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通过控制和调节文字信息的篇幅,我们可以使信息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显得十分精干,从而形成明快的节奏。
4.内容上的节奏当然,不只是信息的篇幅,信息的内容也可以进行节奏上的调节。由于读者对于信息的理解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容易理解的、简单的内容要先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故事开头。这样做的效果就像我们运动时的热身一样,可以让读者很快适应我们文字信息的节奏。
需要深入理解的、复杂一些的内容自然要放在后面说,而且一定要长话短说,要在读者还没有感受到信息的难度时,就让复杂的信息介绍宣告结束。
当复杂的信息延续过长,以至于必须重新阅读刚刚读过的某个段落或篇章才能理解接下来的意思时,读者很有可能会放弃继续阅读。很多读者对书籍和文章的反感就是从重复阅读来的。
第一,要有预告
就像电视节目都有预告一样,你的文章也要有预告。没看见专业论文往往都会把论文的摘要放在文章的最前面吗?那是为了方便从未读过这篇论文的人,可以在短短数秒内,大致知晓这篇文章的主题。如果摘要中所涉及的内容正是读者关心的,读者一定会继续读下去;如果其内容是读者并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避免浪费时间。
虽然我们在大多数情况并不是在写论文,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尤其是在写比较复杂的内容时,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读者理解和记忆上的负担。仅仅是大概介绍一下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就可以让读者阅读时产生的理解性障碍减少40%以上。这首先是因为读者在思想上有了足够的准备,大脑中与提要相关的内容都被提取到意识表层,从而帮助读者理解接下来的内容。其次,提前介绍大概也可以让读者在大脑中形成一张内容路线图,他将很清楚接下来所要讲的东西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而不至于在看了后面的内容后又忘了前面。
第二,要有总结
有开头,就要有结尾。介绍完摘要后当然是要正式讲述其中的内容,但是,如果信息的总篇幅过长,读者还是很容易忘记自己究竟读了些什么,所以,在信息的主体部分结束后,我们最好进行一下总结,把前面所讲的内容做一下归纳。让读者知道自己都读了些什么,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
前面两个技巧可以被总结为“有头有尾”。适当地使用这两项技巧,可以为读者带来更方便的阅读体验,也能够增加文章的有氧性。
第三,及时提醒
你会在见到一位许久未曾谋面的朋友时想不出他的名字吗?你会在电话的另一端被要求你猜猜他是谁的时候无话可说吗?
我们的记忆并不总是十分灵光的,尽管那个人的名字就在你的舌头尖上,尽管你知道你们见过面,但你就是说不出他的名字,这样的事情是很常见的。
同样,当相同一个概念或内容分别出现在不同的章节时,我们有时也会很疑惑:我们知道曾经见过它们,但问题在于我们已经不记得它们的确切意思,更记不得它们曾经在哪里出现过。而这些疑惑会造成我们在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如果作者能够及时地将这个重复出现的概念讲一下,并说明在前面的哪个位置曾经使用过这个概念,读者理解起来自然会方便许多。
这一点,虽然不难做到,但很少有人去做,这是因为很多作者在潜意识里都认为读者会像自己一样理解这些概念,不需要重复。但事实上,仅靠一遍概念上的介绍,读者很少能记住这些新内容。早在20世纪,心理学家埃宾浩斯就告诉人们,形成对一个信息单元的长期记忆大约需要7遍左右的重复。我们虽然无须对每一个新概念都重复介绍7遍,但是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某个概念的时候,适时地介绍一下还是比较体贴的。
还记得最畅销的经济学教材《经济学原理》吗?作者曼昆就充分使用了这种方法。所有重复出现的经济学概念都被曼昆标注在页面的旁边,并不厌其烦地做着解释。这样的书,不要说大一新生,就是中学生又怎么可能读不懂?
