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氧信息
28137200000021

第21章 有氧信息时代的英雄们(3)

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数人都丧失了这种好奇心,我们甚至回忆不起自己曾经问过的这些问题,但是霍金的好奇心却一刻也没有消退过。即便应用着世界上最复杂难懂的数学工具,霍金也仍然保持着那份珍贵的童心和好奇心。

所以,在讲完刚才那个故事后,霍金立刻问了如下的问题:把我们的宇宙比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相当荒谬,可是为什么我们自以为知道得更多一些呢?我们对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呢?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这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

这些问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我们熟悉的,甚至那就是我们儿时曾经问过的问题,但琐碎的生活让我们停止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现在,霍金开始帮助我们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他真的能引领我们找到答案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们会很自然地关注霍金下面要说的话。

《时间简史》不但简单、有趣,而且实用(而这三点恰恰也是有氧信息最本质的特征)。尽管没有了数学公式,没有了抽象的术语,但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表述的观点都是经得起最严格的学术检验的。他希望人们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更多的,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的知识,以及关于生命的本质的知识。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从事何种事业,首先我们都是生命有限的人,相对于存在了数十亿年的宇宙来说,我们的生命只是短短的一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有限的一生去了解相对无限的宇宙。明白了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才能更好地存在。

霍金用他的《时间简史》,为自然科学的撰写者们提供了有氧信息的制作样板。当读者们惊叹“原来科学书籍也可以这样写”时,很多学者也纷纷加入到制作有氧信息的队伍中来。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就是其中之一。

2.让经济学著作更畅销

说来让人有点惊诧,曼昆的名字之所以被喜欢经济学的人所熟知,并不是因为他身在著名的哈佛大学(很多人甚至不太关心他是哪所大学的教授),也不是因为他曾经做过总统顾问,而是因为他写了一本经济学教科书。

我们都曾经经历过学生时代,我们也都很清楚教科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被迫购买的一类书籍,而且这些书籍也往往是我们最讨厌的。在这个宣扬“顾客就是上帝”的时代,很难想像会有让“上帝”难过并买单的商品,教科书算得上是史上最牛哄哄的商品了。

当然,上述情况只描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对于读者来说,阅读教科书往往是一种痛苦。而对于作者来说,撰写教科书也未必是一种幸福。台湾作家刘墉曾经说过:很多伟大的文章一旦写进了教科书里,就变得索然无味。人们总是对被迫接受的东西敬而远之,即便教科书里的很多知识真的很有用,学生们也很难立刻理解这一点。当我们看着那些枯燥的理论、陈旧的案例、古板的行文时,很难相信这些印在白纸上的黑字除了帮助我们应付考试之外还会有什么用?

因此,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教科书是与有趣绝缘的。让教科书引发人们的兴趣,就像听催眠曲来保持清醒一样困难。

当猫习惯了抓耗子,耗子也习惯了被猫抓时,我们便说“猫抓耗子是一种天性”。如果学生一看到教科书就犯困,是不是要把教科书引发犯困也看作是人的天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曼昆的回答是“NO!”

与大多数教材的编写者相反,曼昆认为,学生不喜欢教科书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那里,而在教科书身上,是教科书的陈旧古板的写作方法引发了学生的抵制。他决心改变这一点。当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那本名扬天下的《经济学原理》还只是他大脑里的一个雏形。这时的曼昆也许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做的事情也正是有氧信息原则最本质的体现——受众导向。

曼昆希望写一本学生们喜欢的书。想要让那些沉浸在篮球、HI-POP电玩和重金属乐队中的年轻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教材上,谈何容易?但曼昆自信满满。他相信,既然神奇的经济学能够在数十年前打动他,就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在数十年后打动他的学生们。

很幸运的,曼昆做到了这一点。他撰写的教材《经济学原理》在全世界畅销上百万册,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十分稳定的方式增加。不仅仅是哈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许多国际知名大学都在同步使用曼昆的教材。难得的是,此书被公认为经济学入门的最佳读物,很多原本对经济学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也购买了此书,并通过现实或网络渠道向亲友们推荐此书。当你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实际上也在扮演着推荐者的角色。与其他推荐者一样,我也是该书的忠实读者,并从中获益匪浅。

