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28133100000064

第64章 管理哲学(4)

管理的现实性指现在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的客观实在,是已经实现了的管理可能性。管理的可能性指包含在现实管理中的、预示着管理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管理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是不同的,不能把可能性当做现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可能性包含于现实之中,现实性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管理者在把握管理现实性时,应注意它同管理必然性的内在联系。从发展上看,只有合乎规律、合乎必然的管理运动和形态,才是现实的,或终将变为现实。在把握管理可能性时,要具体区分以下情况: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非现实的可能性、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如农业丰收与歉收)以及在量的方面可能性的程度。这要求管理者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防止坏的可能性,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促进管理可能向最好的现实方向发展。

肖明等著的《管理哲学纲要》较详细的论述了以下管理哲学的基本矛盾范畴:管理中的主观和客观、利益和责任、个人和组织、纪律和自由、权威和服从、集权和分权、有序和无序、竞争和协调、稳定和改革、主要和次要以及有效和无效。有些内容在本书有关章、节中已涉及到,编者选择几种并摘要如下:

个人和组织

个人是指现实生活中具有自已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人。在管理活动中,个人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但这种划分是相对的,每个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个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因此,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归根到底是无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组织是由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结成的社会系统。

个人和组织有对立的一面,表现在:一是个人利益同组织利益有差别,组织利益是组织内所有个人利益的总括和集中表现,它高于个人利益。二是个人意志同组织意志有差别,组织意志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拼凑,而是各种个人意志相互作用产生的合力。三是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有差别,组织力量不是组织内所有个人力量的简单算术和。而是大于这个算术和,是一种新质的力量。个人和组织又有统一的一面: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组织而存在,任何个人都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组织中的个人。但组织也不能离开个人,个人是组织的实体。

个人利益同组织利益是紧密联系着的。组织利益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个人利益的升华,它同群众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组织的整体利益源于群众的个人利益。而不是相反。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用某种抽象组织利益代替或扼杀群众的个人利益,仿佛满足了群众的个人利益就会损害组织利益。但是,个人利益必须通过组织整体利益的实现而实现,不同的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协作,在各有差别的个人利益之上建立起代表着群众根本利益的组织整体利益。于是,个人利益就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里也说明,以利己主义损害组织利益,以小集团利益损害组织整体利益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反对的。在我国,管理活动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既强调“大河无水小河干”,也要强调“小河无水大河干”,应把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权威和服从

权威是指管理过程中的使人信赖和服从的力量和威望。权威直接的来源是职位和职务,它是组织过程中权力分派的结果。但是仅仅来源于职位的权威还是片面的,充其量也只配称为权力,“有权无威”,不能使人信赖。管理者有威望必须具有领导才能和管理艺术,还必须有良好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品质。

在管理过程中权威是非常必要的。没有权威就产能有效地指挥和协调社会分工及协作中的复杂关系,管理活动就会陷入混乱。

服从是指管理过程中尊重并执行权威意见的行为。作为管理哲学范畴的服从,并不是盲从或屈从。因为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只能服从正确的意见,即服从真理。在这个实质问题上,权威一方和服从一方是完全平等的。权威也必须服从真理,并且只有在服从真理时,才能让别人服从自己的意见。否则,就会出现不从,或“口服心不服”,“言从行不从”的情况。

权威以服从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服从就无所谓权威,硬建立起来的权威形同虚设;同样,服从也以权威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权威人们不知道服从什么,权威如果不值得服从,就会出现不服从,滥用权威造成的服从,而是屈从和盲从。不服从、盲从和屈从都不属于科学的服从范畴。

有序和无序

有序是指组织系统中各部门和成员的协调一致。组织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能很好地配合,协同而有序,就可以把各种力量汇集成一个总的力量,在改造世界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由于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协调为特征的实践活动,所以它的目的是造成组织系统的有序。无序是指组织系统中不协调一致的状况,如组织系统中各部分、各要素不很好地合作或根本不合作,甚至互相拆台、互相掣肘等称为无序状态。

在宏观世界中,除了通常的处于平衡态条件下的稳定有序结构即平衡结构外,还有一种处于远离平衡态条件下的稳定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与平衡结构同为有序稳定结构,但平衡结构是一种“死”结构,它不需要靠外界供应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如日常所见的晶体。耗散结构是一种“活”的结构,它要不断地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其稳定有序状态。也就是说,只有在不断地来耗散外界输入的能量,物质的前提下,这种稳定有序的结构才能维持下来。

