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06

第6章 中医传统治法精要(5)

②非化脓灸:又称“无瘢痕灸”。

操作方法:将施灸部位涂敷凡士林油,以增加粘附作用,再放上小艾炷点燃,当艾炷燃剩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将艾炷夹去,更换艾炷续灸,一般每穴连灸3~5壮,体弱者和小孩可灸2~3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因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故容易为病人接受。

适应证:适用于虚寒性、瘀滞性病证,如腹痛、腹泻、阳萎、腰痛、痛经、瘰疬、胃脘痛等。

(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在施灸时于皮肤和艾炷之间,垫上对机体有不同治疗作用的物质,上加艾炷施灸以治疗某种病症。

①隔姜灸:艾炷和皮肤之间隔上姜片即为隔姜灸。生姜辛温、解表、清热、散寒、活络。

操作方法:用鲜生姜切成直径约2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艾炷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适应证:适用于治疗虚寒证,如腹痛、腹泻、呕吐、关节痛等。

②隔蒜灸:艾炷和皮肤之间隔上蒜片,即为隔蒜灸。

操作方法: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3厘米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灸3~10壮。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若漫肿无头图26隔姜灸者,以湿纸覆其上,视其先干处,置蒜片灸之,二三处先干,二三处齐灸之,有一点白粒如粟,四周红肿如钱者,即于白粒上灸之。若疮势大,日数多者,以蒜捣烂,铺于疮上,艾铺蒜上灸之,蒜败再易,以知痛甚为效。凡痈疽(疮肿)、流注、鹤膝风,每日灸二三十壮,痈疽(疮肿)阴疮等证,艾数必多,宜先服护心散,以防火毒入内。灸小儿先将蒜置大人臂上燃艾,候蒜温,即移于小儿臂上,按前法进行。

适应证:内经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从之,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则肉腐为肿,盖毒原本于火,然与外寒相搏,故以艾火蒜灸之,使开其结毒,以移深居为浅。”适用于痈疽(疮肿)疮毒、肺结核、瘰疬等。

③隔盐灸:艾炷和皮肤之间隔以细盐,即为隔盐灸。

操作方法:用细食盐填敷于脐孔,将脐孔填平,上置大艾炷施灸,当灸至灼痛时即更换艾炷,连续施灸,至症状改善为止(图27)。

适应证:此法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中风脱证、四肢厥冷等。

④隔附子饼灸:艾炷和皮肤之间隔以附子饼,即为隔附子饼灸。

操作方法:中药生川附子碾压为末,黄酒合之作饼,直径2~3厘米,厚约0.3~0.5厘米,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施术部位,上置艾炷灸之,使患者有温热感为度,安疮上,以艾炷灸之,每日灸数壮。但令微热,勿令疼痛。如饼干,再易饼灸之,务以疮口红活为度。

适应证:适用于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敛等证。杨继洲云:治溃疡气血俱虚,不能收敛,或风寒袭之,以致血气不能运行者,实有奇效。诸疮患久成漏时,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厚2~5毫米,于疮用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2~3天再灸之,经5~7次,自然肌肉长满。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的,用白面、硫磺、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厚约5毫米,安疮上,用艾灸21壮,一灸一易,灸后4~5天,方用挺子塞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贴收敛之药,内服适病之剂,调理即愈。

⑤隔豆豉饼灸:艾炷和皮肤间隔豆豉饼,即为隔豆豉饼灸。

操作方法:将豆豉压末,用黄酒调和,制成疮口大,厚约0.6~0.9厘米,中心用针穿数孔,放置疮面上,以大艾炷灸之,使患部感到温热为度。

适应证:适于治疗痈疽(疮肿)溃后久不收口,疮色黑暗者,日灸1次,直到疮口愈合为止,此法有泻除毒邪作用。《圣惠方》说:认是疽(疮肿)疮,便宜灸之,一二百壮,如绿豆大,灸后觉似锨痛,乃是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火而出之故。若其疮疡,宜隔豉饼灸之,其饼须以椒姜盐葱,相和捣烂,捏成饼之,厚薄如三钱,当疮头饼子上灸之。若觉太热,即拾起,又安其上,饼子若干,更换新者更佳。若其疮痛,即须急灸,壮数多为好,若其脓已成,不可灸,即用针开之,随即痊愈。若诸疮经久不愈,变成瘘时,可用硫磺灸法灸之,方法是硫磺一块,随疮口大小安之,取少许硫磺于火上烧,用钗尖挑起。点硫磺让着三五遍,取脓水干差为准,若其发背初生,宜上饼灸法灸之。初觉背上有疮,疼痒异常,认为发背,即取净土水和捻作饼子,径一寸,厚二寸,粘着疮上,以艾作炷灸之,一炷一换饼子。疮粟米大小时可灸七七炷,其疮如钱大小,日夜不住灸,以病愈为止。疽(疮肿)瘘恶疮,多医不见效的,取蛴螬剪去两头,安在疮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换,不过七枚即可见效。又法:用乞火婆虫灸之,同前法,累验神效,大多数人保密,父子也不传授。又一法:赤皮蒜捣烂,合成饼子,一如豉饼子灸法,灸之效果很好。

