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大部分病例系排尿控制功能不成熟或睡眠觉醒困难所致,另一部分患者可能与婴幼儿时期排尿训练方法不恰当,或与心理情绪异常有关;遗传因素在本症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少部分患儿是由于蛲虫病、脊柱裂、其他脊髓病变或大脑发育不全所致。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换新环境,小儿对生活环境的改变适应不良时,亦能暂时抑制已经获得的随时排尿功能而遗尿。过于敏感或睡眠过熟的儿童也易发生遗尿。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根据其遗尿时间的特点,定时唤醒,使之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减少或避免遗尿。控制入睡前液体入量,以减少睡眠期间的尿量。身体缺陷及其他器质性疾患引起,应当治本;因精神因素应当消除精神上负担。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肾气不足
睡中遗尿,尿量多,尿色清,熟睡,不易叫醒,面色淡白,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固脬缩泉。
【方药】巩堤丸加减: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骨脂、家韭子、茯苓、山茱萸各6~12克。
2.脾肺气虚
睡中遗尿,尿频而量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偏淡,脉缓细。
【治法】补益肺脾,固涩小便。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太子参、黄芪、白术各12克,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各3~7克。
3.肝经湿热
睡中遗尿,尿频量少,性情急躁,手足心热,唇红而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肝泄热,缓急止遗。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3~7克,黄芩、栀子、木通、车前子、泽泻、柴胡、生地、当归、甘草各7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本病可随年龄增长而自愈,不需进行特殊治疗。病情严重可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常用丙咪嗪。有效治疗剂量为1~2.5毫克/千克体重。氯酯醒(遗尿丁)0.1克,每日2~3次或睡前服1次,对部分患儿有效。
2.行为疗法
治疗遗尿症采用较多的是间断强化法。方法如下:嘱患儿睡在一特制床单上,床单内放置两个电极,电极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铃及电源连接,患儿遗尿时可使电路接通,电铃响声可唤醒患儿或父母。若患儿未醒,父母应唤醒嘱其排尿。多次应用后可建立条件反射,一旦膀胱充盈,患儿能自动清醒并排尿。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中成药
(1)五子衍宗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每日2次。用于肾气不固证。
(2)龙胆泻肝丸:每次3~6克,每日2次。用于肝经郁热证。
2.经验方
(1)桑螵蛸、金樱子、黄芪、益智仁、茯苓、泽泻、升麻、党参、覆盆子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4次。用于脾肺气虚证。
(2)五倍子3克,研末,温开水调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每晚1次,连用3~5次。
(3)乌梅7克,蚕茧20只,煎服,酌加白糖,每日下午4时前服完,连服10天。
取耳穴肾、心、膀胱、皮质下、骶椎、脑点、兴奋点,食欲不振者加脾,尿路感染者加内分泌;尿频者加尿道;因睡眠过深、大脑自控功能失调者加耳尖。将王不留行子用胶布贴于所取穴位上,用手指按压,使患者感到酸、热、胀、痛感。两耳交替贴压,5天换1次,4次为1疗程。
(八)激光疗法
取穴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三阴交。以1.5~2.0毫瓦的氦一氖激光照射。每穴照1~2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用于肾气不固与脾肺气虚证遗尿。
(九)捏脊疗法
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做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5次。在捏第3次时,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称之为“三捏一提”,每日1次,连续6天为1疗程,休息1天,再做第2疗程。
(十)艾灸疗法
关元、中极、照海、百会、列缺。下元虚寒者加命门、肾俞、气海,肺脾气虚者加足三里、膀胱俞、气海,肝经湿热者加太冲、行间、肝俞。
方法:①艾条悬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温针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5分钟,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程;③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3~7壮,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桑螵蛸敷灸取桑螵蛸10~15克,研为细末,加入葱白7根,捣烂,敷于中极、关元、气海穴上,上盖纱布,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十一)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子宫或尿道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4分钟,每日1~2次。
