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全过程中,胎儿增长3.2千克,储备脂肪4千克,羊水胎盘2千克,子宫、乳房约增2.8千克,总和起来,孕妇体重要增加12千克左右。自孕中、后期计算,每日要增长60克,每增加1克体重需热能20.0千焦耳(5千卡),故每日需多增加1.25兆焦耳(300千卡)。由于孕妇对营养素吸收率增高,而且劳动量减少,如每周增重0.45千克左右,表示热能供给恰当,不可低于0.4千克或超过0.5千克。孕前肥胖的妇女,孕期不要用减肥膳食,并需密切注意体重增长情况,以防止妊高征或巨大胎儿的发生。
虽然孕期储存脂肪较多,但孕妇血脂已较非孕时增加,故不宜增加脂肪过多。注意少摄入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畜肉、禽肉,多采用植物油。为了胎儿的脑发育应多摄入富含磷脂的豆类,卵黄,对胆固醇不必过于限制。
胎儿以葡萄糖为唯一的能量来源,因此消耗母体的葡萄糖较多,如果摄入不足,母体需动员体内脂肪分解,而脂肪氧化不完全时可产生酮体,酮体过多母亲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又影响胎儿智能发育。因此,以摄入淀粉类多糖为宜,不必直摄入葡萄糖或过多庶糖,以免血糖波动。
除以上必备的主要食物要摄入适当,还需要摄入必要的微量原素。
(1)钙为防止骨质疏松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都需要增加钙的摄入。因此每日供给1000毫克或1500毫克是必要的,除一般含钙高的牛奶、豆类、芝麻酱、海带、虾米皮之外,也可用一些强化钙的食品。
(2)铁孕中期因血容量增加及胎儿需要,每日共需铁3毫克,孕后期为4毫克。孕妇铁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到胎儿。
(3)锌一般成年妇女体锌含量约为1.3克,妊期增至1.7克。锌与胎儿关系密切,孕妇严重缺锌者可致胎儿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中度缺锌可致宫内发育迟缓,免疫功能差,大脑发育受阻。孕妇易多采用动物性食物中的锌。
(4)碘孕妇甲状腺功能旺盛,甲状腺素与蛋白质合成有关,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妊娠期碘摄入量不足,孕妇易发生甲状腺肿大,严重缺碘可致胎儿大脑与身体发育迟滞,形成克汀病。妊娠中,后期以每周进食一次海带为宜。
五、婴儿营养:超级宝宝的基础
自出生到生后1周年为婴儿期。此期机体刚离开母体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经历着生理和解剖的巨大变化,生长发育的速度甚快,1周岁时的体重为出生时(约3千克)的2~3倍,身长为初生时(约50厘米)的1.5倍。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迅速发展,各系统功能从不成熟到初建和巩固。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期婴儿的消化器官变化很大,6~7个月时乳牙开始萌出,先出两个下切齿(下门牙),周岁前再出两个上切齿(上门牙)和另两个下切齿,周岁左右共长出6~8个切齿。3个月前唾液分泌极少,4~5个月起唾液分泌增多。胃容积小,胃肠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肺泡数量少、肺容积含气量少,含血量多,适于病菌繁殖,容易发生小儿肺炎。婴儿期后半年是感情活动的敏感时期,婴儿期末幼儿期初,又是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如果营养不良,脑就发育不好,小儿的智力将来就会降低。
小儿机体总是处在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但发育速度不均衡,一般体格生长年越小,增长越快,在婴儿期,尤其是头6个月生长最快,可以说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加速期。
可见,婴幼儿期体格变迁的速度很大,而营养是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每个细胞的增大和数目的增多,都需要大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等作为细胞构成的基本成分。与成人相比,一切营养物质不仅要供给能量及细胞组织更新的需要,而且要供给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婴幼儿的营养需要不同于成人,按每公斤体重计算,其营养需要比成人要多,且质量要好。婴儿期,尤其是出生后头6个月生长更快,这个时期营养需要量更大,要特别注意婴儿的合理喂养,预防营养不良。
(1)蛋白质: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一般来讲,年龄愈小,生长愈快,对蛋白质需求量愈多。尤其是半岁前的婴儿,正是大脑继续发育的关键时刻。此期如果缺乏蛋白质,即使以后补足蛋白质,也不能使脑细胞数目增多,以致造成终身缺陷。故蛋白质的供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婴儿蛋白质需要量,按每日每千克体重计算:母奶喂养2克,人工喂养3.5~4克。1~3岁平均每日40克,4~6岁每日50克。
