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氧信息
28137200000026

第26章 你的有氧信息(1)

十五.为你省下80%时间的阅读方法

1.为什么“开卷有益”是错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并没有非常深入地接触这个话题——阅读,更多的时间里,我们谈的是如何制作有氧信息,或者写东西,或者发表演讲,等等。但与有氧信息传播相对的另一面——阅读,显然也至关重要。

如果你深入了解阅读的本质,你将有机会学习众多你身边的人不知道的阅读方法,这些阅读方法可以让你在完成同样阅读效果的前提下,节约80%的时间。想想看吧:经常抱怨没时间的你,如果突然多出来80%的空闲时间,会怎么分配它们?你会去看一直想看的电影?会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会找上让你心仪已久的朋友进行浪漫的烛光晚餐?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之所以能够缔造如此伟大的文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的智慧可以通过龟甲、兽骨、羊皮卷、纸张和互联网等载体不断传承;而动物则只能依靠十分有限的记忆把自己的技能传递给下一代。这种因积累而产生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拉大。正如你看到的,现在端坐在地球食物链顶端的是人,而不是其他物种。而这一切都和阅读息息相关,因为它保证了文明的延续。

我们的阅读,在本质上是在传递文明。也正因为阅读如此重要,所以无论在哪个时代,人们都会非常敬重那些喜爱读书的人。我们会近乎本能地认为那些爱读书的人更有能力,前途也更加远大。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如果改变成“阅读就是力量”,相信也不会有太多人反对。

想想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吧,也许我们的很多爱好都会受到父母的强横干涉:他们会阻止我们爬树,会威胁我们不要去河里游泳,会把我们正在聚精会神看着的动画片关掉,但惟独不会把我们手中的书扯烂,除非这些书对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没有帮助。

这是父母们在本能地保护文明的传承。其实,不只是父母,我们的亲友、师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在鼓励我们阅读,所以才有了“开卷有益”这句话。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在不加拒绝地接受着“开卷有益”的思想。但事实上,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们的一种误导。很多人虽然一直在进行阅读,却并不懂得真正有效的阅读方法。他们受到太多错误观念的阻碍,从而浪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收效甚微。对于这些人来说,如果他们把用在错误阅读中的时间解放出来,去做其他的事,也许会好很多,“开卷有益”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是一种谎言。

如今,有些人已经意识到“开卷有益”的局限性,也许你已经听过一些人对“开卷有益”的批判:就像人有好坏之分一样,书的质量和层次高下也并不相同。读到好书就像是交了好朋友,它会帮助你进步。而读到坏书则像是交了坏朋友,它会把你拉入错误的泥沼。所以,开卷并非都有益,关键要看你读的是什么书。

这种观点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人们更加关注这些观点对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的影响。在这些年轻人中,虽然很少有人因为一本好书而扶摇直上,却有数不清的人因为读到一本坏书而坠入深渊。

也许有人会说,马克思、列宁等一些伟大人物经常批判坏书,并就此发表了许多著作,可见阅读坏书也有好处。但我们都很清楚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不是每个人都具有马克思一样的智商和深厚的知识功底,而那些被马克思批判的所谓“坏书”也只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中的许多书虽然含有瑕疵,却仍然不失为经典著作。真正的烂书,马克思是不屑于去批判的。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所处的时代拥有更多的烂书,和更多的以贩卖烂书为生的商人,这意味着我们生活在更加危险的环境里。稍不留神,我们就会成为烂书的牺牲品。

所以,我们必须要选择地进行阅读,避开烂书,多读好书。仅仅是放弃阅读那些烂书,我们就可以节省50%以上的阅读时间。“读什么”永远应该被放在“怎样读”之前。

仅仅是多读好书就足够解决问题了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好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不管你对好书所下的定义有多苛刻,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着你永远也读不完的好书。当代的好书读完了,还有现代的;现代的读完了还有古代的;中国的读完了还有外国的……你始终会面对先读哪些书,后读哪些书,以及放弃哪些书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有效的选择标准,读好书很可能会耽误你,而不是帮助你。

信息时代为人们提供了空前庞大的信息群,也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困扰。仅2007年一年,中国出版的图书数量就达到了248,283种。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一本书的话(这个速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慢了),一个人一年大约能够读完52本书,这意味着,即便我们马不停蹄地看书,要想阅读完2007年出版的全部图书,也要用上4 700多年的时间,这几乎等同于整个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度,而这仅仅是一个国家一年的图书出版数量。

我们当然活不上4 700年,而且,我们更没有可能想要去读完市面上全部的图书。“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阅读其中的一小部分。假设这些书都是品质优良的好书,你会选择哪些书作为你优先阅读的目标?