是什么力量让枯燥的经济学变得妙趣横生?是什么力量让引人入睡的教材变成了人人推荐的畅销书?答案尽在有氧信息的原则之中。

与霍金的宇宙论相似,曼昆要向学生们介绍的,也是一门充斥着数字和公式的学问,而数字和公式无疑是大多数人都十分讨厌的信息形式。即便你去问选修经济学的大学生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会告诉你,学习经济学并不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

曼昆深知自己无法改变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无法像霍金一样省略几乎所有的公式和数字。所以,他把制作有氧信息的突破口,选在了有氧信息的第三个基本要素——“实用”上。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作为一名曾经进入白宫为布什总统做经济顾问的经济学家,曼昆不但了解经济学与国家政策的关系,更了解经济学与普通百姓生活的关联。在全球普遍施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经济问题无疑比任何其他领域的问题更加引人关注。

遗憾的是,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并没有充分体现在传统经济学教材中,学生们也很少思考他们所学习的公式与原理与他们的个人生活有什么联系。这就像你交给一个人工具,却不告诉他这个工具是做什么用的一样。

曼昆希望改变这一点。他希望让经济学变得更加实用,更加贴近生活。

读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读者应该还记得,这套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都设有“新闻摘录”和“案例研究”的板块,这两个板块无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同时也是最具实用性的。其中,“新闻摘录”板块是对有关经济学问题的社会新闻的直接摘引,而“案例研究”则是曼昆对现实生活中经济问题的探讨。

尽管教科书的制作周期使得它无法像娱乐周刊一样迅速更新,但曼昆仍然尽量保证教材中的新闻材料的新鲜性。以《经济学原理》第4版为例,其中文版在2006年发售,而教材中使用的大都是2004年以后的新闻。学生们在捧读这些“新闻摘录”时,就像是在阅读昨天刚刚读过的报纸。稍有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是在了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后去阅读这些新闻的,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与“新闻摘录”相比,“案例研究”并不局限于某一则具体的新闻,它可以从更加宽泛的角度探讨一些实际的生活问题,这是一个更加实用的板块。

在讲需求曲线移动的时候,曼昆设置了一个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研究,叫做“减少香烟需求量的两种方法”。

吸烟现象在各国青少年中均比较普遍,尽管各国政府和媒体都在不停地宣传吸烟有害健康,尽管香烟的侧面大都标注着警告标识,但吸烟的人还是未见明显减少。经济学有办法处理这件事情吗?曼昆在这则案例研究中给出了答案:政府和媒体所做的有关香烟危害的宣传,在经济学上,是使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发生移动的行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减少香烟的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但是,很明显,当这种做法长期实施后,那些仍然选择吸烟的人貌似对这种做法已经有了免疫力,他们不会因为政府和媒体的宣传而改变自己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还可以提供第二种方法——提高香烟的价格。无论是对烟草抽重税,还是对香烟的价格进行限制,都可以实现同一种效果——让那些烟瘾不是很重的人因为烟价的上涨而减少吸食的数量。

像这样和生活紧密联系的、高度实用的内容,在曼昆的著作中比比皆是。为了将实用性原则贯彻到底,曼昆还在书中写了一篇读书指南。在这份指南中,曼昆鲜明地提到“实践、实践、再实践”和“不要忘记现实世界”的学习经济学的原则。对于经常埋头于图标和数字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们来说,没有比这些忠告更实用的了。

曼昆深知那些选修经济学的学生未必对经济学有多喜欢,很多人对专业的选择就像拉斯维加斯的赌徒对骰子号码的选择一样,所以他决定要在教材里对经济学进行“推销”,他希望学生们能够明白自己正在学习的是一门多么伟大的学问。在教材的第二章,曼昆提供了一份参考资料,列举“什么人在学习经济学”。毫无疑问,这些名字的主人都很引人注目,比如罗纳德·里根、科菲·安南、阿诺德·施瓦辛格,等等。随后,他又以新闻摘录的形式告诉学生“为什么你应该学习经济学”。到了第三章,曼昆甚至把推销经济学的理由延伸至4万年前。通过对尼安德特人灭亡原因的分析,曼昆引导着学生得出结论——那些不愿意了解经济常识,拒绝贸易的民族更容易遭到毁灭!

我想,如果汽车推销大王乔·吉拉德能够看到这本书的话,也会对曼昆精彩的推销鼓掌吧?

