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28133100000060

第60章 管理心理(6)

后馈思维是用历史的联系、传统的力量和以前的原则来要求现在,使现在按照历史的样子继续重演的思维过程。后馈思维也是一种反馈式思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并根据这些经验来指导人们继续前进。

后馈思维的特点:1.滞后性,指在事后反思总结,总是把“现在”反馈为“历史”的重复,以“过去”要求“现在”。2.指向性,后馈思维把现在引向过去,它的“兴奋中心”是过去的某个阶段、某种情况,它对现在的看法、评价和态度总是使现在回归到过去的某种“理想状态”。这种指向性容易导致“厚古薄今”的倾向。3.集中性,习惯于后馈思维的人目光焦点在过去,对事物的衡量、评价总是以历史为依据,趋于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僵化。4.保险性,后馈思维是已有先例、有章可循的思维。无论是照旧例办事,还是“事后诸葛亮”,都不需要冒风险、担大责。

后馈思维有积极作用,古语有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做事情,参考过去的经验教训,就可少走弯路,就可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同时,一个领导者如果善于总结、积累过去的经验教训,办事的思路就多,就可提高工作效率。但有消极作用,它容易使人们办事循规蹈矩,不思革新。有的人一育成绩就固步自封;而有的人一受挫折就畏葸不前。

(二)超前思维方法

超前思维即预测性思维。它是用将来、用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现在进行弹性调整的思维方式。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就是超前思维的深刻体现。

超前思维的特点:1.可能性,它是立足于现实的规律性基础上,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通过对未来各种可能性的分析,使大家通过比较加以识别,做到心中有数,以发挥主观能动性。2,调整性,一旦把未来描述出来之后,就对现存的事物起到指导、调整作用,并逐步实现未来的目标。3.模糊性,超前思维既然是对各种可能性的预测,它也就具有这种或那种不确定性。预测的结论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处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但不能成为全部工作的准绳。4.创造性。超前思维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这种思维的建构主要形式是创造性联想,是一种由共性探讨个性的思维过程。

超前思维有如下作用:一是使领导者提高预测能力,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形势的发展。二是可强化领导者的创新意识,超前思维与超前意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超前”意味着对事物现在界限的突破,意味着标新、创造。三是有助于领导者决策科学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领导者要提高自己的超前思维能力,不仅要知道事情曾经如何发展,而且要知道事情将要如何发展,把握住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趋向,就会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当然超前思维并不是万能的,由于它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忽视这一点,把可能当做现实,就可能使决策失误。

后馈思维和超前思维应在“现实”中统一起来,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如果把后馈思维绝对化,就会使思想僵化,在实践中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反之,把超前思维绝对化,就会脱离现实,脱离历史,变成一种幻想主义和理想主义。只有把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既有历史,又有未来,以这样的思维为指导,才有益于管理工作。

直觉思维方法

直觉思维是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所取得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直觉去认识与把握事物本质属性及其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以人们的理论知识、工作经验长期积累和艰苦的思维训练为基础的。领导者的直觉思维特别在时间紧迫的危急关头,有着重要的意义。领导者的日常管理活动,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判断是凭直觉思维方法做出的。

直觉思维有以下三种作用,一是可以帮助领导者迅速地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二是使领导者直接产生新思想、新认识、新主意;三是帮助领导者在复杂的领导活动中省略许多思考程式,依靠直觉迅速进行判断或决策。某小企业生产的一种产品,在市场上很走俏,销售一段,厂长突然召集中层干部会议,提出对该产品降价20%。大家大吃一惊。厂长解释说,这种产品上市已经一年,设备好的大厂会打这种产品的主意,假定利润仍然很高,会促使这些大厂下决心投产这种产品。如果抢先降价,就可使他们感到无油水,而保住这个小企业的“命根子”。事后证明,这位厂长的预感是正确的。这种“预感”实际就是直觉思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杜拉克曾说:“大部分关于决策的著作。开宗明义,第一步总是说:‘当先搜集事实’。但是能做有效的决策的管理者,都能了解他们决策时并非先从搜集事实着手;而是先从其本人的‘见解’着手。所谓见解,乃是‘尚待证实的假设’”这里的“见解”,就是凭借直觉而产生的。

应指出的是,直觉毕竟属于一种“有待证实”的判断,并不总是准确无误的。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应尽可能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验证。

反向思维方法

反向思维也称逆向思维,它是从反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求异思维。反向思维是辐射思维(发散思维)的一种类型。反向思维的客观依据是任何事物或过程,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因素,事物的发展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这样,不同的人就可能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据说,西欧与美洲两家鞋厂,不约而同地各派一名推销员到太平洋一个岛屿去推销。上岛后,他们各自拍回一封电报。一封是:“该岛土人不穿鞋子,明天就启程回国。”另一封则是:“好极了,该岛的人还没穿过鞋子,潜力很大,我拟常驻此岛。”经过一段时间,后者推销了大量的鞋子,而使其厂收入大增。可见,同一事实,两个人的思路恰恰相反。

我国在对待农民问题上,过去为了积累建设资金,要求农民向国家尽义务多了些,结果是反而影响了建设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反过来思考,先使农民富起来,再从那里取得更多的积累,十几年的事实证明,这种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反向思维不但有利于打破旧的传统思维和观念,发现认识上的错误;而且,即使对于正确的认识,通过反向思维,也可进一步确立它的正确性,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真理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说,反向思维是辩证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运用反向思维方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研究对象有关的知识、条件要有深刻的理解,这是基本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不可能对该问题从反面进行思考。2.采用这种思维方法必须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准绳,而不能主观任意地从反面去思考,更不是对正确的东西“对着干”。反向思维方法是对原有知识系统地分化、重组,而不是否定或根本背离。3.进行反向思维既要有魄力,又要谨慎从事,做到既胆大,又心细。反向思维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既要有勇气打破重重阻力,又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并通过实践检验反向思维成果的正确性。

理智思维方法

理智思维是指人们在明辨是非、分清利害关系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的心理控制过程,是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人的意志、信仰、世界观、品德、知识等对理智思维有重大影响作用。一个人理智思维能力越高,就越可能制止那些不符合目的的消极情感和行为;反之,若理智思维能力低,那些不符合目的的消极情感和行为就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对符合目的的行为产生干扰与破坏。

理智思维的特征:1.自觉性,即人们对行为的目的及其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情感,使之合乎目的。2.果断性,指人们善于明辨是非,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去贯彻执行决定或果取新的有效措施。3.自制性,指人们凭借理智来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具体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对言行的控制;二是对情感的控制;三是对欲望的控制;四是对注意力和兴趣的控制。没有理智,就不可能承担组织的任务。4.隐蔽性,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情感和行动的自制,把自己的消极情感和行为隐蔽起来,以免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5.稳定性,指人们在情感反应和行为过程中的稳定程度。作为一位领导者,要做到处事不慌,遇惊不乱,在胜利面前不狂喜,在挫折逆境中不沮丧。

领导者要重视自己理智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从事领导活动中,正确的动机、目的和决策、方案、计划的确定,是以清醒的理智认识为基础的。在多种动机、目的、方案中,善于权衡利弊,选择其中较优者。决定问题既不草率盲动,又不犹豫迟疑。在执行决策、决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除了需要意志努力外,还直接取决于领导者的理智思维水平,即对困难的预料、分析、认识程度。

上述所列思维方法,没什么优劣之分,其成效大小如何,完全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能力和态度。各种思维方法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应学会交替运用和综合运用,以提高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