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如何与异性交往
28137700000004

第4章 青春的困惑有几多(3)

曾有一个读高二的男生,很认真地和一个他喜欢的女孩谈上了恋爱。这个男孩有一个被他称为“哥儿们”的父亲,因此,男孩并不犹豫,就将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对儿子说:“爸爸最讨厌朝三暮四的人,你如果真爱这个女孩,你就要对她一辈子负责。但你说今后你还要读大学、研究生,如果你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你认为比她更好更优秀的女孩,怎么办?”男孩说:“可是要让我离开她,我会感到很痛苦。”父亲说:“初三时我给你买的随身听呢?”男孩回答说:“你不是给我买了一个更高级的吗?我早把它送给别人了。”但聪明的男孩马上反应过来,爸爸这番话是什么意思。最后他说:“爸爸,什么都别说,我懂了。”

这个男孩从父亲的话里,明白了爱是需要等待的。因为只有等待,才会找到心智真正成熟后的幸福爱情。

这就像树上的苹果,性急的人不等成熟就去采摘,结果只能尝到青涩苹果的苦味;如果耐心等待,当它成为又红又大的苹果时,就能品尝到它的甘甜。伊甸园的爱情之果,是精神之果,幸福之果,更不是随意能采摘的。

因此,每一个准备步入爱情殿堂的人,都需要认真地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

有人说,相逢是缘,相知是缘,那么相爱更是缘了。什么是缘?除了相逢的时间和地点,相爱的缘就是倾慕的异性相互吸引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叫“标尺”。

有个女生这样说:“他是我们班上的‘万人迷’,虽然我知道他除了长得帅一点外一无是处,可我就是喜欢他。”的确,英俊潇洒、漂亮可人、学习成绩好、大胆、豪爽、温柔、体贴、酷……这些都是中学生倾慕异性的标尺。

但是,这个标尺会随着相处的时间越久,随着自己见识越广,甚至见的不同类型的人越多,年龄越大,标尺的尺度都会发生变化。比如,有位女生说:“当他告诉我他喜欢我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我和他的关系一天比一天更亲密。但后来,我慢慢发现,他不但称王称霸,而且还偷抢别人的东西……”这位女生只不过在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了对方的缺点,但一个中学生到真正可以正大光明谈情说爱,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这十年的人生之旅中,不知有多少优秀的异性会像风景般出现在视野里,令人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到那时,就会为自己曾经的低尺之度而痛苦不堪。继续是一种痛苦,终止也是一种痛苦。

我害怕与人对视

“我是一个初中的学生,患了一种奇怪的病,我现在很怕见人,特别是怕面对面地和别人交谈,一到那时,我的眼光便不知道该放哪儿好,心里总有一种恐惧感,怕别人看我。而上课时,我就更不敢看老师了。大概是以前因为成绩好,回答问题又积极,老师讲课时好像总是盯着我这儿。一次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知是自然的还是出于做作,我把眼睛骨碌、骨碌转了几转,可是我突然意识到这样做很不好,可能让人觉得不稳重又做作,这吓坏了,从那儿以后我再也不敢看老师了。为此,我上课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很多时候不得不趴在桌子上,或者假装睁着眼睛看黑板,其实什么也没听进去,一旦老师的目光往我这儿一瞄,我就变得六神无主,竭力将目光避开。后来,我又害怕把自己的这个毛病传染给别的和我一样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便不敢与他们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甚至走在大街上,也不敢看路上的行人。”

小明14岁,他上初三时,突然感到有位女生在看他,从此以后只要一看到她就十分慌张,后来发展到看其他女生也心里发慌,甚至于见到班里其他男生也不敢抬头,上课时总是坐在第一排,这样可以避免与别人的目光对视,但是对于年轻的异性老师的目光也不敢迎视。他认为自己的目光是不正常的。他自己也曾看过不少关于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也知道这种症状叫做社交恐怖,但是一到实际生活中常常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怕人家怀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总也摆脱不了这个阴影,他为此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害怕出入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自知这是一种病态,但是又无力摆脱,十分痛苦。

这两位中学生所述的症状,是青春期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社交恐怖,或称恐人症。它开始是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环境下产生的,慢慢地恐怖泛化到所有的熟人,甚至于陌生人。

在十五六岁到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中,不少人都会出现这种社交恐怖。其症状主要有:怕与人目光对视,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心里紧张不安,甚至手足无措,总认为别人在盯着自己看,或在议论自己;还有些中学生,在课堂上怕看老师,怕看周围同学,因而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敢抬头看黑板,怕老师提问。

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社交恐怖心理呢?

