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到的主像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身披通肩式袈裟,她面部丰满秀丽,目光安详、宁静,嘴角微露笑意。卢舍那佛是佛的法身、报身和化身所谓三身像中之“报身像”,也就是表现佛包含着智慧的形象,在梵语中卢舍那的含义是光明普照的意思。
卢舍那佛在我印象中是一个中年妇女的形象,据史载她就是武则天的模拟像。在卢舍那佛的两旁立有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的雕像。二弟子即为迦叶与阿难,迦叶像看上去已风化崩圯,弟子阿难圆头胖脑,聪明伶俐。二菩萨头戴宝冠,盛装艳服,身披璎珞宝珠,显得雍容华贵。护法天王身着铠甲,手托宝塔,足踏夜叉,可谓威风凛凛。力士赤膊袒胸,蹙眉怒目,显得雄壮有力。天王脚下的夜叉体魄健壮,浑身肌肉突起,充满了反抗精神。整个洞窟看上去雄伟壮观,因此我认为这儿最能代表唐代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对于佛教的汉化过程,在我见过的寺院中表现并不相同。北魏时期的洛阳佛教已开始汉化,所以到了唐代佛教的汉化过程已经完成,唐代是龙门石窟开凿史上的第二个高潮,差不多占了开凿窟龛总数的三分之二。因此与云冈石窟的造像相比,龙门石窟中的唐代造像已经经过了汉化这一并不算太漫长的过程,不再是印度的风格了。卢舍那佛的眼眶低浅,鼻子小而圆,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形象。
接下来我去参观了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有二力士、二狮子,后室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我想它应是龙门石窟中造像组合最完整的一个洞窟吧。窟顶置有一朵精美的莲花,莲花周围有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洞内的主佛仍为阿弥陀佛,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着一位供养菩萨。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当然对于这些佛教的深奥理论,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我就一窍不通了。
我后面参观的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集中的一处,当时的不少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积功德,祈福免灾,却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堪称为稀世珍宝的书法珍品。被称为龙门二十品的书法珍品中,古阳洞中就占了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来的不同内容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琢时间、人物和目的等,其特点是: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构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遗憾的是对于书法,我是个门外汉,但这并不影响我去欣赏龙门二十品和发现它至今仍有的艺术魅力,难怪它每年吸引着无数的海外友人前来参观游览,不就是为了一饱眼福,亲眼目睹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古阳洞窟就在龙门山的南段,它开凿于公元493年,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我发现它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的,供奉的主佛是释迦牟尼,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洞内有大小佛龛多达数百个之多,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可谓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在龛楣上雕有佛传故事。因当时洞内光线太暗,我没能拍下一张洞内的佛像照片。
我最后参观的洞窟是药方洞,它因刻有诸多唐代的药方而得名。药方洞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我进洞后看到仅洞门两侧就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材。这些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据景区和导游的介绍,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不少疑难杂症,其中有95张药方在公元10世纪就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们的价值和影响。如此看来,我猜想药方洞的药方恐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了。
当我参观完龙门石窟后,在无比赞叹先人高超的艺术才智的同时,我也为龙门石窟所遭受的破坏深感痛心。龙门石窟众多的造像被毁坏,许多佛像没了头颅,许多石窟仅仅是一个空窟,不免使人痛心。导游在一旁对我说,龙门石窟遭到破坏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佛教史上称为“法难”。所谓“三武一宗”指的是北魏的太武帝、北周武帝、后周世宗、唐武宗等四次灭佛事件。龙门石窟就遭受到了其中的“北周武帝、后周世宗、唐武宗”三次灭佛事件的破坏,除了前面这种出自“法难”的毁损外,在近、现代中国不堪回首的年月里,龙门石窟的大中型石窟又一次遭到了严重的盗凿性破坏。很多有名洞窟中的精美造像被盗凿毁损,更有不少佛像的头部被盗凿后流失到了国外,使龙门石窟的佛像身首异处。据统计,这个时期被盗凿的主佛像竟有二百多尊,其他佛像更达到了一千多尊之多。盗凿者不但盗凿佛像头像,而且整块整片的盗凿,甚至连礼佛图、狮子、佛塔等都不放过,龙门石窟就此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盗凿。正是因为这两大原因,龙门石窟的佛像才会遭到了如此严重的破坏和毁损。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怎么就守不住这样一份来之不易的全民族遗产呢?
