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救药箱的配置
儿童家庭急救药箱
一般须配备以下药品:
1.呼吸系统常用药:用于治疗感冒、平喘、解热、止咳、祛痰等。
2.消化系统常用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建议使用老少妇婴均适用的药物。
3.止痛药: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牙痛、痛经、关节痛、肌肉痛等。
4.抗过敏药:用于各种过敏症、药物过敏反应等。分内服和外用两类。内服药物建议使用无嗜睡副作用的药物。
5.抗菌药:用于创伤、皮肤感染等。
6.防晕车晕船药。
7.防暑、降暑药。
8.镇静药:用于镇静、失眠等。建议使用副作用较少、均适用的药物。
9.外伤用药: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
10.外用软膏、眼药水。
12.个人应急药品。
根据家庭成员具体情况,配备适合他们特殊病症的药物及小儿常用药。季节变换时,也要不断补充调整存药。
儿童家庭急救装备
一般需要装备以下药物和器材:
1.创可贴和止血贴。
适用于包裹小的伤口,尤其在手指、脚趾上的伤口,方便压迫止血。创可贴要有很好的透气和防水性能,止血贴有很好的止血功能。
2.消毒棉球或棉签。
外涂药膏或消毒液时使用,另外棉签还可作为压舌板使用,用于观察患者口腔内情况,并可用于压舌催吐。消毒棉球还可用于施救人员双手消毒。
3.消毒纱布。
最好是单独包装的,可用于覆盖较大的烧伤、切伤、擦伤、感染性伤口。它既不像棉花一样有可能将棉丝留在伤口上,移开时,也不会牵动伤口。
4.胶布。
用于粘贴纱布,把其固定在伤口上,氧化锌胶布则可以固定绷带。对于皮肤过敏者可使用纸胶布,不会刺激皮肤。
5.绷带。
绷带具有弹性,用来包扎伤口和压迫止血,不妨碍血液循环。2寸的适合手部,3寸的适合脚部。同竹枝、木条等一同使用,可用作固定骨折、脱臼的患肢。
6.三角绷带。
又叫三角巾,具多种用途,可在紧急时做成三角悬带,承托受伤的上肢,或用来固定敷料或骨折处等。并可当作止血带用。
7.安全扣针:固定三角巾或绷带。
8.橡皮管。
用于肢体包扎时加压止血,注意:绑扎后每隔一小时松开10分钟左右,以免肢体由于缺血坏死。
9.剪刀。
用来剪开胶布或绷带。紧急情况下也可用来剪开衣物。
10.镊子。
用于取出异物。最好是外科止血钳,因为其钳头活动度较大,并有固定和钳夹止血功能。紧急时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件,如修眉毛的夹子等。镊子还可以代替双手夹取消毒棉球和纱布,或者除去伤口上的污物等。
11.消毒药水。
用于消毒器械和伤口。3%碘伏是一种高效能的消毒液。75%的酒精可用于一般伤口的消毒,消毒杀菌效能不及前者;具有易燃性,可以用来涂抹在器械上烧灼消毒;发热时可于稀释到50%以下涂在身上作为降温之用(此时用家中的白酒亦可)。
12.火柴或打火机。
可以用于烧灼器械消毒。
13.体温计。
测查患者体温,使用前要甩至35℃以下,一般夹于腋窝下5-8分钟取出观察。对于昏迷病人或小儿则需用到口腔与直肠温度计。
14.生理盐水或洗剂。
准备几个独立小包装或中型瓶装的0.9%生理盐水,用来清洗伤口。需要注意的是,开封后用剩的应该扔掉,不要再放进急救箱。如果没有,可用未开封的蒸馏水或矿泉水代替。洗剂用于治疗虫咬和荨麻疹,可缓解瘙痒症状。
15.肥皂或洗手液。
用于清洁伤口和洗净双手。
16.冰袋和毛巾。
冰袋或浸了冷水的毛巾既可用于冷敷降温,如淤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心脑血管意外等,控制关节的内出血,达到快速消肿的目的,也可用于退热,置于腋下、颈部、腹股沟处。紧急时可用冰箱内的冰块填塞入塑胶袋中使用。
17.个人应急药品。
根据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哮喘、癫痫常用药等。
18.手电筒。
可以作为紧急照明用。推荐使用户外头灯,可以戴在头上,方便解放双手干活;除照明功能外,还有闪光功能,能防止黑暗中事先看不见的碰撞,在夜间的公路上尤其适用。也可为晕倒的人做瞳孔反应。
19.个人防护用品(橡胶手套、口罩等)
包括橡胶手套一双、口罩、护目镜、防护衣物,用来保护施救者。普通儿童家庭可用眼镜代替护目镜,一次性雨衣代替专业防护衣。这些用品可以避免施救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受到患儿血液、分泌物,以及环境中的毒物的污染,保护好救助者,也是抢救成功的一个关键。
20.急救电话卡片。
