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77

第77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66)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先天禀赋不足与后天调养适宜同时相关。病机为脾肾亏虚。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常不足,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对水谷精微的需求较多,如后天调养不当,气血生化不足,五脏皆失所养,可导致本病。先天肾气不足,后天又失于补养,髓不充骨,骨气不充则骨质柔软,生长迟缓,发育障碍,出现颅骨软化,前囟宽大而迟闭,齿久不生,脊柱弯曲,久而背高如龟背,头发稀黄。脾失健运,气血生成不足,卫气不足则多汗易感,心神不宁,烦哭不安。血不养筋,行走无力。

◆西医学认为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可以为日光照射不足,含维生素D食物摄入不足,生长速度快以及肝肾疾病的影响。维生素D缺乏,肠道对钙、磷吸收下降,血钙下降继发甲状旁腺亢进,旧骨吸收增加,释放出钙、磷,使血钙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大量磷从肾排出,血磷下降,钙磷乘积下降,以致骨样组织的钙化过程受到阻碍,成骨细胞代偿增生,在局部造成骨样组织堆积,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加,产生一系列骨骼症状和血生化改变。

本病病理改变主要在骨骼,表现为新骨形成障碍,骨小梁细小,骨质疏松,骨骼生长停滞,扁骨及长骨皮质骨化障碍。颅骨软化形成乒乓头,骨样组织堆积形成方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合理喂养和护理,加强户外活动,多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紫外线。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气阴不足

见于发病初期。面色苍白,神情烦躁,夜寐不安,发稀枕秃,纳呆盗汗,肌肉松软,囟门迟闭,舌苔薄白,脉细软。

【治法】健脾益气,兼以补肾。

【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神各6~12克,远志3~7克,当归7克,大枣3枚,菟丝子12克,太子参16克。湿重者,白术易苍术,以化湿健脾助运。

2.脾肾亏虚

见于发病极期。面白虚浮,多汗肢软。神情呆钝,语言迟发,齿生过缓,立迟行迟,头颅方大肋骨串珠。甚至鸡胸、龟背、下肢弯曲等。舌质淡白,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健脾益气。

【方药】补肾地黄丸加减: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鹿角、熟地黄各12克,五味子、远志各7克,黄芪12克,太子参16克,山药12克。多汗加龙骨、牡蛎;烦躁夜惊者,加茯苓、龙齿、酸枣仁等。

3.肾虚骨弱

症状均已消失,仅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治法】补肾壮骨。

【方药】选服左归丸、金匮肾气丸等,以补肾填精。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普通疗法

(1)口服维生素D制剂和钙剂:活动早期,维生素D每日5000~10000单位口服,持续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每日400单位)。活动期,单纯维生素D制剂每日1万~2万单位口服,1个月以后改为预防量。恢复期一般采用预防量口服维持。

(2)大剂量突击疗法:适用于重度佝偻病,有并发病症或不能口服者,同时口服钙剂。活动早期,维生素Da30万~40万单位,肌注,一般1次即可。活动期,维生素D3(3下标)60万单位肌注,每1~2周1次,连注2~3次,总量120~180万单位。

2.钙剂治疗

中重度佝偻病应在维生素D治疗同时,口服葡萄糖酸钙,每日1~3克,或服用其他钙剂。

3.矫形治疗

3岁以后严重X形腿和0形腿等重度骨骼变形可采取矫形治疗,如睡眠时腿上夹小夹板,鸡胸患儿采取俯卧撑或引体向上等针对性锻炼。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中成药

(1)龙牡壮骨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脾肺气虚及脾肾亏损证。

(2)六味地黄丸:每次3~6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用于脾肾亏损证。

(3)玉屏风丸:每次3~6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用于脾肺气虚证。

2.经验方

(1)黄芪、菟丝子、苍术、麦芽各10克,牡蛎30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脾肺气虚及脾肾亏损证。

(2)胎盘粉,每次0.5克,每日2~3次,连服4~8周。

(3)鸡蛋壳炒至微黄,研末,每次0.5克,每日2~3次;连服4周。

(五)人工照射疗法

用水银石英灯,人工紫外线照射。每次照3~20分钟,每周3次,4~6周为1疗程。

(六)矫形疗法

治疗后,轻度骨骼畸形多能自行矫正。畸形严重者,如膝、踝关节畸形影响运动功能时,可施行外科手术矫治。

(七)外治疗法

(1)苦参、茯苓、苍术、桑白皮、白矾各15克,葱白少许。上药锉细,取30克,沸水2000毫升,浸药后适温为患儿洗浴,每日1次。

(2)五倍子9克,焙黄后加入米醋,捣烂如膏,敷脐中,每日换药1次。

(八)饮食疗法

(1)鸡蛋壳炒黄,研成细末,每次服0.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连续30天。

(2)牛骨髓或羊骨髓,加水煮汤服,每日2次,不拘量,连续15~30天。

预防与护理

(1)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小儿体质,并积极预防慢性病。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添辅食。多食含维生素D及钙磷鞍丰富的食物。

