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枸杞子16克,菊花12克,熟地25克,淮山药25克,山萸肉12克,茯苓25克,丹皮12克,泽泻12克,白芍25克,当归12克,女贞子16克,旱莲草16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白细胞减少症
对原因不明的慢性患者可暂进行观察,随访,对已确诊的假性粒细胞减少症者无须用药。对必须用药者可用利血生20毫克口服,每日3次,对放射线、药物及化学药物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有一定疗效。亦可应用下列药物:维生素B410~20毫克,每日3次;碳酸锂0.25毫克,每日3次;维生素B6、B12、叶酸、肌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胱氨酸、雄性激素均可应用;鲨肝醇50毫克,每日3次口服。
2.粒细胞缺乏症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需急诊收入院。
(1)首先应去除病因。
(2)严密消毒隔离措施,有条件者可置层流室隔离,以防交叉感染。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应用5%碳酸氢钠和0.1%利夫奴尔交替漱口。努力寻找病菌,可做血培养,咽拭子,痰培养、尿、大便培养并加药敏试验以利选择有效抗菌素。
(3)积极应用抗菌素控制感染,可用先锋类抗菌药加氨基苷类或硫霉素0.5克静滴,每8小时1次。
(4)应用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按3微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每日1次。
(5)无法应用细胞因子制剂时,可连续行粒细胞成分输注。
(6)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短期试用,一般采用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毫克,静脉滴注。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补骨脂微炒研为细末,炼蜜丸,每丸7克,每次3丸,每日3次,淡盐水送下。
(2)有助于提升白细胞的中药有:丹参、鸡血藤、虎杖、石苇、红枣,紫河车。
(3)升白汤:黄芪35克,党参16克,大枣12克,当归12克,虎杖12克,女贞子16克,旱莲草16克,鸡血藤1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五)针刺穴位疗法
可针刺合谷,气海、足三里、关元、阳陵泉、三阴交、肾俞、血海。
(六)艾灸疗法
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施隔姜灸,其中俞穴均取双侧。鲜姜片直径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艾炷半个红枣大小。每穴置生姜1片,点燃艾炷放于姜片上,使其自然燃烧,当艾炷将燃尽、患者感到灼痛时,易炷再灸。每穴灸3壮,以灸完后局部皮肤发红但不起泡为度。每日1次,连续1~9天。每灸3天查血常规1次。经查血验证白细胞升至4×109(9上标)/L以上者,则随时停止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停用一切有提升白细胞作用的药物。有较好的疗效。
(七)穴位贴敷疗法
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足三里(以上穴位均双侧)、中脘、血海。用人参(以红参为佳)15克,补骨脂、当归、红花各10克,附子、干姜、血竭各6克,诸药共为细末,调入生理盐水,搅拌成泥膏状,取适量置于穴位之上,用胶布固定。每3日换1次,连续5~10次。
(八)穴位按摩疗法
用腹部按摩加揉背的方法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先揉背,取背部俞穴,重点为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胃俞、肾俞;手法为揉、滚、点、捏。再行腹部按摩,酌情取穴,以上脘、中脘、下脘为主;手法为按、摩、揉、运,以补法为主,平补平泻为辅。
预防与护理
(1)定期检查白细胞,用药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如发现白细胞减少,必须及时停药。接触放射线、x线、γ线、β线、中子射线等工作的人,注意安全防护,定期检查血常规。患有营养障碍,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障碍者,应及时检查,发现。患有传染病、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等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接触苯、二甲苯等有毒害化学药物的人,要加强防护,定期查血常规。
(2)患者易发高烧,高烧时积极治疗同时应进行物理疗法。发热时注意口腔护理、皮肤清洁护理。注意隔离、消毒,尽量住单间,防止探视患者交叉感染。注意卧床休息,饮食营养丰富。
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有淋巴细胞和或组织细胞的大量增生恶性程度不一。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属中医学“石疽”、“失荣”,“痰核”,“恶核”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寒痰凝滞,寒主凝滞收引,寒湿相结可为痰;寒邪袭肺。肺失宣降,津液失调,水湿停聚而为痰;脾胃虚弱,嗜食生冷,阻遏阳气,虚寒内生,中焦失运,水湿内聚,聚湿成痰;或肾阳素虚,温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停聚为痰,痰饮日久,寒痰凝滞结为痰核。气郁痰结,因忧思恼怒,情志不舒而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痰火互结,积久成形而为“失荣”。另外因肝气不舒,气滞血瘀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日积月累,凝集成块而为痖积。肝肾阴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伤肾,久耗津液而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虚火内动,灼津为痰,痰火相结而成恶核,若与邪毒胶结,则为“失荣”、“石疽”。