包括匪警110、火警119、急救中心120、交通故事122,附近医院、药店的电话,以及亲友的电话号码等。还可为孩子准备一张个人急救卡,写清姓名、年龄、血型、病史等情况。
[专家提醒]
1.定期检查急救箱内药品和用品的有效期,及时更换。
2.所有用品,特别是药物,要加上标签,注明药名、规格、用途、用法、用量等。
3.内服药和外服药分开放,外观相似的药品,也应分开放。
4.急救箱要放在小儿不易取到的地方。
5.记住急救箱的摆放位置。
旅行急救药箱
1.感冒药。
2.止泻药。
3.防晕车晕船药。
4.防暑药。
5.止痛药。
6.抗菌药。
7.抗过敏药。
8.镇静药。
9.外用软膏、眼药水。
10.蛇伤药。
11.外伤用药。
旅游者还可根据自身和家人的具体情况,如果有小孩一同出游,除携带平时服用的药物,还应充分考虑到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和病症。
旅行急救用品
1.创可贴、止血贴、止血药粉。
2.消毒棉球、消毒纱布、消毒药水。
3.胶布、绷带、三角巾、安全扣针。
4.多功能剪刀、尖嘴钳子或镊子、多用小刀。
5.细绳或丝巾:既可防风保暖,又可包扎伤口、作悬带和止血带。
6.体温计。
7.冷热敷袋。
8.食盐:可当作洗剂或催吐灌服液。
9.高锰酸钾:既可消毒用,又可作引火燃料。
10.湿纸巾。
11.气体打火机(防风火机更好)。有时候火柴也很有用。最好是防水火柴。也可用普通火柴自制防水火柴,将火柴头浸入熔化的蜡烛油,取出晾干,和擦纸一起装入密封防火的小瓶内,在瓶盖缝隙处蜡封或胶封。使用时将火柴头上的蜡油轻轻刮去即可。
12.指南针。
13.手电筒:既可照明,也可遇险时发信号用,还可检查瞳孔。要带备用电池。
14.哨子:遇险发信号用。
15.头灯。
16.帆布手套。
17.防风雨衣。
可用于急救的日常用品
1.围巾、大手帕可用来做头部绷带或固定肘部的三巾悬带。
2.骨折时,杂志、报纸、伞、枕头可用来做夹板。
3.桌面、门板可做成简易担架。如果在野外,可用两件衣服加两根长木杆做成担架。
4.绳子、床单、窗帘、围巾等可自制救生绳,火灾发生时从窗口沿绳滑下。
5.食盐在厨房火灾特别是油锅起火时可用来灭火。
6.一次性或普通尿布、卫生巾、毛巾、床单、手绢、领带、长袜等在大出血时可用作敷料、绷带、夹板的衬垫。
7.塑料袋和自制的冰块,可作为冷敷冰袋。
8.中毒时,蛋清、牛奶、豆浆、面汤、食醋、盐水、桔汁、柠檬水、肥皂水、苏打水等均可作为催吐剂和解毒剂,注意依据中毒种类对症使用。
9.筷子、汤匙把,催吐时作压舌板用。
10.镜子、罐头盒盖、玻璃、金属箔片,一旦野外迷失,可用来反射日光发出求救信号。
二:父母必知的急救技巧
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患搬运等技术参见第一章第四节。
热敷
热敷能使肌肉松弛,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它有消炎、消肿,减轻疼痛及维持体温的作用。
[适用情况]
适用于初起的疖肿、睑腺炎(麦粒肿)、肌炎、关节炎、痛经、风寒、引起的腹痛及腰腿痛等。但是,当急腹症未确诊时,如急性阑尾炎,面部、口腔的感染化脓,各种内脏出血,关节扭伤初期的有水肿时,都禁用热敷。
[急救步骤]
方法一:使用热水袋,称为干热疗法。
1.用60-70℃的热水灌至热水袋的三分之二,排出袋内气体,拧紧螺旋盖。昏迷患者、老人和小孩热敷时水温应调至50℃。
2.将热水袋装进布套内或用毛巾裹好,放在患病部位。
3.也可把盐、米或沙子炒热后装入布袋内,代替热水带热敷。
4.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天3-4次。
方法二:使用热毛巾,称为湿热疗法。
1.将毛巾在热水中浸湿,拧至半干后敷于患病部位。
2.在热毛巾外面可以再包覆一层毛巾或棉垫,以保持热度。
3.一般每3-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最好两个毛巾交替使用。
4.每次热敷时间15-20分钟,每天敷3-4次。
[专家提醒]
1.热敷要注意防止烫伤,尤其是小孩、昏迷病人、老年人及有瘫痪、糖尿病、肾炎等血液循环不好或感觉不灵敏的病人。应随时检查局部皮肤的变化,如发红起泡时,应立即停止。
2.挫伤、肌肉撕裂伤、内出血等时,受伤后不能热敷,应立即冷敷,2-3天后恢复期时,为了促进血液循环,应使用热敷。
3.对热敷疗法和冷敷疗法,要根据病情不同而选择使用,更要记住不同情况的处理原则。
冷敷
冷敷,是湿敷法的一种,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血管充血,有消炎、止血、止痛、皮肤散热、降低体温的作用。
