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读过唐诗三百首,当然不会不知道大明宫。大明宫是唐初规模较大的一座皇宫,位于当时长安城北的禁苑中,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恢宏。唐朝诗人岑参有一首诗《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描述了百官在大明宫上早朝时庄严隆重的场面: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今天的大明宫遗址,在西安市北郊的龙首原上,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据说历时3年,耗资逾百亿元,现在已基本建成。早饭后,我们就乘车前去一睹为快。由于公交车大多十分拥堵,平时只需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却走了一个半小时。下了汽车,往园区看去,一派喜庆景象,丹凤门前,红柱高耸,人潮如涌。
说起面前这个似曾相识的丹凤门,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眼前的丹凤门长213米,宽40米,城墙高24米,城楼高达80米,作为大明宫的正南门,她专供天子出入,为大明宫最宏伟的宫门。
对唐史有所了解的人不会不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建造大明宫的初衷是为其父李渊避暑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修建的大型宫殿,遗憾的是李渊死在了大明宫建成之前。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对大明宫进行修葺扩大,次年皇宫才由太乙宫迁至了大明宫。自此之后,先后有17位唐朝帝王在此理政和居住,时间竟长达二百多年。
我对唐史有所了解,公元七至十世纪的唐王朝,幅员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灿烂,是当时东方乃至全世界的人类文明中心。大唐的首都长安,规模宏大,人口百万,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当时可谓享誉全世界。大明宫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宫,约相当于北京故宫的3.5倍,被视为大唐帝国的心脏和国家的象征。
当时的大明宫号称“千宫之宫”,宫内建筑多不胜数,仅主要的楼台亭阁就有30多座。昔日大明宫建筑格局上可谓殿堂林立,亭台点缀,大气奢华,代表了唐代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不幸的是,这样一组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成就的艺术建筑,在晚唐时期多次遭到战乱破坏,特别是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军阀朱温一把大火,彻底毁灭了这座恢弘的建筑,使其沦为了一片废墟。
有着千年气韵的大明宫遗址,成为了今天我们探寻大唐文明的见证,并再度引起我们对那个“开元盛世”的怀念。我知道早在1961年,大明宫遗址就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直到2007年,大明宫遗址区的保护改造项目才被列入了中国“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次年,西安市政府就开始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古迹遗址保护中心等国际组织和国家文物局等中央部委的大力支持。
我惊叹大明宫的范围之大,她东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门。大明宫的正门就是丹凤门,而正殿名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又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自高宗咸亨元年以后,大明宫成为了唐朝政治活动的中心,作为正殿的含元殿无疑是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了。
为了保护遗址,院内建设依照国际惯例,不对大明宫建筑进行大规模复建,只是通过史料推理,建成大明宫正南门丹凤门,这倒是我过去在别处闻所未闻的。而丹凤门也并不是真正的建造,只是在钢结构上挂上板材,做一个模型扣在遗址上,如同世博会西安展馆里所展示的。这倒不失为是一种遗址保护性展示的崭新方式,实在使我大开眼界。
就连大明宫内的宫墙也不恢复建造实体墙,而是用树、竹子、石块等组成抽象的墙体,既让游客体会其原貌,又不会破坏遗址本身,这样的一种思路确实不错。
再往前走去,是一道塬梁,上面站了很多游客。我们买票后进入了遗址展示区,爬上了塬梁,首先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大明宫前朝第一正殿含元殿的遗址。含元殿是大明宫三大正殿之一,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建成,是古长安城的地标建筑。从高宗时期开始,这里就是历代皇帝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及接见各国使团的官方场所。
站在含元殿遗址上往北看,有一处林木高耸的地方吸引我眼球,走近一看,原来是宣政殿的遗址。唐朝时宣政殿的地位不言而喻,它既是百官上早朝的地方,也是皇帝举行即位、册尊号、册太子、举办朔望大朝会等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朝廷各重要部门均在其左右。杜甫的诗句“侍臣缓步归青锁,退食从容出每迟”,描绘了大臣们在宣政殿上朝退朝的情景。
距宣政殿遗址北面不远处,我看到的是内朝紫宸殿的遗址。皇帝在前殿升朝问政,后殿退朝休息,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能够被宣召入殿的官员是很荣耀的。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紫宸殿以西,至右银台门一带,有延英殿、翰林点、金銮殿、麟德殿以及光顺门、右银台门等受事机构,亦属后宫中的政事区。其中延英殿属常朝之所,皇帝和臣下遇有急事,可在此随时议事,史称“延英召对”。金銮殿是文人学士等待皇帝诏命应对之所,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就是在这儿被玄宗召见的,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我现在只能在此望洋兴叹了。
麟德殿是皇帝宴请要臣、外国使节、观赏乐舞表演和摆设道场的地方,因此也是大明宫内一个重要的所在。
紫宸殿北面是后寝区,是皇室人员居住的地方,围绕太液池建有众多殿堂、亭、台、楼、院,错落有致。最著名的是三清殿。李唐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因此非常崇拜道教,三清殿就是奉祀道教的寺院。三清殿我看过了不少,但没想到连大明宫内都有三清殿。
◆ 4.雁塔题名 ◆
从大明宫遗址公园出来后,趁着时间还早我们打算去大雁塔。乘公交车又省钱又方便,转一次车后就来到了大雁塔站。一下车我们就看到大雁塔的塔尖,因此不用问路,步行不到十分钟就来到了大雁塔广场,扑面而来的音乐喷泉首先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我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去西安时,就去过了大雁塔,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的大型广场和喷泉。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走来这里,我才发觉大雁塔在不少游客心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这千年古刹在我心中当然更具魅力,从寺门前的晨钟暮鼓,高僧玄奘的取经之路,到入葬塔林的历代高僧,我静静地聆听着古刹向我娓娓道来时那肃穆的声音……
慈恩寺和大雁塔,我当然并不陌生,它是唐高宗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祈求阴福所造,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风景秀丽迷人。慈恩寺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储藏这些宝物,他亲自设计大雁塔并指导施工。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的玄奘,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曾亲自撰写了《述三藏圣教序记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我周围的游客都是刚才从旅游团的包车上下来的,导游正向他们大声介绍着:大雁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长42.5米,宽48.5米和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青砖砌成的塔身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大小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又一杰作。
