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头骨厚大上嘴唇似马蹄形,有毛,的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儒艮的前肢呈鳍状,没有指甲后肢退化尾鳍宽大,后缘内凹呈新月状,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在它的鳍肢的下方具有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
儒艮多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由于儒艮行动迟缓,虽然常年生活在海中,但水下功夫非常一般,游泳时,时速不过2海里左右,即便是在被敌人追赶时,逃跑的时速也超不过5海里。正因为它能吃但又不愿动,所以养得膘肥体胖。
正如图片显示的那样,儒艮的形象不仅不美,而且还很丑陋,尤其是它那像老鼠一样的眼睛,鼻孔顶在头上,耳朵无耳沿,皮为灰白色,两颗獠牙从厚嘴唇边露出,毫无通常意义上的美感。说它是美人鱼,是因为它在生活习性上有着和人类相近的地方,就是幼儒艮都是吮吸妈妈的乳汁长大的。儒艮的体形也确实有类似人类女性的地方,它有进化了的前肢,胸鳍之间长着一对较为丰满的乳房,其位置与人类非常相似。所以在它偶尔腾流而起,露出上半身出现在海面上时,远远望去,真有点妇人模样。
因为它的油可入药,肉味鲜美,皮可制革,所以儒艮常常成为人类逐利者的象。
蛇雕——蛇类的天敌
树枝上机敏的蛇雕丄蛇雕尾羽上的白斑蛇雕别名大冠鹫、白腹蛇雕,属于鹰科,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贵州、广西、广东、安徽南部以及福建等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雄蛇雕身长约70厘米,是大型猛禽。头顶及其羽冠尖端均为黑色,这使它看起来显得更加威风凛凛。上体为暗褐色,两翼小覆羽上缀有白点;下体为土黄色,腹部和两胁杂有白斑;尾部为黑色,中间有一条宽的淡褐色带斑;尾下覆羽为白色;喙灰绿色,蜡膜为黄色。
蛇雕在每年的3—5月份繁殖,每次产卵仅1枚,卵色为乳白或黄白杂以红棕色斑痕。孵化期35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抚养60天左。蛇雕是,于,地动,于上,用树枝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
蛇雕嗜食蛇类,是蛇类的天敌,它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处,或者盘旋于空中窥视地面,发现蛇后,便从高处悄悄地落下,用双爪抓住蛇体,用喙钳住蛇头,翅膀张开,支撑于地面,以保持平稳。由于捉到蛇后大多是囫囵吞食,不需要撕扯,所以蛇雕的喙没有其他猛禽发达。但它的颚肌非常强大,能将蛇的头部一口咬碎,然后吞进蛇的头部,接着是蛇的身体,最后是蛇的尾巴。在饲喂雏鸟的季节,成鸟捕捉到蛇后,并不全部吞下,往往将蛇的尾巴留在嘴的外边,以便回到巢中后,能使雏鸟叼住这段尾巴,然后将整个蛇的身体拉出来吃掉。
我国古人称蛇雕为“鸩”,并由于其所吃的蛇类中有很多是有剧毒的种类,所以它也被误认为是一种有毒的鸟,将它的羽毛浸泡在酒中,就能制成毒酒,因此有‘饮鸩止渴”的成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中记载其毛有剧毒,入五脏,能杀人。不过,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这些说法都是荒谬的。
猞猁“又名林独“属食肉目“猫科。主要分布于欧洲的北部、中部、东部、东南部“亚洲的中部、东部等。在我国分布于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猞猁是中型猛兽“体形小于狮、虎、豹等大型猛兽“但比小型的猫类大得多。体长85~130厘米,尾长12~24厘米。猞猁身体粗壮,四肢较长,尾巴短粗,尾尖呈钝圆。最为可爱和引人注目的是耳尖上生有明显的丛毛,两颊有下垂的长毛,腹毛也很长。它们的毛色差别较大,有、浅灰褐色等多种色型,但有些部位的色调是比较恒定的,如外耳缘为黑色或黑褐色,内耳缘为,耳尖丛毛为,中毛,上为,下为暗褐色,颌两侧各有一块褐黑色斑,尾端一般为纯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面、外侧均具有斑纹为一的。身布豹一的,有于的和食。