现代医学认为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有认为因为持续或反复的自身抗原刺激,或异体器官移植的存在,或免疫缺陷患者的反复感染,免疫细胞发生增殖反应。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障碍,导致T抑制细胞的缺失或功能障碍。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缺少自动调节控制,最终出现无限增殖,导致淋巴瘤发生。
本病的病理学特征有三:①正常滤泡性结构为大量异常的淋巴、组织细胞破坏;②被膜周围组织亦有上述细胞浸润;③黏膜及被膜下窦也被破坏。
目前的研究表明,从患者的淋巴组织中可见到病毒颗粒。脏器移植患者中肿瘤发病率高,其中1/3为恶性淋巴瘤。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人中发病率也高于正常人。故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调节机能失常可能是淋巴瘤的主要病因。
目前通用的国际临床分期如下:
Ⅰ期:病变涉及一个淋巴结区(Ⅰ)或一个淋巴结以外的器官或部位(Ⅱ)。
Ⅱ期:膈肌一侧的两个或多个淋巴结区或一个淋巴结外器官或组织的局部侵犯。伴有横膈同一侧的1个或多个淋巴结区(Ⅱ)。
Ⅲ期:膈肌两侧的淋巴结区(Ⅲ)或伴结外单个器官或组织的局部侵犯(ⅢE),或脾脏的侵犯(Ⅲs),或两者都侵犯(Ⅲes)。
Ⅳ期:淋巴结,脾脏,咽淋巴环之外,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或组织的广泛侵犯,如骨髓、肺实质、胸膜、肝、骨骼、皮肤等。
每期又再分A、B两组,无全身症状组为A组;有发热,消瘦、盗汗者为B组。
霍奇金病有独特的病理类型,瘤组织多呈肉芽肿改变,Reed—Sternberg(R—S)细胞为特征性肿瘤细胞。根据病理形态及免疫状态,本病病理可分4型:①淋巴细胞为主型;②结节硬化型;③混合细胞型;④淋巴细胞消减型。各型并非固定不变,淋巴细胞为主型易向其他类型转化,本病早期多呈局限性,继而扩散至邻近的淋巴组织,晚期可波及非淋巴组织。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指霍奇金病以外的各种恶性淋巴瘤,在我国其发病率远高于霍奇金病(约占70.1%~95.1%),进展较快,早期即有远隔转移甚至呈多中心发生,原发于淋巴结外的病变较霍奇金病为多,咽淋巴环,滑车上淋巴结及深部淋巴结受累多见,出现白血病的病变明显增高。肝、脾、肺、骨、皮肤、肾等组织均可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变,频度不等,而扁桃体中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占该部位恶性淋巴瘤90%以上。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类型较为复杂,1982年国际分类如下:
1.低度恶性:①小淋巴细胞型;②滤泡性小裂细胞为主型:③滤泡性小裂与太细胞混金型。
2.中度恶性:④滤泡性大细胞为主型;⑤弥漫性小裂细胞型;⑥弥漫性大小细胞混合型;⑦弥漫性大细胞型。
3.高度恶性:⑧大细胞,原免疫细胞型;⑨原淋巴细胞型;⑩小无裂细胞型(Burkitt)。
4.杂类(低度至高度恶性):(11)荤样真菌病;(12)组织细胞型;(13)骨髓外浆细胞瘤;(14)不能分类;(15)其他。
临床分期同霍奇金病,但因非霍奇金淋巴瘤早期即可远隔转移,故其预后意义远不如霍奇金病分期准确。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患者早期可适当活动,晚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及含维生素的食物;应用放疗和化疗期间,应注意副作用及保护性隔离,若出现皮肤瘙痒,应嘱患者不宜抓痒,注意皮肤清洁。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痰气交结
颈项耳下,腋下有多个肿核,不痛不痒,皮色不变,按之结实,头晕目眩,口干口苦,纳呆,心烦易怒,便结尿黄,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行气,化痰散结。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枳壳12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白芍16克,丹参25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浙贝母12克,海藻16克,昆布16克。
2.血瘀痰凝
消瘦腹胀,颈部腋下有肿块或胸腹内有包块,腹痛纳呆。有时咳嗽气逆胸闷,便结或黑便,舌质红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三棱汤:桃仁12克,红花7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6克,川芎12克,生地25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丹参25克,浙贝母12克,海藻16克,黄药子12克,生牡蛎35克。
3.肝火犯肺
胸胁疼痛,咳嗽气逆,胸闷气短,烦躁易怒,心悸喘息,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解郁散结。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青黛7克(冲服),海蛤粉7克(冲服),桑白皮16克,地骨皮16克,夏枯草16克,草决明25克,山慈姑12克,昆布16克,生牡蛎25克,黄芩12克。
4.肝肾阴虚
头晕目眩,胁痛耳鸣,颈项肿核累累,坚硬如石,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或月经不调,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软坚散结。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枸杞16克,菊花12克,生地25克,淮山药25克,山萸肉16克,茯苓16克,泽泻12克,丹皮12克,女贞子16克,旱莲草16克,半支莲16克,土贝母25克,三棱16克,黄药子12克。
5.气血两虚