⑥隔胡椒饼灸:艾炷和皮肤间隔胡椒饼,即为隔胡椒饼灸。

操作方法:将白胡椒研末,用水调面粉作饼,约0.3厘米厚,中央按成凹陷,内置药末(丁香、肉桂、麝香)上放大艾炷施灸,使患者感到温热为宜。

适应证:适用于治疗局部麻木不仁及风湿痹痛等病。

2.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条点燃后进行施灸的方法。取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1.5厘米圆柱形艾条,越紧越好,用胶水或浆糊封口。如在艾绒中掺人其他药物粉末制成的艾条,称“药条”。其药条处方是: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细辛、独活、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支药条在艾绒中掺药6克。

艾条灸的操作方法,临床经常应用的有温和灸、雀啄灸、太乙针和雷火针。

(1)温和灸

操作方法: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部位或腧穴,约距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感觉有温热而无灼痛,一般每个部位或腧穴灸3~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小儿或昏厥患者以及局部知觉减退的病人,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部的受热程度,以便掌握施灸的时间和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适应证:适用各种病症。

(2)雀啄灸

操作方法: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之间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雀啄食一样的一上一下移动,使局部产生温热感觉,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宜。

适应证:适用于治疗晕厥、胎位不正,无乳等症。

(3)太乙针:太乙针所用药物是人参150克、穿山甲25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500克、钻地风300克、肉桂500克、小茴香500克、苍术500克、甘草1000克、防风2000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制作时用纯净细软的艾绒150克平铺在4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取药末24克掺入艾绒内,紧卷成爆竹状,外用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雷火针的制作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即用纯净细软艾绒125克,沉香、木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共为细末,加麝香少许。

操作方法:将太乙针或雷火针的一端燃着,用7层布包裹其燃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腧穴或患部,进行灸熨,待冷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5~10次为度。

适应证: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顽麻、半身不遂等症。

(4)雷火针灸法: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艾叶60克,在二层棉纸上掺和,卷之如爆竹,另以鸡蛋清涂之,糊一层薄纸,以防散开,叫“雷火针”。

操作方法:施灸时,燃其一端另以布摺成六层垫在穴上,将燃着的一端按在布上,随按随离,如火熄时,再另换一支继之,每穴可以按数十次,直到穴内感觉温热为止。再继续按他穴。

适应证:主要治疗筋骨疼痛,经络不舒,沉寒积冷,确有疗效。

3.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要艾灸的病症。

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置在适宜的深度,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烧烬为止。或取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穿置在针柄上点燃施灸,直到燃烬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证:此法适用于治疗腰背痛、关节痛、胃脘冷痛、痛经等病症。

4.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又名“温简灸”。是一种特制的金属温灸器施灸方法。温灸器品种式样较多,一般都是用金属片制成的,分内外两层,都有均匀的小孔,内层内侧装艾绒和药物,外层为保护层。样式虽多但原理均相同。

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温灸器时,先将艾绒和药物粉末放如小筒内燃着并将盖扣好,然后放置施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适应证:对小儿、妇女及畏惧针治者最为适宜。适于治疗虚寒性腰痛、腹痛、关节痛等病症。

5.药物敷灸法

药物灸又名天灸,近代称为“发泡疗法”,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于腧穴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如灸疮,故称药物灸,如斑蝥灸、白芥子灸、蒜泥灸、毛茛灸等。

(1)斑蝥灸:斑蝥含斑蝥素,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斑蝥辛寒,有破瘀散结,攻毒消疮之效。

操作方法:中药斑蝥(药店有售)适量,用时研成粉末,以甘油调和贴敷于皮肤,迅速起泡而起到治疗作用。

适应证:用于治疗面瘫、面神经麻痹,皮炎等。

(2)白芥子灸:白芥子含挥发油,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白芥子入肺、胃经,功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却痰宽胸。

操作方法:用时研末水调贴敷患部,使局部充血、发泡。若配其他药组成复方治疗效果较好。如白芥子50克、延胡索50克、细辛、甘遂各25克共为细末,加入麝香少许,调匀后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疗哮喘。

