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心理医生
28101300000024

第24章 自杀、杀人(2)

小林自卑感的产生,源于他的幼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幼年时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小林在他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先是受到父母的打骂,紧接着进入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和自我认同时期,这时又遇到老师严厉的惩罚,使他形成人格缺陷,即对自我的不认同。对此心理专家有以下建议。

1.培养良好的人格

一个人应付精神刺激的方式与他的人格特点密切相关,表现为对问题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对问题的解决是否恰当,有了忧郁情绪是寻求社会支持还是酗酒或是滥用药物。有的人要么把精神刺激过分夸大,产生过度忧郁反应;要么在精神刺激后逃避现实,酗酒或滥用药物,自欺欺人,自我伤害,使现实困难和忧郁情绪长期存在。如果一个人有良好人格,面对精神刺激会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增强自信心,提高处理繁杂问题的实际技能,避免外界刺激对自己造成严重的身心损害。

2.交一些好朋友

要多交朋友,把自己置于集体中,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寻求温暖和友谊。不要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想些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把自己不愉快的心事向朋友、老师、家里人诉说,发发牢骚,把苦水倒出去,从宣泄中得到解脱。

3.保持好心情

人生不顺心的事十之八九,失意几乎不可避免,忧郁情绪随时都会发生,万事如意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要常保持一份好的心情,遇到不愉快的事,多从好的、积极的方面着想,保持豁达的情怀。学会直率、坦诚,不要过分自责、自卑、自怜。不要与人攀比,不要有过高的奢望,合理调节自己的理想抱负,常常保持乐观的情绪。

4.有一份好奇心,培养广泛的兴趣

广泛的兴趣是抑郁症的“救生圈”。当一个人的人生只有一种选择的时候,他的快乐也只能是单向选择,这种快乐也是不稳定的,应该借助多种方式调节释放自己。包括老年人,也要保持一份好奇心,经常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研究显示,游泳、慢跑、骑车等有氧运动可以刺激脑内啡的分泌,产生令人愉悦的物质,而使人感到快乐。同时,在参加这些活动过程中不仅是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与人的交流。

5.阅读一些优秀文的学作品,尤其是一些童话

当人们阅读童话时,往往被作品中的童心和美好的理想所感染,唤醒沉睡的童年记忆。同时,作品中描写的富有人性的花鸟鱼虫,能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超越自己的处境进入另一个世界中去。心理上的压力解脱了,心情自然就舒畅了。

6.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人格缺陷病症会让病人的情感、兴趣、睡眠、食欲明显紊乱,心理功能整体受损,严重干扰学习和生活。早期发生的人格缺陷病症通常会反复发作,并会迁延到成年期,还容易导致其他严重疾病。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很有效的解决办法。

压力太大而自杀

症状表现

有些人心理上极度疲劳但又硬挺着,这种压力严重时可以导致自杀。自杀是个人的精神困扰严重到难以控制,精神彻底崩溃的表现。它往往始于心理压力和挫折,发生于正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

心理案例

小婉刚刚24岁,在某知名企业上班。她待人诚恳,有理想,上进心强,对工作也认真负责。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她被调入更高一层的部门。但自从她被调换部门后,就开始闷闷不乐,因为那个部门中都是佼佼者。她说在新环境中感到工作很吃力,有时真想去死。她认为还是原来的部门好,并向上级要求调回原岗位,但上级部门并没有同意回调。虽然在新部门每次绩效考核都不错,她还是常常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思想,情绪忧郁,沉默寡言。她不满意这个部门,觉得工作吃力,但她又争强好胜,总想超越大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白天黑夜拼命工作。这样超负荷的工作使她心理上感到很累,渐渐地变得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意志消沉、万念俱灰,只求一死了之。自杀前的一天,她还对家人说,又要评估了,并流露出极度的胆怯和恐慌。对于这种恐慌,她自己无力自拔、自救。最终,正处于人生最美好时光的她,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心理诊治

人情淡漠、生活节奏紧张、精神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竞争剧烈、经济状况不佳、亲人死亡、天灾人祸、爱情失败、升学就业不顺利、事业无成以及别人的嘲讽、刁难等等外界的事物或情境阻碍了人们去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时,这些不良的精神刺激因素,会使人们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成为自杀的诱因。