作为典型的有氧信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除了具备实用性,还具备“简单性”和“趣味性”这两个重要的有氧信息特征。

与那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有氧信息作者不同,曼昆把《经济学原理》写得如此简单易懂,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曼昆把简明性作为其写作的最高原则。

实际上,与经济学相关的道理实在是数不胜数,看看以经济学为主题的专业书籍你就可以了解到这一点,即便是曼昆所写的教材,也足足有近800页的厚度。如果所有的道理都必须在全部看完这些著作之后才能了解,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愿意读下去。曼昆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对已知的与经济学相关的道理进行大幅度地简化,把它们缩略成短短数行的十条原理。这就大大简化了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学的难度。

而为了进一步让信息简单化,曼昆更是在这些原理的措辞上下足了功夫,最典型的是曼昆总结的十大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你注意到这十个经济学原理有什么特点了吗?它们中很少包含正统经济学的术语。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即便你没有任何经济学方面的基础,即便没有任何老师在你身边辅导,你也能轻松读懂这些原理。

简单的行文方式,让阅读《经济学原理》变得格外轻松。但是,作为一本经济学教材,《经济学原理》还是不可避免要使用到术语。如果规避所有术语,学生们固然能够在阅读教材时体会到更多的轻松感,却难以形成对经济学理论化、系统化的认识,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曼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为了尽量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曼昆十分体贴地在所有出现术语的地方做了注释。这些注释被印刷在正文的旁边,很像是读书笔记。学生们无须翻页,就能及时看到这些术语的解释,方便极了。这还不算,在所有行文稍微复杂一点的地方,曼昆也在页面的边框里写上注释,并时常提示某某术语或者原理曾经在哪里出现过,以巩固学生的记忆。

在关注简明性的同时,曼昆也没有忘记让《经济学原理》变得有趣,尽量使用最新的新闻摘录,就是曼昆为有氧信息的趣味性所做的努力,而且曼昆的努力不止这些。仅仅是翻一翻目录,你就能看到曼昆的著作与其他经济学著作的不同——“超级橄榄球赛与经济学”、“泰格尔·伍兹应该修剪自己的草坪吗”、“人体器官市场是否应该存在”、“黄石公园的收费应该像迪士尼乐园一样高吗”。

当你看到这些标题的时候,是否会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冲动呢?曼昆要的就是这个。通过把学生们熟悉的、喜爱的事物和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曼昆为学生们提供了喜爱经济学的充分理由。这些充满时尚气息的标题还会与时俱进。

对于经济学来说,图表是不可或缺的,而对于曼昆的经济学来说,各式各样的照片和漫画是不可或缺的。很多西方学者都喜欢借用中国的谚语,在使用图片这一点上,他们最常引用的一句话是:一图胜千言,不知曼昆有没有引用过这句话。但是,从他在《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表现中看,这个道理他一定懂得,并铭记在心。

单纯就知识的讲解而言,曼昆在书中使用的绝大部分图片都是不必要的,即便把它们统统删掉,也不会妨碍你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但是你对这本书的印象会大打折扣。

花朵为了让蜜蜂为自己传粉,会进化出美丽的花瓣,迷人的芳香,蜜蜂被花瓣和芳香所吸引,却间接地帮助花朵们完成了授粉。难道人类不应该学习一下花朵的智慧吗?当我们用图片和有趣的信息作为美丽的花瓣和迷人的芳香时,学生会被我们的信息所吸引,从而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曼昆显然明白这番道理,所以他才会不厌其烦地在书中使用各种图片,而且是新鲜的、生动有趣的图片。

十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

1.巨人的诞生

100多年前,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农家里,一个男孩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刚出生时,他并没有显示出与任何其他婴儿的不同。除了是个男孩这一点比较让人兴奋外,再没有什么让他的父母更加高兴的理由了。童年时,他也没有显现出任何不同寻常的迹象。和其他农村的孩子一样,他在放牛、割草中度过了最初的学业。

尽管家里的农活需要人手来干,但是男孩的母亲还是坚持让男孩继续读书。因为她婚前做过老师,深知有知识的人可以活得更体面、更轻松。

16岁时,这个男孩继承母亲的心愿,进入了密苏里州的一家师范学院就读。在这个由市镇居民组成的大家庭里,他没有感受到太多的欢乐——贫穷把自卑像马掌一样钉进他的心里。他曾经试图通过棒球在学校里出人头地,但是他没有出色的身体条件;他也试过用演讲吸引大家的目光,但迎接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