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次读完28本管理学经典
28082900000012

第12章 第12本《马斯洛管理》

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始人

Chapter12

任何有动机的行为,都必须理解为一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许多基本需要可以同时表现出来或者得到满足。

——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美国行为心理学家,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担任研究工作。1937-1951年,马斯洛任布鲁克林学院的副教授,同时负责管理马斯洛桶业公司。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马斯洛管理》、《人类动机理论》、《动机与人格》、《冲突、挫折和威胁理论》、《激励与人性》、《岛上文化管理》等。

一、需求层次理论

1943年,马斯洛发表了《马斯洛管理》,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个人的绝大多数欲望和冲动是相互联系的。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生理的,还有心理的,他们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东西,文化不能扼杀它们,只能抑制它们。马斯洛把人类的各种需要分成几种递进的需求层次,称为需求层次理论。

在需求层次理论中,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要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层次的需要。他还断言,当一组需要得到满足时,这组需要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定或安全的需要、社交和爱的需要、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种。

马斯洛把基本需要的特性定义为:缺少它会引起疾病;有了它就不会得病;恢复它可以治愈疾病;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它的人更愿意去寻求它,而不是寻求其他的满足;在一个健康人身上,它一般是不起作用的,处于一种潜伏的状态。

但值得注意的是,马斯洛本人并没有说过,人非得在某一层次的需要获得充分的满足之后,次一个层次的需要才能显示出来。马斯洛指出,事实上,在社会中有许多人,他们的各项基本需要只可能满足其中的一部分。在人们的需要层次的满足中,应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描述,即从较低的层次逐级向上,满足程度的百分比逐级减少。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如下图所示:

马斯洛所列举的需要各层次,决不是一种刚性的结构,所谓层次,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层次与层次之间是相互叠合,互相交叉的,随着某一项需要的强度逐渐降低,另一项需要将会逐渐上升。此外,可能有些人的需要始终维持在较低的层次上,而没有向上一层次发展的机会。马斯洛提出的各项需要的先后顺序,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人,即使两个行业相同的人,也并不见得有同样的需要,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大的作用在于,它指出了每个人都有需要。身为主管人员,为了激励下属,必须要了解其下属要满足的是什么需要。不论主管人员采取的是何种途径,其措施总是以他对下属的需要与满足的假定为基础的。

二、生理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需要,只有满足了生理需要,才能要求更高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即为支持生命之所必需,包括食物、饮料、住所、睡眠和氧气等。一个人倘若缺少了这一类基本生活必需品,那么生理需要将是他最主要的激励因素。马斯洛指出,一个人如果同时缺少食物、安全、爱情和尊敬,则他对食物的要求比其他各项都要强烈。

在生理需要层次,一个人如果饿了,这将代表整个机体的特征。因为在饿的时候,思想意识差不多被饥饿的感觉所占有。所有的机能都被用来满足饥饿,这些组织机能几乎都为一个目的所支配:消除饥饿。而那些对这一目的不起作用的机能,都处于休眠状态或退处隐蔽地位。当人的机体受到某种需要的统治时,它还表现出另外一种奇异的特征,即他对生命前途的整个哲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于那些长期受饥饿折磨的人来说,所谓极乐世界,可能就是有充足食物的地方,生命的定义可能就是有饭吃,其他的东西,比如爱情、自由等,都被看作是无关重要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马斯洛认为,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和平社会中,特殊紧急情况总是比较少的,这从它的定义本身就可以看出来了。文化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工具,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使生理方面的特殊紧急情况越来越少。在现代社会中,长期严重饥饿的情况极为罕见,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一个人才会感受到真正的生死攸关的严重饥饿。

三、安定或安全的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得到了基本的满足,就会出现一层相对高级的需要,我们称之为安全需要。安全需要通常包括对安全、稳定、依赖的需要,希望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秩序、法律和保护者实力的需要等。人们寻求安全和稳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安全需要放在第一位

这主要表现在:人们普遍喜欢得到固定任期和有保障的工作,要求在银行有积蓄以及加入各类保险(医疗、失业、残废、老年)等。

(二)喜爱熟悉的事物

人们普遍喜爱熟悉的事物,而非陌生的和未知的事物。人们倾向于信奉某种宗教或世界哲学,以把宇宙和人类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和谐一致而富有意义的整体。这种倾向也部分地受到了安全需要的激励。可以这样说,科学和哲学都部分地受到了安全需要的激励。

(三)特殊情况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我们只有在特殊紧急的情况下,才能看到安全需要成为对机体的智能起到积极和支配的作用。

所谓特殊情况,是指战争、自然灾害、疾病、犯罪、社会骚乱、神经官能症、脑损伤或长期处于逆境下等情况。

从以上三种情况结论得出,马斯洛认为,现实中有些患病的成人,其安全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同缺乏安全感的儿童一样,只是成人比儿童受过的教育多,表现有些不同。他们通常是对世界上那些未知的神秘事物做出反应。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是充满敌意和不可抗拒的,并具有危险性。他们的安全需要往往表现为寻求保护人,或寻求其他可以依赖的强者,也许是一位可以依附的首领。