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气短乏力,颈项腋下肿核累累,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或腹内肿块,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软坚散结。
【方药】八珍汤加味:党参16克,茯苓16克,自术12克,炙甘草7克,当归12克,川芎7克,赤白芍各16克,熟地16克,白花蛇舌草16克,生牡蛎25克,浙贝母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霍奇金病
(1)放射治疗:本病临床分期Ⅰa、Ⅰb、Ⅱa、Ⅱb及部分Ⅲ。可首先使用放疗,单纯Ⅰa病变只用“斗篷”野照射,或倒Y野照射即可,而Ⅰb、Ⅱb,Ⅱa及Ⅲa期最好用全淋巴结照射,可明显延长存活期。Ⅲb,Ⅳ期病例对明显的原发肿瘤部位也应予以局部照射,可加强化学治疗的效果。放疗一般总量为3000~3500拉德,对巨大消退不满意的肿瘤可加至4500拉德,放疗时要保护重要器官,可用“钻,直线加速器、电子感应、中子、负π介子等高能放射装置。治疗完全缓解后有的可做自身骨髓移植。也可用IL-2,可合并应用干扰素等治疗以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癌机制。
(2)化学治疗:其适应证为:
①早期患者做放疗的辅助疗法。
②需紧急解除压迫症状者如气管受压致呼吸困难、脊髓压迫、上腔静脉阻塞及心包积液等。主要应用的化疗方案为MOPP。
M(氮芥)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静注第1、8日。
0(长春新碱)1~2毫克静注第1、8日。
P(丙卡巴肼)100毫克,口服,第1~14日。
P(泼尼松)40毫克,口服,第1~14日。
改用环磷酰胺即COPP方案:c(环磷酰胺)600微克/平方米体表面积,静注注射1、8日。
两疗程间可间隔2~3周,至少用6个疗程。
如对MOPP方案发生耐药者,可换用ABVD方案。
A(阿霉素)25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第1、15日。
B(博莱霉素)10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第1、15日。
V(长春新碱)6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第1、15日。
D(甲氮咪胺)375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第1、15日。
以上药物均在第1及第15日静脉用药1次。
第四周重复,至少6个疗程。
对部分恶性程度较高的患者,可应用MOPP/ABVD交替疗法,即第一周用MOPP方案,第二周换用ABVD,间隔两周后再予第二疗程。临床获得完全缓解后,至少仍予两个疗程,可获良好疗效。
2.非霍奇金淋巴瘤
(1)放射治疗:Ⅰ、Ⅱ期病例仍用放射治疗,但Ⅱ期弥漫性大细胞(组织细胞)放疗效果不佳,此外扁桃体、骨以及消化道肿瘤等,亦可用放疗或手术治疗。
(2)业堂治痘
低、中度恶性可选用下述方案:COP:CTX400~800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静注,第1日;VCR1~2毫克静注第1日;Pred40~100毫克,第1~5日;间歇7~14天可继续治疗6疗程。
CHOP:CTX400~800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静注,第1日,ADM30~50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静注第1日;VCR1~2毫克静注,第1日;Pred100毫克,第1~5日,间歇14~21天再开始下一疗程。
3.高度恶性
选用B-CHOP及ProMACE/MOPP。
B-CHOP:BLeo(博莱霉素)10毫克静注,第1日;CTX750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静注,第1日;ADM30~50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静注、第1日;VCR1~2毫克静注,第1日,Pred100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口服,第1~5日,间歇21天再予下一疗程。ProMACE/MOPP:MTXIG静注,第14日;四氢叶酸12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静注,每6小时1次,共5次,于MTX静滴完后24小时开始;ADM25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静注第1、8日;cTX400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静滴,第1,8日,VW-16100毫克静注,第1,8日;Pred60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口服第1~14日。间歇14天后可再给下一疗程。数个疗程出现治疗反应可换用MOPP方案,疗程数与ProMACE数相同。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小金丹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消瘰丸,每次45克,每日2次。
(3)新癀片,每次6片,每日3次。
(4)犀黄丸,每次5克,每日2次。
(5)六味地黄丸,每次45克,每日3次。
(6)浙贝母16克,夏枯草16克,法半夏12克,生牡蛎25克,黄药子12克,昆布16克,海藻16克,三棱12克,丹参2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五)手术疗法
淋巴瘤早期(1期局限于某组织淋巴结),可考虑手术切除。特别是原发于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脾脏、骨、脑、乳腺等的淋巴瘤,可先予彻底切除,然后再进行放疗和化疗。脾切除尚可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
(六)免疫疗法
近年来研究指出,霍奇金病有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对本病可适用卡介苗转移因子、植物血凝素、免疫核糖核酸、左旋咪唑、胸腺移植等免疫疗法,有一定疗效。