方便面有什么魅力,让我们现代人如此难以割舍?答案就在它的名字里:方便。“方便面式的信息”则是因为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把信息拿在手里阅读,并迅速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把手里的信息放下,而且这种中断并不会严重妨碍下次的阅读。“随时拿起,随时放下”,这就是方便面式的信息。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以前,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国外快节奏生活的传闻:比如白领们站着在地铁里睡觉,上班路上人们一路小跑,等等。现在,这些现象在我们国内一些大城市里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从孩子的角度说,学生们整天忙于学业。冬天的时候,天不亮就要起床去学校,夜已深才能回到家中。他们的时间非常宝贵,除了学校的正常学习,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对于学生们来说,过于艰深晦涩、过于厚重的信息形式显然是不可能合乎他们的胃口的。漫画、动画、时尚杂志、玄幻爱情小说是他们的最爱。因为这些信息都属于“方便面式”的有氧信息:下课十分钟随时拿起来看上几眼,过过瘾,上课了,又可以随时放下,正常听课。对于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的学生来说,还有什么比这种信息更能让人放松的?于是,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些在成人看来没有营养的精神快餐能够得到孩子们的青睐。
成年人的精神世界虽然比孩子们成熟一些,但也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所有热播的电影、电视剧都是围绕着快节奏的感官刺激展开的,要么是以豪华的视觉效果吸引人,要么是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还有的干脆用外形靓丽的男女偶像吸引人。这些“方便面式”的影视作品和孩子们的漫画、小说一样没有营养,同样属于快餐食品,但因为它们迎合了成年人快节奏的娱乐需求,也一样火爆。没有人会计较《十面埋伏》里章子怡为什么死了多次都死不成,没有人会计较《武林外传》里来福客栈的伙计们为什么都那么贫嘴。
身为有氧信息的制作者,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一则信息只有被人们接受,才有发挥价值的可能。再好的信息,如果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就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运,自然也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时下,不只是流行信息,很多古典的、艰深的信息也开始以有氧信息的形式、用“方便面式”的形式呈现出来:
大陆的易中天和于丹就是将传统国学通俗化、有氧化的杰出代表;台湾的蔡志忠更进一步,将《论语》、《庄子》和《老子》等传统国学制成漫画,其在华人世界中的影响力远超过传统文字版的国学著作。
不只是国学经典,连西方的经典著作也可以同样转化成“方便面式”的有氧信息,马克思的《资本论》就被日本人画成了漫画,并广为流传,相信日本人中读过漫画版《资本论》的人要比我们中国人中读过文字版《资本论》的人多出许多。甚至一些十分艰深晦涩的作品,比如《梦的解析》也被制成了漫画。这对普及西方经典著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漫画是制作“方便面式”有氧信息的重要工具,但这绝不是说不会画漫画的人就无法制作“方便面式”的信息,只要我们能够降低信息的难度,并将其分成尽可能小的信息块,就可以完成由传统信息向“方便面式”信息的转化。
第五,糖衣信息
药是苦的,糖是甜的。
在糖衣药片发明之前,让小孩子吃药是一件十分麻烦且痛苦的事,很多时候,为了让孩子把苦苦的药片吞下,让病快点好起来,家长甚至不得不使用欺骗的手段。可这种办法能够保持效力的次数似乎很有限,上过一次当后,小孩子们就不会再上当了。
糖衣药片的发明,无论是对于吃药的孩子来说,还是对喂药的大人来说,都是一种福音。药还是那个药,只不过披上了糖的外衣。药进了嘴里,舌头尝到的不再是苦味,而是糖的味道。将原本相反味道的两种物质结合在一起,从而改变人们对原有事物的态度,这的确是非常高明的做法。
在信息世界里,也有苦药和糖块的区别。那些艰深复杂、不容易理解的、或者人们不愿意接受的信息,就是苦药;而浅显易懂的、让人们乐于接受的信息,就是糖块。这两种信息虽然“味道”不同,却都非常重要。