猞猁常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不畏严寒,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猞猁也善于游泳,但不轻易下水。它还是个出色的攀缘能手,甚至可以从一棵树纵身跳到另一棵树上。
猞猁以野兔、松鼠、野鼠、旅鼠、旱獭和雷鸟、鹌鹑、野鸽、雉类等为食。在自然界中,虎、豹、熊等大型猛兽都是猞猁的天敌,如果遭遇到狼群,也会在劫难逃。当然,为了生存,猞猁也有自己独特的逃生方法,比如当猞猁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树上躲藏隐蔽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害。
猞猁在捕食的时候非常有趣,它们常借助于草丛、灌丛、石头、大树等做掩护,埋伏在猎物经常路过的地方,两眼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它的忍耐性极好,能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卧上几个昼夜,待猎物走近时,才出其不意地冲出来,捕获猎物,毫不费力地享受一顿“美餐”。如果突击没有成功,猎物溜走了,它也不会穷追猎物,而是再回到原处,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机会。有时它也悄悄地漫游,看到猎物正在专心致志地取食,便蹑手蹑脚地靠近、再靠近,冷不防地猛扑过去,在猎物不明就里时将其捕杀。
树袋熊一一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
澳大利亚是有袋类动物的王国,是有袋类动物最集中的地方,而树袋熊是其中最珍贵的一种,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考拉。
一可爱的树袋熊是一种树栖动物它的足趾能做抓握动作便于抓住树枝小考拉常会爬到妈妈的背上玩耍。
树袋熊长得很像丝绒的玩具熊,肥胖的身子上长满毛茸茸的淡灰色或淡黄色绒毛,没有尾巴,头很大,两只半圆形的大耳朵直立在头顶两侧,长长的绒毛遮盖着耳廓,脸部长着短短的绒毛,而一个黑黑的鼻子却是光溜溜的。树袋熊以它那软绵绵、圆滚滚的身体和琥珀球般的眼睛倾倒了全世界的人,即使是一个不喜欢小动物的人看到它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也会忍不住要抱一抱它。于是,它便有了很多别致的称呼ii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从童话里走出来的动物”,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树袋熊的足较长,爪锋利有力,善于攀爬树干,是一种树栖动物。它的趾长得像人的手似的,大趾与其他四趾分开,能做抓握动作,便于抓住树枝。它常年栖居在桉树林里,只吃有限的几种桉树的树叶。白天,树袋熊通常将身子蜷作一团栖息在桉树上,除了吃树叶就是睡大觉,连下树饮水都懒得动,仅从树叶中取得自身需要的水分,致使皮肤都能散发出强烈的桉树油的气味。树袋熊一天有20小时在闷头睡觉,白天难得睁开眼睛,只有晚间才外出活动,沿着树枝爬上爬下,寻找桉树叶充饥,它的一举一动也总是慢吞吞的。
每年夏季是树袋熊的交配期,雌性树袋熊怀孕1个月后,就生下幼崽,一般每胎仅产1崽,很少有双胎。这时在澳大利亚是炎热的夏天,刚出生的小熊眼还未睁开,浑身无毛,后肢还未发育完全,长约15毫米,体重很轻,仅有几克,犹如一条小爬虫,但能钻进母亲腹部的皮质育儿袋内吮吸乳汁。5个月后,小树袋熊体长可达16厘米,可它还撒娇似地趴在母亲背上,或者舒适地躺在母亲怀中;6个月后,毛长得差不多了,才开始爬出来到妈妈的背上玩,但仍离不开育儿袋中的奶头;直到1岁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野外生活。