说起大雁塔,我想起了杜甫登临大雁塔时写下的诗句《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还有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诗人们气势磅礴的描写与诗中寓意深刻的感叹,千百年来在人们来此登塔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想不到早在唐朝时就有人喜欢“作秀”了。“雁塔题名”就是当时官场和文人的一种作秀。如新科进士及第,往往会聚约在一起赴曲江、杏园游宴,宴毕登临大雁塔,题诗题名塔壁留念。当年青春年少的白居易一举成为进士后,就曾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字里行间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视雁塔题名为风流儒雅之举,这不就是古代版的作秀吗?后来大雁塔竟成了“塔院小屋四壁 ,皆是卿相题名”的一方宝地,如果不是因为北宋神宗年间的一场大火,毁掉了那些珍贵的题壁,今天的游人墨客或许能得以一见其庐山真面目了。
到了慈恩寺,我首先想起了唐朝的一代名僧玄奘。对于玄奘,我已在前面几次提到过他。玄奘,河南偃师人,他不仅仅是一个名重一时的得道高僧,他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学家。他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后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公元645年回国。朝廷在慈恩寺曾举行了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当时出动了1500多辆轩车、200多幅刺绣佛像、500多幅以金线绣出的经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辆车,可谓盛况空前。玄奘带回了佛经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在我国佛教四大译家中堪称译书最多,译文最精的一代宗师。
玄奘还应唐太宗的嘱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经历的110个城邑和听闻的28个地区及国家的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多么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位传奇式的人物所以后来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当年不畏艰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自唐代以来就广为流传。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的《西游记》,其对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了。
大雁塔和慈恩寺作为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收揽了各种珍贵的佛学经典,因此在当时必然有着显赫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们是我俩这次重走丝绸之路之行中值得驻足探访的地方。
前面我已提及,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时曾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
所以我猜想是否和陕西法门寺一样,西安大雁塔下也有着千年地宫,我的这种推测如果真能成立,那么玄奘当年从印度取经归来时所带回的大量珍宝就有可能仍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了。
我刚才来大雁塔的路上,听游客说为保护这一稀有的国宝级文物,现在已不让游客一层层登上去参观了。既然如此,我们不上去也罢,所以上面有些什么,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从一些介绍大雁塔的资料上,我来前就已经知道:大雁塔内最有价值的文物是底层南门东西两侧的碑刻。碑龛内镶嵌着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均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毫无疑义是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历朝历代的华夏子孙努力保护下来的珍贵文物和书法碑刻珍品。
大雁塔二层至五层的塔室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等明初宝贵文物,也被视为“镇塔之宝”,因此到此游览的游客均想争先礼拜瞻仰。
六层据说悬挂着唐代五位大诗人的诗会佳作,传说在公元752年的晚秋某日,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五位才子个个才华横溢,诗句自然是出神入化了。
大雁塔的第七层最高处,游客上去后向四周远眺,古城的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恰如置身于神奇的佛国仙境。但当地的一位导游告诉我说,塔里的壁画和名刻在“文化大革命”时都被毁损一空,即使上去了现在也看不到什么,最多也只是图个吉利罢了。
我此刻明白了一点:大雁塔,它因玄奘的巨大名声和赫然功德而千百年来一直闻名遐迩,经久不衰,难怪中国的不少历史建筑总会因为伟人的涉足而突然光焰万丈。
当我们告别了大雁塔,登上公交车返回旅馆时,今天的行程也画上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句号。
◆ 5.阅尽千年沧桑 ◆
11月10日仍是一个多云的好天气,今天我们去的几个地方都是市区的景点。
吃过早饭,我们乘车来到了附近的历史博物馆。每到一个城市,博物馆是我认为最应该去也是最值得去的地方,要想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那里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
我来前问过西安的朋友,陕西历史博物馆就位于大雁塔的西北侧,据说这儿曾经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曾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它们由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组成,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馆舍布局“轴线对称,主从有序”,连廊庭院,参差错落,典雅凝重,气势雄伟,堪称陕西地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处象征性建筑。
位于中央大殿前端的序厅,陈列着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唐顺陵石狮复制品),衬以黄河的巨幅彩照,仿佛引导观众去领略由黄土、黄河孕育出来的古老文明。
陕西古代史,我想应当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点陈列内容。中国古代社会周、秦、西汉和隋唐的几个鼎盛时期都是在陕西地区建都的,所以我后面所看到的陕西古代史的展品也是以这几个时期为重点,既突出反映了陕西地区古代灿烂的文化,也反映了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是从第一展室开始参观的,它展出了陕西史前及周时期的文物,我迎面看到一座蓝田猿人头像,它那深邃的目光凝望着远方,仿佛把我们带进了陕西的史前时期。
我上面所拍的这张照片是一组西周时期的柞钟,1960年于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出土。这是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分特钟和编钟两种,单独悬挂的叫“特钟”,大小依次排列的叫“编钟”。西周早期的是一组三枚,以后发展为十几枚。柞钟为一组八枚,是迄今为止已发现西周编钟中枚数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