1.青春期的心理矛盾。迈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上需要与他人交往,尤其是与异性交往,但同时又有一种胆怯与羞涩心理,这就在他们心灵上引起了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他人交往,特别希望得到异性的注意;另一方面,他们又怕这种交往或者接触会引起别人的误解,遭到同伴的嘲笑、老师的责备、家长的不允。于是便产生了心理冲突,以致有时异性对他们极其平常的一瞥,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使他们心慌意乱。有些中学生为了避免引起焦虑或解脱内心的冲突,就采取一种幼稚的方法——回避别人的目光。他们幼稚地认为,我不看别人,那就不知道别人在看我了,我内心的想法,内心的慌乱,别人也就不知道了。然而,这种办法常常又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紧张和压力,使他们对迎视他人的目光也产生了焦虑的情绪,进而对其他异性也产生了目光的回避。

2.过于关注自我。青春期开始后,有些青少年总觉得自己什么地方“与别人不一样”,但自己又说不清楚,而这种念头又久久丢不开,常常使他们疑神疑鬼。因此,有些中学生一到社交场合或公共场合,就总以为别人都在看着自己、议论自己,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被别人所审视,非常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于是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虽然心里想给人留下大方得体的印象,结果却常常是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以至一到社交场合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最后发展为社交恐怖。

3.青春期的特殊经历。中学生社交恐怖的产生,与其青春期的某种特殊经历也有关系。例如,有个中学生,一天中午他没有敲门就推开了姐姐的卧室,正巧碰到姐姐在换内衣,吓得他心惊肉跳,赶紧把门关上逃了出去。事后,他心里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自责感,见到姐姐表情就不自然,更害怕与姐姐目光对视,生怕姐姐发现自己内心有什么不道德的念头。以后,他又渐渐将这种恐惧心理泛化到其他人身上,害怕与人目光接触,形成了社交恐怖。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如果遭受了某种特殊的挫折或大意,并在心理上将之视为一种的“打击”或“威胁”,那么在以后遇到类似刺激情景时,便会心生恐惧感。除了这种“直接经验”外,“间接经验”也会引发社交恐怖。例如,有些中学生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就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碰到类似场合便会紧张不安,焦虑恐惧。

社交恐怖是一种由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只要用心理学的方法积极加以调适,是可以解决的。

1.正确对待,消除顾虑。对于有社交恐怖问题的中学生,首先应帮助他正确认识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常见心态。人到了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想引起异性注意但同时又会伴随羞怯感,这是由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态度所决定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越来越成熟了,这种羞怯感也就会渐渐消失了,与异性交往便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一些人,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中学生跟生人说话不敢抬起头,这也是正常的,一旦他们与生人的关系互动起来,就会打破害羞的顾虑,抬起头来与他人进行交谈和目光的交流。另外,帮助他们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有些中学生之所以不敢与人目光对视,是因为担心别人看到自己的目光中有不正常的东西,或怀疑别人从自己的目光中能看到不道德的想法,或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等。这往往只是他们自己未经证实的猜测,其实别人并不这么认为,而觉得你的目光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可以建议他们问问周围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检验一下自己原来的感觉是否真实,原来的担心是否必要。

2.系统脱敏,逐步实践。治疗社交恐怖,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这个治疗方法可以用一个童话故事形象地表达。《怕羞的黄莺》是我们小时候就听过的故事,说的是一只小黄莺很会唱歌,但她胆小、怕羞,一有人听她唱歌,她就不敢唱了,但她很想治好怕羞的毛病。她去请教了许多鸟大夫,如白头翁、白鹅、喜鹊、野鸭等。每个大夫都让她先唱一支歌,才告诉她如何治疗。后来,她不等人家要求,就大声地唱起来。久而久之,她再也不怕羞了。克服社交恐怖像小黄莺治疗唱歌害羞一样,唱得多了成习惯了,就自然不怕了。系统脱敏疗法的具体步骤是:把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场景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出来,如:不敢看他人——不敢与他人目光对视——不敢和人打招呼——不敢当众发言等等。然后,从最低等级开始,先做一会儿放松训练,然后想象自己正在看着他人或与他人目光对视,并体验此时此刻的紧张心情,再做放松练习,再想象,再体会,直到不感觉紧张。依次逐渐脱敏,直到最高等级。当完成了想象脱敏之后,还应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工作场景中去逐渐脱敏,如先到街上对着不熟悉的人抬起头来,看一看别人对他的目光有什么反映,如果心情紧张就作松弛练习:深呼吸——屏气——深呼吸——屏气,不断反复,直到紧张心情松弛下来,再抬起头来,直到不紧张为止。如此逐步实践,就能完全消除社交恐怖的紧张心理。

