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网上金融帝国的崛起
28140000000009

第9章 有梦想就会有成功(1)

一 在戈壁滩上放飞梦想

1.懵懂的经济意识

智慧的魅力总是来源于那些有智慧的人。可以说是智慧创造了这个世界,也可以说这个世界造就了智慧。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具有魅力的人出现。何世红的惊人智慧,也绝非是一朝一夕造就的,而是经过长年累积以及环境的潜移默化而成的。少年时代的何世红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商业智慧,除了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悟性外,家庭的影响也很重要。

何世红的父亲虽然只是农村里的一个裁缝,但他非常能吃苦,也非常勤劳。他不仅给乡人邻里做衣服,还东奔西走给乡里的领导做衣服,乡里领导很是赏识他的才能.于是把他家迁到了一个离城市较近的村里。那时候,他父亲是村里最能干的人,何家也是当时村里生活条件最好的一户,他们买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每天晚上有几十甚至上百人挤在何家看电视。这让何世红认识到了勤劳是致富的必要条件,可是找准客户、扩大客户来源也非常重要。这种思想为以后中国金融网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少年时代的何世红就是个勤于思考的人。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事物,他都喜欢拿来琢磨、思索,并且能从中发现商机。淘气似乎是所有十几岁男孩的共性,何世红也不例外,经常爬墙、上树掏鸟窝;可他又跟其他孩子不同,只有他才能在平常玩耍中萌发经济意识。当时西北有一种盒装面油可以防止皮肤冻伤,面油用完后,盒子就被随手扔掉,何世红却把它拿来做成了“烤箱”。他把掏来的鸟蛋糊上面糊,用烤箱做成烤饼,然后拿到学校里去卖。一毛钱一个,一天能卖出二十几个,这样算下来,竟能赚上两块多钱。然而,何世红并不满足这些烤饼给他带来的收益,他用这些钱做资本,开始了生意之道的实践。他用赚到的钱买来小人书,看完后,再把书租给周围的同学,按照书的不同,看一次两分钱到五分钱不等,就这样,积少成多,小人书在同学手里转一圈儿回来,他手里的硬币和毛票也慢慢多了起来。

今天,把中国金融网办得有声有色的何世红,仍然沿袭着当初懵懂的商业意识:让钱生钱!让资本流动起来才能获得更大的财富。

有人说,人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就是有一颗勇于开拓与创新的心。没错!在何世红看来,可卖的东西是很多的,果园里的毛杏,沙漠里的锁阳,得来只需一些力气,却可以带来很大的收益。于是,赚钱的思路打开了,路子也就宽了起来。从卖烤饼,出租小人书到出售采来的毛杏儿、挖来的锁阳。天道酬勤,利润也自然变得越来越丰厚了。那时候,一学期的学费有十几块钱,他不但挣够了自己的,就连姐姐、弟弟的也一并赚了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心有“生意”之骛,可他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尤其语文在同学中更是名列前茅,这与他勤奋刻苦是密不可分的。

为其该为,为其欲为,且成其所为,三者同时具备,那他的成功该是注定天成的。

对于很多商人来说,高度的商业敏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财富。但想推动这个商业智慧前进并壮大,就需要其个人的智慧辅助。好比令人尊敬的人格智慧,遇到困难不退缩的乐观智慧,这些都是一种无形的智慧,它们推动着一个具有真正商业智慧的人更好地向前发展。

何世红——这个西部贫瘠土地上的商界奇葩,他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展现的商业思想,是民勤这块土地赋予他的特质,他是民勤人的骄傲。

2.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古往今来,综观所有取得成就的人们,无一不受过这样那样的苦难,何世红亦是如此。

何世红生在农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很小的时候,他就随父母迁居到异乡,因为是移民的缘故,所以家里人总是受到当地人的白眼与嘲笑。全家被安置在一个农场上,当时农场里只有两户人家,异常的冷清,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

从家到学校,至少要有10公里的路程,为了保证能够准时到学校,他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由于家附近多为荒野之地,至少有100里地都是坟墓,所以一到晚上就显得格外的冷寂与阴森,可小小的何世红却不怕,甚至于后来对墓地有了一种很深厚的感情。他说小时候放羊,就一直在里面周旋,所以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他很喜欢那个清静的地方,喜欢坐在那里想心事,感觉很轻松,很自在。但姐姐和弟弟却都很害怕,每天早晨4点半去学校经过那里的时候,天还没亮,姐姐和弟弟都特别害怕,插了大的花圈的地方,她们根本不敢走,而少年的何世红却总是来去自如。他说那个地方给了他一种“魂”,就是这种“魂”让何世红今后的人生充满神秘与精彩。夏天踏着露珠,冬日踩着早霜,赶到学校,这样艰苦的条件锻炼了何世红坚强的意志以及坚持的毅力。