(十二)拔罐疗法
(1)①大椎、肾俞、膀胱俞;②身柱、八髂、关元。以上两组穴位,每次选用一组。先将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每穴用三棱针点刺3~5下或用梅花针叩刺2~3下,以局部微见出血为度,然后立即在点刺部位拔罐,留罐5~10分钟,每次拔出血量1~3毫升。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2)腰骶部:患儿俯卧位,暴露腰骶部,先在腰骶部涂上适量的润滑油,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将罐拔于腰骶部,然后在腰骶部沿着膀胱经和督脉轻轻地来回走罐,至皮肤出现红色瘀斑为止。取罐后擦净皮肤上的油迹。每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
(十三)耳穴疗法
①下元虚寒:膀胱、支点、枕、遗尿点、皮质下、肾、心、肢运中枢;②脾肺气虚:膀胱、支点、枕、遗尿点、脾、肺、兴奋点、脑点;③肝经湿热:膀胱、支点、枕、遗尿点、肝、胰胆、耳尖、肝阳(放血)。大脑发育不全者加额;痰多嗜睡者加三焦、胰、胆;睡眠过深、呼之不醒者加缘中、耳尖;外阴受刺激而遗尿者加外生殖器;久病不愈、营养不良者加脾、膀胱;久治无效者加缘中、耳背肾;有家族史者加耳尖、枕、缘中。
王不留行子耳穴按压法,实证可配合放血疗法,每日更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十四)药茶疗法
(1)桑螵蛸茶:桑螵蛸10个,红糖15克。将桑螵蛸焙黄,研为细末,每次取6克,加入红糖,用开水冲服。每日1次,连服15天。本方具有补肾固涩的作用。适用于小儿遗尿,症见身体瘦弱,神疲乏力,肢凉怕冷,易患风寒感冒等。
(2)韭菜根茶:韭菜根25克。将韭菜根洗净后,用干净纱布包好,绞取汁液,煮开温服。每日服1~2次,连服10天。本方具有温中行气、壮阳的作用。主治小儿遗尿,脾肾阳虚,夜尿多,尿床,小便清白,畏寒肢冷,易疲劳,面色苍白等症。
(3)蛋茶茶叶8克,食盐3克,鸡蛋10枚。将茶叶、鸡蛋同放锅内,加水煎煮约8分钟,将蛋壳击破,加盐再煮10~15分钟,取蛋去皮食用。每天用鸡蛋蘸酱油食2枚,连食5~10天。本方具有补肾壮骨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夜尿,腰膝酸痛。
(十五)敷药疗法
(1)吴茱萸、肉桂各等份。气海、足三里、命门、肾俞、三阴交、关元。上药研末,密封备用。用时以酒调药末做成如花生米大的药丸,第一次贴于气海、足三里、命门,第二次贴余穴。每天1次,轮换使用,5天为1个疗程,体息2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一般进行3个疗程即可。本法适用于小儿遗尿。
(2)麝香0.3克,蟾酥0.5克,桂枝、麻黄、雄黄、没药、乳香各5克。主穴:内关、气海、中极、三阴交。配穴:肾俞、膀胱俞、复溜。上药研末,用酒精调为膏状,取适量贴于上述主穴、配穴各2个,3~4天换药1次。余穴轮换使用,3次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小儿遗尿。
(十六)脐部敷药疗法
(1)赤石脂30克,附片30克。将上药混合共碾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10克,以温开水调如泥状,敷于患者脐孔,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2)丁香1份,肉桂3份,黄酒适量。前2味药混合后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10克,以黄酒调和成膏状,敷于患者脐孔,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2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3)肉桂30克,益智仁30克,麝香1克,黄酒适量。前3味药共碾成细末,以黄酒调和成膏状,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膏适量,填满患者脐孔,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十七)按摩疗法
(1)仰卧,用拇指用力按揉双下肢的三阴交穴,要有强烈的酸胀感,并保持1分钟。
(2)用三指拿法或五指拿法,在前正中线上提拿肚脐至耻骨联合处一线的小腹部筋肉。拿住后提起,放下,如此自上而下反复操作10遍。
(3)用手掌贴在其小腹部做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10分钟,手法宜轻柔缓慢,患者小腹部有温热的感觉。
(4)用小鱼际在其两侧少腹由外上向内下方向用力做来回摩擦,以皮肤微红发热并有热感深透为度。
(5)俯卧,用一手掌在其腰部做横向的来回摩擦,以皮肤微红发热并有热感深透为佳。再用小鱼际摩擦其两足底的涌泉穴,均以透热为度。
(十八)饮食疗法
(1)烤金钱橘:金钱橘49个。将金钱橘(又名金柑)晾49天,防止腐烂。将其置于火旁或烤箱内,烤至干燥,切碎,置研子中研为粉末,备用。每次服6克,每天2次,早晚分服,白开水送下。本方具有健脾散寒的作用,可用于下焦虚寒所致的小儿遗尿症,屡获良效。
(2)芪地鸡粥:黄母鸡1只,黄芪30克,熟地50克,粳米100克,精盐、味精、韭菜各少许。将母鸡宰杀,开水泡后拔毛,剖腹去内脏,人沸水中焯去血水。黄芪、熟地用2~3层纱布包好。粳米淘洗干净。取砂锅容量适宜者1个,加水适量,放入鸡及药包,置大火上煮沸,改小火炖煮2小时左右。待鸡肉烂熟后,取出药包不用,并去掉鸡骨,加入粳米,复置火上炖煮,令粳米烂熟成粥,加精盐、味精、韭菜拌匀,再稍煮即可。食粥及肉,随意食之。本方具有补脾益气、补肺气、调水道的作用,可用于肺脾气虚所致的小儿遗尿症。
预防与护理
(1)勿使患儿过度疫劳和情绪激动,控制睡前饮水量。每晚尿床的患儿,夜间按时唤醒排尿,逐渐养成自控排尿的习惯。
(2)鼓励患儿消除紧张怕羞情绪。建立战胜遗屎的信心,积极配合服药和各种其他治疗。
少儿惊厥
惊厥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暂时性脑功能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有(多数)或不伴意识障碍。是神经元异常放电的结果。属中医“惊风”范畴,俗称“抽风”。
病因病理
◆中医学把小儿惊厥(即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
