么是高血脂;其次要将生活科学化,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按比例吃饭、运动,生活要有规律,并保持一段时间后,再测量血脂,这样的数据才更客观。随后,要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服药,科学化的生活方式要坚持下去。如果这样再保持一段时间以后,血脂依旧降不下去,就属于机体本身存在代谢障碍,代谢障碍是目前医学暂时解决不了的。

在众多的降脂药物中,疗效显著、被人们运用最多的只有两类。一是他汀类,辛伐他汀、普代他汀及洛伐他汀等。二是贝特类,吉非罗齐、非诺贝特等。他汀类抑制胆固醇合成,主要用于以总胆固醇升高为主及混合型高血脂症;贝特类用于以三酰甘油升高为主型。他汀类能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同时可轻中度降低三酰甘油以及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疗效肯定。该类降脂药广泛应用于国际上有关降脂的临床试验。

老年动脉硬化的征兆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数在40岁以上发病,但中青年也可能患此病。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脂增高。血脂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蛋白质。体内过多的血脂沉积于动脉壁,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径缩小直至闭塞,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供障碍,导致这些器官发生缺血性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心肌硬化、猝死等现象;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脑血栓、脑溢血、脑萎缩等表现;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顽固性的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肾萎缩等症状;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

身体的某些异常表现,常成为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信号。动脉粥样硬化也不例外。它可以在人的眼、耳等器官上出现异常变化,成为一种特殊的信号,提示人们注意,同时还可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一)出现角膜老年环与眼睑黄色瘤

有一部分老年人的眼角膜周围会出现一圈灰白色的环,称为角膜老年环。据研究,血液循环中的异常物质很容易沉积在角膜组织内。老年环的形成,就是血液中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等脂质过多地沉积在角膜边缘的结果。有资料表明,绝大多数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可出现角膜老年环。可见,角膜老年环的出现意味着动脉硬化的存在。老年环通常先从角膜的下缘或上缘开始,呈新月形,然后逐渐向两侧缘延伸,最后连成一个完整的圆圈。此圆的宽度一般不超过1.5毫米,与角膜之间有一透明圈,界限清晰,但愈近角膜中央则愈模糊。典型老年环均可被肉眼看见,自己照镜子也不难发现。老年环虽不影响视力,但它是脑动脉硬化症的标志之一。所以,出现老年环的人有必要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