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丝路寻梦
28148300000014

第14章 春风不度玉门关(1)

◆ 1.进关遇堵车 ◆

开车时间一过,我们的车准备出发了。不过出发之前,又例行检查了每位乘客的车票,车站乘务员拿着一份票务清单上车后正在挨个儿地检查呢。

车子发动起来后就准时出发了,驶出哈密市区没过多久很快就驶入了高速公路,我坐在靠近车门的最前排,准备好好地领略一下历史上的这段所谓“进关”路上的风光。

我们乘坐的客车每到一个路卡,就要停下来交费,这和我们南方如出一辙。

此刻,大巴车离开了高速公路驶进了一条羊肠小道,不巧得很,这一带的公路正在大搞基础建设,前方的车道居然堵车了,而且全都是大型装货卡车,这也算是一道风景了。

不要以为这只是偶尔的堵车,接下来的路上竟不停地堵车,路面两端的汽车早已排成了看不见头尾的巨龙阵,看起来都是修路惹的祸:这儿哪像是公路,简直就是一个大工地了。

这样一路上慢慢地挪着,得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敦煌呢?

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总得上个厕所呀,趁着被堵车的时候,司机说大家快去方便吧,一路上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于是大家纷纷下车,在荒野路边到处寻找隐蔽之处解决燃眉之急。

出了星星峡,就离开新疆的地界了,我们踏上了甘肃的土地后,期待着去发现梦幻一般神奇的敦煌。

一路上,看到很多工程车的屁股上都写着“风力发电”的字样,还有很多其他的工程车,看来新疆的经济建设必定会有一个加快的发展了。

哈密至敦煌,这一路我照例没有利用旅途的空闲睡上一觉。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40分的近9个小时时间里,风景不断地变化着,从开始的荒野戈壁,后来又遇上了工程堵车的“风景”。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穿行在彩色山丘之间,直到看见了大片的盐碱地,又不知前行了多久,才发现有水有田有绿荫,啊,梦中的敦煌终于到了。

西域大地的色彩如此丰富,如此的原生态,这真令我一路上目不睱接。但当我看到路旁那些开路留下的碎石,心里不由得抽紧了起来,在我们大力发展交通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条条高速公路建成的同时,也加速了濒危动物的灭绝速度,地球的环境一日不如一日,人类又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远处出现了层层叠叠的山峦,那是什么山,它们的背后又是什么地方?曾经发生过些什么,看来自己懂得的实在太少了。

这些不同颜色的山体与这儿的特殊地貌有关系吗?这儿在亿万年之前是海洋吗?学到用时方知少,此话还真一点不假。

听司机说这儿正在修建一条新的双向高速公路,这是修好的一段。到了全线开通的那天,这儿不知又将是一个什么面貌?

由于太阳照射下刺眼的缘故,两侧车窗上的窗帘都被拉上遮凉了,因此这趟车上有很多人在睡觉,很少有人探望窗外的美丽景色。确实,欣赏风景需要一个与“匆匆的过路客”不一样的好心情,我们俩出来一次多不容易,所以心情也特别好。

路旁经常能见到一些大型的工程机器,不知这儿是些什么工程队在施工。这荒野大漠上,工程人员的生活其实是很艰苦的,白天在烈日炎炎下,时常顶着大风干活,被晒得皮肤通红,晚间还经常加班,其实就是不加班,在这儿的业余生活也是极其无聊的。对此,司机的一段话说得真好。他说:每个人生长的时代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生长在战争年代,他可能不得不去打仗;有些人生长在动乱年代,他可能不得不上山下乡;不管你碰上了什么年代,也不管你愿不愿意,积极地去面对,才是最好的人生选择。

我们这一路过来,无论是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或从吐鲁番到哈密的路上,这样的山体颜色是很多见的。沿途常见到劈山开路的工程队,这些远古时期的大山因此离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近,瞧!这些变幻的山峦,愈看愈像西游记里的魔鬼,难道它们真是魔鬼变的?