奇怪的是,即将独立生活的小树袋熊非常爱吃成年树袋熊的粪便!原来,树叶基本上都由纤维素组成,而树袋熊本身对这种纤维素是不能消化的,它所以能消化树叶食物全靠滋生在它盲肠里的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能帮助树袋熊把咀嚼过的纤维转化为可以被消化吸收的酶。而即将独立生活的小熊,体内正缺少这种微生物,它吃成年树袋熊的粪便,目的是获得其中的微生物。
树袋熊的胃口很大,食性却很狭窄,非桉树叶不吃。桉树叶是一种低劣的食品,几乎不含糖和脂肪,蛋白质也是微乎其微。因此,在树袋熊的体内几乎找不到脂肪,遇到干旱天气,它们甚至常会由于缺少蛋白质而死亡。
在自然界几乎没有一种动物会来和树袋熊争夺这种缺乏营养并散发着怪味的树叶,所以树袋熊没有其他的天敌,它唯一的敌人是人类。因为树袋熊皮毛的保温性强,仅次于北极动物,能制作成华贵的皮衣,所以不断遭到人们的猎杀,到20世纪初几乎绝种,1927年澳大利亚政府宣布了禁猎令,才使这种动物脱离了绝种的危险。但树袋熊的厄运并没有就此消失,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和食物——桉树林正在大量消失,这是威胁树袋熊生存的头号困素。
现在,许多澳大利亚人正来树袋熊的园。只要人类不去打扰它们,它一在桉树中不地的。
桉树的大面积消失严重地威胁着树袋熊的生存。
龙文小百科有袋类动物是哺乳类中一个古老的类群,在晚白垩世及第三纪早期的时候,足迹几乎遍布整个世界。
随着高等哺乳动物——真兽类的兴起,有袋类在生存竞争上渐渐处于劣势,它们逐渐成为了食肉类动物的捕食对象,致使其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大陆上相继绝迹。现生的有袋类动物只在大洋洲及南美洲的草原地带有分布。
在有袋类动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爱的珍兽,它的形象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以至于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代名词。
但自从欧洲人在1788年移民到澳大利亚,又引进了许多新的动物,很多种有袋类动物的原始生活状态被破坏了,加之种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已有6种小型袋鼠灭绝。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今后有袋类的生存环境将会更加恶劣。目前有袋目中大约有17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对有袋类动物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双峰驼——“沙漠之舟”
双峰驼属哺乳纲,偶蹄目,骆驼科,它们的原产地在亚洲中部土耳其斯坦、中国和蒙古。双峰驼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从外形上看,双峰驼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背上有两个瘤状肉峰。野双峰驼的驼峰比家骆驼的小而尖,躯体比家骆驼的细长,脚比家骆驼的小,毛也较短。通常情况下,双峰驼的繁殖期在4—5月份,孕期12—14个月。雌骆驼每次产1崽,很少2崽。4—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35—40年。