(2)脂肪:婴幼儿处于生长旺盛时期,需要的热能要比成人高。脂肪不仅供给热能,还能供给脂溶性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婴幼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脂肪4~6克。1~6岁幼儿每千克体重需要3克。
(3)糖:新生儿由于肝脏不能很好处理糖,故蔗糖摄入不宜太多;幼儿膳食中更应注意不要摄食过多的蔗糖、糖果等,以免影响其他营养素的摄入与发生龋齿。婴儿需要糖每日每千克体重10~12克。2岁以上10克。
(4)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均在肠道内与脂肪一起被吸收,具有维持上皮组织健康,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发育与维持正常视觉的作用。婴幼儿维生素A摄入不足,会影响体重的增加,继而可出现缺乏疾病;摄入过量,可产生呕吐、昏睡、头痛、骨痛、皮疹等症状。
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并使钙、磷沉积于骨骼中,促进骨的形成,对生长发育旺盛的婴幼儿极为重要。如果小儿日光照射不足,食物中又缺乏维生素D,则容易产生佝偻病。故婴幼儿在温暖季节,生后1~2月即应在户外进行日光浴,晒太阳的时间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夏季应在树苗或屋檐下,不要受阳光直射。
维生素C维生意C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在维持牙齿、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母奶喂养的婴儿可直接由乳汁中获得维生素C,一般不会缺乏。人工喂养的婴儿因牛奶本身维生素C含量低,又在加工煮沸过程中有所损失,因此应及时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菜汁、果汁或维生素C制剂。
B族维生素能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与增进食欲,主要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尼克酸。这几种维生素,都随热能需要的增加而增高。
1岁以内婴儿每日需维生素B10.4毫克,维生素B20.4毫克,尼克酸4毫克。而1~3岁幼儿每日需维生素B10.7毫克,维生素B20.7毫克,尼克酸7毫克。3~6岁小儿每日需维生素B11毫克,维生素B21毫克,尼克酸10毫克。
维生素B1主要来源是豆类、米皮、麦曲和杂粮皮层等。
维生素B2以肝脏、牛乳、蛋类、酵母等食品含量为最多,其次是肉类。
尼克酸以肝脏、肾脏、蛋类、肉类较多,植物性食物如酵母、花生谷类皮层中也较丰富。
(5)钙:钙是构成骨、齿的主要成分,对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幼儿更加重要。新生儿体内的钙约占体重0.8%,长大成人后则为体重的1.5%。说明生长过程中需要存留大量的钙。钙的供给量是否能满足婴幼儿的需要,要看膳食中供给量是否充足。钙缺乏严重时,则产生佝偻病,如鸡胸,内翻或外翻型罗圈腿,手足抽搐症,严重影响孩子一生体型的健美。我国小儿佝偻病发病率较多,应重视膳食钙的补充。婴儿每600毫克,学龄前儿童800毫克。
(6)铁:婴幼儿特别是7个月到不满2岁的小儿,是患营养性贫血的年龄。正常新生儿贮存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之内使用的。但由于乳类含铁量很低,如在4~5个月以后不从辅食补充足够的铁,容易产生缺铁性贫血。正常婴儿最好从3~4个月开始补充含铁量较高的食品,如蛋黄、婴儿强化食品,以后增加菜泥、肝泥等。
(7)锌:近年来儿童缺锌症相当多见,主要是儿童的偏食所造成的。其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厌食、异食、重复感染,易发生口腔粘膜溃疡、多汗、视觉减退等,故从婴儿起要尽量多摄入母乳,因为母乳中含有锌的配位体。儿童要矫正偏食习惯。婴儿每日供给量3~5毫克,1~10岁10毫克,11岁与成人相同为15毫克。
六、儿童营养:从树苗到树木的过渡
儿童期包括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三个阶段。这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婴儿及青春期比较则相对稳定缓慢,而在认知、感情、社会接触方面则均有显著增长,对热能营养素需求依然相对高于成年人,但其消化能力尚在逐渐完善过程,因此这阶段儿童的营养需要仍应重视。
1.幼儿营养:给他愉快进食
幼儿是1~3岁年龄阶段。虽然这阶段幼儿的生长速度不如婴儿期迅猛,但与成人比较仍然很旺盛。如幼儿热能、蛋白质需要量相当于其母所需的一半左右,其它诸如矿物质、维生素,有的还高于成人的需要;但幼儿的消化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其咀嚼能力、胃肠道蠕动调节能力、各种消化酶的存在及活性等均仍不如成人。这种有限的消化能力与机体所需相对大量的营养物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故对幼儿营养要加以注意。
幼儿阶段虽然生长速度减慢,但肌肉、其它内脏器官均发育迅速,因此蛋白质需要量较高,供给量为35~45克,约为3.2克/千克体重,供热比为12%~15%。此外要注意蛋白质的质量,应至少半数为生物价高的动物性蛋白质。