我从车窗外举目向前望去,笔直的公路一直向前延伸,最后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处。荒凉的戈壁上此刻很少能看到生命的迹象。

天空中出现的那几朵白云,似乎一路都跟随着我们,我忍不住多照了几张。

远处渐渐可以看到些绿色,看起来快到敦煌了。当我从窗外终于看到了绿色时才发现公路两旁此刻出现了望不到头的绿树林。变化真大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我此刻已恍然大悟,因为来前我查过地图,附近有一条疏勒河,源于祁连山脉,流经肃北的高山草地,穿过雪山峡谷,到了这里河道虽然渐渐地消失了,疏勒河的水却滋润了大片的土地,它们在这儿又汇合起来流向群山后面的青海省。所以这儿虽然并不见疏勒河,但是土地湿润,各种树木长得很茂盛,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

大巴车继续往前开去,四周渐渐地出现了农田、林带和房屋,路基下果蔬地旁的水渠里水流正缓缓地流动着。

经历了这一路的戈壁荒漠后,现在终于来到了敦煌,我这才知道为什么人们称这里为塞外江南,果然名不虚传。

到了敦煌后,我们就在车站旁边找了家旅馆,好在汽车站就在市区内,因此我们住的这家旅馆为后几天的出行带来了不少方便。到达的那天,我们给这个设施简陋的车站照了一张照片,我们下榻的这家旅馆就在车站旁边的这幢楼里。

从哈密到敦煌,路上整整化了九个小时(因为堵车)。离开了新疆,心中真还有些不舍。

◆ 2.我来胜景叩禅关 ◆

历史上,丝绸之路在敦煌境内曾一分为二:南路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行,北路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当时西域盛产的和田美玉就伴着清脆的骆铃声进入了中原,玉门关因美玉得名与阳关一起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镇。

因此,位于敦煌市境内的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此后,通过玉门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特产和宗教文化也相继传入了中原。当时的玉门关,驼铃声声、人喊马嘶,商队和往来使者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阳关和玉门关一样,是通往西域的另一扇门户,它们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因此自西汉以来,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陲而屯兵驻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边征战,还有多少商贾、僧侣、使臣和游客也曾在这里验证出关,更有多少文人墨客也曾来到过这儿,对着关城感慨万千,写下过不少传世的诗篇。

来到敦煌,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了古今多少文人雅士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之情。

后来由于西北边塞一带的频繁战事和改走海上通道后的水路交通日益兴盛发达,丝绸之路渐渐地呈现出衰颓迹象。隋唐时,晋昌(安西县)到伊吾(哈密市)这条中原通向西域的另一捷径开始畅通,此后,边关随之也迁至了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从此,昔日的玉门关就逐渐衰败了:关口湮没、长城坍塌,路无人迹后终于沦为了一座废墟。昔日车水马龙、驼铃声声的繁华景象从此不复再现,成了“春风不度”的荒漠原野。

玉门关和阳关,像一对雄狮扼踞要地,千百年来默默地注视着从自己面前经过的这条丝绸之路,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商队、僧侣和使者。其间既有过国势强盛时,古道上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也有过国势颓败时,古道上凋零和湮没的败落景象。它们像两只眼睛,注目了西北边塞的千百年沧桑沉浮,留给我们今人的恐怕也只有凝重的历史与心灵的震撼了。

而在现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敦煌莫高窟是敦煌所有历史名胜和文化遗产之中的极致之作,其知名度和无与伦比的价值,玉门关和阳关这两个残存的遗址当然是望尘莫及的了。曾有陇上第一名流之称的水梓先生游莫高窟后,留下了一首诗:杨柳千条水一湾,我来胜境叩禅关;桃园世外知何处?今在雷音古寺间。寥寥几笔却给我们描绘出了当年诗人站在莫高窟崖壁前,感慨万千,人、情、景交互在一起,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

来到敦煌后的第一个清晨,我还在考虑应该如何从我们住的宾馆出发去莫高窟,其实当我们走出宾馆大门后,没多远便看见了一辆敦煌至莫高窟的公交车,上去一问果然没错。公交车驶离了市区后,经过火车站便转了方向,一路上都是荒芜的戈壁沙漠,直到我们快到达莫高窟时,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块小绿洲。

临近莫高窟的路上,前面出现了巍峨的山峰和沙漠,就像在新疆一路上看到的那样,莫高窟,便隐藏于这一片沙漠之中。当我们进入了莫高窟景区,这里的景致果然与我们南方截然不同,虽然周边显得很荒漠,寸草不生,但景区内却是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司机告诉我们说:从前莫高窟前面有一条天然小河,如今这条河流也早已干枯了。

严重的自然风化对这一艺术宝窟的崖壁正不断地侵蚀着,如何有效地保护好这一世界文化历史遗产,我想确实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了。

莫高窟的背后则是鸣沙山,这也是我俩这次将要造访的地方。

在我走进莫高窟洞窟之前,我脑子里记起了文学和历史书上是怎么介绍莫高窟的,可过去令我不解的是:它凭什么引来大家如此的青睐!今天我将能得到答案吗?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和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甚至被誉为“东方卢浮宫”。