(3)每天服维生素D400单位预防。

(4)患儿不要久坐、久站,防止发生骨骼变形。不系裤带,穿背带裤,防止肋骨外翻。

(5)帮助患儿做俯卧抬头动作,每日2~3次,防止鸡胸形成。

(6)直接照射阳光,应注意防止受凉。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的炎症改变。少数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属于中医“心悸”、“胸痹”、“温毒”等病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导致本病以外感温热邪毒为主要发病原因,正气不足,邪气侵心。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抗病力弱;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大病后气阴两虚,心脉不足,一旦感邪,则易损心脉。

◆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种类较多,以柯萨奇病毒最常见。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病变性质多以心肌间质组织和附近血管周围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少数为心肌变性、坏死。慢性病例多有心脏扩大,除间质炎症浸润外,还有心肌纤维化形成的瘢痕组织,心包有浆液渗出,粘连。波及传导系统,可导致终生心律失常。

病毒性心肌炎病理改变以心肌间质组织和附近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少数为心肌变性,包括肿胀、断裂、溶解及坏死等。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至少至热退至正常后3~4周,心脏正常大小,再略增轻微活动,一般总的休息时间不少于3~6个月。重症患儿心脏增大者,卧床半年至1年,如心脏仍未明显缩小,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急性期

(1)风热瘀滞:发热,恶风(寒),咳嗽,流涕,头痛,咽痛,全身不适。婴幼儿可有发热,鼻塞,声重,烦哭不安,面色□白,气短,乏力,多汗;较大儿童可述心悸,胸闷,心前区痛,舌红,苔薄脉浮数无力或结代促。

【治法】清热解毒,护心复脉。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各10~16克,淡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桔梗各7克,鲜芦根、板蓝根、玄参、半支莲、苦参各12克,太子参、甘草各7克。胸闷较甚者,加瓜蒌皮;咳甚者加前胡;汗多者,加煅牡蛎;早搏频作者;加丹参;热毒甚者,可用竹叶石膏汤或清营汤。

(2)湿热瘀滞:寒热起伏,全身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心慌,胸闷,憋气,乏力,苔腻,脉濡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透邪。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0~16克,黄芩、黄连、板蓝根各12克,莲子心3克,淡竹叶、半夏各7克,木香3克。胸闷气憋者,加瓜蒌皮;心烦者,加茯苓、栀子;早搏频作者,加苦参;若以盗汗为主者,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清热之中兼以扶正固表。

此外,如突然面色苍白青灰,口唇青紫发绀,心悸不安,心胸憋闷,胸痛彻背,呼吸困难,冷汗淋漓,四肢不温,脉微欲绝之症,或舌紫黯,有瘀斑。此乃心气素虚,复感邪毒,正不敌邪,心阳暴脱,心脉瘀阻,急需温阳益气,强心复脉,固脱救逆。可频频灌服独参汤,参附汤,或煎服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浮肿者,加五加皮、万年青;血瘀明显者,加参三七、丹参、冰片、桂枝。

2.恢复期和迁延期

(1)气阴两虚:心悸,怔忡,气短,胸闷,乏力,多汗、掌心灼热,面色□白,舌红或淡红,舌体胖或有齿印,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治法】补益气阴,养心复脉,兼清余邪。

【方药】生脉散或复脉汤:人参(或太子参、北沙参、党参)6~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7克,桂枝5克,生地黄、火麻仁、炒白芍、炙甘草各12克,生姜3片,大枣3枚。阳热有余者,去生姜、甘草、大枣;气虚多汗者,加黄芪、生牡蛎;夜寐不宁者,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心烦热者,加玉竹、鹿衔草、白薇,去桂枝、生姜、大枣;早搏,心悸怔忡者,加苦参、万年青、甘松、鹿衔草;若兼阴虚内熟,气滞血郁者,麦味地黄汤加丹参、浮小麦、益母草、郁金等。

(2)心脾两虚:面色少华,心悸不安,气短胸闷,倦怠乏力,夜寐不安,恶寒肢冷,自汗便溏,食欲不振厌食,舌淡,苔少而润,脉缓或仍略有结代。

【治法】调理脾胃,益气复脉。

【方药】四君子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党参12克,茯苓、白术各7克,桂枝3克,炒白芍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0~16克,当归7克,黄精、仙鹤草、炙甘草各12克,大枣3枚。体虚多汗者,加黄芪、浮小麦;心悸脉结者,加甘松、万年青;血瘀者,加丹参、甘松、降香、苏木;夜寐不宁者,加琥珀粉、磁石、酸枣仁;血虚明显者,用归脾汤、人参养营汤补益心脾气血;脾胃阴虚者,宜养胃汤加减。

(3)痰热瘀滞:低热起伏,咳嗽,气粗,痰稠难咯,胸中烦闷,心悸,反复感冒,病情迁延不已,时轻时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结代。

【治法】清沛化痰,通痹复脉。

【方药】栀子豉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芩、黄连、法半夏、淡干姜、茯苓、远志、瓜蒌皮、郁金、栀子、豆豉、淡竹叶、莱菔子、炙枇杷叶各6~12克。胸闷气憋甚者,加薤白、沉香、丹参;大便秘结者,加制大黄;咽喉肿痛者,加生石膏、板蓝根、蝉蜕、白花蛇舌草、重楼;早搏频繁者,加苦参、万年青。

