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CD-R/CD-RW(即我们通常说的光盘和可重复擦写光盘)为存储介质的机型并不多,索尼MVC-CD1000是其中的一款。CD-R/CD-RW可算得上是比较理想的存储介质,不过由于CD-R/CD-RW物理性能的限制,它只能以专用格式拍摄MPEG影像。
6.MICRoDRIVE
MICRoDRIVE是美国IBM公司推出的大容量存储介质,中文名称叫微型硬盘。与CF卡Ⅱ型接口一致的微型硬盘,容量已达到1G,使数码相机以AVI格式拍摄动态影像时不必再用秒计算了。就每MB性价比来看,它要比SM卡、CF卡和记忆棒划算多了。另外从理论上讲,只要支持CF卡Ⅱ型接口的数码相机也支持微型硬盘,但实际上有些机型如爱普生PC-3000虽然采用Ⅱ型接口,却不支持微型硬盘。目前支持微型硬盘的数码相机有卡西欧QV3000EX、佳能PoWERShotS20、G1等机型。
摄影如何恰当用光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的,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是摄影创作中的一大关键。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光来自唯一的太阳光,对于投射在被摄体上的光线,因方向和角度不同,不只是阴影的位置和面积会随之改变,而被摄体的印象、感觉,包括影调和色调也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视觉效果。所以,选择适当的光线,包括适当的光线方向和角度,便是从事摄影创作不容忽视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光线从照射方向来分类可以分为主要三种,即顺光、侧光和逆光。顺光是从照相机背后方向照射过来的光线,由于光线是从正面方向均匀地照射在被摄体上,被摄体受光面积大,阴影也比较少,拍摄时测光和曝光控制相对比较容易,即使是使用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一般也不会出现曝光上的失误。但因为在顺光的条件下,被摄体表面不管凹凸不平,因受光情形完全相同的原因,阴影不易显现,因而会造成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贫乏,对主体的描写也趋于平淡;侧光是指从被摄体侧面照射过来的光线,它能使被摄体表面的凹凸呈现出明确的阴影,对于表面被摄体的纹理,质感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光线。侧光既能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线,又能体现立体感,是摄影用光时较为常用的光线。逆光是指太阳光从被摄体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可以想象,在逆光的情况下被摄体往往会变成剪影,因此对于曝光的把握相对比较困难一些。逆光能给被摄体轮廓镶上一条夺目动人的金边,处理适当,能创作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拍出充满戏剧性效果的光影感觉。在拍摄逆光照片时,如果按背景测光或者是按自动程式曝光时,往往会曝光不足,一定要注意曝光补偿或是补光,补光可以用反光板或是闪光灯日间同步均可。
太阳从日出到日落,一分一秒都在改变位置,因此,照射在被摄体上的光也会随着太阳位置的推移而不断改变角度。随着角度的改变,被摄体表面的质感描写,阴影的均衡都会直接影响整体的表现效果。一般来说被摄体的侧面上方45度前后的光线认为是最佳的采光角度,大约相当于上午10点和下午2点左右的时间段。因为同样是侧光,高角度时主体的阴影较短,低角度时主体的阴影较长。同样状况的光线一天只有一次,对光的角度的选择不能掉以轻心,这需要仔细观察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时间、不同方向和角度的光线的微妙变化,以及能在画面中出现的情绪效果,以便更好地根据表现主题和构思来灵活运用光线。
另外,光线如果从光质上来区分,还有软硬之分。直射光通常称为“硬光”,一般是指没有云彩或其它物体遮挡的太阳光,或是直接照射到被摄体上的人造光,如照明灯、闪光灯等。直射光照明下的被摄体,受光部分和阴影部分的光比较大,亮部清晰,阴影浓重,画面反差强烈,立体感强。但是对于有些被摄体,如花瓣和人的肌肤等,当明暗反差过大时,反而会给人以粗糙的感觉。而直接照射的闪光灯往往会在被摄体背后留下一个夸张的黑影,使画面显得过于生硬,缺乏美感,值得注意。散射光是一种不会产生明显投影的柔和的光线,也称“软光”,如阴天或被云彩遮挡太阳时的光线便属于散射光线。使用人造光时通过柔光纸透射或是反光板来反射的光线也属于散射光线。因为光线不是直射而是从不同方向反射到被摄体的原因,所以阴影很淡,反差较小,影调相对比较柔和。在云彩过厚的阴天,因为光线过渡扩散的缘故,色调和阴影都将显得没有变化,画面效果将显得平淡。像有淡淡的云彩遮挡太阳,直射光和散射光混合的明亮的阴天,一般被公认是最佳的“拍照天”。