讲解员告诉我: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特别是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了一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也是我国四大石窟中开凿最早的,1900年被王道士无意中发现的第17窟(俗称藏经洞)中五万多件珍贵文物更是使其蜚声中外,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大量文物被当时的英法美日等列强用各种手法掠夺而去,成为中华民族永远难以忘却的沉痛记忆。

十月的莫高窟游人不算多,周围的景色显示出这儿的秋天早已降临。莫高窟的门票此刻却还是旺季的原价160元,160元的门票对我们来说显得有点贵了。

进去后,讲解员还感慨地对我们说,常书鸿先生20世纪40年代到莫高窟时,莫高窟已是破旧不堪,一批艺术家们对莫高窟的临摹工作当时相当艰难。现在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外面的走廊,正是由常书鸿院长带领大家修筑起来的,从此才真正对莫高窟进行了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

所以今天我们能够在这儿一饱眼福,浏览到祖先留下的这一精美宝库,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这种机遇是我们国家几代艺术家们重视和保护之下换取来的。

此前,我从中央十套的《探索与发现》节目中了解到:当年玄奘就曾到过敦煌,后来离开敦煌启程,打算西出阳关而去西域,其最终的目的地当然是去印度学习佛教的真谛。

跟他从长安来的两个徒弟因害怕前途的艰险,竟舍其而去。玄奘在塔尔寺讲了一个多月佛经后,重新招徒,还买了马匹,事先已作好了各种准备,然后又踏上了他的西行取经之路。

他西出阳关不久,新招的徒弟却也意志不坚,出了玉门关就后悔而不愿意继续前行,最后畏难而返。玄奘只好孤独一人继续前行,可祸不单行,他走出还不到百里地,水袋又打翻了。他想回去取水,犹豫不决地往回走了十里地。

这十里地的路程中,他当时怎么想,我们当然不知道,但是,这十里路是他跳出了凡人的境界,终于成为了佛教一代宗师的关键之路。真可谓心中云雾一去,顿时豁然开朗,他又调转了头,继续向前西行,这就是佛教中著名的“十里往返路”。

玄奘之后在这八百里荒漠上,经历了五天四夜无水喝的艰难历程,几乎命殒戈壁,但他最终终于成功地走了出去。中央十套上看到的这段感人故事,我现在仍记忆犹新。

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由于借助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不需要经历多少艰辛也来到了这儿,我们还能想象到他当年离开敦煌,离开莫高窟去西域的艰难吗?或许也正因为先人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才能在莫高窟开岩凿洞,留下了这精美的艺术宝库,也正因为这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莫高窟才得以保存了千年之久。

进洞窟前我被告知,在莫高窟内是不允许拍照的,我们进去之前需要存包,存完包后才可以凭票进入,在入口处还要求大家稍作等待,原来是为了给我们配备专职的讲解员,由讲解员全程带领大家一起参观。

讲解员告诉我们,尽管现在对这儿的所有洞窟都作了周密的保护,但受空气等因素日长岁久的侵蚀,壁内的那些五彩颜色终有一天会消失,壁画和雕塑也终有一天会被风化。每年大量的游客来访,随之产生的声、光污染,以及各种隐形的化学物质的侵蚀,或许要不了多久我们便再也见不到它们了。所以景区管理中心正在大力筹建和发展数字展示模拟中心,以后游客能够在模拟中心欣赏莫高窟这一艺术瑰宝,看来我前面的担心是多余的了。

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洞窟,我记得总共去了十几个洞窟吧,面对石窟中精美的彩绘和那些精湛的佛像,我还清楚地记得参观中大家的惊讶之状。讲解员说,莫高窟的佛像是木(草)胎泥塑的,其壁画与佛像同样著名,隋唐时期的作品特别珍贵,但我们也常能看到清朝晚期的那些简直是粗制滥造、有辱我佛的东西。

这些年来,我早知道有多少热衷于此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这里开展各项研究和保护工作,这里的道路险阻、气候恶劣,不难想象他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在这儿一待就是数年、数十年,天天面对这些佛祖,看多了毕然也感悟多了,很多事情便都能够释然开怀了。

这些壁画虽然已经历经了千百年的风沙侵蚀,却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令我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精湛的艺术水平和非凡的创造精神。特别是我看到的飞天壁画,历经了千年之久今天仍然如此鲜艳、生动,实在让我拍手称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