◆ 3.达摩面壁 ◆
从龙门石窟出来,我们从公交车站乘车回到旅馆,已是下午4点,顺便去火车站买了后天去往开封的车票,明天我们还要再赶往少林寺去哩。
第二天上午从旅馆出来,走了没多久就来到了去少林寺的公路客运站,我们要乘的这班车是途经少林寺的长途客车。大巴车开出车站后在车站门口等了一会儿,司机又拉来了几个旅客后终于启程了。
快到中午时,我们搭乘的长运公司旅游大巴车才驶进了嵩山风景区停车场。下了车,我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尊铜铸的少林武僧像,左拳抵右掌,面向东方,很有特色,后面就是少林寺巍峨的山门。
日出蒿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我最初听说少林寺就是源于电影《少林寺》和这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当年一曲悠扬的《牧羊曲》今天依然让我怦然心动,少林寺的秀丽景色早已从这首优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萦绕在我的心怀。
从停车场到风景区大门,路旁全是旅游品商店,还有不少武术学校,到处可见练武的男孩女孩,大多穿着红色的统一服装在操练,棍棒刀剑拳,样样俱全。在路口,不断有人说要带我们进风景区,其中有一位中年妇女一路跟随着我们,动员我们跟她去里面景区,我们不知道她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就一再婉言拒绝了她。
嵩山因有着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因而闻名于世,它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由太室山、少室山东西两座大山组成。过去,我曾有多少次看到了地图上的登封市就想过要去少林寺。
我知道嵩山除了拥有禅宗祖庭之称的少林寺外,其实还有着其他众多的历史遗迹,如苍翠清幽的中岳庙,气宇恢宏的嵩阳书院。千百年来,嵩山作为中华大地的“五岳之宗”,成为了佛、道、儒三教的汇集之地;佛是指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儒是指以传播儒教理学而著称的嵩阳书院,道就是指中岳庙了。三教共存于同一座山中,这在中国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有哪个地方能在禅宗上有如此众多的非凡之处,我想也只有嵩山了吧!看一看幽静神秘的佛门圣地,感受那里的清净脱俗,这一直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嵩山作为一个佛教圣地,少林寺便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瑰宝了,我俩不就是冲着少林寺才来这儿的。
到了售票窗口,门票价竟然高达100元每张,原来这里卖的是套票,票价中包括了少林寺门票、嵩山风景区票以及少林武术学校的武术表演门票。看来少林寺的佛门弟子现在也发财有方啊!实际上,很多来这的游客都是为了看少林寺而来的,其他的内容,我想就不会谁都愿意去,这样卖套票,无异于利用佛教和寺院古迹向游客牟取暴利的一种不道德作法。既来之、则安之,我俩掏钱买票进了风景区,很快就来到了少林寺。
对于少林寺的由来,我是略知一二。公元495年,魏孝文帝为了安顿印度僧跋陀,在这里建了一所寺院,因为它坐落在少室山的茂密树林中,就取名为少林寺。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在公元527年来到少林寺,在此传授禅宗,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禅宗祖庭。
少林寺作为一处天下名刹,历史上历经战火焚毁,现存的建筑物大部分是八十年代重修的,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法堂、方丈、立雪亭、毗卢殿共七进,总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是典型的汉式寺庙。甬道两侧的碑林,系唐代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计有碑刻108个,院内还植有树龄达600多年的松柏树和1500多年的银杏树,银杏树也不开花、结果。
令我感慨的是:少林武术今天已经闻名天下,其实它的起源当时却很简单。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达摩曾在少林寺后面的石洞内面壁了九年,面壁在佛教上的含义是:“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由于面壁时长期盘膝静坐,因此需要活动四肢,舒展筋骨,他为此创造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动作,这就是少林拳的雏形。之后,寺僧们在长期的演练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提高,使少林拳在我国武术史上成为了名甲一方的“少林派”。
当年面壁了九年的达摩,成佛后化作一道金光破壁升天时,对面石头上印下了他面壁时的身姿,我想这便是“达摩面壁影石”的出处。达摩的故事,为佛教文化添写了传奇的一页。多少佛教界弟子,因此都梦想着像达摩一样或得道飞升,或功夫非凡;多少读书郎,都梦想着十年寒窗读书后,一朝当官名利双收;更有多少人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有幸得到名师的点化,在生意上一夜暴富或事业上一举成名。
当我俩来到这座离洛阳市区显然不近的名寺古刹,本是想亲身领略一下千年古刹传奇般的经历和厚重的佛教氛围,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围绕着少林寺作为依托的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在登封市通往少林寺的道路两侧,建起了数十所武术学校,而在少林寺外,数不清的商业炒作旨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我不由感到了疑惑,达摩当年面壁修炼时,难道想过要破壁升天的吗?看来,达摩只有一个,如今少林寺犹在,但在这芸芸众生中,此后还会有谁能成为少林寺的第二个达摩呢?