生物体、社会组织是耗散结构,管理系统同样属于耗散结构。如果把管理系统孤立起来,它就会逐步向无序方向发生变化。要保持管理系统的协调有序,一方面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使系统更加有序;另一方面从系统内部通过竞争、分权和分配上的差别、思想上的民主、管理方法上的创新等,打破旧的有序、平衡而出现新的无序、不平衡性。但这种无序、不平衡性是导向有序的动力,是向新的有序转化的条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是为了把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经济体制改变为新的有序的富有活力的经济体制。

有效管理和无效管理

有效管理和无效管理(包括负效管理)如同医生给人治病。医生治病的目的是为了使病人消除病患从而恢复健康,医术高明的医生能把病人治好,医术平庸的医生却治不好,还可能把病人治死。

怎样衡量管理有效和无效呢?管理者并不生产实体产品,他“生产”的是计划、决策、控制指令等信息产品。这些信息产品的有效性和价值在刚刚“生产”出来时还难以衡量,只有将它“投入”实际的使用,转换成它指挥的实践活动的“产出”,才能间接地显示出信息产品的效用和价值来。因此,管理的计划、方案、控制指令等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正确地认识对象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指导管理实践取得成效,管理才是有效的。提高有效管理的途径,一足有效地利用时间,系统地进行工作;二是把做贡献当作目的,工作没成绩,只是没出问题,还不能说是有效管理;三是要学会“扬长避短”,要善于运用人的长处和环境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四是处理好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的辩证关系。最为重要的是管理者的决策要科学合理。

无效管理或管理的无效性,一般指无结果的管理。管理活动没有实现计划目标,就应视为失败,就是无效管理。如果造成损失,产生负效应的管理就是惨败。无效管理或负效管理并不是故意造成的,任何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管理有效,而不希望无效,更不希望负效。管理的无效或负效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人总难免犯错误。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不可能做到件件事事绝对有效。例如,多管与少管、人多与人少、先做与后做、机构的增与减等关系,就很难处理好。

有效管理与无效管理是可以转化的。有效管理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如果条件变换了,仍沿用过去的经验,就可能无效了。管理失败了,如果从中总结教训,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这时无效管理也可转变为有效管理。

(第六节)管理和社会进步

管理作为一种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活动,同其它活动一样,是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管理同其它实践活动一起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管理也是生产力

任何社会生产力的实现,除了要具备诸种因素(如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信息、技术和时间、空间环境等)外,还必须有统一诸因素使之共同活动的一定的组合(联系)方式。没有一定的组合方式,生产力就不具有现实性,生产就不能进行,生产力各要素的组合,只有达到最佳结构时,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潜力。要获得生产力的最佳结构,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人——机功能的配置,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以及它们同工艺的结合,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具有多方面的职能,如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沟通、监督、协调、控制等。把生产力各个要素统一起来,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实现生产力系统功能的最优化,必须首先有管理的最优化。另外,科学技术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新的发明创造运用于生产中的一系列组织过程,各种专业技术设备的合理配置等都离不开科学管理。

在现代社会,大规模地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并从机械化转向自动化;劳动社会化程度很高,每个生产单位同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企业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动态多变;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复杂。这种形势要求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寻求最佳管理,推进管理系统的进化,是当今各国都十分重视的课题。

管理推动社会进步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有社会、私有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管理活动也经历了三个本质上不同的发展时期。原始社会的管理是自发性管理,这时,人们刚从被动地适应自然的动物状态走出来,人们对改造自然的活动无论其种类、规模都非常有限,活动内容十分贫乏。人们的协调、合作是从直接的生活实践需要出发和靠习惯自发进行的。这种自发的管理,其水平是十分低下的。

私有制社会的管理是强制性管理。奴隶社会的强制性管理是最野蛮、最残暴的强制性管理。封建社会的管理组织、制度、方法等比奴隶社会进一步丰富、健全,其强制性管理表现在人身奴役和经济奴役相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使人身获得自由,但又陷入了资本的奴役之中。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组织靠饥饿纪律来维持。”

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促成了管理性质的根本变化,使管理从强制性阶段逐步进入到自觉性阶段。社会主义管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主性、全面的系统性、严密的科学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进行的,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在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彻底铲除了私有制,旧的分工和协作关系也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共产主义也需要管理,并且是高度自觉的管理。通过这种高度自觉的管理,促进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