2.应该阅读名著吗?

也许你会把目标对准众望所归的名著。那些书是历经岁月磨砺,却越发光亮的明珠,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有数不尽的人对它们进行了慷慨的赞美,而更多的人因为阅读它们而受益……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也可以从阅读名著中受益。换句话说,名著未必适合你。

在生活中,我曾看到一些人在看了名著之后没有太多收获,并因此而感到烦恼。每个人都知道那些名著是接近完美的,有那么多人对它们的存在做出了颂扬,问题显然不在名著身上。那么问题的答案就很明显:是阅读名著的人出了问题。他们希望通过阅读更多次来改变这一点,直到他们有所斩获为止。

这是一种十分令人敬佩的读书精神,我们的祖先把它概括为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相信,发明这句话的前辈们一定是在自己苦读的过程中有所顿悟,从而有感而发,说出了这样的话。

顿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存在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而且它的存在也是非常的重要。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就是一种顿悟,从而让近代物理学产生;释迦牟尼创建佛教的过程也应该算作是一种顿悟,从而让东方最伟大的宗教得以产生。

但是顿悟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它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没有人会知道自己是否能产生顿悟,更无从知道自己顿悟的具体时间和需要耗费的精力。这就像一场赌博,你投入的是不可预知的时间和精力,而得到的也是不可预测的结果。

就像拉斯维加斯老虎机前的赌徒一样,虽然你经常会听到有人狂喊着自己发财了,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默不作声的倒霉蛋。在顿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同样能够听到呼喊着“悟到了”的人,但他们也只是阅读者中的少数人,而且他们为此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如果用在其他方面,原本是有可能会产生比顿悟更好的结果的。

所以,我并不赞同使用顿悟式的学习方法。至少,我们不应该把它作为我们常规的学习方法。苦读并期待顿悟的结果往往是自食苦果,而不是品尝到甘甜的果汁。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阅读名著的问题,阅读名著也许是一件好事,不过如果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太多的阻碍,并产生了“再多看几遍也许就能明白了”的心理时,那它就已经开始向坏事的方向转化了。如果你已经开始了重复多遍的阅读过程,并期待有所顿悟的话,那这件坏事就成为确凿无疑的事实了。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把时间和精力搭在了根本不适合自己的名著身上,他们觉得阅读名著是一种荣耀,而阅读了名著却没有读懂是奇耻大辱。而事实上,为并不适合自己的名著耽误时间才是最大的耻辱。如果这些名著的作者们还活着的话,他们也会因为这些人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阅读他们的书而感到遗憾。

如果说,名著并不一定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对象,那么,优先阅读别人推荐的书目会怎么样?尤其是当那个人就是我们心中的偶像时,他的推荐显然是极具魅力的。

有很多人都喜欢阅读名人推荐的书目,而且获益匪浅,但也有一些人在阅读别人开出的书单时遇到了麻烦。他们发现那些书并不像推荐人描述的那样好。但是看了推荐人的推荐辞,又不得不让他们怀疑也许是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理解能力出了问题——因为推荐人的确是凭借着对这本书的阅读而取得巨大的收获的。

这让我想起了小学时代读过的一篇课文——《小马过河》,我们很多读书人都是那匹站在河边的小马,面对着松鼠们和黄牛们的推荐或批判,我们不知所措。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听信谁的话——松鼠和黄牛都没有撒谎。把书目推荐给你的那些人都是无私的、真心奉献的人,他们的确因为阅读了这些书籍而获益,也的确看到了某些书的糟粕。不过,如果你只是因为他们说的是真话,就把他们的话照单全收的话,你也会像那匹小马一样犹豫不决,或者在盲目的冲动下尝到苦果。

问题真正的关键在于明白你是谁,什么是真正适合你的。

对小马来说,它应该仔细审视自己的身高,并揣摩松鼠和黄牛的话。能够淹死松鼠的河流可能是深不见底的,也可能是浅得可笑的,考虑到松鼠的“海拔”,小马应该明白松鼠的话对自己的参考价值不大。而黄牛的话就重要多了,与松鼠相比,它的身高和小马更为接近,可以成为一个相当不错的参照物。而且,黄牛提供了十分详细的测量数据:河水只没过脚脖,这等于把河水的深度告诉了小马。小马可以先看看黄牛的脚脖在什么位置,然后再看看这个高度大约在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从而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到河水对自己的威胁,并进而决定是否继续趟水。