一则信息中如果只有苦药一般的艰深内容,读者会十分痛苦,甚至无法完成阅读;可如果一则信息中只有糖块一样的浅显内容,又无法体现信息的价值,因为你所说的一切读者早已全知道了。只有当苦药和糖块结合在一起,而且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结合在一起,才能让读者在欢乐中有收获,在收获中欢乐着。而对不同深度的信息的顺序和比例进行调节,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节奏感。学会制作糖衣信息,是掌握“明快的节奏”的最后一个要诀。
首先要注意的是苦药和糖块的先后顺序。糖衣药片入口后,我们会首先尝到甜味,只有先品尝到乐于接受的味道,我们才能心甘情愿地把吃药的过程进行下去。同样,在制作有氧信息时,我们也要把浅显易懂的、易于接受的内容放在前面,把复杂难懂的、不利于接受的内容放在后面。
接下来是比例的确定。糖衣药片的主体还是药,糖衣大概占整个药片不到20%的分量,而真正起作用的药占到超过80%的比例。对于信息来说,采取这样的比例安排显然是不合适的。药片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很短,到了胃肠以后人就不会感觉到味道了。因此,20%的糖衣对于遮蔽苦味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但是,信息是要靠人的大脑来接受的,其“味道”自始至终都会被大脑感知到,所以,如果复杂的内容达到80%的话,大多数读者仍然会吃不消。
最实际的比例安排是:浅显的内容要占据全部信息的80%以上,而复杂的内容只占到不足20%。很多流行杂志正是靠着这样的内容安排才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看看《读者》和《意林》中的文章吧。其文中大部分篇幅是不是都在讲故事?讲道理的话又有多少呢?寥寥无几。如果《读者》和《意林》反其道而行之,: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用来讲道理,只有一少部分讲故事,你认为还会有人看《读者》和《意林》这样的杂志吗?
曾有一段时间,“小故事大智慧”一类的丛书十分畅销,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争先购买。有意思的是,虽然这类书的封面上往往都标注着“小故事”的字样,可这些畅销书中的故事篇幅却一点都不“小”,按照总量来看已经超过了全书的80%。而所谓的“大智慧”,在全书中却往往只是寥寥数语,就篇幅来讲一点也不“大”。
糖衣的形式不只有故事这一种,任何读者喜闻乐见的信息形式都可以看作是糖衣。为文字配上图片,也可以提高读者对信息内容的兴趣,即便这些图片与信息的内容没有实质关系,也一样能发挥作用。
著名的营销大师杰·亚伯拉罕写过一本书,叫做《发现你的销售力量》,其中文版搭配的绝大多数图片都与正文内容毫不相关。但奇怪的是,加上了这些无关图片后,书籍反而更好读、也更好卖了。
再比如我们在节假日里经常能够看到的商业庆典,虽然这类活动的主旨是宣传商品,扩大消费者队伍,但整台庆典80%的内容却是文艺表演,而不是商业宣传。商家这么做当然不是要单纯地丰富一下路边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为将路边的观众们吸引在舞台旁,为了让商业宣传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他们必须让文艺表演唱主角,而让真正的目的退居次要位置。在这里,文艺表演就是糖衣。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的难度不只取决于浅显信息和复杂信息的相对比例,还会受到复杂信息的绝对篇幅的影响。假如你要写1 0000字的文章,按照我们前面的比例要求,你的糖衣信息要占到全篇文章的80%,即8 000字左右,而复杂信息要占到20%,即2 000字左右。这样的比例安排能保证你的信息被读者消化吸收吗?答案是不一定。问题的关键是你怎样安排那2 000字的复杂信息。
如果你把这2 000字的复杂信息拆分成10个不同的部分,并均匀地分散在8 000字的铺垫性文字中,读者应该能够很好地理解你说的意思,因为他们每次都只是阅读200字左右的复杂信息,而且在阅读这些信息前还有足够的糖衣信息做铺垫。可如果你把这2 000字的复杂信息一古脑儿地放在一起,即便前面有8 000字的糖衣信息,读者还是会吃不消。因为他们面对的复杂信息太长了,几乎相当于一篇独立文章的长度。
因此,在制作糖衣式有氧信息时,我们要尽量缩减复杂信息单次出现时的篇幅,如果有可能,要尽量避免将复杂信息堆放在一起,只有这样做,糖衣信息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