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纠正这种“睡偏头”的方法很简单,即婴儿的头部不要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应定期更换睡眠姿势,或在一侧放上较软的枕头,枕头以三四厘米为宜,使头部不能随意偏向该侧,如此双侧交替进行,久后即能起到防治作用。当宝宝逐渐长大后,头骨的硬度也跟着变大,骨缝弥合,头形就不大会改变了,此时约为2个月大。如果2个月以后发现宝宝的头形不对称了,3个月以内赶快调整还来得及,年轻父母不用太着急。3个月以上的宝宝头形基本固定,睡姿可以自由一些。
孩子得了肺炎怎么办
肺炎是感冒、气管炎的延续。它是呼吸道病变较重的疾病,儿科医院里约有1/4的宝宝是因为肺炎而住院的。
支气管肺炎,也就是小叶性肺炎,小宝宝特别容易患上,病变主要散布在支气管附近的肺泡,有时病变范围很广泛。两三个月或6个月内的宝宝如果发生肺炎,往往症状很重,出现高热、气急、咳嗽、鼻翼扇动等现象。而大叶性肺炎则以成人居多。
肺炎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和支原体肺炎,其中,支原体肺炎表现为阵发性咳嗽、高热、呼吸时的罗音不明显,需要拍片才能诊断。
居家照顾的8要点:
1.多翻身拍背,帮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宝宝咳嗽多时,睡觉时会很难受,爸妈记得多给宝宝翻身拍背,帮助宝宝把呼吸道的分泌物排出。
2.多吃水果、汤汁,少吃鸡蛋。食物要清淡,要多补充水分和维生素C,但注意不要一次吃得太多,蛋白质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
3.鼻塞使用细棉棒、吸鼻器。宝宝鼻塞、鼻堵时可用沾有温水的棉棒湿润鼻痂,一点一点地将鼻痂取出,爸妈注意千万不可以用力过猛。选择细小的棉棒,它比传统的棉棒更好用。吸鼻器在这时也能派上用场。
4.自备温湿度计,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2到3次。自备一个温湿度计,大超市里就有卖的。控制室内的温湿度,温度约在18℃~22℃,湿度约在60%左右。
5.敷额头(退热贴)、酒精擦身。如果宝宝有发烧的情况,冷毛巾敷额头可以给宝宝降热,去热贴也可以选用。另外,30%~50%的酒精擦身也可以帮助宝宝物理降温。
6.厨房内的油烟、室内的香烟要尽量避免。这些油烟很容易让宝宝的抵抗力下降,得上疾病。
7.按时接种疫苗。记得及时带宝宝去打预防针,像感冒疫苗一类的也要加以考虑。
8.母乳喂养,及时添加鱼肝油。它们对增强呼吸系统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都大有好处。
虽然了解了这么多,但爸妈不能够因此而觉得自己也可以给宝宝用药,因为即使是同一种疾病,每个宝宝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如果盲目自己用药,不但起不到病除的目的,相反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孩子得了流感冒怎么办
天气转凉,尤其是进入冬季,流行性病毒感冒病例就会明显增加。流感病毒每一年流行的病原体都不一样。流感和一般感冒都会侵犯成人或小孩,但流感症状通常明显且较严重。
症状表现:初期症状明显,包括有高烧、头痛、喉咙痛、肌肉酸痛、全身无力等,之后咳嗽和流鼻涕症状会陆续出现,部分幼儿可能出现腹痛、呕吐等肠胃症状。流感的发烧可能持续3~5天。严重时,还可能并发肺炎,需要住院治疗。
特别推荐全方位养护及预防方法:
1.6个月大以上,抵抗力差的幼儿,可在流感流行高峰期前注射流感疫苗。小于8岁的孩子第一年打流感预防针要打2针,才有足够的抗体保护。
2.大人回家后,要记得洗手,以避免把病菌带回家。
3.流感流行期间,学校和家中要注意环境卫生,如有幼儿感染流感,最好戴上口罩。
4.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其是抵抗力差的幼儿。
5.充足睡眠、饮食正常、多运动才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6.多喝水,补充足够的水分。
孩子生水痘如何处理
水痘是由水痘疱疹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孩子身上,冬末春初是流行季节。被感染后,通常经过11~20天的潜伏期就会开始发病,而潜伏期间就已经有传染给他人的危险性了。得过一次水痘,一般不会再得。
症状表现:初期会出现轻微发烧、倦怠、食欲不振,之后会出现水泡、红疹,主要分布在躯干部分,接着是脸部、四肢,严重者可能连口腔内、耳朵都会长出疹子。约过1周后开始结痂,完全结痂脱落得需要2~3周的时间。
预防方法:
1.水痘传染力非常强,因此家中若有幼儿感染,最好让他在家休息,暂时不要去上学了,等到全身的疹子都结痂干掉,没有传染力后,才可以去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
2.出水痘时,不要使用阿司匹林等退烧药,以免并发其他症候群。
居家照顾要点:
1.止痒。长水痘时,容易全身发痒,可以让医生开一些止痒的药物来,千万不要让孩子乱抓。
2.冲凉。幼儿不舒服时,可以帮他简单冲凉,让身体清爽舒服。
3.把指甲剪短。把孩子的指甲剪短,避免抓破伤口。如果是婴儿可以给他戴上棉质小手套。
4.保持清洁。长水痘期间,还是要帮宝宝洗澡,洗完澡后,可用浴巾吸干身上的水分,再抹上止痒药。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该病主要侵犯儿童,并有周期性流行的趋势。
症状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身上,由肠道病毒传播的传染病,潜伏期为3~5天,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热不高,约38℃左右,2天后口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四周绕以红晕,手足部位会出现米粒大小的水疱,数目不等。发现症状,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在1~2周内可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也不是终身免疫。患病期间,只需对症治疗,多喝水,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口腔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擦拭或漱口,外涂金霉素鱼肝油,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手足口病可以预防,方法有:
1.保持空气流通。
2.饭前、如厕后,以及处理被糞便沾污过的物品后洗手。
3.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立即洗手。
4.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盖口鼻,并妥善清理分泌物。
5.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6.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红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7.少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居家照顾要点: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一些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小儿发热,也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孩子高热惊厥怎么办
小儿惊厥是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肌肉抽动,伴意识障碍,为儿科常见急症。约40-50%的小儿至少发生过一次惊厥,5岁以下尤为多见。
症状表现:小儿惊厥以高热惊厥最常见,发作之前有发热,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体温在38.5℃-40℃之间,惊厥发作多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同时伴意识丧失。最初患者呼吸暂停而有青紫,随后呼吸逐渐恢复,伴口吐白沫唾液。发作持续1-3分钟,苏醒后头痛、乏力。如果反复发作,会引起脑水肿甚至脑疝,造成永久性脑损害或生命危险。因此,对于小儿高热惊厥应积极作好防护,避免发作。
1.控制发热。当小儿呼吸道感染并有38.5℃以上发热时,除针对原发病予以对因治疗,如抗生素,抗病素药外,还要积极控制发热。降温措施首选物理降温,把体温控制在38℃以内。
具体方法是用纯棉毛巾轻擦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等体表有大血管处,擦至皮肤发红,时间为15-20分钟。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颈,以防止不良反应。如果体温仍未下降,可在头部放置冰袋或配合药物降温,如肌注安痛定等。
2.加强护理。5岁以下小儿体温超过38.5℃时,最好住院治疗,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监护。在护理上应做到:
①保持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家长不要搂抱或晃动患儿。
②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清理口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护理和治疗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敏捷,避免刺激患儿。
④给予清淡饮食,补充营养,专人护理,防止患儿坠床或碰伤。
预防方法:
小儿惊厥有复发倾向,因而当惊厥发作停止后仍应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再次复发。由于高热惊厥常见于体质较差的小儿,因而平日要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肌体免疫力,遇天气变化时要注意增添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有惊厥史的患儿要早作预防,早治疗,避免惊厥复发。
孩子得了脑膜炎怎么办
脑膜炎是小孩中枢神经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以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由于脑膜炎的症状有时难与上呼吸道感染作区分,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而其中细菌性脑膜炎常造成合并症甚至会危及生命,故特别需要家长的重视及关心。
症状表现:儿童时期起病急,高热可达39℃以上,剧烈头痛,精神差,乏力,食欲减退,呕吐频繁。起病时小儿神志清醒,病情进展可发生嗜睡,神志模糊,言语杂乱,不能正确辨别方向,抽风,昏迷。病情严重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就出现抽风及昏迷。如果未及时治疗,病情进展,小儿颈部僵硬,头向后仰,背部僵硬,小儿整个身体向背后弯曲似“弓”样,医学上称角弓反张。小儿还可出现呼吸不规则,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部分小儿皮肤有出血点。
较小的病儿由于囟门还没有闭合,骨缝可以裂开,所以症状出现晚,先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症状,以后出现嗜睡、烦躁、易受惊吓、尖声哭叫、眼球固定,有时用手打头,摇头,往往到出现惊厥时才引起家长注意。
婴幼儿及儿童患脑膜炎,其危害性较年纪大的孩子及成人患脑膜炎更大,因为婴幼儿不会说话,以致大人无法及早发觉这种疾病。如果脑膜炎是细菌性感染而不加治疗,会发展到一个危险的阶段。在这种情形下,孩子的年龄愈小,他遭受脑损伤机会愈大,可能因而导致心智障碍、大脑性麻痹,甚至是死亡。不过,大多数的细菌性脑炎可以及早发觉,患者可以完全康复。