[适用情况]
适用于淤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中毒事故等。
[分类及步骤]
方法一:冰袋冷敷。
1.在冰袋里装入半袋或三分之一袋碎冰或冷水,把袋内的空气排出,扎紧袋口。
2.将冰袋放在病人额头、腋下、大腿根等处。
3.没有冰袋时,也可用塑料袋装入碎冰代替。
方法二:毛巾冷敷。
1.把毛巾或敷布在冰水或冷水内浸湿,拧干敷在患处。
2.毛巾温度升高后立即更换。最好用两块毛巾交替使用。
3.若需要退热时,可用毛巾或纱布包上冰块,冷敷四肢、背部、腋窝、肘窝、腘窝和腹股沟等处。
4.敷后用毛巾擦干皮肤。
[专家提醒]
1.冷敷要注意防止冻伤。耳部、枕部、阴囊等处皮肤薄,血液循环量小,冷敷易形成冻伤。
2.冷敷时,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出现发紫、麻木时要立即停用。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婴儿和体弱的小儿,不宜作全身冷敷。麻疹病儿禁用全身冷疗退热。
3.挫伤、肌肉撕裂伤、内出血等时,受伤后即开始用冷敷,2-3天后恢复期时,为了促进血液循环,应使用热敷。
4.对热敷疗法和冷敷疗法,要根据病情不同而选择使用,更要记住不同情况的处理原则。
酒精擦浴降温
用酒精擦浴高热病儿的身体,并借酒精的挥发作用带走体表的热量而使体温降低。
[急救步骤]
用酒精擦浴降温,在操作方式上以滚动按摩手法为好,即用一块小纱布蘸浸75%酒精,置于擦浴的部位,先用手指拖擦,然后用掌部作离心式环状滚动,边滚动边按摩,使皮肤毛细血管先收缩后扩张,在促进血循环的同时,使机体的代谢功能也相应加强,并借酒精的挥发作用带走体表的热量而使体温降低。
[注意事项]
1.高热寒战或伴出汗的小儿,一般不宜用酒精擦浴。因为寒战时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散热少,如再用冷酒精刺激会使血管更加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从而妨碍体内热量的散发。
2.高热无寒战又无汗的小儿,采用酒精擦浴降温,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应注意避免受凉及并发肺炎。
3.擦浴部位不能全部一次裸露,擦某部位露出某部位。擦浴过程中,由于皮肤很快冷却,可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及血流淤滞。必须按摩患儿四肢及躯干,以促进血循环,加快散热。
4.一般不宜在胸腹部进行酒精擦浴,以防止内脏器官充血,引起不适和并发其他疾病。
催吐
[适用情况]
适用于儿童气管异物、误服有毒物质或药物中毒等。
催吐还可以帮助排出靠近喉部的气管异物,儿童异物窒息的急救将在后面的章节做专门讨论,这里我们只介绍儿童中毒急救的催吐方法。
[急救步骤]
1.首先要确定患儿意识清楚,其他生命体征平稳。
2.不是腐蚀性的酸碱中毒和石油产物(汽油、油漆等)中毒,这两类中毒不能用催吐的方法解毒。
3.患儿取坐位或自动体位,前胸围好塑料护裙,盛水桶置患儿座位前。
4.准备催吐饮用溶液,如生理盐水、5%葡萄糖盐水、白糖水、母乳、牛奶或米汤等,温度为25℃-33℃。
5.引导、诱使小儿多次饮入催吐溶液,每次摄入量可根据患儿年龄,一般1岁以下30ml-120ml;1-2岁100ml-180ml;2-3岁150ml-250ml;3-4岁180ml-300ml。
6.一般饮入催吐液体后即可引起呕吐,若未吐出,可用压舌板、手指或汤匙刺激孩子的舌根或咽部,引起反射性呕吐,并轻轻按压孩子上腹部协助吐出。
7.反复进行饮水--催吐--饮水--催吐,直至吐出的液体清亮、无色、无异味时为止。一般饮入液总量为1000ml-4000ml。
[专家提醒]
1.如果是中毒事故,催吐必须及早进行,若超过三四个小时,毒物已进入肠道,催吐也就失去了意义。
2.下列情况不适宜催吐:
(1)已昏迷的患儿不能进行催吐,以防窒息发生。
(2)强酸强碱、石油类碳氢化合物(汽油、煤油)、樟脑、患儿昏迷或抽筋,不可给予催吐急救,因为强酸强碱中毒后再催吐,会造成食道反复灼伤,应该立即给牛奶、豆浆、鸡蛋清服下,以减轻酸碱性液体对胃肠道的腐蚀。
(3)汽油、煤油等石油类碳氢化合物,服食后不会造成中毒,但是呕吐后不幸吸入肺部,反而会造成吸入性或化学性肺炎。
(4)樟脑很快让患者昏迷或抽筋,呕吐时极容易让呕吐物呛入气管里面,造成呼吸困难;
3.如果患儿昏迷则需侧躺送医,以免自然呕吐时,将呕吐物吸入气管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