摄影用光,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就是光和色温的关系。在彩色摄影中,光源色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被摄体色彩的真实还原。色温是表示光源的光谱成分,是光源颜色的一种度量,用约对温标K(开尔文)来表示,通俗来说,在色温高的光源中,所含的蓝色光成分多于红色光,在色温低的光源中,所含的红色光成分多于蓝色光。不同光源的色温值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白天,不同时间段太阳光的色温也有变化,如日出或日落的太阳光色温较低,在2000-3000K左右,早晨或下午的阳光在4000-5000K左右,接近中午前后的阳光在5500K左右。电子闪光灯的色温为5500K,碘钨灯、摄影钨丝灯一般在3200K左右。在彩色摄影中,彩色胶片有日光型和灯光型两大类。日光型彩色胶片的标定平衡色温为5500K,灯光型彩色胶片的标定平衡色温为3200K。也就是说,日光型彩色胶片必须在色温5500K的光源下使用,才能得到标准的色彩还原,而灯光型彩色胶片则适合于3200K色温的光源下使用。如果用日光型的胶片在色温3200K左右的光源下拍摄,照片就会偏橙红色,如早晚太阳光色温低,用日光型胶片拍摄日出日落时照片往往会偏橙红色的暖色调,其道理也在于此。有一种方法就是,如果用日光型胶片在色温3200K的光源下拍摄时,也可以在镜头前加蓝色色温转换滤光镜来升高色温,以求得色彩的正常还原。同样,灯光型彩色胶片也可以通过用琥珀色色温转换滤光镜来降低色温后,便能在5500K的光源下使用。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摄影者来说,必须熟练掌握不同光源的色温变化,以便更好地把握照片的色彩和色调,更充分地体现创作的主题和画面的气氛。
摄影创作中实用测光六法
在摄影创作中,曝光时遇到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被摄体影调、亮度、氛围、质量以及色彩的纯度等等千变万化,与如何选择准确曝光密切相关。在这里,提供六种测光的方法供参考。
1.平均测光法
是在拍摄点用机内测光装置中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功能对准被摄体直接测光,它得到的是被测量的景物范围内各种亮度的平均读数。这种方法有利于保证使整幅底片得到适当的曝光量,使整幅底片的密度不薄亦不厚。如果被摄体的明暗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反差不大,用这种平均测光法极易获得良好的效果。
2.照顾重要的暗部阴影法
采用这种测光方法,可以准确地控制画面中最主要的物体影像重要阴影部分的影调,使这些部分的影调和层次表现适当。当画面中阴影部分占据很重要的部位时,如山峦的阴影部、逆光照明的室内景物、逆光人像,宜采用这种方法确定曝光。具体做法是: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对象重要的阴影部分测光,但不按照测光表直接指出的读数曝光,而是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再减少1级、2级或3级进行曝光,将测量的该部位表现成较暗的影调。在这种情况下,要比测光表提供的读数减少曝光。对于黑白和彩色负片来说,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减少3级以内,仍然可以记录下层次;彩色反转片减少曝光要控制在2级之内。
3.考虑亮部影调法
这种方法不是重点考虑被摄体暗部的影调,而是从增强或削弱景物的反差需求出发,让主要景物亮部将再现为什么影调作为思考的重点,比如,拍摄一幅顺光或前侧光照明的近景人像,或者拍摄雪景,你打算将人脸的亮部或大雪覆盖的地方再现为中级影调还是较亮、较明快的影调,就会用到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体的亮部测光,取得测光读数后,并不按照读数曝光,而是将曝光量再增加1-2级。拍雪景以及其它高调景物,也应比测得的读数额外增加曝光。
4.掌握亮度范围法
这种方法是分别近测被摄体亮、暗两部分的亮度,然后,根据胶卷的宽容度,确定适当的曝光。假如你测量被摄体的亮面,应该用F16曝光,而测量暗面,应该用F4曝光,那么,你可以折中用F8去曝光。这样,亮面曝光过度2级,暗面曝光不足2级,都能够记录下丰富的层次。根据黑白与彩色负片的宽容度,亮部曝光只要不超过3级,暗部曝光只要不少于4级,底片上仍然是有层次的。一般说来,如果底片的显影正常,黑白和彩色负片亮部的亮度超过3级,暗部的亮度不足3级,是能够有层次的。彩色反转片所能记录的影调范围不超过1:50。
5.灰板法