(4)气虚血滞:头晕乏力心悸,胸闷气短,心前区刺痛或胸闷,胸痛掣背,舌青黯或绛,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或兼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调心复脉。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生脉散加减:当归7克,生地黄12克,桃仁、红花、枳壳、赤芍、丹参、参三七各7克,人参5克,麦冬12克,五味子7克,炙甘草12克。胸闷痛甚者,加郁金、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血竭;腹胀,肝脾肿大者,加川楝子、郁金、降香、莪术;咽红有滤泡者,加玄参、重楼、浙贝母。

3.慢性期

(1)心脾阳虚:心悸怔忡,气短,乏力,纳少,便溏,下肢微肿,面黄形瘦,反复感冒,舌淡或黯,苔白,脉沉缓或有结代。

【治法】温化痰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6~12克,桂枝3~6克,炒白术、党参、陈皮各6~12克,椒目3~7克,丹参、炙甘草各3~7克。瘀血明显者,酌加郁金、赤芍、当归;阳虚明显者,加附子、淫羊藿;食滞有积者,加鸡内金、焦神曲。

(2)心肾阳虚:心悸怔忡,气短,动则尤甚,精神萎靡,四肢不温,浮肿,面色□白,小便清频,舌体胖,色淡或黯,苔白,脉沉无力或结代。

【治法】温阳利水,益气宁心。

【方药】附子汤加味:熟附片、茯苓、人参、白术、桂枝、赤芍、丹参、泽兰、泽泻、炙甘草各6~12克。浮肿甚者,加车前子;气短不能干卧者,加葶苈子。若表里俱寒,可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但不宜久用。

3.改善心肌代谢药物

(1)维生素C:大剂量维生素C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动能和心肌代谢,有助于心肌损害的恢复。用每次100~200毫克/千克体重,溶于葡萄糖液10~30毫升中静注,每天1次,1个月为1疗程。

(2)辅酶Q10:5毫克,肌内注射,每日1次,可连用1~3个月。

(3)能量合剂:ATP20毫克、辅酶A50单位,细胞色素C30毫克,维生素B6(6下标)100毫克,10%~20%葡萄糖液200毫升,静脉滴注。10岁以下小儿根据体重酌减。

(4)极化液静滴。

4.肾上腺皮质激素

用于心源性休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用强的松每日1~1.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2~4周,病情好转后开始减量,每1~2周减2.5~5毫克,减至每日口服2.5~5毫克时,作为维持量继续口服,直至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和X线检查恢复正常时停药。为避免病毒感染在心肌内扩散,发病18日由尽可能不用激素。

5.抗病毒治疗

早期可用利巴韦林、干扰素、转移因子等。

6.对症治疗

预防感染,清除慢性感染病灶。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心前区疼痛、腹痛或肌痛时,可选用阿司匹林或可待因。心前区疼痛严重时,应及早肌内注射度冷丁,每次0.5~1毫克/千克体重。青紫者及时给氧。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生脉饮: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用于气阴两虚者。

(2)黄芪生脉饮: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用于气阴两虚,而偏于气虚者。

(3)丹参注射液:每次0.25~0.5毫升/千克体重,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5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2周为1疗程。或肌内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2次。续用2~4周。用于血瘀者。

(4)参麦注射液(含人参、麦冬):每次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30毫升中,缓慢静脉注射,每隔15~60分钟重复1次,连续用3~5次。血压回升稳定后,以30~6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滴注。用于阳气虚脱,血压下降者。

(5)参附注射液(含红参、黑附片、丹参):每次2毫升,肌内注射,每日2次。或每次8~16毫升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30~60毫升,静脉注射。1~2次之后,用30~6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2次。用于心阳虚衰,阳气欲脱者。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丰隆、内关。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2)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子压穴,用橡皮膏固定,每日按压之2~3次。

预防与护理

(1)注意休息,急性期至少休息到热退后3~4周。避免过度疲劳,不宜做剧烈运动。

(2)多接触阳光,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防止感冒发生。

(3)饮食宜清淡和富有营养,忌食过于甘肥厚腻及辛辣之品。

(4)仔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特别是心率、呼吸、面色,一旦发现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应及时抢救。

小儿遗屎症

遗尿症亦称遗尿、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无明确器质性病因而发生的不自主排尿。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尿湿床铺。少数患儿白天清醒时也可发生遗尿。中医称为“遗尿”、“遗溺”。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遗尿主要与肾及膀胱虚寒,不能固摄密切相关,还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下元虚寒,闭藏失职,肺脾气虚,水液不摄及肝经湿热,蕴结膀胱,均可导致遗尿。其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同时涉及肺、脾、肝。以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最多见。小儿素体虚弱,肾气不足,下元虚寒,则闭藏失职,致使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不能制约水道,而发生遗尿。自幼缺乏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夜间排尿习惯,而任其自遗。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夜梦纷纭,梦中尿床。或欲醒而不能,小便自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