个人的挫折容忍力是自杀行为产生的直接因素,而且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与人们的心理承受力相关。在严重的挫折面前,有的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有的人则惊慌失措,颓废沮丧,一蹶不振;有的人会因为外界或自身的生理、心理压力太大而深感绝望,以自杀作为摆脱困境的手段。一个人的情绪出现问题也会导致自杀,情绪型的自杀往往是由爆发性的情绪引起的,如委屈、悔恨、内疚、羞愧、烦躁、赌气等等。

不管用何种方式,在对自杀者进行治疗中,首先要对紧急情境作出反应并缓解。消除与自杀有关的因素,除掉可能引发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其次,要了解自杀者的情况,与当事人进行交谈,使其能够将内心积郁的情绪、自杀的思想和冲动尽情地发泄出来,以便尽快度过危机。如果外界环境因素对自杀起重要作用,还要进行社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协作与帮助。再次,要对自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给予疏导、劝解、安慰、支持,使其从抑郁的、悲观的、痛苦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抗抑郁药物协助治疗,引导他们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种社交、体育、娱乐活动,培养豁达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毅力。

报复引起的血案

症状表现

以冲动或暴力行为来解决心理冲突的人,性格大多较封闭、敏感、自卑。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或有心理冲突时,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去宣泄不良的情绪。在受挫后常出现两种行为表现。一种是在受挫后,通过幻想来满足心理失落或自怨自艾,消极抑郁,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回避现实。另一种是用“行动”来表现,以侵犯行为报复他人,达到发泄愤恨的心理需要。表现为伤人或者是自残、自伤。其实,这种攻击行为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方式,但危害性极大。

心理案例

马某,19岁,他家里开烤肉店,生意不错。当时李某的弟弟在他家打工时,和马某的父亲发生了矛盾,李某为了替兄弟出气,就带人打了马某的父亲。为此,马某心中不快,但马某的父亲阻止他报复。一天,马某和几个朋友喝了不少酒,聊天中说起父亲被李某殴打,马某又感到愤愤不平。到晚上10点多钟的时候,醉醺醺的马某走到李某打工的餐厅,正好遇到李某迎面走来。马某一时酒气上涌,又有些积怨难平,就和李某发生了口角,并掏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刀扎了李某,由于失血过多,李某最终死亡。马某见状,喊着给李某偿命,冲到大街上欲自杀。经别人百般劝阻后,马某自杀没有成功,他被送进医院。最终,马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心理诊治

一般来说,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强,受到限制时就容易采取“攻击”行为。在专制型家庭里,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往往不一致:一方严厉,一方溺爱。父母若以激烈的行为来发泄对孩子的不满,会使孩子压抑,处于一个焦虑不安的状态,因不能被肯定、被接纳而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产生自卑。渐渐孩子对周围人也会失去信任,会认为周围人瞧不起自己,而难与人建立和谐、亲密、友好的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孩子则模仿父母,以暴躁脾气或攻击行为来解决压力。他所表现出来的信念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扰往往由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

有些人觉得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人的喜爱和赞许,任何事情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他们的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一件事做不好,所有的事都做不好等等。在外界压力下,他们常常靠主观臆想对外界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情绪不良或出现攻击行为。极个别的人有人格障碍,如攻击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一个人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常导致心理不平衡,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倾向,报复就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倾向。

报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会对报复对象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威胁,而且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每个人都该学会减少许多不满情绪的产生,为报复心的萌生断绝后路。

有报复心理的人一般心胸狭窄,容易受情绪影响,而且恶劣心境的作用强烈而漫长。所以,要加强自身修养,开阔心胸,提高自制能力,让自己在阳光雨露下生活。

情绪是一种本能的能量,情绪作为一种能量是有积蓄效应的,积蓄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发泄,但可以通过改道来宣泄。对于报复心理,也可以通过改道来宣泄。切勿在一念之间,让邪恶占了上风,到头来后悔莫及。要时刻记着这句话:“伤人即是伤己。”

因自私而杀死自己的孩子

症状表现

有一些冷酷自私的人,具有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与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犯罪后缺乏罪恶感。

这类人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也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但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也无后悔之心,无羞耻之感。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病态的人会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心理案例

有一则真实的案例:一位年仅22岁的母亲,为与情人共同生活,亲手投毒杀死自己的一对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