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28133100000035

第35章 劳动人事管理(5)

6.激励原则。一般人对社会都有正当的需求,既要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只是需求的程度和对物质、精神需求的侧重不同。领导者应具体了解每个人的具体而合理需求,创造条件,给他们以满足。

7.互补原则。应在年龄、知识、专业、性格、能力等方面相互补充,做到扬长避短。使整体结构优化。

8.流动原则。运动是物质的本性,是一切事物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助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人才流动有下列形式:(1)吸引,如通过张榜、登报或派人联系,公开吸引所需人才;(2)商借,各单位暂时多余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签订合同,借给其它需要人才单位(包括借用期限和经济补偿);(3)兼职,研究人员及实际业务单位高级专业人员到高校兼课;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去工厂企业兼任一定职务。这可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促进科研的发展。(4)转换,科研单位的人才,经过一段科研工作,再到生产经营单位参加实践,这对培养人才和生产、科研都有推动作用。(5)调整,对难以胜任现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协商调整。(6)支边,人才密集的省市,由人才管理部门号召并组织科技人才,支援人才缺乏的地区和系统。对“支边”人才,注意在住房、待遇、家庭成员安排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以保留住人才。

(二)合理安排人才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是清代诗人顾嗣协一首题为“杂兴”的诗。它形象地说明对人才的使用,要力争用当其才,孙中山先生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本来是一个人才,如果用的不是地方,那可能变成“庸人”、“蠢才”。

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一定要注意安排得得当,就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一样,把他们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人才的安排,还应继续落实知识分子的政策。据调查材料,还有相当比例的知识分子使用不当,没有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原因之一是掌握人事大权的部分领导还仍处于外行状态,加之残存“单位所有制”的思想,致使部分专业人才用非所学,用非所长。同样一个人,放在这个岗位上是一条虫,如果放在另一个岗位上就变成了一条龙。合理安排人才,一定要因人度用。有位厂长说得好:“善于用人就是善于用人之长。我们是把‘诸葛亮’留在厂部,把‘赵子龙”安排在车间,使他们各展其能,各创其绩。”

(三)大度用人

用人须有气魄。魏国曹植曾经写道:“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一个精明的领导者应当具有曹植说的这种宽广胸怀。

1.要有容才之量。楚汉之争。汉胜的原因之一是刘邦有用才之气度。他在战胜了楚霸王之后说:“夫运筹惟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是他善于使用这些杰出的人才。在现实生活中,个别担负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远远赶不上刘邦,他们缺少用人的气度,凡是比自己的才能高的人,想方设法予以排斥,或借机给个“小鞋”穿。这不仅使领导者本人失去群众威信,而且给人民的事业带来极大损失。克雷洛夫有一篇著名的寓言,说一个人因为怕剃刀快,为了保护自己的脸皮不受损伤,弃之不用,而改用很钝的镰刀刮胡子,结果胡子刮不干净,还刮得满脸是血。克雷洛夫最后写道:“我看到好多人也是用这种眼光来衡量人才的,他们不敢使用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光搜集了一邦无用的糊涂虫。”上述领导者应从这个寓言中得到教训。

2.要不记前嫌,对于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才,仍然给予重用,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有着悠久传统的。舜不怕禹记杀父之仇,仍重用禹治水,并禅位于禹。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建议,不记当年一箭之仇而拜管仲为相,使齐国大治。唐太宗重用魏征更是传诵千古的佳话。魏征早年参加瓦岗寨农民起义,后又是太子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曾劝他杀掉李世民。当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帝位,抓住了魏征,发现魏征不仅多才,而且刚直,于是不计前仇,任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果然克尽职责,成为历史上的名臣。杨度这个人曾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力主君主立宪,曾与孙中山辩论,后来立场转变,愿意革命。孙中山不记前怨,对他仍然团结,后在1922年粉碎陈炯明叛变斗争中,杨度发挥了重大作用。毛泽东同志一再提出,要团结反对过自己,反对错了并且愿意改正的人。身居领导岗位的同志要从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出发,不能斤斤计较,这才能顺利地实现既定的目标。

3.要“不拘一格”。自古以来,许多年龄大的人总觉得年轻人没经验,不敢让他们承担大任。但某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却不是这样。曹操用人不讲出身贵贱。不论资历深浅,“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疗、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东吴的孙权,不顾群臣反对,重用陆逊这位当时还很年轻的儒生,率军“火烧连营七百里”,击败了刘备的70万大军,消除了东吴面临的灭顶之灾。在用人上必须破除论资排辈的思想。据说,一位在我国拿二级工工资的雕刻精工,到国外却被誉为高级教授。80年代中期,天津建成的新颖别致的蝶式立交桥,占地小、经费少,通车效率高,曾先后受到李瑞环、邓小平的称赞,而设计者却是胡习华这个青年技术员。孔子曾讲,后生可畏,在用人上不要论资排辈,敢于破格起用。

4.能用“度外之人”。有的领导者用人常常以他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划线。对自己奉承者,无才也是有才;对自己不奉承者,有于也是无才。这就是“任人唯亲”的思想作风。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引用范仲淹称赞诸葛亮的话说:“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之人。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己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之人,然后能周大事。”“能用度外之人”,就是能够起用跟自己疏远的人。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自己身边竟是一些迎合自己的好恶、吹嘘拍马的人,那就容易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家长式领导作风的毛病。张闻天在《论待人接物问题》一文中写道:“事实上,那些善于恭维自己、奉承自己、拍自己马屁的人,正是那些最容易把事情弄坏的人。而那些能够经常指出与批评自己缺点与错误的人,却是对于事情最有帮助的人,最可宝贵的人。”现代领导者应以为训。

5.要有用人的胆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委任爱因斯坦(德国人)和费本负责研制原子弹工作。研制原子弹是高度保密的军事研究,而此两人又是美国“敌侨”。结果,他们卓有成效赶在德国法西斯之前研制成功了原子弹。这件事不能不说罗斯福用人有非凡气魄。

人才并非完人,也有缺点,也会犯错误,工作中也可能失误;当人才做出超群的成绩后,可能引起嫉妒,惹起种种非议。领导者要有护才之魄,一方面热情帮助改进,另一方面还要细心做非难者的思想工作。

6.要用人不疑。这是用人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用人不疑的佳话。战国时魏文侯派武将乐羊出兵攻打中山国。正巧乐羊之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两军交战,中山国利用乐羊的儿子想迫使魏国退兵。乐羊为争取民心,曾几个月围而不攻。于是猜疑、攻击乐羊的奏书纷至沓来,说他为了保护他的儿子,所以不肯发起进攻。魏文侯听了这些话,不但没有撤换乐羊,反而一面派人到前线慰劳部队,一面为乐羊修建新的住宅。中山国君眼看退兵无望,就把乐舒杀死,煮成肉羹,送给乐羊。终于乐羊打败了中山国凯旋归来。在庆功宴后,魏文侯赏赐乐羊一只箱子。乐羊打开一看,里面装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大量非议、中伤乐羊围而不攻的奏章。由此可吧,如果没有魏文侯用人不疑的政治家风度,任凭乐羊有再高的军事才能,也是不能取胜的。

古人有训:“疑则勿任,任则勿疑”。历史证明,大凡人才,只要放手大胆地让其工作,充分给予信任、支持,就会极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领导者为了做到用人不疑:一要对谗言不可相信,头脑保持冷静,像魏文侯对乐羊那样心中有数;二要教育谗言者;三要对造成危害的谗言者罚以诬告之罪;四要通过调查研究,弄清事实后,对受谗言者讲清楚,使其安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