适应证:治疗肺结核、哮喘、关节肿痛、口眼歪斜等。

(3)蒜泥灸:大蒜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入脾、胃、肺经,功能杀菌止痛,解毒消炎。

操作方法:用时把大蒜(独头紫皮为佳)捣成泥,贴敷皮肤穴位处,起泡而治疗某种病症。时间1~3小时,以皮发痒发红为度。

适应证:贴鱼际穴处起泡能治疗喉痹,贴合谷穴处发泡能治头痛、齿痛、咽痛等,贴涌泉穴处能治疗鼻出血。

(4)毛茛灸:毛茛性辛,有毒,功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操作方法:毛茛是草乌头的嫩苗,采其新鲜叶捣烂,贴敷皮肤或穴位发泡,短时间即可起泡,经3~4天后自行愈合。愈合后皮肤局部留有色素沉着,以后逐渐消退。

适应证:临床用此药贴敷大椎、陶道治疟疾,贴敷大陵、内关治失眠等。

(六)灸疗法的适应证

灸法应用范围广泛,病症无论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均可施灸,治疗效果较好,易学易用,经济节约,安全速效,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灸处感觉温暖舒服,十分轻松,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广泛运用于各科的治疗与保健中,对于脏腑功能失调性疾病,慢性疾患,骨伤科疾患,小儿科疾病,各种痛症,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艾灸经穴易于被普通老百姓所掌握,所以在各种急慢性病症和脏腑机能衰退、亢进症中得到广泛应用。

艾灸是以艾这种可燃的中药作为原料进行燃烧,刺激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来养生与治病的方法。艾的历史十分悠久,艾灸作为传统的医疗方法,惯用于寒湿类疾病,这是因为艾性温热的缘故。艾灸也可用于治疗一些热性病。艾灸治病有较广的运用范围,可治疗的疾病达数百种之多。由于艾灸借助火力,药力透达快,直接可作用于病表,因此常见的急病、传染病都可以使用,慢性病疗效更好,特别是对不宜或不便服药的幼儿及昏迷等症,有明显的效果。

艾灸治疗百病的机制是艾叶具有强烈的芳香药味,辛温走窜,入十二经络,能通达诸经,舒经通络;野生植物艾叶作为一种中药,能调和人体阴阳;艾叶温中有补,既能温补阳气,又能通理气血,行气驱秽。是药效广泛的一种中药。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艾灸可以提高局部气血流量,升高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痉挛症状,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恢复失衡的机体;艾叶中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及强烈的挥发物质,燃烧时药力可透入人体或吸入体内,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艾灸可提高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活动率,增强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能力;艾灸还可以刺激人体液发生改变,有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及胸腺细胞活力的作用;另外,艾灸还具有增加心脏搏动量,强心抗休克的作用;隔姜灸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止痛;隔蒜灸能清热、解毒、杀虫、消炎;附子饼灸能温肾壮阳;隔盐灸能温中散寒、扶阳固脱。

艾灸是经过几千年临床检验证明了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简便易操作,广泛应用于内科、小儿科,皮肤五官科、外科、妇科,以及各种慢性病的治疗。同他也是防病保健,宜寿延年的绝好的保健法,《扁鹊心书》说,“人于治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七)灸疗法的补泻

灸法和针法一样,也有补泻的区别。根据《灵枢·背俞》篇记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又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1.施灸的补法

将艾点燃之后,使其热慢慢传至体内,使灸火缓慢透入深层,待其灸火自灭,灸后又快按施灸的穴位。目的是使真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谓之灸的补法。故有温阳祛寒,补虚起陷的作用。

现代中医又将艾条温和灸、温灸盒灸作为补法。补法主要作用是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促进正常的兴奋作用。另外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则多用于补虚助阳;蓖麻仁敷灸百会穴,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皆能起到补气固脱的作用。

2.施灸的泻法

将艾点燃之后,用嘴不断地吹火,助艾火尽快燃烧,艾热迅速传到体内。使火速燃,不燃至皮肉即便扫除,火力壮而短促,灸后不要按压施灸的穴位,目的是使体内蕴热之邪随艾火之热迅速发散,目的在于起到消散作用。

现代中医又将艾条雀啄灸、回旋灸(又叫熨灸)、灯心草灸、线香灸作为泻法。泻法主要作用是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作用。药物灸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豉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泄毒邪。

(八)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1.灸疗的手法

现代中医多主张采用“无瘢痕灸”,或“隔物灸、间隔灸”,其优点是简单、无损伤,患者易于接受。读者只要按照本书上所列病症灸治穴位方,参考后面的经络穴位定位方法,了解灸疗适应证与禁忌症,掌握灸疗的操作方法,即可进行自灸或为他人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