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氧信息
28137200000023

第23章 有氧信息时代的英雄们(5)

准备演讲中最繁琐的过程莫过于撰写讲稿和背诵讲稿,对于那些有过演讲中忘词经历的人来说,这个过程是十分痛苦的。但是卡内基先生却直截了当地减轻了这种痛苦,他在书中格外强调,无须背讲稿。

这在传统的演讲者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尽管他们也恨透了这种准备演讲的痛苦过程,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没有演讲稿的演讲是无法想像的。卡内基当然了解读者的这种心理,所以,他并没有直接采用摆道理的方式说明这一点,而是再次讲起了故事,其中,关于丘吉尔永远放弃背诵讲稿的故事最为引人注意。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丘吉尔是反抗纳粹的英雄,很多美国民众都十分崇拜这位强硬的英国领袖,如果连一位这样受尊敬的人都认为演讲不需要背稿的话,那么,原本看似离经叛道的观念也就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在摆出了事实依据后,卡内基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理论说明:

背出来的演讲再熟练,也是生硬的,没有生命力的。无论你是否是个演讲的高手,都能听出别人的演讲是事先背好的,还是自然说出来的。与那些生硬的书面语相比,我们当然更愿意听灵活亲切的口头语。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冒着记忆失灵的危险去背诵讲稿呢?

一篇演讲稿,如果演讲者背了数遍都还记不住,那么只听一遍的听众又怎么会记住?如果听众记不住,那么再好的演讲稿又有什么意义?类似的质问解开了囚禁这些准演讲者们多年的心灵枷锁。他们终于意识到,演讲之所以如此困难,是因为他们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将那些背诵出来的演讲和自然而发的演讲做一下对比,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难以背诵的演讲稿都是无氧信息。它们要么艰深晦涩,要么繁琐冗长。背诵这样的讲稿,无论对演讲者,还是对听众,都是一种负担。而真正受欢迎的却是有氧信息。尽管它们的制作过程非常简单——演讲者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目标随机性地调整语言——但它

们却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这些话很容易理解,也很有道理。它们更容易引发听众的共鸣,也更容易为演讲者带来掌声。

真正的准备应该是你的自信以及你对演讲话题的了解,卡内基十分反感学员对自己不了解和不喜爱的话题发表演讲。如果你自己对这件事情都不了解,你根本没有办法让听你演讲的人理解;如果你自己都对自己所讲的东西不感兴趣,就更不可能对其他人讲的东西产生兴趣。

3.卡内基的演讲教室(下)

拥有对演讲话题的了解和热情,就等于拥有了演讲成功的法宝。当马丁路德·金向全世界诠释他的梦想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对黑人解放运动的了解,还有贯穿整个演讲的对不同人种间平等相处的强烈渴望。这种强烈的热情甚至可以感染与黑人解放没有直接关联的人们,比如我们中国人。

再看看亚伯拉罕·林肯吧。他在葛底斯堡的超短篇演讲之所以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不但由于他非常了解正在发生的南北战争以及其中的意义,更在于他对自由、平等理念的热爱和坚持。

几乎所有伟大的演讲家,都会在他们的演讲中饱含热情。而这种热情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讲话题的充分了解。

如此,卡内基便把常人看作神秘莫测的演讲技能变成了人人都可以学会的基本技巧。可是仅仅了解这些技巧还不足以让一个演讲者成功。他强调,成功演讲的最后一个秘诀,也是最难做到的秘诀,就是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演讲实践。

在卡内基看来,演讲是一种类似于游泳一样的技能性活动,仅仅依靠阅读教材或相关书籍是永远做不好演讲的。就像想学习游泳必须下水一样,想要学会演讲也必须经常实践。在卡内基的培训班里,每一位学员都必须亲自进行演讲,大多数人对演讲的恐惧就是在培训班上克服的。

这样,通过简单、有趣、实用的讲解,卡内基成功地把自己在培训班上总结了数十年的宝贵演讲经验写进了《语言的突破》中。

也许卡内基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语言的突破》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演讲技能的书籍,稍加修改,我们就可以把它变成《文字的突破》、《沟通的突破》,等等。因为它涉及到众多通用的有氧信息原则,这些原则不但能够在演讲中发挥作用,也能在其他信息传播方式中发挥作用。“讲故事”、“简单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无疑是卡内基书中阐述的最重要的有氧信息原则。除此之外,还有好多重要的有氧信息技巧也被写进了书中。

“受众导向”原则在《语言的突破》中被单独设置成一个章节来阐述,为了确保读者能够真正领会到这个有氧信息原则的奥妙,卡内基提出了5条重要的具体规则:

规则一是“根据听众的兴趣来演讲”。这是个大方向的问题。其实,无论是演讲,还是其他信息传播方式,选择信息受众愿意接受的信息内容和形式总会更受欢迎。卡内基列举了美国商会会长艾力克·钟斯顿在奥克拉荷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作为案例,尽管钟斯顿并非奥克拉荷马人,但是为了准备这场演讲,他查阅了众多有关奥克拉荷马的资料,其中甚至包括在档案室中陈放了数十年的《奥克拉荷马日报》。

规则二是“给予诚实、衷心的赞赏”。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聆听真诚的赞美,当我们能够挖掘出信息受众身上最闪光的部分时,我们也会收获他们的认可。这个规则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也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规则三是“与听众化为一体”。即便你的演讲与听众没有明显的直接关联,你也要想方设法让你的演讲和听众扯上关系。卡内基培训班上有一位学员以《硫酸》为题做了一篇演讲,这原本不是一个让普通人非常感兴趣的主题,但是,由于这位学员能够把硫酸同生活中的众多细节联系起来,从而使得这次演讲十分成功。比如汽车、电灯和水龙头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都和硫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哲学的角度讲,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在一起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寻找你的话题和听众生活的关联。

规则四是“让听众参与演讲”。这条规则在如今的培训界中,已成为铁律,只不过措辞稍有变化,由原来的“参与”变成现在的“互动”。卡内基比较喜欢的互动方式是现场提问。这种技巧直到今天仍然是培训互动中的法宝。当然,还有参与幅度更大的体验式互动,即让听众走出座位,做更大范围的身体活动,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体验式培训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作为现场进行的演讲,无疑在互动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即便是以文字的方式传播信息,也可以进行互动。当我们更多地使用聊天式的口气进行写作时,当我们为读者精心设置一些他们不得不立刻思考的问题时,都可以起到与现场互动相似的结果。

规则五是“采取低姿态”。饱满的稻谷总是低垂着脑袋,只有未成熟的谷物才会高昂着头颅。原则上,不会有人喜欢自吹自擂的人,因为他们的行为既粗俗无礼,也总会显露他们的无知。但谦虚的人,一般会得到更多尊重,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尊重别人。“采取低姿态”无疑是一种聪明人的做法,因为它充分考虑到了信息受众的需要。

除了“受众导向”原则,《语言的突破》还对“画面式语言”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谈到准备演讲的环节时,卡内基首先谈到了“要具体化”的原则。一位大学教授和一个流动商贩在一起演讲,谁更受欢迎?从卡内基演讲培训班的实践结果来看,流动商贩的演讲似乎更胜一筹。这倒不是因为流动商贩的演讲有着更深刻的内涵,而是因为他能够以更明确、更具体的方式阐述主题。

明确、具体的表述方式,实际上也就是画面式语言,为了说明这一点,卡内基举了一个例子:说“马丁·路德小时候既倔强又顽皮”就是抽象的,马丁·路德究竟顽皮到什么程度?又倔强到什么程度,关于这些细节,我们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说“马丁·路德的老师经常打他的手心,有时一个上午就要打十五次之多”,听众就会在脑海里形成深刻的画面印象,并更容易理解马丁·路德的顽皮和倔强。

在随后的章节中,为了进一步加深读者对画面式语言的重视,卡内基更直接提出了要“展示演讲的内容,使其视觉化”的要求。如果你只是凭借语言来讲解如何挥动高尔夫球杆,可能不会有多少人感兴趣。不过,如果你当着听众的面实际做一下挥舞球杆的动作,大家便会目不转睛地看着你。

当然,并不是所有演讲内容都适合用动作来表达,不过我们可以“利用具体、耳熟能详的字眼,造成鲜明的影像”,即画面式语言。在这里,卡内基举了爱德文·史洛森的文章作为范例——尼亚加拉大瀑布是很多人熟悉的。不过它究竟蕴藏着多大的能量就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了。为了说明这一点,爱德文·史洛森这样写道:“我们知道,美国境内有几百万人吃不饱,穿不暖。然而,在尼亚加拉瀑布这儿,却平均每小时浪费相当于25万条的面包。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像,每小时有60万枚新鲜的鸡蛋从悬崖上掉下去,在漩涡中造成一个大蛋

卷……我们也可以想像,一家大百货公司每天从伊利湖上漂下来,把它的各种商品冲到160英尺的岩石下。”

抽象化的理念用形象化的动作体现,卡内基的演讲教室成为有氧信息的培训基地。

十三.打造畅销书的秘密

1.紫色风暴

2000年,一本紫皮小书悄然出现在中国各大书店的货架上,一开始,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到它,但是随后该书创造的巨大销量开始让众多书店和出版商侧目。读者的强烈渴求和出版商的盈利动机碰撞在一起,擦出了数个巨大的火花:先是各大报纸对这本书进行连篇累牍的推荐,随后便是与图书同名的话剧在全国各个城市上演。一场紫色风暴开始席卷全国。