幼儿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有充足的矿物盐及维生素。在生长过程骨骼的增长需要足够的钙和磷,同时随着肌肉的发育,活动量增加,骨骼也需要更多钙存留,使之更坚硬。1~2岁的钙供给量为600毫克,3岁为800毫克。实际上钙的确切需要量是与个体的钙吸收率,及蛋白质、磷、维生素D等膳食因素有关。由于乳、乳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幼儿如不摄入或摄入过少,则易产生钙缺乏。
钙代谢需要维生素D,由于此营养素可从阳光照射获取,故从饮食中需要获取的量受地理位置及户外活动时间的影响。生活在热带地区儿童可能不需要从饮食中获取维生素D,或只需要很少量即可使钙利用良好;但在温带地区则必须有饮食来源。维生素D强化乳是此营养素的主要饮食来源,否则只能靠鱼肝油来提供。
幼儿易患缺铁性贫血,主要因为在婴儿阶段生长迅速,体内血红蛋白量增加,到幼儿期既要维持此血红蛋白量,并还要增加在此阶段生长所需要的铁量,故对铁的需要量高,供给量为10毫克,而同时幼儿饮食中富含铁的食物又往往摄入不多。注意幼儿如乳类摄入过多,固体食物进食必然减少,也可导致铁缺乏。
锌对生长很重要,供给量为10毫克。由于食物中只有肉类及海产品锌的生物利用率高,如幼儿不能经常食用,其体内锌即处于较低营养水平。
幼儿食物不能与成人完全一样,否则易引起消化不良。在制作上要注意碎、细、软、新鲜;供给时因幼儿胃容量小,要少量多次添加而不用大量一次的方法,除一日三餐外应增加1~2次富含营养素的小吃;要尽早训练幼儿自己进食。对幼儿偏食要纠正,应了解其心理而给予引导。幼儿随着心理社会发展,开始产生一定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有时表现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种食物的拒绝上,对此不要进行强迫。一般幼儿这种对某些食物的不喜好不会持续时间过长,如能提供量小而多样化的食品,使幼儿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而愉快地进食,这将对其身心均有益。总之对幼儿既要谨慎地避免过分的照顾,也要避免过度的严厉。
2.学龄前儿童营养:注意卫生,除却寄生虫
4~6岁是学龄前儿童阶段,其生长速度稍逊于3岁前,但仍属迅速增长阶段,热能营养素需要量依然相对高于成年人。
学前儿童肌肉发育较快,再加以内脏器官增长、酶和激素等合成机能的成熟,均需要大量蛋白质。每日应供给45~55克的蛋白质。
充足的钙与维生素D的供给不仅能影响学前儿童骨骼增长和骨骼硬度的增加,而且与恒牙的健康有关。因在此阶段儿童虽乳牙已出齐,恒牙要在6岁左右开始长出,但其钙化过程却早在出牙前开始,所以钙和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是很重要的。我国钙供给量为800毫克,已与成人的要求一致。在铁和锌的营养方面主要是注意选择含量高、吸收利用好的食物来供给。儿童维生素A及核黄素往往因食物关系而易摄入偏低,应予以注意。
学龄前儿童胃肠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而其营养素需要量相对又高于成人,故如与成年人进食完全相同的食物,可使热能营养素摄入不足。此外这阶段儿童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而无心用餐,可使进食量不足;但有时由于活动量时大时小,其进食量也会随之经常有波动,对此则不必为之过虑。此阶段儿童模仿能力增加,易受父母饮食习惯影响,偏食、择食常于此阶段形成。据调查目前城区学前儿童膳食结构普遍存在过分求质求精,出现一些不合理状况,如脂肪多、糖类少,动物蛋白多、植物蛋白少,水果多、蔬菜少等。由此不能获得平衡膳食,一般钙、维生素A、B摄入偏低。一方面应保证幼儿有充分户外活动时间,以促进食欲、能摄入必要的营养素,同时在膳食组成及烹调加工方法上要注意调整、改进。
(1)在各类食品中,蔬菜一般最易为儿童所不喜欢,但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不是水果所能替代。每天应保证200~250克蔬菜供应,其中1/2为绿色蔬菜。要注意蔬菜的烹调加工,使之色、香、味具全而促进食欲,此外不能有太粗硬的纤维,要易于咀嚼。
(2)每日膳食应轮流选用一定量的乳、肉、蛋、豆类等优质蛋白质食物,总量约300~500克。纯糖食物不宜多吃,这往往是儿童食欲下降的重要原因,并且也易引起龋齿;要避免油炸、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
(3)这是终生饮食习惯开始形成的阶段,因而食物要多样化,鼓励、引导进食各种不同食物,培养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定时,除三餐外加一次点心。此外还要培养儿童清洁卫生习惯,寄生虫病也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
3.学龄儿童营养:为培养智力用功
7~12岁的学龄儿童虽然生长发育速度较平稳,但体力活动增大,智力迅速发育,并要为即将到来的青春期迅猛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有所贮备。因此对热能营养素的需求相对或绝对高于成年人,而消化能力依然尚未成熟,这种矛盾要加以注意。
由于一般学龄儿童的消化能力仍未成熟,故对热能的浓缩性要适当给予照颐。注意热能摄入过多可能是童年,甚至成年后肥胖的因素,但如摄入过低,儿童会减少活动量,由此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学龄儿童对蛋白质的需求也较高,7岁男童的蛋白质供给量为60克,巳接近成人的供给量;如按每千克体重计,其蛋白质需要量低于学龄前儿童,高于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