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氧信息
28137200000012

第12章 信息魔法是这样炼成的(5)

仔细算来,在全世界能够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撰写月刊杂志的人,还真没几个,难怪郑渊洁总喊着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郑渊洁的读者遍布中华大地,据说海外也有很多华人对郑渊洁写的《童话大王》月刊视若珍宝。很多人购买了郑渊洁的童话全集并珍藏起来,其中也包括我。

郑渊洁为什么能够拥有这么多的读者?看看他写的童话就知道了。有人曾向郑渊洁请教写童话的奥秘。他说自己小时候没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所以识字不多,能写出来的字就更少。为了完成童话的写作任务,他只能把自己最常用的口语化的那些字翻过来倒过去地使用,结果大家非常喜欢。据郑渊洁本人透露,早期的《童话大王》中最常用的字也就是500个左右。

这段话如果让那些故作高深、词藻华丽的作家听了,多少会觉得脸红吧?有证据显示,郑渊洁是刻意保留这种文风的。即便在童话中偶尔用了一个稍显生僻的字眼,郑渊洁也要及时地用最通俗的、最有趣的方法来加以解释。这在最初自然是为了方便小孩子阅读,但事实上,它也方便了工作繁忙、懒得去查词典的成年人。《童话大王》的读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突破了百万人大关,这个数字里面,既包括6岁的小朋友,也包括60岁的老朋友。

如今,郑渊洁除了写童话,还当起了电视节目《郑式胡说》的主持人,其风格依然像他的童话一样幽默、自然。

第四,联系兴趣点。

20世纪早期,京剧可能是很多中国人的最爱;文革时期,样板戏可能会让人们争相传唱;80年代,相声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耳边;90年代,小品异军突起,唱起了语言类娱乐的主旋律;而如今的年轻人,他们的兴趣显然比他们的父辈更加多元化:比起传统娱乐方式,他们可能更喜欢在网上打最酷的游戏,听最IN的歌曲,看最炫的电影。

人们的兴趣,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当大家都在向左看的时候,你一定也要向左看,并把左边的风景说给他们听。如果你偏偏要人们向右看,并描述右边的风景有多棒,往往会自讨苦吃。

让信息充满趣味,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将人们感兴趣的元素加入到信息中。

曼昆显然十分明白这条道理。为了引起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兴趣,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中,他列举了许多学生们感兴趣、并格外关注的体育圈、娱乐圈的大明星做例子,比如迈克尔·乔丹。乔丹退役后,学生们的注意力自然发生了转移。于是,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四版中,他把迈克尔·乔丹的例子换成了勒布朗·詹姆斯。

联系兴趣点并不是让你一味地去追赶潮流,潮流是瞬息万变的,一般人难以把握。今天被称为时尚的东西,明天就可能会落伍。这个月还在流行的服装款式,下个月就很可能无人问津。

很明显,追随潮流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而且,考虑到时刻紧随潮流的人毕竟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为了吸引极少数人的兴趣去冒忽视大多数人兴趣的风险,是得不偿失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的话题。

比如,一个人可能不喜欢足球,但他总应该知道罗纳尔多;可能他对美声歌唱家不感兴趣,但他总会知道帕瓦罗蒂;可能他并不是军事迷,但他总会听过伊拉克战争;可能他对天气的变化不太敏感,但他总会对2008年中国南方的强降雪灾害记忆犹新。

可以看出,仅仅关注这些全社会都在关注的、最表面化的主流话题,是任何人都能够胜任的。你不需要像记者一样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出现在事发现场;也不需像媒体编辑一样把漫天遍野的新闻加以筛选和整理;你甚至不需要像某些人建议过的那样准备一个小本子,把可以称为时事热点的东西粘贴整理在一起。

你只需要像其他人一样,舒适地坐在电视机前,看看正在播放的新闻;你只需要像其他人一样,在街头巷尾、办公室里听听人们的议论;你只需要像其他人一样,在有机会阅读报纸时,多看看那些最醒目的新闻,就可以了。

我为什么不建议你去尽可能多地搜索新闻和其他社会热点消息?原因是,你使用这些时代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信息接受者的兴趣,乃至引发共鸣,而这样的信息必然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你举的例子没有人听说过,将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更没有办法产生共鸣。所以,就做一个对社会热点保持普通敏感程度的人吧。那样的话,你所关注的事情,往往也是其他人一样关注的。

用于引发兴趣的信息一定要在内涵上与信息的主体密切相关吗?这是很多初学有氧信息的人十分关心、也十分困惑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你所列举的例子,不但不需要与信息的主题密切相关,甚至可以完全无关!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先是找来对化学不感兴趣,甚至是一听就困的志愿者,这些人被分成A、B两组,分别坐在两个隔音教室里听同一名实验人员讲解化学反应。当实验人员对A组志愿者讲解时,没有举任何化学以外的例子,很快,志愿者们就开始打起了哈欠,甚至有的志愿者已经支起了胳膊打瞌睡。