马斯洛指出,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种人,这样更能说明问题。这种人虽然是成人,可他们仍然以儿童般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患神经质的成人行为如同儿童,好像还怕打屁股,怕母亲斥责,怕父母抛弃自己,怕心爱的玩具被人夺走。在儿童时,他把自己对危险事物及外部世界的恐惧反应,深深埋藏在心底。在年龄增长和学习过程中,一旦有刺激这种反应的诱因出现,那么,成人仍会做出儿童般的反应。

四、社交与爱情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是指人对于友谊、爱情和归属的需要。马斯洛指出,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了基本的满足后,社交和爱情的需要便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激励因素了。人皆需要别人的接受、友谊和爱意;也需要对别人付出自己的接受、友谊和爱意;人都需要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是被别人需要的。

在生理需要及安全需要满足后,人们就会强烈渴望与别人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渴望爱与被爱的感觉,以至于忘掉了他在饥饿时,是怎样把爱情看成一座不现实的海市蜃楼。此时,归属与爱的需要控制了他,他感到了孤独,感到自己必须要与别人发生联系。如果抬头四顾却举目无亲,他就会感到深深的痛苦。

关于归属感,可以从各种各样的途径理解。现代工业化社会引起的频繁流动,传统家族式家庭的瓦解,家庭分崩离析的不断增多,持续不断的都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乡村式亲密关系的消失,现代社会中虚假肤浅的友谊,都加剧了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人们希望能够融入到某一团队之中,真正地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外来危险,共同面对同一事情。他们会在别人对自己的协助中获得满足,也会在自己与别人的联系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战争中士兵们的战友关系,将会发展成为终生亲密的友谊,体育比赛中的球迷,特别是广大的足球球迷,在观看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的热情、同仇敌忾的凝聚力,正是现代人追求归属感的一个有力例证。

五、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

人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爱情需要均已获得了基本满足后,自尊需要又成为最突出的需要了。马斯洛认为,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类:

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人一方面都希望得到名誉、地位和声望等,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承认;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具有实力、自由、独立性等,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自尊心、自信心。这两方面中,后者要以前者为基础。他人的认可特别重要,如果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那么,当事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在孤芳自赏了。如果在他周围,人人都明白地表示他确实重要,他就能由此产生自我价值、自信、声望和力量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这类需要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当它成为人的内心渴望时,便会成为持久的推动力。

马斯洛认为,除了很少一部分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受到尊重,包括外界的尊重和自我的尊重。相对来说,自我的尊重要更重要一些。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即是自尊,自尊需要的满足是指由于实力、成就、优势、才能等等自身内在因素而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外界对自己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则是地位、声望、荣誉、威信等等外界较高评价的结果。自尊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感到自信、有价值、有能力并适于生存,使人们觉得自己在世上有价值,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在世上也是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别人所需要。而一旦此类需要受挫,人们就会产生自卑、无能的感觉,自己一无是处,除非经过相当的努力,否则这种人会因为自我形象的渺小而愈发地做事失败,然后会导致更加自卑,没有自信的人是很难做成事的。

自尊建立的基础是不同的,有基于他人看法的自尊,也有基于真实能力的自尊。最稳定与健康的自尊应当是建立在真正的能力与胜任之上,即基础稳固的自尊,依靠外在的名望、别人的奉承而获得尊重很有可能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

基础稳固的自尊,就是说这种自尊是以真实的才能和成就以及别人的尊重为基础的。这种需要可以再分为两类:一是那种要求力量,要求成就,要求合格,要求面对世界的信心,以及要求自由和独立的欲望;二是那种要求名誉或威信(其定义为别人的尊重和尊敬),表扬,注意,重视和赞赏的欲望。

六、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自尊需要基本满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又接踵而至。自我实现是指,人希望从事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使自己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成为自己向往的人物。也就是说,人希望能成就他独特性的自我的欲望,或是人希望能成就其本人所希望成就的欲望。在这一个需要层次中,人希望能发挥出其全部的潜力,他重视的是自我满足,是自我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一个人在其他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便开始突出。这时候他会很乐意去工作,对他而言,此时的工作不是为生活所迫,也不是为了金钱,更不是为了获取荣誉,而是一种兴趣,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这时候,工作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生存下去的原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产生有赖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和自尊需要都得到满足。马斯洛把这些需要都得到满足的人称为基本满足的人,一般而言,这种人拥有最充分的、最健康的创造力。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基本满足的人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很少的。

马斯洛认为,即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他还是会产生新的匮乏与不安。他必须正在做他真正喜欢做的事:一位作曲家必须在谱写曲子中才能找到生活的乐趣,画家只能在画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样,学者必须搞研究,否则,他就会躁动不安,难以宁静。一个健康的人天性中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生物本性。这一需要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浪漫与不切实际,但毋庸置疑,每一个成熟的人,每一个基本满足的人,都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去做。

也就是说,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这种需要所采取的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想成为一位模范丈夫,有的人可能想在写作方面取得成绩,还有的人可能想为地球上的动物提供帮助等等。他不一定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但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是会采取这种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