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28133100000016

第16章 西方管理理论集要(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形成许多新的学术派别。这些理论同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盘根错节。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曾把这种情况叫做“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他把现代管理理论分为十一个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数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工作者学派和经营管理学派。我国管理学者孙耀君归纳了六大学派,编者摘要如下:

社会系统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曾著有《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和管理》。其要点是:

(一)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率的系统。”他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的活动是互相协调的,这样就成为一个系统。系统是分层次的,一个企业内部有许多子系统,企业为中系统,整个社会为高级系统。一个正式组织系统能否生存和健康地发展。取决于该协作系统的内部是否平衡和对外部的适应程度。这是巴纳德关于“组织思想”的创见。他提出,正式组织系统的要求,必须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

(二)组织(协作系统)的三要素:1.协作的意愿。这意味着组织里的人要自我克制,积极为协作服务;否则,组织的目标就无法达到。2.共同的目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要得到最好地结合。有共同目标,就可以统一决策,统一各个成员的行动。3.信息联系。通过必要的情报、良好地传达。使各个成员明确共同目标,实现协作的意愿。

(三)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中的经理人员的作用,是在一个信息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对组织成员协作进行协调,以便组织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共同日标。经理的主要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招募和选拔人员,规定组织的目标,以及授权和决策等。

决策理论学派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马奇。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把决策作为管理的中心。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错了就不会成功。决策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搜集情报、拟定方案、选定方案和评价计划。这几个阶段是动态、循环的过程。

(二)决策的“满意”准则。西蒙主张以“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佳原则”。由于决策者受到认识能力和时间、经费、情报来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使决策达到“最佳”的程度,而应以“令人满意”为准则。这就是在决策时,不必考虑一切可能的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只要方案满足或超过了某些基本标准,就可以被认为是令人满意的方案。这可以大大简化决策过程和计算工作量,迅速作出决策并立即付诸实施。

(三)决策分为定型化决策和非定型化决策。前者如定货、材料出入等经常重复出现的例行活动,可以建立一定的程序,不必每次都作新的决策,只要用电子计算机模拟处理就可以了。后者如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厂的扩建等不重复出现的非例行活动,就不能用程式化的方法了。西蒙认为,这两类决策并不是截然区分开的,而是象光谱一样的连续统一体,其一端为高度定型化决策,另一端为高度非定型化决策,其中还有许多“中间地带”。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学派把系统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里查德·约翰逊(R·A·Kast),其理论要点如下:

(一)系统管理理论的框架。它包括以下三方面:1.系统哲学。这是指一种思想方法,强调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或综合的整体,并注重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主要适于一个组织的战略分析系统,在系统哲学、系统观念指导下,将组织与环境联系起来统筹考虑,设计战略性规划。2.系统管理。是指一种管理方式,它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和经营,使企业的各个部分、各种资源按照系统的要求进行组织运营。它主要适用于协作系统间的关系,着重管理实效。3.系统分析。是指解决问题的某些方法和技术,主要适用于作业系统,如对问题的全面分析、确定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和提出优化的解决方案等。

(二)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企业是为了达到某些目标而由相互联系并共同工作的各个要素所组成的系统,它同周围环境(顾客、竞争者、工会、供货者、政府等)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具有内外部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不断自行调节,并能适应环境和本身的需要。

约翰逊等人认为,一个企业包括许多子系统,如传感、信息处理、决策、加工、控制、信息存储等子系统。此外,按内容还可分为目标、技术、工作、结构、人际关系和外界联系等子系统。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用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它使得各种管理人员不致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也不至于忽视企业在更大的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系统管理理论在60年代最为盛行,许多人都以生产自动化系统和“阿波罗”计划等巨型工程项目来证明系统管理的重要性,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在继续研究。

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企业经理们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彼德·杜拉克(Peter F·Drucker)。他写的名为《有效的管理者》,在80年代曾在我国引起广泛的重视。

经验主义学派强调从研究各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入手来分析管理问题,从中总结出一些普遍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其要点是:

(一)求实精神,这是经验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1.管理即管理者所掌握的技巧——对人管理的一种艺术。2.管理的目的是要创造出“生产统一体”,其显著的特点是其生产力要比它的各部分的生产力简单相加之总和要大得多。管理者要使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3.管理者的职责:(1)确立目标并传达给下级;(2)进行组织工作,如建立组织机构、选拔人员等;(3)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4)对企业的成果进行分析,对企业人员进行评价;(5)使职工得到成长和发展。杜拉克强调指出,经理的工作是复杂的,他进行每一项工作都要求有不同的素质和条件。经理并不是天才,但有他的特殊工具——情报。经理的工作就是激励、指挥和组织人们去工作。经理的工作效果取决于他的听和读,说和写的能力。

(二)目标管理。杜拉克认为,泰勒制忽视了以“人”为中心,而行为科学则又忘记了管理与工作的结合,他决心把二者之长统一起来。为此,提出了著名的以人和工作为中心的“目标管理”理论。

什么是目标管理呢?经验主义学派的奥迪奥恩下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共同的目标;同每一个人的应有成果相联系,规定他的主要职责范围;并用这些措施来作为经营一个单位和评价其每个成员的贡献的指导。”企业中的目标可分为战略性和策略性两种,为落实企业的目标,应由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来制订具体的方案和计划。目标成功有六个先决条件:高层管理当局参加、下级人员参加、有充足的信息资料、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对由于实行目标管理而带来的风险要予以激励、要相信职工的能力。目标管理分为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和对成果的检查、评价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不断循环的,经过一个周期,目标管理的质量就应当提高一步。

权变理论学派

所谓权变,就是权宜应变的意思。该学派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只能依据一个组织(如企业)的内部及外部因素,灵活地运用各种管理方法。

(一)权变管理思想结构。美国管理学家卢桑斯(F·Luthans)认为权变管理就是依靠环境自变数和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