当面对B组时,实验人员一开始也是按常规对化学反应进行讲解,当看到听众已经开始疲惫的时候,他立刻大谈特谈最近发生的一些时事热点事件。在大部分志愿者重新恢复清醒状态后,实验人员又立刻开始讲解化学反应。

实验结束后,A组志愿者对实验人员的讲解水平评价很低,而B组志愿者则对实验人员的讲解评价颇高。认为老师讲课很有趣,通俗易懂。而事实呢,实验人员对A、B两组志愿者讲解化学反应时使用的是同一套语言。

在这个实验中,真正对听众发挥作用的,正是那些看似与主题毫无关联的时事热点。

4.制造趣味的秘笈(下)

除了上节谈到的四个事项,制造趣味秘笈的策划还有以下几点:

第五,夸张化。

比较一下以下两种说法,看看哪种说法更容易引起你的兴趣:

说法A:昨天下午组长给我们分配了数项任务,我感觉十分棘手。

说法B:昨天下午组长给我们分配了小山一样多的任务,我感觉脑袋比广场的气象气球还要大。

如果我没猜错,你选择的应该是说法B。你看出两种说法的区别了吗?显然,B比A的表述更加夸张。

虽然很少有人刻意关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这种夸张化的表达方式与人交流,以引起对方更多的注意。比如,当我们讲一个人睡觉打鼾时,我们常常说他“打鼾像打雷一样”。当我们形容一个人睡得死时,往往会说“即便地雷在旁边爆炸,也无法把他弄醒”之类的话。

夸张化的信息表达方法不仅仅被应用于日常生活,很多动画片和喜剧片也都大量地使用夸张的手法来吸引人们的兴趣。

比如迪士尼的动画《猫和老鼠》中,倒霉的“汤姆”不是被拉成长条形,就是被挤成一个立方体,这种夸张化的表达方法备受孩子们的喜爱。

同样,在成年人欣赏的喜剧中,比如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中,夸张的手法也被频繁使用,并每每产生极其强烈的喜剧效果。在电影《大话西游》中,最让人喷饭的情节可能就是两个女妖精将至尊宝(周星驰扮演)的内裤点燃的那一段了:当帮主至尊宝的内裤被点燃后,他那充满了江湖义气的兄弟们当机立断,腾空而起,整齐划一地猛踩至尊宝的私处。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读者朋友读到这一段话的时候,嘴角边还挂着笑容吧?

可见,无论你要传递的是什么样的信息,都可以用夸张化的方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并让人们乐于接受它。

认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人的大脑接受外界刺激时,非常强烈的刺激总是能够得到更多的注意。更大的声音,更高的身材,更明亮的物体,更奇怪的现象,这些信息总会优先进入我们的感官通道。

所以下次,当你向别人传递信息的时候,尽可能将那些平铺直叙的信息变得夸张一些,以增添信息的趣味性。

第六,幽默化。

据说,丘吉尔在一次宴会上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女士,这位女士向来对丘吉尔很反感,为了让丘吉尔难堪,她有意在众人面前向丘吉尔表白:“先生,如果我是你的夫人,我一定会在你喝的咖啡里下毒。”丘吉尔听了微微一笑,“女士,如果您是我的夫人,那我一定把它喝下去。”

几乎所有伟大的政治家都具有这种化解尴尬的机智幽默。在生活中,幽默往往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功效。下面的事情是发生在我一个朋友身上的:

大约两个月前,我遇见了这位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聊起来才知道他早已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开了一家店面,做起了老板。我很是惊讶,问他生意如何。他很坦诚地告诉我,不是很好,有时候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联想到最近物价上涨得如此之快,我猜测他的员工是不是都快跑光了。

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猜测,主动解释说,员工流失率还可以,近一个季度没有变动。我就很感兴趣,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跟我讲,他也没有多做什么,只是在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给大家讲几个笑话。“就这么简单?”我有点不太相信。“就这么简单。”他很肯定地回答。

分别后,我针对这个问题想了很久。仅仅是每天早上讲几个笑话,就能让大伙儿在生意不景气的时候仍然死心塌地干活儿吗?这个问题我当时并未想通。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视上无意中看到N年前热播的《武林外传》,才猛然醒悟到,原来幽默是如此强大的武器,如果换作是我生活在像同福客栈那样一个充满笑声和温馨的工作环境里,可能也舍不得离开。

这不是我第一次领教幽默的威力,更不是最后一次。想想你身边的人,那些言语幽默,擅长开些玩笑(黄色笑话除外)的同事或者朋友,是不是更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和他们在一起,听上一个笑话,是不是觉得很轻松?

