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急救手册
28133500000017

第17章 儿童常见急症的家庭处理(1)

(第一节)五官科急症

沙眼

沙眼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膜角膜炎。其发病与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男女老幼皆可患病,多见于儿童。严重者可能影响视力。

[主要症状]

轻症的孩子可无任何不适,严重时常有磨擦感,畏光,流泪及少量分泌物。角膜上有血管翳时,刺激症状更为显著,并影响视力。

[急救措施]

1.给孩子用眼药水、红霉素眼膏等点眼,每日3-4次,连续治疗3-6个月。

2.将孩子的毛巾与大人的分开挂晒,防止接触感染。

3.严重时要去医院诊治。

睑腺炎(麦粒肿)

睑腺炎,又称麦粒肿,是化脓性细菌侵犯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睑腺炎可分为外睑腺炎与内睑腺炎。

[主要症状]

1.外睑腺炎:初起眼睑红肿,明显压痛,数日后近睑缘部位形成硬结,发病3-5天后软化,形成黄色脓点,可自行破溃,排出脓液,在一周左右痊愈。

2.内睑腺炎:睑板腺开口处轻度充血,睑结膜下出现黄色脓点,其后脓点开口于睑结膜面,将脓排进结膜囊内或经睑板腺开口排出而愈。

[急救措施]

1.发病早期,为孩子进行湿热敷。

2.取新鲜蒲公英洗净捣烂,外敷患处。

3.脓点形成时,不可挤压,防止炎症向眼眶内或颅内扩散,应去医院行切开引流处理。

4.严重的患儿可全身应用磺胺和抗生素。

5.帮助孩子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

6.让患儿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急性结膜炎(红眼病)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是一层覆盖在巩膜(即白眼仁)表面的坚韧薄膜。结膜有助于防止异物和感染对眼球的损害,但结膜本身也会受到化学物质或过敏物质的刺激,或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

急性结膜炎传染性极强,春夏季极易流行。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只要健康儿童的眼睛接触了病孩眼屎或眼泪污染过的东西,如毛巾、手帕、脸盆、书、玩具或门把手、钱币等,就会受到传染,在几小时后或1-2天内发病。小儿生性好动,如不注意预防,往往一个孩子得病很快蔓延全家或整个幼儿园。

[主要症状]

双眼先后发病,眼部明显红赤、眼睑肿胀、发痒、怕光、流泪、眼屎多,一般不影响视力。由病毒感染的红眼病,症状更明显:结膜大出血、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还会侵犯角膜而发生眼痛,视力稍有模糊,病情恢复较慢。

[急救措施]

加强预防是防治小儿红眼病的根本途径,尽量不要带或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小儿已感染上红眼病:

1.应进行适当隔离,不要让患儿串门,暂时不要去幼儿园,不要到理发店、浴池,以免疾病蔓延;

2.患儿使用过的毛巾、手帕和脸盆要煮沸消毒,晒干后再用,并为患儿准备专用的洗脸用具;

3.勤点眼药。将眼药水滴在眼结膜的穹窿内,由于穹窿间隙很小,药水停留困难,所以要勤滴,才能发挥药效。让病儿仰卧,脸向上,扒开下眼睑,然后滴药,在上眼睑活动时自然就把药水涂满结膜。

4.夜间睡时可用眼药膏,白天醒时不用,以防视物模糊。让孩子仰卧,用干净光滑的小玻璃棒沾满眼药膏,扒开下眼睑结膜,将药膏涂入结膜,然后使结膜恢复原态。

5.开放患眼,不能遮盖,否则眼分泌物不能排出,反而加重病情。

6.不宜给病儿做眼部热敷,因为热敷使局部温度升高,对细菌繁殖更有利,而且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致使分泌物增多,症状加重。可做冷敷,用凉毛巾或冷水袋均可。

7.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眼屎多时,要用干净手帕或纱布擦去。

8.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新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9.如果同时有感冒应积极治疗,用抗生素或中药,以求从根本上治疗结膜炎。

10.家长要注意,急性结膜炎若治疗不彻底可变成慢性结膜炎。

鼻出血

鼻出血,医学上称之为鼻衄,俗称“出大寒”。通常是指鼻腔、鼻窦或鼻咽部的血管破裂而致的鼻流血,发生于各种年龄、不同时间和季节,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小量的鼻出血为鼻涕中带血或点状滴血,大多可自行停止、不治而愈。大量的鼻出血通常呈流水状,不易控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病因]

儿童鼻出血与成人有些不同,出血部位以鼻腔前部为多。常见原因有:

1.外伤。儿童跌倒撞伤鼻部,或挖鼻损伤鼻内粘膜。另外,秋季气候干燥,鼻内容易结痂,也会促使小孩挖鼻孔,若抠去结痂或挖伤血管,会导致出血。

2.鼻腔异物。儿童把玩物,纸团,果皮,瓜子等塞徼鼻腔继发感染,引起粘膜糜烂出血。

3.发热。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鼻粘膜干燥微血管破裂出血。

4.鼻腔炎症。分泌物积聚在鼻腔,鼻前,引起痒、痛等不适,因儿童不会擤鼻涕,经常用手挖鼻所致。

5.血液病。常见的有白血病,血小板减少,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救措施]

1.父母作为救护者,自己首先要镇定,同时安慰孩子不要害怕。

2.让孩子坐下或半躺在床上,头稍微前倾,不要后仰。

3.嘱咐孩子用嘴呼吸,不要将血咽下。

4.左鼻腔出血让孩子举右手,右鼻腔出血举左手,约3~5分钟。

5.用拇指和食指紧压住鼻翼两侧,约3-5分钟,稍微向内向上用力即可止住。

6.有条件的可用消毒棉球蘸醋或明矾水塞进鼻孔,没有棉球时也可用纱布卷成条代替。纱布要露出少许,以便取出。

7.用凉毛巾或冰袋敷在孩子的前额、鼻根和颈部两侧。

8.如果出血量较多,就要去医院用沾有止血药的纱布添塞鼻腔,压迫止血。

9.必要时可服用适量的维生素C、A、B。

[专家提醒]

1.鼻出血后,不要让孩子头部后仰,也不要躺卧,因为头后仰或躺下后,表面上血不再从鼻孔流出,实际上血从鼻腔后部经咽喉流入胃内,并未真正起到止血的目的。这样做,一是无法判断出血量,使病孩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失血性休克,延误救治;二是大量血液进入胃里,可引起恶心、呕吐,不仅会加重鼻出血,也容易被误诊为消化道出血。所以,如果孩子没有休克表现,就应坐下或半躺在床上,头部直立。

2.如果孩子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脉搏加快、呼吸急促,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要紧急送医,途中让孩子侧卧,用嘴呼吸。

3.止血后,如果鼻腔干燥,可用棉团蘸净水或植物油、眼药膏等擦拭鼻腔,除去血痂。

4.经常鼻出血的孩子,也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必要检查。

鹅口疮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任何年龄都可发,但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治疗不彻底可能反复发作。

[主要症状]

1.初起时,口腔粘膜充血和发红,有大量散在的似白雪样、针尖大小的柔软小斑点,不久即可相互融合为白色斑片,像奶凝块一样,可铺满整个口腔粘膜。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病因]

鹅口疮是由一种叫做白色念珠菌的霉菌所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事实上,在正常人的口腔、皮肤、阴道中均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但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乳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急救措施]

1.局部用药。

(1)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制霉菌素加鱼肝油涂擦婴幼儿口腔,或制霉菌素药片,每片用10毫升温开水化开,切忌用凉水或开水。用药期间至少7天,或白色斑块消失后,还应坚持再用药1-2周,以防复发。

(2)可使用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在哺乳前后洗涤患儿的口腔,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一般情况下,连续使用2-3天病变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防复发。同时母亲也应用小苏打液清洗乳头,以免重复感染。

2.停用抗生素。

如果病儿有长期服用抗生素的历史,应尽快停用抗生素,这样可以扶植正常的口腔菌群,以抑制霉菌生长。

3.注意饮食。

鼓励宝宝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蛋羹、麦片、面片等;宝宝因为疼痛不愿吃东西、不肯吸吮,这时应耐心用小匙慢慢喂奶,以保证营养;避免摄入过酸、过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

[专家提醒]

宝宝有鹅口疮后,应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1.宝宝不愿意进食。有轻度发热,烦躁不安,应去医院;

2.若发现口腔粘膜上的乳凝块样物向咽部以下蔓延,应送医院治疗,以防止发生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

3.治疗5~7天后仍未改善,或鹅口疮情况越来越严重。

[预防措施]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大人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幼儿应经常到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幼儿园里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7.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牙痛

日常生活中,牙周炎、牙龈炎、牙髓炎等都会引起牙痛。

[急救措施]

1.顽固的牙痛最好含服止痛片。

2.用盐水或酒漱口几遍,能减轻或止牙痛。

3.如果是因为龋齿(蛀牙),先温水漱口,然后让小儿张开口,看哪颗牙有龋洞破坏,用针向洞内探一下,若很痛,说明就是这颗牙。用牙签除去龋齿蚀孔中的食物。然后往龋齿小孔中填入用小苏打粉团成的小丸。若没有药物,取一颗花椒粒放在龋洞内也可缓解。

4.牙若是遇热而痛;多为积脓引起,可为孩子用冰袋冷敷颊部。

5.用水磨擦和谷穴(手背虎口附近),或用手指按摩压迫,可减轻痛苦。

牙齿脱落(牙脱位)