如果你的婴幼儿或孩子有上述的症状,要立刻去找医生,或者是马上送孩子去医院急诊室求助,切勿拖延。如果医生怀疑孩子罹患了脑膜炎,可能会叫孩子住院,会对孩子进行腰椎穿刺检查。如果感染是属于细菌性的,医生会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性感染,这种疾病通常会自动痊愈。
孩子得了风疹怎么办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各年龄期儿童均可发病,以5岁以内幼儿多见。6个月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亲的抗体,所以发病者少。学龄儿童发病少的原因,可能是既往已有过风疹感染,因病情轻的没有确诊,但体内已有风疹抗体,所以不再得病。
症状表现:风疹的病状轻,可有流涕、轻咳、但流泪少见,常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高热少见,有些患儿甚至可无发热。由于出疹前的症状轻,家长往往在发现孩子出现皮疹时才来医院就诊。皮疹出现早,多在病后1-2天开始,在24小时内出齐,无分批出现现象。皮疹起始于耳后、颈部、继而胸背部,四肢少见。多为散在红色斑丘疹,偶见融合成片。皮疹须2-3天消退,不遗留色素沉着。总的病程约1周左右。医生检查时,口腔粘膜清洁光滑,无斑点。耳后的淋巴结常肿大。风疹也可并发脑炎,但较少见,而且也很轻,不会有不良后果。
孩子得风疹后,不必用抗生素,可服用板蓝根、双黄连等中成药。一般不必住院,可在家治疗。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不要让孩子抓搔,可避免继发皮肤感染。如病情轻,食欲多正常,饮食无须限制。发热高时应多喂水。即使孩子情况良好,也不该让孩子上学或去幼儿园,因为可传染别的孩子。一般在皮疹出现5天后即无传染性,可以解除隔离。得过一次风疹后,很少再得第二次。
孩子得了川崎病怎么办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1ymphnodesyndromeMC1S)。1967年日本川崎氏首先报告,其病因不明,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血管炎,幼儿多发。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部分患儿可侵犯冠状动脉,或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塞。
本病可见于2个月至8岁小儿。其中5岁以内患者占大多数(80%)。
症状表现:
1.发热:多为突然发热,热程约为1-2周。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一般体温38℃-40℃。
2.皮肤和粘膜表现:
1)四肢末端变化:在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有红斑。在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
2)皮疹:发病后2-3日,出现皮疹,疹型不一,可呈弥漫性红斑、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面部及躯干较四肢为重,不见疱疹或结痂,在接种卡介苗的疤痕处,特别易发红斑。
3)粘膜表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分泌物,球结膜充血多为一过性;唇部潮红、干燥、皱裂并有血痂形成;舌乳头突起呈杨梅舌,口腔、咽部粘膜呈弥漫性充血。
3.淋巴结肿大:颈部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不化脓。
居家照顾要点:
1.卧床休息:急性期体温发烧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降低机体耗氧量,保护心脏。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并及时处理。
2.饮食:给予清淡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供给充足的水分,勤给病儿喂水。患儿因有口腔粘膜溃疡,进食时万分痛苦,应将食物晾凉后再吃。
3.皮肤粘膜的护理:密切观察皮肤粘膜病变情况,保持皮肤粘膜清洁,每天用柔软的毛巾或纱布擦洗孩子的皮肤,注意切勿擦伤;每次便后清洗臀部;剪短指甲,保持手的清洁,以免抓伤皮肤,脱皮处千万不可撕皮,以免引起皮肤感染;衣被质地柔软而清洁,避免穿着不透气的化纤布料做的衣服;每日用1-4%硼酸水棉球擦洗双眼,必要时涂抗生素眼膏;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孩子勤漱口,口唇干燥时可涂护唇油或金霉素鱼肝油。
4.心血管系统的护理: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症状,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脉搏加快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去医院就诊。
5.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注意恢复期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瘤、血栓形成和心肌梗塞。
如何预防玫瑰疹
玫瑰疹,也称“幼儿急疹”,好发于6个月~3岁的幼儿,春、秋两季最常出现。而玫瑰疹大多是良性的,不会留下后遗症,家长不用太过担心。
症状表现:幼儿突然发高烧,甚至高达39~41℃,没有其他明显的病因,但是精神、活力大致正常;高烧通常持续3~5天,等差不多退烧的同时,全身开始出现小颗粒状的红疹,此时就离康复不远了;再过2~3天疹子就会退掉。部分孩子还并发拉肚子、咳嗽、哭闹不安等症状。
预防方法:和预防流行性疾病的方法相同,减少出入公共场所、增加抵抗力,避免受到感染。居家照顾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