双峰驼常栖息在干旱地区,并会随季节变化而迀移。野生双峰驼数量稀少,单独、成对或结成4—6只小群一起行动,很少见到12—15只的大群。与单峰驼相比,双峰驼的,它们时。少的流失,双峰驼排汗及排尿量都很少,只有当体温升高到46°C时才会出汗。在极度缺水时,双峰驼能将驼峰内的脂肪分解,产生水和热量。而且令人吃惊的是,双峰驼的一次饮水量可达57升,以便恢复体内的正常含水量。它们几乎能吃沙漠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的任何植物,包括盐碱植物。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及耐力由此可见一斑!据资料显示,双峰驼至少在公元前800年就已经被驯化了,但现在仍有野生双峰驼在我国塔里木至柴达木盆地间,向东至蒙古地带栖居,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我国的大熊猫是第四纪遗留下来的动物“活化石”,而野生双峰驼也被认为是4000万年前就已出现了的“化石”动物,且是数量比大熊猫还少的世界珍稀濒危动物。
双峰驼不畏风沙,善走沙漠,比较驯顺、易骑乘,被世人公认为“沙漠之舟”,人们也充分利用了双峰驼的这个特点来为自己服务。在我国,骆驼很早就被驯养成为家畜,汉代时就有“乃非驼难入之漠”的名句,以形容通往西域途中的沙漠及戈壁;到唐代,外交频繁,“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在茫茫的沙漠中一支浩浩荡荡的、伴着驼铃声的骆驼队,可谓是沙漠里最亮丽的风景了。
水鹿也称黑鹿,是海南亚种,在当地又被叫做山马,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形最大的鹿类。主要分布于缅甸、印度等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海、湖南、江西、台湾、海南和西南各地。
水鹿身长120—220厘米,肩高100—130厘米,体重180—250千克,最大的可达300多千克。雄鹿生有粗大的角,角从额部的后外侧生出,稍向外倾斜,相对的角叉形成“U”字形。
角形简单,呈三尖形。角的前端部分较为光滑,其余部分粗糙,基部有一圈骨质的瘤突,称为“角座”,俗称“磨盘”。水鹿的角在鹿类中是比较长的,一般为70—80厘米,最长的可达125厘米。水鹿从额至尾沿背脊有一条宽窄不等的深棕色背纹,臀周毛呈锈棕色,颈具深褐色鬃毛,体侧为栗棕色,尾毛为黑色。水鹿的颜面部稍长,鼻吻部裸露,耳朵大而直立,眼睛较大,眶下腺特别发达而显着,尤其是在发怒或惊恐时,可以膨胀到与眼睛一样大。另外,水鹿的蹄甲很硬,可在布满岩块、石砾的山地活动,其四肢长而有力,可在陡峭的溪谷行走。1…水鹿繁殖季节不固定,孕期为6—8个月,每胎产1崽,偶尔产2崽,幼崽身上有白色花斑。水鹿2—3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4—16年。
水鹿是一种调皮活泼的动物,它们生性喜水,雨后活动频繁,常到溪涧喝水或沐浴,有时还在水泉中洗浴,滚上一身泥巴,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喜欢在水边流连忘返。民间有“虎蹲草山,鹿伴溪泉”的说法,所以得名“水鹿”。
水鹿有群居的习性,一般栖息于海拔300—3500米之间的热带、亚热带阔叶密林或针阔混交林。夜行性,白天隐于林间休息。水鹿性情机警、谨慎,其嗅觉、听觉都十分灵敏,常站立不动,竖起耳朵倾听四周的动静,并且用前肢有节奏地轻轻敲打着地面,一旦听到异常声响,或者闻到豹、狼等猛兽的气味便迅速逃走,在树林、草丛中奔跑自如,因此在海南还有“山马精,山马精,听到狗叫翻过岭”的民间歌谣。水鹿无固定的巢穴,有沿山坡作垂直迁移的习性。小鹿以青草、树皮、竹笋、嫩叶为食,亦盗食农作物。
和其他的鹿一样,水鹿也是一种可药用的动物,加之人类对其美丽大角的贪欲,因此水鹿也受到了人类大量地捕杀。在有些产地甚至已濒于灭绝,目前我国估计有20000只左右,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二水獭一一机敏的吉祥物
水獭是鼬科中体形较大的动物,又名水狗,分布广泛,在欧亚大陆、非洲北部均可栖息。水獭还曾荣幸地被选为2002年冬季残奥会的吉祥物。
水獭的体形细长,体重7—12千克,体长70—75厘米,四肢短圆,趾间有蹼,头部扁宽。全身被短而密的毛,散发着迷人的丝质光泽。体背及尾为棕黑或咖啡色,喉、颈下和胸部略呈灰色,腹部为浅棕色。由于水獭皮厚而绒密,柔软华丽,因而被无节制地捕猎,加之开发建设使水域污染,水獭的数量已十分稀少,亟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