如果每个看到推荐书目的读书人都能如此这番地思考,那么他们一定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3.你真正需要的阅读方法

挑选名著作为阅读的对象,并不能帮助我们从浩瀚的书海中找到一条省时省力的捷径。阅读别人推荐的图书名单,也不能确保我们进行高效率的阅读。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法——有氧阅读法。

什么是有氧阅读法呢?简单的说,就是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有价值的阅读的方法。

想实现这一点,你必须密切关注以下几件事情:

首先,要弄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像小马在过河前有必要弄清自己为什么要过河一样,你也有必要在阅读之前弄明白你为什么要进行阅读。

有的人希望通过阅读赚更多的钱;有的人希望通过阅读增长自己的学识;有的人希望通过阅读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希望通过阅读获得轻松和快乐……不同的人在阅读时抱有不同的目的,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阅读目的。看看你书架上的藏书,翻阅一下它们各自所属的类别,你就能理解这一点。

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对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是十分关键的。我们都查过字典,当你遇到一个生字时,是泛泛地浏览整本字典,还是直接去查找与你要找的字相关的信息?答案当然是后者。一旦明确了自己的目的,你的目光就将变成一块强有力的磁铁,那些与你的目的无关的信息统统都会被忽略,而那些与你的目的直接相关的内容则会被迅速地“吸”出来。

目的不明确的阅读,就像是没有对准焦距的相机,又像是没有对准准星的来复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只能得到模糊的结果。那些模糊的照片,飘忽不定的子弹,效率低下的阅读都是由于缺少明确的目的造成的。

道理很清楚,但是肯遵照着这个简单道理行事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多。下次,如果你看见朋友正在读书,可以问问他,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也许你会听到这样的解释——“没事翻翻”。不要嘲笑你的朋友,仔细想想,我们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回答。也许有的。如果我们停止“没事翻翻”,会有多少宝贵的时间被释放出来?

还有些人貌似拥有明确的目的,但实际上这些目的并不是他自己的,这些人就是前面我们提过那些追逐名著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连名著的大概意思都不知道,能够帮助自己解决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就一头扎进去,再读得一头雾水地钻出来,并心安理得地对自己说:“这本名著,我已经读过了。”你认为这样的阅读有意义吗?

还有的人喜欢追捧流行书籍,他们热衷于搜索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榜单,并照单购买,当他们走进书店时,那些贴在橱窗上的新书海报会在第一时间粘住他们。对这些人来说,错过流行书籍就等于错过了时代。他们甚至不敢肯定自己买了之后是否会看。但是,只要那些书进入了流行的行列,就一本都不能少。当别人谈论起这些流行书目时,他会很自豪地说:“这些书,我早就买了。”在书店付款的那一瞬间,他们的大脑往往会产生幻觉,以为被掏钱买下的书已经在同一时间灌入自己的脑子了。

还有些人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书名和封面上,那些新奇的书名和花哨的封面往往会帮助他们做出购买决定。我猜测,这些人可能并不知道,那些新奇的书名往往并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出版社、书商和作者共同决定的结果。书名的质量和书籍的质量也没有必然的关联,很多烂书往往拥有一个响亮的好名字,这也是出版社敢于下注的重要原因。而那些真正堪称精华的书籍,却未必拥有足够响亮的书名。

封面和书脊的制作基本上与作者无关,那是美术编辑的工作。很少有作者亲自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也很少有美术编辑阅读过他们装帧设计的书。怎么样?你还会觉得书名和封面是衡量书籍质量的重要标准吗?

你应该还记得南辕北辙的故事。当你的方向是南时,无论你向北跑得多快,也无法到达目的地。同样,如果你眼下真正需要的是一本解决心理问题的书籍,那么阅读计算机软件书籍是无法帮你满足这一需要的。如果你现在最需要的是提高一项工作技能,那么阅读玄幻小说也无法帮到你。这并不是说计算机软件书籍和玄幻小说没有用,而是对于现在的你是否有用,是否有需要的问题。

了解了自己的需要,不但可以节省你的时间和精力,更可以让你在阅读中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这对提高你的阅读效率大有帮助。

与阅读目的直接相关的,不只是我们的需要,它还要受我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制约。选择真正合适的书籍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