(1)急惊风:主要为外感时邪、痰热积滞、暴受惊恐而发病。外感时邪,则化火化热,或热极生风,风胜则动而抽搐;或内陷厥阴而致惊风。暴受惊恐,心肾两伤,以致神志不宁、惊惕不安,若素有痰湿内蕴,易致痰涎上壅蒙蔽清窍,肝风内动而发病。若饮食不节,痰热积滞,蒙蔽心包,故神志昏乱,引动肝风亦可发为惊风。
(2)慢惊风:可由急惊风转致,与胎内受惊、久吐久泻、肝肾阴虚相关。妊娠后期,母体失于词摄,七情过激,或精神突受制激,或难产急产,胎元受损,出生后渐见惊风症状。久吐久泻之后,或攻伐太过,失于及时治疗,损伤脾胃之气,致使脾失健运,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脾虚肝旺,木来乘土而致虚风内动,发为惊风。温热病后期,邪入营血肝肾阴竭,阴不潜阳,水不涵木,柔不济刚而致虚风暗动亦可发为惊风。慢惊风成因,多系脾胃受伤,土虚木旺化风;或热病阴血受伤,风邪入络;或先天不足,肾虚肝旺。
◆现代医学认为惊风生理上本质是大脑神经元群发生过度的反复放电活动,当其超过一定限度,临床上就表现为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按发热的有无,分为感染性(有热)和非感染性(无热)。感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寄生虫病;高热惊厥,菌痢、肺炎、败血症,出血性肠炎,破伤风等。非感染性疾病如颅脑损伤、窒息、颅内出血、癫痫、占位性病变、脑发育异常、脑疾患后遗症;代谢性疾病(低钙、低镁、低钠或高钠血症、低血糖、遗传代谢性疾病、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各种药物、农药中毒;一氧化碳、煤油、汽油中毒;心脑综合征、克山病;高血压脑病、尿毒症等。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1)取侧卧位,松解衣服和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吸入窒息。
(2)严重者吸氧,减轻缺氧造成的脑损害。
(3)高热者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4)防止患儿抽风时舌咬伤,反复惊厥者应在上下磨牙处安置牙垫。惊厥持续状态要应用脱水剂,防止脑水肿,纠正水、电介质平衡。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急惊风
(1)风热外感:骤发高热,恶风,少汗,咳嗽,流涕、咽红,两侧乳蛾肿大,甚则化脓,突然神昏抽搐,脉数,舌红,苔薄黄,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平肝息风。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各12克,淡竹叶、牛蒡子、桔梗、薄荷各7克,鲜芦根、菊花各12克,蝉衣7克,钩藤12克,白僵蚕7克。化服小儿回春丸(丹)。热甚者,加生石膏;咽红、乳蛾肿大者,加玄参、板蓝根、重楼;咳剧者,加杏仁、浙贝母。以往有高热惊厥史者,可服紫雪散。
(2)暑邪外感:发热无汗,热势骤然升高,口渴,烦躁,突然神昏抽搐。亦可伴头痛、恶心等。苔薄腻或薄黄,脉洪数而浮,指纹浮紫。
【治法】清暑透表,发汗止惊。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鲜扁豆花各7克,葛根、金银花、连翘各12克,清水豆卷7克,钩藤12克,白僵蚕7克。同时服小儿回春丸(丹)。夹湿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茯苓;纳呆腹泻者,加焦神曲、焦山楂;头痛者,加羌活、蔓荆子;冬天伤寒者,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3)温邪内陷:温热病程中壮热不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躁动,项强肢搐,两目上视,神昏谵语,舌绛红,脉细数或浮数,指纹青紫。
【治法】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味:羚羊角3~7克,钩藤、菊花、冬桑叶、鲜生地黄、白芍、川贝母各12克,竹茹、茯神、甘草各7克,石决明10~16克,白僵蚕6~12克。有表证者,去生地黄、白芍,加防风、荆芥、连翘、蝉蜕;湿阻而苔黄腻者,加薏苡仁、黄芩、石菖蒲、佩兰;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地龙、胆南星;抽搐甚者,加全蝎、天麻;心烦躁闹,大便秘结者,加龙胆草、枳实、黄芩、黄连、生大黄;惊惕不安者,加琥珀、龙齿、莲子心、珍珠母,炒酸枣仁;神昏抽搐时间长者,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也可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4)湿热疫毒:突然高热,迅即神昏,或烦躁不安,反复抽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息促不安,或伴呕吐腹痛,或便下脓血,腥臭异常,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多见于中毒性茵痢。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导滞。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白头翁各12克,秦皮、赤芍、丹皮、木香各7克。热陷心营,窍闭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热盛动风,抽搐不止者,加钩藤、石决明,全服紫雪丹(散);呕吐较频者,加玉枢丹;内闭外脱者,急投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由于病情危急,常需采用中西医结合措施进行抢救。
(5)痰食惊风:先见纳呆、呕吐、腹痛、便秘以及多痰等症,继而发热,神呆,迅即出现神昏抽搐,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涤痰镇痉。
【方药】玉枢丹合保和丸:玉枢丹每次0.3~0.7克,每日1~2次;保和丸可改为汤剂煎服。腑气不通,腹部胀满者,加保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