每天早上赶到学校,中午就不可能回家了,只能吃自己带着干粮,就着学校的井水,靠着这样的生活,他度过了小学。

后来上了初中,家离学校更遥远了,大概有35公里的路程。每逢周一,早上3点钟就起床了。在戈壁滩上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还要在7点半之前赶到学校上操。到了星期五,又要在下午4点半骑着自行车回家。

由于上学路途遥远,自行车经常在颠簸的半路上就坏掉了,只好扛在身上。

那个时候,年少的何世红不但努力学习,并且懂事地想为家庭分忧。他靠掏鸟窝、卖烤饼、租小人书攒足了自己的学费,也赚够了姐姐和弟弟的学费。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有一件事他至今都难以忘怀:一个冬天的早上,他因为要值早班、生炉子,5点就起床了。那时候天冷得厉害,一个人抱着柴,又没有手套,在寒冷的气温下冻得直想掉眼泪。

古话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年少的何世红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贫穷迫使他思索着可以让日子变得轻松点的法子,迫使他要走出那块土地,走向外面的广阔天地。而那些苦难是他成长历程中最好的老师,是他一生珍视的财富。

3.戈壁滩上少年的文学梦

那块贫瘠的土地不仅仅给了何世红生活上的磨炼,也给了这个敏感的少年对生活特有的感悟,给了他欣赏这块土地的独特眼光。

读初中的时候,何世红往往一星期才得以回家一次。途中全是山路,颠簸不平,方圆百里,荒无人烟。惟一的风景就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以及在其黄色底子上点缀着的不断流动的羊群、缓步向前的驼队。牧羊人使劲儿抽出响亮的高音,仿佛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存续的时间,希望借助声音使呆板的戈壁滩多一点动感。回家的路上,既没有迅速倒向车后的秀颀白杨,更没有高楼大厦,所存在的就是那点最原始的色彩,以及饱经沧桑的纵横的沟壑。

大戈壁是那么的广袤,如同真正男儿博大的胸襟;大戈壁又是那么的饱经沧桑,仿佛是一位世纪老人在低声倾诉。正是这样的环境铸就了何世红的豪情与敏感,他决定用美丽的文字记载自己对大漠的感情。

寒暑假回家,何世红会当一个临时牧人,也尽力将牧鞭甩得响亮。看着天上云几悠悠、地上羊儿溜溜,悠扬的信天游曲调时断时续地飘入耳朵,混着特有的清香的泥土气息,返璞归真之感油然而生,仿佛人不再只是自己,而是完全融合于环境。此时,他心中蕴藏已久的“创作”欲望终于被激发了出来。他激扬文字,用笔墨书写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伟大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青少年阶段是一个爱做梦的年龄,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梦”带着墨香飞向远方,飞到全国有地址的报社。这位少年要让更多的人同他一起分享美妙细腻的情感和虽然稚嫩却又值得鼓励的思想。一个假期下来,投出去的几百篇文章往往只有两三篇见报,但这个酷爱文学的少年还是很高兴,毕竟自己得到了一些认可,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看着自己发表的文章,虽然篇幅很小,但那种喜悦与兴奋之情却难以自抑。小小的回报大大地鼓舞了他的斗志,他更加信心百倍了:要成为一位诗人,才华横溢,为人生真情而歌;要做现代的鲁迅,笔耕文坛,奉献人民;要做第二个范长江……

成功是瞬间的喜悦,追求才是永恒。他始终没能成为诗人,没能成为现代鲁迅;但他在不断的追求中,在对自己多方面提高与完善的过程中,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何世红:乐观、坚定而力争上游。

人生是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厚积薄发,有容乃大。正是当年的文学梦,使他选择了四川大学中文系,以后又相继成为《新生活时报》的总编、《西北建设报》副总编,以及轰动一时的《未来西北》的问世。

人生又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有了量的足够积累,到了某个关键时刻,才有了质的飞跃。人的许多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正是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明艳的花朵。在戈壁滩上放飞梦想的少年,用脚踏实地的劳动圆了那个美丽的梦!

4.走过多少路

走过的路、流过的血,与其所成所就最终都是会正比的。何世红之所以能有现在成绩,这与他的童年确实有很大的关系。

回望那些曾经走过的路,任何人都会认同何世红今天的成功是必然。他用意志与智慧,一步一个脚印硬是从戈壁滩走了出来。

上学的时候,他经常来来回回走几十公里的路,加起来,都不知道能绕着中国跑了几个圈了。磕磕碰碰,一路硬挺着才走到现在。多少次他都曾想过放弃,但回顾走过的路,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生活的窘迫让他最直接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也让他与似乎每个文人身上都会存在的小资情调、虚荣心彻底绝缘。他真实地体会着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智慧、汲取营养。