3.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同时,在集体交往场合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总是以为别人都在盯着自己,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在别人的品评之中,以至老是担心自己一举一动是否得体,结果反而弄得自己紧张拘束。其实,在集体交往场合,你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你,注意你一个人的。因此,要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交往心理定势,不要苛求自己,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反倒会显得自然大方。

考砸了时的心理压力

自从查到高考分数,月阳便一言不发地赖在床上。随即,家里的气氛也变得沉重起未,爸爸把电视机的声音开得很小,妈妈见月阳手机不断接到同学的问分短信,使细声问月阳是否回电,月阳理也不理,除了饭量大减,5天来月阳不洗澡、不上网、不出门。爸爸试图和月阳谈谈,可他反复重复一句“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完了,不如死了算了”。妈妈怕他想不开,干脆请假在家陪他。同样,这几天吕丽也是高考失败。平时,吕丽在班上成绩不错,可由于过分紧张,她只考了376分。虽然妈妈不断地安慰她“上不了公办的,就花钱上民办学校”,可妈妈越是安慰,她的心里越难受。一连几天,吕丽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她觉得对不起下岗的父母。

1.重拾信心走出低谷。这些高考失败的考生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失落感、负疚感、丧失信心、否定自己,有的甚至出现了失眠到焦虑到抑郁的症状。某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张宁提醒说,高考失败出现焦虑、失落感很正常,重要的是如何调整心态、走出高考失败的低谷。首先,考生家长要控制情绪,别对孩子说气话,否则会给孩子压力。其次,适度倾诉是个好办法,考生可向父母、老师、同学讲讲自己的后悔、沮丧,包括诸如“活得真没意思”、“死了算了”等极端想法,在诉说过程中,渐渐地包袱也被扔掉了。考生要放眼看世界看人生,横向对比别人,纵向看自己的人生,人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高考不如意,只是人生若干个失败中的一个。

认识到这一点,丢掉一些幻想的成分后,再来看待高考,可以让今后的目标更切合实际。

2.成才并非上大学一条路。失败考生与家长应懂得“当一扇门向你关上,必然有另外一扇门向你打开”的道理。因为高考只是考查人的部分能力和素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更不能以此推论自己自己将一事无成。成才的道路很多,并非只有上大学一条。对于失败考生的出路,专家分析认为,可以根据自己和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继续深造。其实,一些二级专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具有一技之长的一线操作人员供不应求,如建筑类、服装类、汽车修理类等的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所以失败考生不妨考虑一些民办学校。另外,自考、复读、远程教学也是一条出路。

尊重孩子的隐私

小菊,16岁,下面是她的自述:我很气愤地写信向您反映一件事,我的日记本被人偷看了,而且偷看的人居然是我的爸爸、妈妈,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是撬开我的抽屉的呀!

我喜欢写日记,我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话都写在日记里,这是我的秘密。但是爸爸妈妈这样不尊重我!我气极了,质问他们,他们居然说:“看看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人都是我们生养的。”我真的很生气!

对了,差点忘了告诉你,我是初三学生,我总感到进了初三以后,我已经长大了,成熟了,有好多事我不再愿意像以前那样都告诉父母了,而是倾诉在日记本中,而且我越来越感到日记本、抽屉是自己的领地,我把它们全锁了起来,可想不到他们居然会那样!

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

小江,15岁,下面是他的自述:我是初三学生,我有一个很大的烦恼,那就是妈妈经常私拆我的信件。

我有不少朋友,比如小学里的、外面辅导班里认识的、一起排练节目的,等等。平时学习太紧张了,我们就写信联系。可是信一寄到家,我妈妈就要拆开来,先看看,然后才肯给我。我说了她好几次,她就是不听。我感到自己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小孩子了,应当拥有自己的交友领域了,所以我感到妈妈这样做是不尊重我。

那天,妈妈拆看了我的来信后,一边把信扔给我,一边说:“哼,你现在什么也不告诉我了,我看你瞒得了我。”天哪!我有什么东西要瞒着她呀!

老师,您说我妈妈这样做,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