2001年,中央电视台炙手可热的黄金栏目《对话》把该书的作者请到了节目现场,做了一期与该书相关的专题节目。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将该书所讲的内容作为选修课向学生传授。

这场紫色风暴的主角是一位日裔美国人,他叫罗伯特·清崎。而他写出的这本书便是著名的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

“富爸爸”系列丛书进入中国已经有8个年头了,这场紫色风暴的高潮当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它的余波至今仍未散尽。走进全国各大书店,你仍然能够看到这套丛书的影子。虽然这套丛书的出版社已经由一家变成数家,书籍的外包装也与时俱进,精美了许多,方便上班族的袖珍版也搬上货架,但它的内容和风格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谈到财商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富爸爸”。

“富爸爸”系列无疑是一本相当成功的畅销书,无论在中国,还是它的发源地——美国,我们都能找到该书数量庞大的忠实读者群。

“富爸爸”系列丛书只是众多从海外引入中国的畅销书之一。早在1998年,科利华集团就耗费巨资引入美国的畅销书《学习的革命》,其版权页下面的印刷数量——500万册,的确是个令人咋舌的数字。最终,这本书的巨大成功让科利华集团拥有了雄厚的资金,并成功上市。在“富爸爸”之后,也有很多相似的畅销书席卷中国,并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如《谁动了我的奶酪》等。

畅销书是个很微妙的概念,如果单纯就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似乎只要是销量很大的书就应该算畅销书,但是,佛经的销量很大,却从没有人把它叫做畅销书;中小学教材的销售数量更大,它们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畅销书。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书才算做畅销书呢?这还要从“畅销书”三个字的来源说起。

畅销书并不是根红苗正的汉语词汇,它来自美国,从1903年开始,《读书人》月刊每期公布本月内最好销的六本书,称为“畅销书六册”,这是“畅销书”一词的首次正式出现。在当时,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推荐书籍的方式。从此,美国人开始逐渐习惯于用“畅销书”这个名词,为那些在一段时期内引人注意的书籍贴上标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畅销书”这一说法逐渐普及到美国以外的各国出版界,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

值得关注的是,畅销书的概念是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的,它的考察时间范围一般是出版后较短的时间内。考虑到畅销书的名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时时更新,如果一本书在推出后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太好的销量,也就基本没有指望在以后的日子里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了。因为在今后的日子后,会有更多的图书新贵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使得畅销书领域内的拼搏厮杀格外惨烈,所有希望登上排行榜的准畅销书都在争夺人们的注意力,如果你不能做到让读者尽快认识到你的书籍的价值,而且买下它,你就输了。

这种情况让畅销书的作者们十分痛苦,也十分辛苦,他们不得不为争夺人们的注意而绞尽脑汁,也正是在这种高强度的竞争中,畅销书的作者慢慢发现了一些更容易吸引读者的诀窍。即便是完全相同的内容,使用不一样的写作方法,也有可能提高书籍的销量。这些诀窍在畅销书不断生息繁衍的过程中慢慢沉淀下来,逐渐成为一系列原则。灵活利用这些原则的作者,可以让自己的书像花粉吸引蜜蜂一样吸引更多的读者。

一旦掌握了这些原则,你也能做到那些畅销书作家们曾经做过的事。无论阅读你的文字的那个人是你的上司、下属、同僚,还是爱人、朋友、陌生人,掌握了这些原则的你都能让别人更喜欢你的文字,更乐于接受你的观点。

2.制作畅销书的原则(上)

畅销书的制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实际上就是有氧信息原则。应用了有氧信息原则的畅销书作者,在签名售书的时候永远最开心。而应用了有氧信息原则的你,也总能够在别人认可你的文字时更有成就感。

第一,受众导向原则

受众导向原则是畅销书写作的第一个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受众导向”原则在畅销书写作的过程中,首先意味着:畅销书作者应该把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尽量淡化自己的利益。

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是人类的天性。翻翻你的日记,看看哪个字被重复得最多?如果我没猜错,那个字大概应该是“我”。卢旺达种族屠杀导致600人死亡,在你看来很可能是件小事;不过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位亲人离去,那一定是件大事。美军在关塔那摩基地虐待伊拉克囚徒,对你来说很可能是件小事;但昨天被领导批评这件事,在你看来一定是件大事。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房地产市场紊乱在你来看可能是件小事,但由此引发的你所购买的基金暴跌一定是件大事……

我们总是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更关心,这一点任何畅销书作者都不会掉以轻心。能否让读者感受到畅销书与他们个人利益的关系,是畅销书作者能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