儿童天性活泼,多动、爱玩,常常由于体育运动,互相打闹而不慎碰伤而脱落,特别是其前牙。儿童处于牙颌系统生长发育和牙齿乳恒牙交换期的时期,在此时期,维护牙齿的健康,对于儿童的颌骨的正常发育,牙弓的正常形态,恒牙的正常萌出和排列,以及咀嚼功能发挥和面部的美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儿童的牙齿一旦发生意外脱落,就应该采取正确的保护和处理,争取能够成功再植。

[急救措施]

1.牙齿离开牙槽窝后仍在口腔中,不要将脱落的牙吐出来,就让其含在口内,自然浸泡在唾液中,尽快到最近的医院口腔科请专门医生进行重植治疗。如果出血或口腔分泌物过多,也可以将脱位的牙齿从口腔内拿出来,但须注意一定不要碰牙的根尖部,以防根尖损伤,待排除口腔内分泌物后,将脱位牙对准其原来位置插入原牙槽窝中,再去医院就诊。

2.牙脱位离牙槽窝后脱落于口腔外时,应迅速找回脱落的牙齿,立即用干净的淡盐水或牛奶冲洗掉脏物,注意不要碰伤牙的根尖部位。儿童脱落的牙齿如果有折断一般为横折,也不要将其随意丢弃。将脱牙放置在鲜牛奶中,低温保存。千万不要用自来水冲洗,或浸泡在自来水中。更不要将脱落的牙干燥放置,否则,恒牙脱位后再重植的成功率很低。

3.一般牙脱位后若初期处理得当,放置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及时到专科医院可以进行重植治疗。

口腔溃疡

冬春季节,乍暖还寒,机体抵抗力比较弱,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容易引发口腔溃疡。

[分类及措施]

口腔溃疡有过敏、吸烟、上火、维生素缺乏等各种诱因,应根据不同情况对症治疗。

1.过敏。对某种食物,甚至某种牙膏过敏。如果是吃了某种从没吃过的食物,立即停止食用。用温水漱口,然后将少量原汁蜂蜜敷在溃疡面,多次重复,第二天溃疡就会明显好转。

2.上火。如果溃疡表面呈黄色,红肿热痛,且伴有口苦口臭、心烦身热、尿黄、便秘症状。服用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如果溃疡表面呈白色,隐隐作痛,且伴有心烦、两颊发红、口干、疲倦无力等症状。服用地黄丸等药物。

3.润喉片吃得过多。如果口腔无炎症,不要让孩子将润喉片当糖吃。应停止含服润喉片。即使要吃润喉片也不要总含在一个位置。

4.维生素缺乏。通常是体内维生素A、B缺乏引起的。“多吃水果、蔬菜”是治疗口腔溃疡的金科玉律。应多食用黄色和深绿色的果蔬,以及牛奶、鸡蛋等食物来补充维生素A。由于B族维生素之间有协同作用,建议服用复合维生素B。

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常是感冒引发的症状之一,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伴随症状,疼痛的程度与病变的性质和发病儿童的个体敏感性有关。合并感冒的患儿,可参照感冒调治。

咽痛时可分为隐痛、钝痛或牵扯痛,严重时出现针刺样疼痛、撕裂样疼痛和搏动性跳痛。

[病因]

小儿咽喉肿痛除了由感冒引发以外,也可因气候干燥,或饮水太少,或过食咸甜辛辣之物引起,如流行性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

还可由创伤、化学药物、肿瘤及全身性疾病引起,如猩红热、水痘、麻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急救措施]

1.让孩子多休息,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2.如果病情较轻,可自行在家采取一些处理措施,如服用抗感染剂、含润喉片,胖大海泡服代茶饮等,以清咽润喉。

3.若病情发展迅速,必须尽早去医院检查处理。

呃逆(打嗝)

呃逆俗称“打嗝儿”,也是一种病,指由于膈肌痉挛、喉内声门未充分打开而发生杂音。健康的孩子可发生一过性呃逆,一般是消化不良造成的。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碳酸饮料等,外界温度变化也可引起一般不属于疾病。如果小儿反复持久打嗝就可能是有病的表现。打嗝本身对人体没有危害性,持续时间数分钟至几小时。

[病因]

1.由于护理不当,外感风寒,寒热之气逆而不顺,俗话说是“喝了冷气”而诱发打嗝。

2.由于乳食不当,若乳食不节制,停积不化,或过食生冷奶水或过服寒凉药物则气滞不行,脾胃功能减弱,气机升降失常而使胃气上逆动膈而诱发打嗝。

3.由于进食过急或惊哭之后进食,一时哽噎也可诱发打嗝。

[急救措施]

1.深呼吸。如果在进食时发生呃逆,暂停进食,让孩子做几次深呼吸。

2.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