这种方法不是用测光表直接测量被摄体的亮度,而是测量有中级反光率的表面,依照测得的读数曝光。这样,被摄景物中标准亮度的表面(中级灰表面)在照片上再现为中级灰影调,比它更暗或更亮的表面,则获得比中级灰更暗或更亮的影调。最标准的中级灰表面是反光率为18%的摄影测试灰板。将这样的灰板放置在被摄体的位置,并使它受光均匀,然后用反射式测光表对准它测量,并按照测得的读数曝光,会使被摄体得到正确曝光。这种测光方法,与亮度测光表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因为它能正确再现出被摄景物中明暗各部分影调的深浅,尤其适合于彩色反转片的拍摄。如果没有反光率为18%的灰板,摄影者可以用测光表测量自己的手背代替灰板,因为它们的反光率接近。根据手背的亮度曝光,被摄对象各部分的明暗关系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6.测量代用目标法
当被摄对象离照相机很远,不可能靠近被摄体测量局部的亮度时,可采取测量代用目标的方法,就是从近处选择一块与远处的被摄体亮度相当的代用目标,直接测量它的反射亮度,以代替对远处被摄体的测量。比如测量近处的雪,代替在远处山峰上同样明亮的雪;测量近处一棵大树的树干或丛叶,代替河流对岸的树木。不过,采用这种测光方法,要注意代用目标和实际被摄对象的受光情况必须一致,而且勿使背景影响它的读数,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拍摄点如何选择
拍摄点的选择:即距离、方向、高度的选择。
1.距离:“远取其势,近取其神”。你的画面是以势动人,还是以神感人,或是以情节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该采用怎样的景物。
远景的被摄景物范围广阔深远,擅长于表现景物的气势。全景的被摄景物范围小于远景,擅长于表现主要被摄对象的全貌及其所处的环境特点。
中景的被摄景物范围介于全景与近景之间,擅长于表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情节取胜。
近景是突出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主要面貌,擅长于对人物的神态或景物的主要面貌作细腻的刻划。特写是对被摄人物或景物的某一局部进行更为集中突出的再现,它比近景的刻划更细腻,常用来传神传质。
2.方向:指相机围绕被摄体四周的位置变化。对拍摄点方向的选择,可从正面、斜侧、正侧、背面四方面予以考虑。正面即相机正对被摄主体的正面。此方向有利于表现主体的正面形象;擅长于表现对称美;能产生庄重、威严之感。但正方向往往会使画面缺乏透视感,也易产生呆板感。
斜侧方向是摄影中运用最多的“方向”,它有助于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画面也显得生动,并有利于突出主体。但在选择斜侧方向时,要注意“斜侧程度”,程度的改变往往会使主体形象产生显著变化。
正侧方向是与被摄主体正面成90度的侧方向。拍摄人像时,能生动表现人物轮廓线条;同时,也是拍摄人物、景物剪影的最佳方向。
背面方向是从被摄主体的背面拍摄,这是一种易被忽视的拍摄方向,它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
3.高度:指相机是高于、低于还是类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拍摄高度的变化,可归纳为三方面:即“平拍”、“仰拍”、“俯拍”。
平拍即相机与被摄体处于类同的高度,镜头朝水平方向拍摄。平拍由于合乎通常的视线,因而显得亲切、自然,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有助于突出主体。
仰拍即相机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高度,镜头向上仰起拍摄。仰拍有助于强调或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表现向上、积极的精神。
俯拍即相机高于主体的水平高度,镜头朝下拍摄。俯拍的最大特点是能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展现,从而产生空间感和纵深感,并突出场面的广阔、壮大。
怎么合理构图
拍摄前头脑中要有预想构图,下一步就应该考虑视角和景物,从而决定用哪个焦段拍摄。决定了镜头焦距也就决定了摄影位置。
用变焦镜头拍摄,确定焦距后就别再用变焦环调整被摄体大小了,因为一经调整反而与预想构图不吻合并可能导致拍摄失败。当受到摄影场所环境限制而不能实现预想构图时,只好更换能实现预想构图的镜头。预想构图与所使用的镜头焦距有很大关系,开始可能不习惯,通过不断实践就能达到熟练,练就出快速判断预想构图该用什么焦距的镜头。当从取景器里所看到的画面和预想构图不太一样时要考虑到底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是焦距、摄影距离,还是拍摄角度?重新调整,如果还不成,就要进行妥协,但最好尽可能不影响原来预想的构图,在这个基础上完成正式构图。
确认设定。决定构图后不是马上就按动快门进行拍摄,摄影爱好者之所以拍不出好作品往往是操之过急,决定构图后就立刻按动快门。这时要仔细确认要使用的摄影模式、测光模式、AF模式、胶卷感光度等设定对不对,确认无误后再进行下一步——决定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