进了寺门,我们首先来到了天王殿,殿内有乾隆题款的“天下第一祖庭”,两侧为哼哈二将,内侧是四大天王,人们根据四大天王的特点,寓意“风调雨顺”,寄托着自己的愿望。
我惊奇地发现,只有少林寺的四大天王是坐着的,其他地方好像都是站着的。说句实话,我首先觉得它的建筑规模比想象中的小得多,这个有中国佛教禅宗发祥地之誉的寺院丝毫谈不上气势恢宏,其中缘故乃饱经沧桑吧。更令我难解的是我俩在少林寺逛了一大圈,却难以见到几个和尚,据说目前少林寺里常住的僧人最多也只有几十个,听来令人难以置信。天南地北倒是看到有不少慕名来少林寺习武的人,但都不是在寺内,而是在寺外。
接着我们又去了大雄宝殿,这个大殿是由赵朴初题字的,我想应算是全寺的中心建筑了。
我看到在大雄宝殿前面有一只大铁锅,竟有浴缸那么大,据说当年这可是少林寺炒菜用的最小的锅,是专门用来做病号餐的,可见少林寺当年的规模之大了。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三世佛,掌管过去、现在和将来,正中间供奉的是现世佛释迦牟尼。少林寺的大雄宝殿与其他寺院的大雄宝殿其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三世佛其左右各塑有站像达摩祖师和被称为少林寺棍术创始人的紧那罗王,在大雄宝殿左右的山墙上则供着十八罗汉的塑像。
立雪亭(又名达摩亭)我当然不会不看的,殿内供奉的是铜质达摩坐像,里面悬挂的“雪印心珠”据说当年还是乾隆的御笔。
我听说过发生在这个亭的一段感人故事,据佛教上的记载,达摩亭当年曾是少林寺佛教创始人达摩处理佛事及休息的地方。达摩在少林寺时,一位名叫神光的僧人慕名追随到了少林寺,向达摩求教,被达摩拒绝。神光并不灰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达摩身边照料达摩的起居生活。公元53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天降大雪,神光在雪地中双手合十一动不动,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达摩开门后,见神光站在雪地里,便说:“要我传教给你,除非天降红雪。”闻听此言,神光用戒刀砍掉了自己的左臂,鲜血顿时染红了白雪,达摩为之打动,将衣钵法器传给了神光,并为其取名“慧可”。1756年乾隆皇帝来到少林寺,听说了这个故事后,遂将“达摩亭”改为了“立雪亭”。我怎么听都觉得这个故事太残酷了,与其如此,那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又何必强人之难呢?
立雪亭门前柱子上的一副对联将这个故事概括得十分精炼:禅宗初祖天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难怪导游说,只有少林寺的僧人穿的僧衣是把左臂藏在僧衣内,只露出右臂单手礼佛的,为的就是纪念这位名叫慧可的得道高僧。
说起少林寺,我想起还有一件发生在当代的事情值得一提。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破天荒地访问了少林寺,他的到访对少林寺定然增色不少。当他那天走进山门时,钟鼓齐鸣,佛乐响起,少林寺方丈陪着他,先在钟鼓楼前看了《太宗文皇帝御书》,也就是下面这块李世民写的碑。
后来又陪着他边走边看了朱载堉的“混元三教九流图”,乾隆的“夜宿少林”碑。最后,他们走进了少林寺方丈室,释永信就在下面这个方丈室里向普京介绍了少林寺的历史和渊源。
看完了寺内各个大殿和众多的历史遗迹后,我们离开少林寺在马路口搭上了一辆回洛阳的大巴车,5点就回到了洛阳市区。下车后我俩在街上小餐馆随便吃了点后就回宾馆休息了,因为明天一早要去开封,今晚得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