父亲的商业头脑,对何世红有着重要的影响,母亲的那种善良也深深地感染了他。

离家读初中那会儿,每次回家,母亲总是伫立在家门口等候,见到他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泪水涟涟。那个情景,在何世红心里辗转反复,就像一幅刻在心中的画。

在少年何世红的眼里,父亲是个很有智慧也很有才能的人,母亲是个贤惠又善良的女性。父亲那种精明的商业头脑贯彻在他童年的始终,并使之成为了一种生活使然。而母亲却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他该如何做一个智慧又不乏善良的人。

当然,何世红能有今日的成就,除了他精明的商业智慧外,其情商智慧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有人说过,一个人除了要有好的智商外,还需要有高标准的情商。在商业社会里,更是如此。

从小,何世红就是在父亲聪明的商业意识与母亲善解人意的温柔中成长起来的。这两种内在智慧的结合超越了任何一种单一的俗气的智慧,它使得人变得理性,却又不乏感性。

虽然在商场中,处处都充满了残酷,但人自身的真性情也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赋外,还需要有一推动的力量,可以使他不断前进。何世红的父母亲,以及他的整个家庭,都给予了他强大的动力。在商场上打拼多年,如今地位卓然的他,提起自己的父母亲时,总是热泪盈眶。他说,没有他们那种内在力量的推动,他不可能走到今天。而他商业精神的启蒙与他的父亲、他的家庭也是分不开的。

任何成功都是脚步的累积。红军途经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有啃树皮的经历,何世红的路又何止二万五千里!他从大漠走到京城,从身无一物走到名声斐然,从对金融一无所知走到各个城市去“鼓吹”金融。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他终究走过了多少路?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爬起来接着走,就是因为他始终有着一种能走出墓地的信念。

何世红说,当你的周围一片漆黑时,你该往哪里走,不该往哪里走,能往哪里走,不能往哪里走,你不会知道的。但你不能永远等着光明来找你,你要去找光明,不管你的选择将会给你走的过程中带来多大的障碍,你都必须坚持走下去。因为放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走下去,必须走下去,惟有走下去才有见到光明的可能;另外一条就是放弃,那样你将永远驻足于那片墓地,那片黑暗中。

二 路漫漫其修远兮

1.海南:第一次重创

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成功者往往要经历最为严峻的考验,他们会面对重重困难,挫折不断,而且越重的创伤,越是在始料未及的时候出现。

海南对何世红来说,是一个永远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地方,在那里他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创。最初去海南是择业,是想在那个地方发展起来就可以了,落脚就可以了。一个农村的孩子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落脚,就实现了自己记者的梦想。正是这个让他最落魄的地方,让他一落千丈的地方,给了他很大的动力。何世红说他现在的成功是因为那个地方的动力,所以他非常感激海南,感激海口,感激在海南的落魄。

20世纪90年代初,正值海南大开发的热潮,大批北方人都想趁此机会南下发展。何世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海南,但那时刚大学毕业的他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露宿在他乡的街头。

从小就对文字非常激扬的他,来到海南的目标很明确,去电台或者报社找一份自己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然后再一步一步慢慢发展。他应聘的第一家单位是海口电视台,无功而返,虽然这对刚刚涉世的何世红来说不能不算是一次打击。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面对以后的路途,他只是笑着面对了。

可能任谁也不会想到,如今驾驭中国金融网、狂傲不羁的何世红,在当时却手持大学文凭,连一份自己稍微中意一点的工作也找不到。望着来来往往的投资商,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还有那些晒得皮肤发紫的农民工,何世红脑袋中的念头一个个匆匆而过,做个建房子的农民工,还是做个投资建房的投资商,难道他只能是一个看看高楼却买不起的外地流浪汉吗?他无数次这样问自己,一次一次降低自己找工作的标准,一次又一次进进出出各家报社、杂志社等跟文字相关的单位。虽然也有过短暂的任职,但半年后他仍成了一个真正的流浪汉,他身上带的钱花完了,而工作还一直没有着落。

胸中的激情终究还是斗不过肚子的空虚,为了活命,文学青年也只能出卖苦力。何世红先是到干柴店劈柴,一星期后当他再也无力举起劈刀时,又“改行”从郊县往海口市批发菠萝,两个月后又改卖当时海南比较少见的大饼和馒头。几个月的苦力终于攒下了2000多元钱,可何世红还是看不到太多希望,他决定回老家发展。但这点辛苦钱毕竟还算不得一笔可观的资本,何世红并不甘心。动身之前他反复琢磨,最后一咬牙把大部分积蓄都买了斗笠,他想把这一西北罕见的商品倒回家乡售卖,再赚一笔钱。他坚信那些斗笠在北方一定非常有市场,而且前景会非常好。他不顾别人的劝说,毅然下了这个大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