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细想之后,觉得也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因为一座都城得以形成,需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如自然环境、经济、军事和社会等缺一不可。开封与其他古都相比,有着极为优越的水利网络设施:这里一马平川,河湖密布,交通便利。不但有人工开凿的运河鸿沟(汴河)直接可与黄河、淮河沟通,还有蔡河、五丈河等诸多河流,何况开封还是这些河流的中枢和向外辐射的水上交通要道,这一点当然是国内其他古都远远不能比拟的。
再从文化地理角度看,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因此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战国时期的魏国之所以迁都这里,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避开强秦侵扰,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进取中原而最终谋取霸业。尤其是辉煌时期的北宋东京城又成为了“富丽甲天下”的世界名都,造成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理念上,认为开封是一个王气很盛的城市,即所谓“夷门自古帝王州”,因而在历史上,开封虽饱经兵火水患,人们也轻易不愿放弃这块宝地了。
◆ 6.梁园访古 ◆
我们每到一个城市,往往事先早买好了去下一个地方的车票;这次在开封也同样,早二天就买好了返回杭州的回程火车票。因此晚上当我打开电脑上网时,远在杭州的一位朋友童女士知道我们还没有离开开封,就向我们推荐了离开封不远的“云台山”旅游胜地,力劝我们这次一定要去。可经过了解我知道去云台山至少需要二天时间,而我们只有明天一天时间了,后天我们已买好了回去的车票,因此去云台山已不可能。这时我脑子里跳出了三个字:禹王台。对,明天就去禹王台,原因说来也很简单,因为诗人李白《梁园吟》中的梁园遗址,据说就在禹王台一带,而李白的诗是我年青时的最爱。
禹王台,偏居于开封东郊的这处古迹,似乎被游客遗忘了,或者说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处古迹所在。在开封的最后一天,我们就来到了有千古名园美誉的禹王台风景区。
说起梁园的来历,在来这里前我早知道了。西汉初年,汉文帝之子刘武被封为了梁王,后又被封为梁孝王的刘武,在汴梁城东南的“吹台”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网罗了不少文人墨客,过着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但梁园的名字此后却成为了诗人和历史学家笔下的一处人文景观。
其实,“吹台”在古代早就是一处有名的名胜古迹了。这里原是春秋时代晋国大音乐家师旷鼓吹奏乐的地方,故名“吹台”。梁孝王当时除了把吹台作为了梁园的一部分进行重修外,还在园内另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每当艳阳高照、风和气爽之日,梁孝王就带领大批随从,披挂上马,在梁园中寻猎游赏,他身边的那些“门客”当场赋诗助兴。梁孝王这种及时行乐的奢侈生活,竟被流传成了千古佳话。历代诗人和四方豪杰来到开封时,时常游梁园,登吹台,吟诗赋词,凭吊怀古,抒发自己的情怀。如今,面对着吹台遗址,我耳旁仿佛响起了李白那豪迈奔放的诗句: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
公园里面的照壁上题有“千古名园禹王台”的字样,我却怎么看都觉得不爽。流传千古的梁园如今已不知踪影,历史悠久的吹台现也已隐去,如今这儿易名为禹王台,如果你初来乍到,又不熟知这些历史典故,怎么会想到禹王台与古吹台、梁园原来是出自同一家呢。
如今的禹王台风景区位于开封市的东南面,占地面积多达400亩,是一个古典园林式的公园,园林内的布局是以古吹台为主景,以五大植物园:樱花园、牡丹园、芳春园、石榴园和科普园为主体的文化休憩公园。可惜我俩来的时节不对,樱花和牡丹是看不到了,至于其他几个园区内的奇花异草,如今的初冬季节同样也看不到,只见到了高大的翠柏身影。我俩沿着翠柏营造的林荫小道踯躅前行,冬日和煦的阳光照得人精神气爽,这感觉倒还不错。
古吹台作为这儿的主角,已经经历了2500多个寒暑。据我所知,早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双目失明的音乐家名叫师旷,他的音乐造诣很深,是晋平公身边的一名乐师,他经常在这座高台上弹奏乐器,人们为了纪念师旷,就把这座高台叫作古吹台。到了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于黄河泛滥成灾,人们饱经水患,谈水色变,为了纪念历史上治水有功的大禹,改古吹台为禹王台,在古吹台的旧址上又修建了禹王庙,我怎么看却都觉得这实在是有点张冠李戴了。