同样地,当你向别人传递信息的时候,如果加上一些幽默,是不是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呢?答案当然都是肯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趣和幽默并不是一回事。有趣的信息未必是幽默的,但幽默的信息一定是有趣的。总的来说,想让信息变得幽默,远比让信息变得有趣更困难。因为幽默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天赋。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开玩笑似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从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开玩笑,但他们就是能给周围的人不断地带来笑声。

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幽默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本领。即便把别人的笑话原封不动地拿来讲,也总是无法达到让大家捧腹的结果。对于一个讲笑话的人来说,再没有比笑话说完后大伙表情麻木、无动于衷更让人难堪的事情了。即便在问了“你们怎么不笑啊”后,听笑话的人象征性地干笑两声,也无法让讲笑话的人完全从尴尬中脱离出来。

所以,是否应该在信息中加入幽默元素,是应该因人而异的。如果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是有名的开心果,那么在有氧信息中加入幽默元素一定能够让你的表达如虎添翼。但如果你生来不爱讲笑话,就绝不要模仿别人的幽默感,只要尽力做到前五个原则就很好了,尤其是第五个原则——夸张化,如果使用得当,也能产生不错的幽默效果。除此之外,敢于自嘲也是产生幽默感的一条捷径。但这些方法的使用必须尽可能做到自然,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这也是我为什么把幽默化原则放在后面的原因。

第七,利用好奇心。

找上你的好朋友(最好超过3个),选择一个人口比较密集的路口,大家站在醒目的位置上,同时向天上望去,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做。你猜猜会发生什么?

也许你还没玩过这个游戏,但是已经有心理学家玩过数十遍了。结果都是一样的:经过此处的路人也好奇地向着天空望去。通常情况下,聚集在一起看天的人越多,就会有更多不明就里的人围过来,最终甚至会造成交通堵塞。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上当?答案是:因为人有好奇心。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不完整的信息是对人心理的一种极大刺激,任何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不完整的信息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人的大脑天生有一种想要使信息变完整的欲望。这就是好奇心产生的缘由。

刘嘉玲和胡军主演过一部电影,叫做《好奇害死猫》。其实,以猫的智商,能否产生好奇心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尚未可知,被好奇心害死的人却不少。好奇心对人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即便在死亡的威胁面前,许多人的好奇心也不会有丝毫的减弱。古往今来的探险家们无不用自己的生命证明着这一点。顺便说一句,很多观众选择到电影院观看这部《好奇害死猫》,都是因为好奇这部片名古怪的电影究竟会说些什么。如此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来扩大票房,倒也称得上独具匠心。

利用人类的好奇心理差不多是有氧信息“趣味性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准则,它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再无聊的信息内容,如果可以利用上人们的好奇心,都会迅速得到传播。

笔者所在的小区楼下新开了一家烧烤店,生意比较冷清,店主已经贴出出兑的告示。一天,店主也许是觉得无聊,就在自家小店的牌匾上画了四个符号,都是QQ里面的表情。没想到很多人都驻足观望,问店主这牌匾上画的是什么,店主灵机一动,顺势宣布,来吃饭的顾客中谁能猜中这牌匾上的符号表达的准确词汇,就可以全桌免单。

一时间,来这家小店吃饭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纷纷做出自己的猜测,但都没有猜对。消息传开,前来吃饭猜谜的人越来越多,店主乐得嘴都合不上了。最终,一个9岁的小女孩猜中了答案,全家人都跟着免了单。

讲到这儿,你想到这个由QQ表情组成的词语是什么了吗?这也是好奇心游戏的一部分。答案是:喜怒哀乐。在你的QQ表情里找一下,你会很轻易地找到它们。很简单,是不是?仅仅因为店主设置了一个悬念,就使得这个相当简单的迷题成为了让小店起死回生的法宝。

5.制造好奇心

希区柯克的电影是凭借悬念名扬天下的,阿加沙·克里斯诺的小说同样也是凭借悬念遍布全球的,这些人对人类的好奇心理有着本能的洞察力,他们是操纵悬念的大师。

那么你呢?你对人类的好奇心了解多少?你能够凭借本能将他人的好奇心操纵于股掌之间吗?这个恐怕很难,很少有人能够具备这些悬疑大师的功力。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掌握一些制造悬念、利用人类好奇心的技巧。

技巧一:提出疑问。

悬念的本质是疑问。每当人们产生悬念时,头脑中总是会装有一个或数个疑问,而这些疑问大多会以“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开头。设置悬念,在本质上就是让信息接受者的头脑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有时,我们可以让信息接受者自然而然地思考这些问题。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做不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