人们的良好愿望并没有能阻止黄河的泛滥。更为甚者,在明末崇祯年间,当时的明王朝为了阻挡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开封,竟然扒开了黄河大堤。霎时,洪水泛滥,顷刻间城垣就毁于一旦,闻名遐迩的梁园遗址,也就与开封城同时烟消云散、徒留其名了。
在以后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开封城又多次淹没在黄河的滚滚波涛之中。近年来,开封人民筑固了黄河堤防,又对这里的殿台楼阁重新加以了整修,才有了现在这个以历史古迹为主题的公园。此刻,呈现在我眼前的这么多殿台楼阁,据介绍是清朝年间开封人民在旧址上重建起来的。
走着走着,我看到前面绿树丛中露出了一处红墙绿瓦的建筑,猜想那里可能就是古吹台吧。怀着好奇和期盼的心情一步一步地走近了它。跨进巍峨壮观的“古吹台”牌楼,绿色的琉璃瓦,朱红的柱子,白底黑字,古吹台的牌坊果然透着一股历史的气息,不由令我感慨不已。
现在古吹台上所存的建筑是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建的,距今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整座建筑,都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我们看到的这个四柱三门式的木牌坊是纪念音乐家师旷而修建的,它初建于清代的乾隆二十七年,牌坊上“古吹台”三个大字是据说是清代河南巡抚题写的。
登上古吹台,我看到的是一座名为御书楼的古建筑,据介绍是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为大禹治水亲笔题写“功存河洛”匾额后建造并得名的。因此,御书楼上存有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的塑像和书法,说的就是清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巡幸河南,来到开封古吹台时写下一首五言律诗时的情景。在禹王台的后面,还专门建有刻着这首诗的御碑亭,御书楼下我看到同时还保存着康有为的书法石刻。
我俩穿过御书楼,便来到了一个四合院。院中古树参天,东院名为“三贤祠”,因纪念唐代李白、杜甫、高适三位诗人登临古吹台而得名。西院为“水德祠”,是祭祀古代三十七个治水有功的人而设立的。院北的五间正殿即为禹王庙,中间的禹王殿是古吹台的主体建筑,里面本来高达八尺的大禹铜像,毁于1927年,此刻出现在我眼前的这个大禹,高达5米,是由浙江美术学院仿大禹陵的塑像制作的。
而我眼前的三贤祠,是明代河南巡抚毛伯有感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和高适曾同登吹台饮酒赋诗的这段佳话而建造起来的。主殿有“三贤相聚”的塑像,反映了三位大诗人相聚在古吹台上时难得而生动的情景。
此刻,在我脑海里仿佛涌现出这个故事的历史画面,事情发生在唐天宝某年,在京城名噪一时的李白因诗中的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而得罪了杨贵妃,后被解除了翰林的官职。他遂东下洛阳,结识了杜甫,两位大诗人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便相偕沿着黄河漫游,饱览了附近的锦绣山川。初夏时,他们来到了开封,在开封又巧遇到浪迹天涯、怀才不遇的诗人高适,于是文坛三杰,风云际会……
这儿的两组塑像恰好反映了这三位诗人来古吹台上饮酒赋诗的情景,李白在古吹台上写了《梁园吟》,杜甫写下了《遗怀》,高适写下了《古大梁行》等名作佳句。
当我站在这三位诗人的塑像前,不由在心底深处发出了“人生苦短,名利何用?”的感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当年来这儿饮酒赋诗的几位诗人早已驾鹤西去,不在我们这个凡间尘世了,却留下了当年那些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
除了这些名胜古迹之外,其实这儿风景秀丽,每一处都充满着沁人肺腑的诗情画意,足可让你玩得流连忘返。
顺着那条古柏参天的石子路东行(见前页照片),可以登到园内的一处高岗上。山顶建有一个小巧玲珑的亭阁,凭栏俯瞰,不仅园内的殿台楼阁,小桥流水和松柏梧桐都能尽收眼底。举目远眺,开封市内我俩刚走过的这些名胜古迹,也都恍惚出现在我眼前。我忘情地眺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不禁又问自己:“梁王宫阙今何在?”
在即将结束这次重走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行时,我们将脚步终于定格在了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